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考纲变化 重视经济民生

来源 :考试·高考文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ph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试大纲》是重要的高考指导用书,高三复课中,教师必须对其进行认真研究。就历史学科而言,教师至少应做到以下四方面:理解《大纲》中“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考核目标与要求,自觉渗透在教学中,使学生思维层次性和解题能力得以提升;研究《大纲》中考试内容、范围和要求,在全面思考330多个考点的基础上,清楚新增加的考点、变化了的考点、经常考的考点、多年不考考点、外延扩大考点、外延缩小考点。做到区别对待,深浅有度,条条过关;把握考试形式,选择一些能充分展示考生能力、适于选拔人才的新、活题型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用好题型示例,提高学生审题及处信息理能力,使学生在解题技巧和方法迁移上有收获。本文就2008年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文科综合考试大纲》历史部分考试范围中新增加的考点谈一些见解,并对有关重点问题给予分析和整合提示,希望对广大师生的后期复课能有所帮助。这些内容能够为当今社会发展、人类进步提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能够用历史材料、历史现象来佐证、反映现实问题。
  


  近年来高考试题中关于民生问题的考查力度逐渐加大。2007年全国卷(一)第21题考查1956—1965年我国粮食问题,第23题考查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全国卷(二)第40题着重考查玉米在世界的传播和历史贡献;海南卷第30题考查苏联和新中国的农业政策;山东卷第28题考查罗斯福新政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有益探索;天津卷第37题考查古今中外的民本思想;四川卷第16~18题直接考查了民生理论和实践问题。随着民生问题日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2008年高考对这方面知识考查力度(特别是中国古代史)可能将会更大,下面就民生和农业经济有关方面问题做以分析整合。
  
  一、中国古代发展经济,关注民生的几个问题
  
  1.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
  (1)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如“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要求统治者以德治民,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剥削压迫人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孟子主张施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政在得民”、反对苛政,还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3)唐太宗即位后,吸取隋亡教训,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轻徭薄赋,励精图治,出现“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
  2.中国古代减轻农民负担的重大举措
  (1)唐朝时,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
  (2)唐朝后期实行两税法,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3)王安石变法时实行募役法,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
  (4)明朝后期,实行一条鞭法,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负担,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5)清初推行的摊丁入亩政策,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人头税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
  3.中国古代农业的成就和局限
  中国以农立国第一,传统农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表现在开垦了大量农田,形成了精耕细作的耕作技术和生产经验,较高的粮食生产养活了庞大的人口,并以此为基础,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且使之延续和发展。传统农业也有其局限性。首先是传统农业带有极强的保守性;生产单位分散、生产规模狭小、生产技术墨守成现,而且脆弱的小农经济需要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来保护它们,小农经济构成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经济基础。第二,传统农业的自然经济。限制了人口流动,加之中央集权制和户籍制度的束缚,致使大多数农民安土重迁。这样,新的阶级很难在中国产生。第三,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主要依靠投入大量劳动力来取得较高的收获量,这使得许多未成年人过早地投入农业劳动而失去受教育机会,同时也刺激强化了农民早婚早育多育的观念,造成中国古代人口的阶段性高速增长。
  4.关于土地兼并
  原因: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土地买卖制度的存在,封建制度本身无法克服这一问题
  影响:①直接导致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加剧社会的贫富悬殊,激化阶级矛盾,导致农民起义。②造成农民普遍贫困,无力购买手工业品,地主乐于买田置地,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阻碍资本主义的萌芽。
  5.关于重农抑商问题
  (1)实施的原因:①农业产品是封建社会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而工商业不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其发展会加据农业劳动力的流失;②封建国家可以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而经营店铺、作坊等不如经营土地有保障;③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社会安定;④其根本原因是自然经济的反映,是较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必然产物。
  (2)表现:①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②汉初休养生息,发展农业生产,抑制商人;③隋唐沿用均田制,轻徭薄赋,实行租庸调制;④王安石变法中的理财措施都有利于于农业的发展,同时限制了商业活动;⑤清初实行更名田等恢复经济的措施,对资本主义萌芽进行压制。
  (3)评价:①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治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②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的出现,重商的政策就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6.经济发展与人类生存环境
  (1)战国时期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的思想。
  (2)两汉时期黄河流域因过度开垦造成环境破坏。
  (3)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环境破坏的状况有所缓解。原因:中原战乱,农耕规模缩小,畜牧业因少数民族的内迁有所扩展。
  (4)唐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圩田更加普遍。出现了放火烧山、向山要田和围湖造田等现象,对自然生态平衡造成破坏。
  (5)明清时期随着人口的激增,与水争地的现象更加普遍,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显露并激化。
  (6)近代对来的科技革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尤为严重。我们应该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科学发展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中国古代发展经济,关注民生的有关规律总结
  
  1.中国古代发展农业的措施总结
  (1)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减轻刑罚;(2)保证人民的生产时间,不误农时;(3)抑制土地兼并,保护小农经济;(4)对外开放,积极进行对外贸易;加强国内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5)移民屯田;(6)推广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兴修水利;(7)官营工商业政策;(8)重农抑商政策。
  2.中国古代封建生产关系的调整
  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的核心是调整生产关系。从生产关系的内涵上讲,这种调整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出来:   (1)调整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主要表现为改革土地制度:如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唐太宗实行的均田制;清初实行的奖励垦荒和“更名田”。
  (2)调整产品分配形式。主要表现为改革赋税制度:如商鞅变法中奖励努力耕田的人,免除其徭役;唐太宗实行租庸调制;杨炎实行两税法;王安石实行青苗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清初实行摊丁入亩(地丁银)制度。
  (3)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整顿吏治,调整对人民的统治,加强军队建设等。如商鞅变法实行县制;唐太宗沿用三省六部制,完善科举制;王安石实行保甲法;明太祖实行特务统治等。
  3.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要注意灵活应用)
  在古代经济发展中,虽然正常的经济发展秩序多次被战乱和社会动荡所打断,但发展是主要的。究其原因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点:(1)新的社会制度或经济制度的确立;(2)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局面的出现;(3)统治政策的调整(包括发展经济的奖励措施);(4)民族融合的加强;(5)农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水利工程的兴修和高产农作物的推广;(6)重用人才;(7)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等。
  上述因素中,对某一朝代来讲,可能有两种或更多种起着作用,要根据某一朝代的实际而定。而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则是始终起作用的因素。如西汉经济的发展,就是上面(2)、(3)、(5)、(7)几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4.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趋势
  以税种来分类:
  (1)以人丁为主要征税依据的赋税制度有: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
  (2)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税依据的赋税制度:初税亩、相对而衰征、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
  (3)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特点
  (1)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以两税法为标志),直至取消人头税(以摊丁入亩为标志),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驰。
  (2)农民由必须服徭役逐渐发展为纳绢代役(以“庸”为标志)。
  (3)赋税由实物为主到货币为主转变(以一条鞭法为标志);反映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4)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
  (5)税种由繁杂多项逐渐演变为简化单一(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三、中国近现代史上有关民生问题
  
  1.中国近代各阶级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或政策
  (1)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天朝亩田制度》。
  (2)资产阶级: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提出平均地权。
  (3)无产阶级:①1931年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②抗日战争时期的土改革;③1947年解放区土改革。
  2.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与民生的关系。
  3.中国近代有关时期的民生状况
  (1)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侵入,促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加剧了中国农民的破产。(2)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和经济建设,把农业生产放在第一位。开展互助合作,兴修水利,开垦荒地,使农业获得了发展。
  (3)抗战时期,日占区大量土地被日军使用,日军低价收购农产品,使农村粮荒普遍,饿殍满地。国民政府在农业上采取“粮食征购”、“征借”等手段,加重对农民的剥削。造成农村经济的衰败。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南泥湾等地开荒成绩显著。
  (4)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发动内战,大肆征购军粮和拉夫,造成田地荒芜、人口外流。美国向中国大量倾销农产品,严重地打击了中国农业。这时期农业生产衰退。粮荒严重。
  4.建国后土地政策(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1)1950年土地改革,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1953年开始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
  (4)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5.建国后改善民生的重大措施。
  (1)建国初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合理调整工商业。向私营工商业“四路进兵”;农村和城市的生产建设运动。
  (2)1960年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四、世界近现代史上有关民生问题
  
  1.世界近代吏上主要国家土地政策
  (1)英国圈地运动。
  (2)法国小农经济大量长期存在。
  (3)美国《宅地法》。
  (4)日本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5)俄国废除农奴制。
  2.世界近现代吏上有些国家改善民生的重大措施
  (1)法国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限价法令。
  (2)20世纪20年代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及30年代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3)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政策和美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
  (4)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
  
  五、科技发展与民生的关系
  
  民生问题与科技革命密切相关,为了推动民生更快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应该加大科技发展和进步。
  从人类历史近300年的发展历程来看,科技革命对于民计民生的发展变化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18世纪初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人了蒸汽机时代,人们开始告别以人力、畜力为动力的封建时代,进入工业资本主义时期,城市崛起带来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人们的生活观念、价值观念也相应发生变化。19世纪初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人了电气化时代,人们开始享受电灯、电车、电影、电话、电报、汽车、远洋轮船、飞机、化学工业等发明给生活带来的诸多便利,工业化程度加快,城市发展以更快的速度如雨后春笋般在世界各地兴起,人们的民生民计得到极大的改善。20世纪40、50年代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更是把人类带入信息化时代,以电子计算机为主要代表的科技革命成果日益深入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之中。人造纤维使得人们的服装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以集成电路为基础制造的家用电器产品走进千家万户,日新月异的现代化通讯手段缩短了人们的距离,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已经或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民生民计开始向更高层次发展和迈进。
  为了推动民生的更快发展,构建更加和谐的社会,我们应该加大科技的投入、研发和运用,推动科技创新,让科技在改善国计民生的过程中发挥更好、更大的效应。
  示例: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举天下之役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均矣。
  ——王安石《论五事札子》
  材料二(松江)俗务纺织,不止乡落。里媪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闲。织者率日成一匹,有通宵不寐者。田家收获,输官偿怠外。未卒岁,室庐已空,基衣食全赖此。语曰: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
  ——《松江府志》
  材料三20世纪初期中国工业品和农产品价格指数比较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王安石变法的哪项措施?该措施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明朝中后期城市经济的哪些新现象?这些现象与当时的农业发展有何内在联系?
  (3)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初期我国工、农业产品价格变化的主要趋势。分析农产品价格变化对资本主义工业的影响。
  (4)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与人民公社体制相比,家庭联产承包制为什么能够调动农民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分析:本题以“三农”问题作为命题切入点,材料阐述了我国古代两个朝代和近现代两个历史时期农业发展的成就。旨在考查学生解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要求再现王安石变法的一项措施,并且评价该措施的影响;第(2)问要求能准确再现明代城市工商业发展与农业发展的内在联系及其表现;第(3)问可从数据表中工农产品价格指数的变化趋势中归纳出答案;第(4)问侧重于比较新中国成立以来影响最大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人民公社的异同,从各自特点方面去进行比较。
  答案:(1)募役法(或免役法)。减轻了农民的徭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
  (2)对农产品进行加工的家庭手工业发达;出现专门化的工商业市镇。高产农作物的广泛种植,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
  (3)工、农产品价格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工业价格上升幅度相对较大。工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降低了工业品制造成本,有利于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但同时限制了农民的购买力,又不利于资本主义工业进一步发展。
  (4)克服了人民公社体制中分配上的平均主义,经营管理上的过于集中和单一方式,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编校:孙卫东)
其他文献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经典教育模式是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方式。这种形式打破了传统教学中局限于课本的模式,让学生能够了解经过历史沉淀下来的文化精髓,丰富学生
数学教学要实现每个人的发展都达到最大效果的目标,就必须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尊重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并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手段来实现个性化教
张家界大峡谷玻璃人行桥采用异型悬索桥加玻璃桥面的大跨径组合体系,受力复杂,为了解该桥整体静力特性,通过现场静力试验,对实桥进行各工况作用下的模拟加载,并建立相应的有
学校是实施美育的一个重要场所,审美教育对于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教师应通过自己的言行,有效地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正> 食品包装技术(含包装材料、包装形式、包装机械)是关系到作为商品的食品生产中重要组成部分。为适应食品包装新技术的需要,食品包装机械也不断相应地进行改造和更新。现
乳中的蛋白质是最重要的营养成分,一些乳蛋白质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生理特性及特殊的功能性,这些特性包括:具有相当高的热稳定性,因此在高温灭菌、浓缩及脱水等过
新课程标准要求引导学生创新和实践,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培养学生生存能力、实践和创造能力,就需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我国现在有
<正> 我国以占世界6.8%的耕地,供养占世界21.4%的人口。到1982年我国人均的膳食能量摄入量已达2485千卡,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这是新中国成立四十多年的突出成就之一,也是
语文就是表达,作文是将言语表达的书面化,所以言语化作文是还原作文的实质,是原生态的作文形式。近年来,笔者尝试从根基人手,从口语训练开始,规范我们的作文教学,慢慢形成体系。
识字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是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因此,教师必须重视识字教学。在教学过程午,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