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裹挟着凤凰木的树叶舞蹈,初冬的厦门却涌动着融融的暖意。好不容易争取到参加在厦门举办的全国“相约名师聚焦课堂”语文观摩研讨活动,难捺喜悦。走过这短短的两天,收益良多。支玉恒老师以朗读为主线,引导学生理解背诵;王崧舟老师以“情感”作舟楫,带学生感悟慈母深情;于永正老师以“生活”为源泉,使学生“把作文写得有声有色”;孙双金用“诗歌”做衣裳,让学生感悟“情致语文”的独特韵味。本土青年名师何捷以“游戏”为载体,使学生快乐作文,吕云萍老师以激情洋溢的教学风采让课堂飘荡灵性的思维碰撞。
笑声、朗读声、歌声、掌声,久久地回响在会场上。买不到票的老师搬着小板凳,顶着寒风,驻守在会场边,那虔诚朝圣的目光令人难忘。课后。名师和孩子们依依惜别、久久握手的情景,无不打动着每一个人的心扉。
平时上课,老师们最头疼的往往是“多情总被无情恼”,听过几位名师的课,才知何谓“道是无情却有情”。两天来听的课。犹如品一壶佳酿。初饮,入口醇厚;复饮,沁人心脾;再饮,醉入其中。且让我们回味这课中情意,感受这深深的语文意境。浓浓的人文情怀: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
听,老师动情忧伤的《月是故乡》乐曲缓缓响起。随后,孙双金老师极富磁性的嗓音吟诵着《思乡组诗》的意境:家乡是爷爷的白发,母亲的怀抱,是那小桥流水,是那儿时的伙伴……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孙老师极富感情的朗诵,极富魅力的随歌哼唱,唤醒了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引领他们走进了一个个美妙的意境。
二、一枝一叶总关情
1、结构处理中把握情丝绵绵
王崧舟老师的《慈母情深》一课,处处流动着情的意蕴。整节课抓四个镜头:广角镜头——环境描写;慢镜头——母亲的背影、神态;快镜头——母亲劳作的样子;特写镜头——母亲一个“塞”钱的动作。慢慢咀嚼,深深沉醉。一遍又一遍的朗读,直至学生动情入境,感受“慈母情深深几许。慈母情深深似海”的人间至情。
语文的美也是一种旋律,一种节奏。在文字间徜徉,领悟“举象、造境、人情、会意、求气、寻根”的诗意语文意境。学生得到熏陶,听课老师们也在这情的世界里陶醉。
2、评价中展现爱生亲情
在十节展示课上,我们听到专家老师们对孩子回答的评价丰富多彩,会场上总是涤荡着激励和信任、尊重与爱。孩子读《海燕》中描写大海的句子,读得不好。支玉恒老师并没有生硬地批评,而是采用风趣机智的点拨。比如,学生读得过于高昂,他说: “这片大海太激动了。”学生读得太慢,他说:“这是忧郁的大海。”学生读得太小声,他幽默地说:“这是沉静的大海。”
同样的精彩评价还出现在于永正老师的《怎样把课上得有声有色》一课上。当老师请学生模仿燕子的叫声时。学生有些紧张,声音断断续续。于老师用他那独特的普通话评价:“哎哟,这南方的燕子怎么声音都这么粗。”学生哄堂大笑间,与老师心灵的距离拉近了,状态很快放松下来。
何捷老师执教《用心倾听很重要》一课时,请同学给文章起个题目。一个孩子站起来,突然紧张得一句话也说不出。这时,何老师拍拍孩子的肩膀,煞有介事地给同学介绍:“多好,你看,这个同学起了个了不起的题目——《此时无声胜有声》啊!”掌声中,老师同学们频频点头:好一个机智的老师,好一个善解人意、关爱孩子的老师啊!
3、教师范读激情荡漾
辞动而情发,用朗读把作品所反映的思想感情淋漓尽致地表现,是理解感悟文章的重要方法。两天的课当中。我们注意到,几位老师都极其重视教师的范读:孙双金老师的配乐诗朗诵,于永正老师的录像解说词。吕云萍老师的师生同读,王崧舟老师的反复引读,支玉恒老师的对比朗读。他们字正腔圆、醇厚深沉、投入沉醉的朗读给所有人以巨大的精神享受。孙双金老师在情怀激荡处,声音哽咽,令人动容。一个老师动情的朗读,就是一贴催情剂,师生琴瑟和谐的共鸣就此催生。
三、杨柳依依离别情
情韵悠长的结课是这几节课的共同特点,难忘那老师与学生道别的一幕幕:
何捷老师一丝不苟地九十度鞠躬,默默地和每一个孩子握手。一个孩子经过他身边时,拍拍何老师的肩膀,仿佛在安慰他:“老师,我们一定会有再见的一天。”
王崧舟老师结课时,所有学生还似乎意犹未尽,沉浸在课的意境之中,久久忘记起立告别。王老师喊了三遍“下课”后,孩子们和听课的老师们才醒悟过来,鼓掌致意。
孙双金老师结课后,他像孩子一样,和学生们放声吟唱《月之故乡》。他们旁若无人,肆无忌惮地挥洒着情思和心意。退场的老师不禁停下脚步,和他们一起唱起来: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我想多年后,这些学生也许忘记了当年这节课,但永远忘不了这首歌,这片情。
王崧舟老师在课后的讲座当中说:“语文的感情是什么?感情是说不清道不明,感情是剪不断理还乱,感情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感情是抽刀断水水更流,感情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许也正是这说不清道不明,才是语文教学令人如痴如狂的原因吧。
离别的音乐声中,我和所有孩子、老师久久地吟唱,不愿离去。情意流转间,想到了王崧舟老师最喜欢的纳兰性德的一句词:问君何处是归途,意到浓时怎忍舍,情到深处元怨由。
(责任编辑:邓诗霞)
笑声、朗读声、歌声、掌声,久久地回响在会场上。买不到票的老师搬着小板凳,顶着寒风,驻守在会场边,那虔诚朝圣的目光令人难忘。课后。名师和孩子们依依惜别、久久握手的情景,无不打动着每一个人的心扉。
平时上课,老师们最头疼的往往是“多情总被无情恼”,听过几位名师的课,才知何谓“道是无情却有情”。两天来听的课。犹如品一壶佳酿。初饮,入口醇厚;复饮,沁人心脾;再饮,醉入其中。且让我们回味这课中情意,感受这深深的语文意境。浓浓的人文情怀: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
听,老师动情忧伤的《月是故乡》乐曲缓缓响起。随后,孙双金老师极富磁性的嗓音吟诵着《思乡组诗》的意境:家乡是爷爷的白发,母亲的怀抱,是那小桥流水,是那儿时的伙伴……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孙老师极富感情的朗诵,极富魅力的随歌哼唱,唤醒了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引领他们走进了一个个美妙的意境。
二、一枝一叶总关情
1、结构处理中把握情丝绵绵
王崧舟老师的《慈母情深》一课,处处流动着情的意蕴。整节课抓四个镜头:广角镜头——环境描写;慢镜头——母亲的背影、神态;快镜头——母亲劳作的样子;特写镜头——母亲一个“塞”钱的动作。慢慢咀嚼,深深沉醉。一遍又一遍的朗读,直至学生动情入境,感受“慈母情深深几许。慈母情深深似海”的人间至情。
语文的美也是一种旋律,一种节奏。在文字间徜徉,领悟“举象、造境、人情、会意、求气、寻根”的诗意语文意境。学生得到熏陶,听课老师们也在这情的世界里陶醉。
2、评价中展现爱生亲情
在十节展示课上,我们听到专家老师们对孩子回答的评价丰富多彩,会场上总是涤荡着激励和信任、尊重与爱。孩子读《海燕》中描写大海的句子,读得不好。支玉恒老师并没有生硬地批评,而是采用风趣机智的点拨。比如,学生读得过于高昂,他说: “这片大海太激动了。”学生读得太慢,他说:“这是忧郁的大海。”学生读得太小声,他幽默地说:“这是沉静的大海。”
同样的精彩评价还出现在于永正老师的《怎样把课上得有声有色》一课上。当老师请学生模仿燕子的叫声时。学生有些紧张,声音断断续续。于老师用他那独特的普通话评价:“哎哟,这南方的燕子怎么声音都这么粗。”学生哄堂大笑间,与老师心灵的距离拉近了,状态很快放松下来。
何捷老师执教《用心倾听很重要》一课时,请同学给文章起个题目。一个孩子站起来,突然紧张得一句话也说不出。这时,何老师拍拍孩子的肩膀,煞有介事地给同学介绍:“多好,你看,这个同学起了个了不起的题目——《此时无声胜有声》啊!”掌声中,老师同学们频频点头:好一个机智的老师,好一个善解人意、关爱孩子的老师啊!
3、教师范读激情荡漾
辞动而情发,用朗读把作品所反映的思想感情淋漓尽致地表现,是理解感悟文章的重要方法。两天的课当中。我们注意到,几位老师都极其重视教师的范读:孙双金老师的配乐诗朗诵,于永正老师的录像解说词。吕云萍老师的师生同读,王崧舟老师的反复引读,支玉恒老师的对比朗读。他们字正腔圆、醇厚深沉、投入沉醉的朗读给所有人以巨大的精神享受。孙双金老师在情怀激荡处,声音哽咽,令人动容。一个老师动情的朗读,就是一贴催情剂,师生琴瑟和谐的共鸣就此催生。
三、杨柳依依离别情
情韵悠长的结课是这几节课的共同特点,难忘那老师与学生道别的一幕幕:
何捷老师一丝不苟地九十度鞠躬,默默地和每一个孩子握手。一个孩子经过他身边时,拍拍何老师的肩膀,仿佛在安慰他:“老师,我们一定会有再见的一天。”
王崧舟老师结课时,所有学生还似乎意犹未尽,沉浸在课的意境之中,久久忘记起立告别。王老师喊了三遍“下课”后,孩子们和听课的老师们才醒悟过来,鼓掌致意。
孙双金老师结课后,他像孩子一样,和学生们放声吟唱《月之故乡》。他们旁若无人,肆无忌惮地挥洒着情思和心意。退场的老师不禁停下脚步,和他们一起唱起来: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我想多年后,这些学生也许忘记了当年这节课,但永远忘不了这首歌,这片情。
王崧舟老师在课后的讲座当中说:“语文的感情是什么?感情是说不清道不明,感情是剪不断理还乱,感情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感情是抽刀断水水更流,感情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许也正是这说不清道不明,才是语文教学令人如痴如狂的原因吧。
离别的音乐声中,我和所有孩子、老师久久地吟唱,不愿离去。情意流转间,想到了王崧舟老师最喜欢的纳兰性德的一句词:问君何处是归途,意到浓时怎忍舍,情到深处元怨由。
(责任编辑:邓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