“饮酒”“尝蛋”,目标各异

来源 :学周刊·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NNIE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春酒》和《端午的鸭蛋》同是情感充沛的文章,然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两篇文章不同的风格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目标的明晰与差异将会使不同的文章发挥其不同的功用。
  关键词:《春酒》 《端午的鸭蛋》 教学目标 相异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在《语文课程标准》中表述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只是一个笼统的表述,具体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结合主体(学生)、主导(教师)和文本的实际情况加以确定。
  在散文阅读教学的课堂设计中,教师通常是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来感受文本的情感,并对文本进行反复的“情感体验”。因此,渲染情感往往成为教师在散文课堂教学中的主要方式,让学生能够体悟作家和文本的情感也渐渐成为散文课堂教学的常规目标。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第四单元是民俗文化单元,文章以散文为主,然而根据文本本身的特质和学生学习现状,相同体裁的文章仍可以设定不同方向的教学目标,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笔者以其中两篇课文《春酒》和《端午的鸭蛋》为例进行探讨。
  这两篇教读散文均出自民俗文化单元,应该说编者在选编这两篇文章时是考虑到两篇作品的共同之处。首先,文章都是围绕民俗文化展开的。《春酒》中,台湾作家琦君描写了小时候过春节时喝春酒的情形;《端午的鸭蛋》则是作家汪曾祺对儿时端午吃鸭蛋的回忆。这体现的都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在民间的盎然生机。其次,两位作者都是在远离故土的情况之下写作该篇,而作者都强调这种民俗都是各自家乡的民俗,是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的,因此在这两篇散文中都体现了中国文人传统中的“故乡情节”,而且这份故土之思在这两篇文章中是萦绕不绝的。
  按照常理,这两篇文章的情感都较鲜明,并且两位作者的创作风格各有千秋,那么让学生细品文本来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通常是教学的重心所在。但是面对出现在同一个单元中,并且情感如此相似的两篇散文,如何让学生收获更多?这两篇文章其实可以有不同的教学方向。
  一、体验《春酒》中浓浓的思乡情
  作家琦君被称为当代文坛描写“乡愁和童年”情感的圣手。在她的散文中,对“故土之思”的描摹是非常细腻而又独特的。在《春酒》中,她对自己的“怀乡”作了更深一步的心灵探寻,即在“怀乡”的同时,追寻现代人在喧嚣的都市中所渐渐缺失的温情与心灵的家园。相比汪曾祺的作品,琦君在这篇文章中的怀乡更为浓烈,也更能引发学生的共鸣。因此,我将“情感体验”设计为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与重心所在。
  首先,我让学生在文本中寻找“充满美好感觉的细节”。找出细节后,我鼓励学生模仿人物的语调、神情来朗读,引领学生细细品读与赏析这些细节。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体悟到作者儿时喝春酒的快乐和家乡味。接着,我再追问:“作者成年后还能尝到这地道的家乡味吗?为什么无法尝到真正的家醅呢?”探讨后,学生得出结论:“童年已经逝去,故乡物是人非。城市的喧闹、紧张、冷漠让温情成为过去。这份记忆中的家乡味才弥足珍贵。”同时,我再补充琦君的相关资料,让学生能够更加充分地体会与理解这份情感产生的源泉。之后,我又补充琦君的同类型题材的作品语段,如“荨(qián)茱鲈鱼长入梦,他乡虽好总添愁。恋乡的人,终于忍不住喊出:‘故乡,我们哪一天回去?家乡味,我们哪一天能再尝呢?’”等,让学生伴随着音乐朗读。再次反复朗读让学生能够进入这份浓郁的思乡情境中,体验这份怀乡之情所产生的心灵悸动,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课堂最后,我再发问:“家乡味的东西很多,作者为什么要选春酒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因为酒的特性是越陈越香,使人沉溺其中,就像对故乡的思念一样,越久越浓。课堂结尾是一个仿写环节,让学生自己选择一样故乡的事物来编织一份属于他们自己的故乡情节。
  这堂课设计的几个环节,从充分的细节品读,到追问思考,反复朗读中进行情感渲染到模仿写作,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品读之中,充分体悟作者的“故乡情节”,并且能够牵引自身的情感,引发情感的共鸣,从而达到以“情感体验”为主的教学目标。
  二、品评《端午的鸭蛋》的语言美
  饮完《春酒》,《端午的鸭蛋》又被搬上餐桌,如何去享受这份大餐?是不是还是从情感入手,让学生再去体会作家对故乡的热爱之情,还是寻找另一个突破口,让课堂有多元的呈现?汪曾祺的作品,语言向来是一大亮点,“淡而有味”,内蕴丰厚,有许多值得品评的独特处。而在小事物中抒写生活的情趣,也是他文章的一大亮点。而从学生平时的习作来看,随着年级增高,一些学生的语言慢慢地偏向于华丽,内容上却是越来越空洞。独特的语言美和情趣美恰好是他们需要去学习和感受的。从课堂表现来看,学生容易大而空地讨论问题,对文章的细节处往往不会给予太多的关注。考虑到文章的特性以及学生的学情,这堂课教学设计的重心落在语言欣赏上,重点从原本的情感体验转向引导学生切实地关注文章语言细节,关注平淡语言所能创造的表达效果,并且能够从文字从感受到乐趣和情趣。
  这堂课设计的重点问题是:“咸鸭蛋再特别,也只是个咸鸭蛋。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么让一只咸鸭蛋熠熠生辉的。找出这两个自然段中你觉得写得特别有意思的语句,来细细品味作者对家乡鸭蛋的自豪感。”比如:
  1.增删原句标点。把原文“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改成“我的家乡是出鸭的水乡”让学生比较两个句子,从而思考原文短句的表达效果。
  2.换标点,删一个词。把原文“还不就是个鸭蛋!”改成“就是个鸭蛋。”让学生比较这两句的效果,原句更能体现作者对鸭蛋的满不在乎。
  3.赏析作家“大词小用”的手法。原文:“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肃然起敬”原本是指对重大的事情,这里用在一个鸭蛋上,大词小用,有点自豪,也有淡淡的幽默。   4.古汉语与口语兼而有之。原文“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的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曾经沧海难为水”本出自元稹的《离思》,原来是形容爱情,表示对喜爱的女子无法忘怀。而作者“大材小用”,表示自己对别处的咸鸭蛋不屑一顾,这一句“文白夹杂”令人忍俊不禁。
  文章中的语言细节在这里不再一一列举。学生在寻找的过程中,既体会到了汪曾祺语言风格的独特性,又体会到用平淡、简单的语言也能写出诗意与韵味。好的语言不一定华丽,不一定整齐,看似平淡简单的语言,换一个词,换一下语句的顺序,换一个句式,甚至换一个标点,却已然有了独特的情味。
  接着,我再出示作家陆建华《汪曾祺传》中的一段文字:“细想来,汪曾祺的文字,和高邮咸鸭蛋是很相似的——‘筷子一扎下去,吱,——红油就会冒出来’。……高邮当真是有咸鸭子的,这咸鸭子,叫做汪曾祺;而他的文字,正是那冒红油的咸鸭蛋。” 以此来引发学生思考:“汪曾祺的文字和高邮咸鸭蛋相似处在哪里?”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深入分析汪曾祺“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
  在体味语言的“淡而有味”的特点后,再来品味文章中的情趣美。比如: “一要挑……”这一段要读得非常慎重,把挑鸭蛋这样的事作为重大事情来对待。普通的鸭蛋,平常人基本不会注意它的颜色、形状, 但是作者却极认真地描写出来。但仔细一想,却也合情合理,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因为要做“灯笼”,读时要充满一点惊险与乐趣。玩得有趣,蛋壳萤火和孩子们相映成趣,有情趣。最后让学生学以致用,试着在生活中来寻找属于“自己的咸鸭蛋”,寻找生活的情趣,来写一段小短文。
  这堂课的重点落在品评文本语言上,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体会到作家语言风格的独特性,以及学习如何在平淡的语言中写出诗意与韵味。最后让学生通过仿写来学习这种语言风格,并且能够运用自己的创作中去。情感体验在语言品评中已经体现,但不是该堂课的教学重点。
  以上的探讨有何必要性?首先,“语文课到底要教什么”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棘手而又无法忽视的问题。王荣生老师在《语文课程论》曾对教师要教什么提出三个层面的要求:1.最低标准是“教师知道自己在教什么”;2.较低标准是“教学内容要正确”;3.较高标准是“教学内容的现实化”。在语文教学设计中,教师通常是以“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来设定课堂的教学目标。不同体裁的文章,教学目标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但是在教学实践中,面对同一体裁的文体,教师容易形成定形思维,比如面对像散文这样情感特征鲜明的文体,教师就会以“情感体验”作为每篇散文教学的重心。当然,这适用于散文文体的,比如我前文中提到的《春酒》和《端午的鸭蛋》两课都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进行情感体验的。然而,学生的现实学情,文本的本身特质也在无形中被忽略,个性化教学也就成为空谈,也无法达到“教学内容的现实化”。而我们的课堂是需要以一种多元的形态进行呈现的,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情感需求和知识结构,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课型,使得学生的各方面语文能力都能得以提升。并且不同的课型,比如语言学用课、朗读课、教读课、自读课、学法指导课都应该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出现,而不是让某一习惯性的思维霸占我们的课堂。
  参考文献:
  [1]李陀. 生活·读书.北京:新知三联书店, 2009.
  [2]陆建华.汪曾祺传.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235.(责编 张翼翔)
其他文献
摘要:小学语文课除了读书识字之外,教会学生感受人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语文教学的特点也决定了语文教师可以欣赏学生身边的故事,并从故事切入实施教育。作为有爱心的教师,我们首先要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及其背后的故事,真正弄明白学生为什么成长成今天的样子,搞清学生最在意、最需要的东西,给学生最恰当的关怀和教育。  关键词:欣赏故事 语文教学 与人功能  做语文教师近10年,我深刻感悟到,小学语文教学用故事独特
期刊
摘要:《品德与生活》的课程主旨是要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参与身边的活动,在活动中学习有关《品德与生活》的知识,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学会正确待人处事方法,正确认识到自身在社会中价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在《品德与生活》的课堂学习中,一些教师过于重视形式,设计许多教学活动,这样反而会影响教学的效果。一些教师在课堂中一味讲解课本知识,不关心学生是否理解吸收了这些知识,这样的教学也是没有意义的
期刊
摘要:中西部农村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的限制,出现了一种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社区——“迁弃聚集”式乡村社区。它是农村地区居民应对乡村人口流动、乡村社会结构变迁,为改善生存环境而主动迁移聚集形成的一种社区。本文通过对“迁弃聚集”式乡村社区的定义、特征描述,重点就其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其发展前景。  关键词:“迁弃聚集”式乡村社区 过渡型社区 转型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都在迫
期刊
摘要:在“普高高中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的今天,技能比赛与考级是职业学校各专业都十分重视与逐步加强的。每年,各专业技能考级与各类比赛都在频繁举行。为了不断提高技能考级和比赛的质量水平,笔者针对专业学生技能考级与比赛失常的“六因素作怪”,主要采取了相应的“三加三措施”,以帮助专业学生不断提高综合竞技水平,获得成功。  关键词:引领 专业学生 比赛失常 六因素作怪 三加三措施  一、引言:花落谁家乃
期刊
南宋哲学家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 由此可见,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师生之间交流互动的常用方式。  一、课堂提问的重要性  课堂提问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技能。讲究课堂提问艺术,对于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提问是否得法,引导是否得力将直接影
期刊
摘要:对于今天的高中学生来说,性教育是万万不可缺少的。因为生活在一个开放的信息化时代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的性发育大大提前了,他们的身边充满了性诱惑。高中生物作为一种自然科学的知识体系,以人作为“物”来研究。性是人类最基本的生物特征之一。高中阶段是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变化敏感时期,是与社会互动变化的塑造期。因此,高中生物教学应渗透性健康教育,解读学生性心理、性生理、性道德、性审美等安全性行为的知识。
期刊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发现学生怕写作文是个极为普遍的现象,写作文也成为让大部分学生感到痛苦的学习任务。我在教学中感受到,学生害怕写作原因有三:1.生活内容单一贫乏、观察力不足,造成心中空洞无物,学生写作文要靠“编”。2.阅读量少 ,知识积累欠缺,遣词造句难度大,写作文时每每遇到字、词等拦路虎。3.标点符号运用不准,写作中常常举棋不定。这些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方法如下。  一、基础教育中阅读缺失对学生作
期刊
摘要:数学复习追求高效率,课改实质也是追求课堂教学高效率,因此,课改与数学高考复习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这样,把课改理念引入高三美术班数学备考复习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由于美术生学习文化课的时间少,数学基础差,因此数学教师要抓住其特点,放低眼光,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信心,适当降低教学难度,精心编制习题,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等方法,促使学生有效的学习,最终走向成功。  关键词:学习兴趣 放低眼
期刊
热情、激情……任何感情都需要星火的点燃,无数颗微弱的星火可以汇聚成熊熊火炬发出万丈光芒。学生内心深处最珍贵的求知热情、探究激情由谁来点燃?拿什么去点燃?教师责无旁贷,唯有一个充满爱心、刻苦钻研、满怀激情的教师才能引领、带动并激发学生的热情,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走进知识的殿堂,萌发思维火花,保持探究欲望。所以笔者认为激情是保证课堂效果的关键之一。  一、潜心设计,保证激情  教学设计是教学中的一个重
期刊
摘要: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让识字教学充满情感与激情,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快乐识字。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改变枯燥而单纯地识字,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让学生乐于识字,有效识字。  关键词:快乐识字 师生关系 图文结合 游戏教学  识字是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识字只是机械而枯燥地进行笔画与结构的讲解,学生大多是死记硬背与大量地重复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