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用自己的方式去探求问题,去发现问题,使学生真有所获,确有所得。教师应更新教育理念,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让课堂活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与激励、唤醒和鼓舞”。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去争取,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一、教师要在教学方法上活起来
教师要想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就应该学会“放风筝”:就要有目的、有指导的放,又要在放的基础上合理地收。数学课堂是一片蔚蓝的天空,学生的思维就像那奇异怪状的风筝。如何使学生的思维在自由的天空飞得更高、更远,我觉得首先教师要活起来。
1、要会借风。我们都知道放风筝最难的就是如何让风筝在出手以后顺利地飞上天空。初学者常常是风筝一出手就栽倒了地上,而有经验的人首先靠的如何借风。课堂上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我认为也要善于“借风”。首先构建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敢问,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对话、交流、碰撞,才有可能出现思想的火花。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促进者,我总是少讲、精讲,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思所想,积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允许出错,允许改正,也允许保留不同意见。
创设优良的课堂情境。人的思维往往在特定的环境中得到激发。现代课堂应不拘泥于传统课堂的格局,完全可以根据数学的需要,合理的安排课桌位置,尽量腾出较大的空间便于学生展示自我。同时,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情趣,使学生能与教学内容产生共鸣,从而自觉地将自己融入到课堂中去,积极参与,主动思考。我在了解学生以后,总是打破班主任老师排的位置,重新安排数学课的位置。我的方法是让小组长竞争上岗,恰当地进行分组。把能力强的和能力差的,会表达的和不善表达的,性格活泼的和性格内向的进行有机组合,让学生之间互相影响、共同进步。这样在小组讨论的时候他们就可以积极地参与,主动地回答问题。小组中开展评比、比赛。小组活起来了,学生也就活起来了。
2、要会收线。有经验的人总是目不转睛地盯着风筝,及时“收线”和“放线”,调整风筝的飞行姿势,使它乘风飞翔,遨游天空。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受教学内容、自身兴趣、知识基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也会出现思维定势、思维真空等现象,这是要求我们教师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时刻把握学生思维的动态,及时采取适当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正确思考、解决问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一些情况,一个问题提出后,学生没有任何反应,课堂气氛沉闷,这时就需要老师学会及时“收线”。因此,我们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正确引导。当问题提出而学生毫无反应时,可以是问题的设计难度太大,也可能是教师的表述欠明确,所以应该寻找具体原因,及时调整问题的难度,改变表述的方法。
3、要学会放线。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不相同,因此课堂上对问题的理解也就不一样,于是课堂上常常会出现争持不下的局面,或者是出现教师意想不到的见解,这证明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的时刻,灵感往往由此产生。此时,我就大胆地释放手中的线,让学生思维的风筝扶摇直上,尽情地迸发出思想的火花。让课堂活起来了。
二、学生要在课堂上活起来、动起来
叶圣陶指出:“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我很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让学生“动”起来,数学课堂才能“活”。学生才能活起来。
1、唤起学生的“自我”意识。新课程特别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而我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出现学生“假参与”的迹象。如:“同学们,某某同学的回答对不对”“不对吗”“对”“对吗”“不对”这样的回答在课堂中司空见惯。细细分析,这反映了学生的盲从,更深层次地体现了学生没有“自我”意识,没有思考,信口答来,才会盲从。那么,怎样才能唤起学生的自我意识呢?在实践中我注意到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还需要教师察言观色,抓住一些小事,将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我做了一下尝试。为了不使他们盲目的服从或者信口说话,在我提出问题的时候,我让学生主动地起来回答问题。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让学生树立自信心,二是为了防止有些学生不主动思考问题,滥竽充数。当然这样有时会出现一大批站起来的学生,或者是遇到难题时,无人站起。所以我就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当有大批的学生站起来,说明问题比较简单或者是有人滥竽充数,这时我就找差一点的学生回答,答对了我就给于一定的鼓励,如果答错了我就鼓励他下次再努力,这样就让学生树立了信心,不至于下次不敢回答。同时也给滥竽充数的学生以警示,以后要多动脑多思考。当无人回答或无人敢站起来回答时,我会用眼睛来搜索,察言观色瞅准机会,看谁想回答而又不敢站起来的学生时,我就会向他投去信任的目光,鼓励他站起来回答。这样经过一阶段的努力,大多数学生从课堂上找到了自我,因为他们知道即使是答错了老师也理解自己,不会批评他们的,所以积极参与的次数增加了,课堂也自然就活起来。另外,让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可以使学生动起来,课堂气氛也就活跃了。总之,如果教师“多呼唤”,学生的自我意识就回归得越明显,思路就会越开阔,“给学生一次机会,学生就会还你一次惊喜。”当学生的主角意识被唤起后,他们就会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思维就会不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那么每堂课教师都会发现学生的眼睛至少会闪亮一次,教师和学生每节课都会有怦然心动的惊喜,这时的课堂自然是动态的,具有生命的活力的。
2、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小主人。创设情境,让学生“活”起来。《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教学中,我就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创设一定的情境,学生心动。调动参与,让学生“动”起来。教学时,我总是根据教材的特点,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主动参与,动手实践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快乐的学习数学。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对称轴”一课时,我打破了以往教师在台上下得出结论的做法,而是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要求每组学生准备一个长方形,鼓励学生动手操作,采用先组内展示,后派代表把组内作品展示在黑板上的方法,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不一会儿各小组学生都在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的作品,他们相互学习着、争论着、比较着,不时还发出热烈的掌声。我也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为学生的主动探索的精神所鼓舞。整个学习过程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要方式,把数学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学生经过动手操作,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体验到了探索的乐趣,我也找到了数学的无限乐趣。
总之,每一节数学课只要教师精心设计,都会充满乐趣。课伊始,趣已生,课继续,情更浓,课已完,意未尽。这样40分钟的数学课,就能像磁铁那样把每一个学生的心紧紧地吸引在一起。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地思考,积极的发言,踊跃的参与。这样小主人就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从此在数学课堂上动起来、活起来了。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与激励、唤醒和鼓舞”。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去争取,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一、教师要在教学方法上活起来
教师要想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就应该学会“放风筝”:就要有目的、有指导的放,又要在放的基础上合理地收。数学课堂是一片蔚蓝的天空,学生的思维就像那奇异怪状的风筝。如何使学生的思维在自由的天空飞得更高、更远,我觉得首先教师要活起来。
1、要会借风。我们都知道放风筝最难的就是如何让风筝在出手以后顺利地飞上天空。初学者常常是风筝一出手就栽倒了地上,而有经验的人首先靠的如何借风。课堂上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我认为也要善于“借风”。首先构建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敢问,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对话、交流、碰撞,才有可能出现思想的火花。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促进者,我总是少讲、精讲,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思所想,积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允许出错,允许改正,也允许保留不同意见。
创设优良的课堂情境。人的思维往往在特定的环境中得到激发。现代课堂应不拘泥于传统课堂的格局,完全可以根据数学的需要,合理的安排课桌位置,尽量腾出较大的空间便于学生展示自我。同时,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情趣,使学生能与教学内容产生共鸣,从而自觉地将自己融入到课堂中去,积极参与,主动思考。我在了解学生以后,总是打破班主任老师排的位置,重新安排数学课的位置。我的方法是让小组长竞争上岗,恰当地进行分组。把能力强的和能力差的,会表达的和不善表达的,性格活泼的和性格内向的进行有机组合,让学生之间互相影响、共同进步。这样在小组讨论的时候他们就可以积极地参与,主动地回答问题。小组中开展评比、比赛。小组活起来了,学生也就活起来了。
2、要会收线。有经验的人总是目不转睛地盯着风筝,及时“收线”和“放线”,调整风筝的飞行姿势,使它乘风飞翔,遨游天空。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受教学内容、自身兴趣、知识基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也会出现思维定势、思维真空等现象,这是要求我们教师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时刻把握学生思维的动态,及时采取适当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正确思考、解决问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一些情况,一个问题提出后,学生没有任何反应,课堂气氛沉闷,这时就需要老师学会及时“收线”。因此,我们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正确引导。当问题提出而学生毫无反应时,可以是问题的设计难度太大,也可能是教师的表述欠明确,所以应该寻找具体原因,及时调整问题的难度,改变表述的方法。
3、要学会放线。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不相同,因此课堂上对问题的理解也就不一样,于是课堂上常常会出现争持不下的局面,或者是出现教师意想不到的见解,这证明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的时刻,灵感往往由此产生。此时,我就大胆地释放手中的线,让学生思维的风筝扶摇直上,尽情地迸发出思想的火花。让课堂活起来了。
二、学生要在课堂上活起来、动起来
叶圣陶指出:“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我很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让学生“动”起来,数学课堂才能“活”。学生才能活起来。
1、唤起学生的“自我”意识。新课程特别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而我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出现学生“假参与”的迹象。如:“同学们,某某同学的回答对不对”“不对吗”“对”“对吗”“不对”这样的回答在课堂中司空见惯。细细分析,这反映了学生的盲从,更深层次地体现了学生没有“自我”意识,没有思考,信口答来,才会盲从。那么,怎样才能唤起学生的自我意识呢?在实践中我注意到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还需要教师察言观色,抓住一些小事,将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我做了一下尝试。为了不使他们盲目的服从或者信口说话,在我提出问题的时候,我让学生主动地起来回答问题。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让学生树立自信心,二是为了防止有些学生不主动思考问题,滥竽充数。当然这样有时会出现一大批站起来的学生,或者是遇到难题时,无人站起。所以我就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当有大批的学生站起来,说明问题比较简单或者是有人滥竽充数,这时我就找差一点的学生回答,答对了我就给于一定的鼓励,如果答错了我就鼓励他下次再努力,这样就让学生树立了信心,不至于下次不敢回答。同时也给滥竽充数的学生以警示,以后要多动脑多思考。当无人回答或无人敢站起来回答时,我会用眼睛来搜索,察言观色瞅准机会,看谁想回答而又不敢站起来的学生时,我就会向他投去信任的目光,鼓励他站起来回答。这样经过一阶段的努力,大多数学生从课堂上找到了自我,因为他们知道即使是答错了老师也理解自己,不会批评他们的,所以积极参与的次数增加了,课堂也自然就活起来。另外,让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可以使学生动起来,课堂气氛也就活跃了。总之,如果教师“多呼唤”,学生的自我意识就回归得越明显,思路就会越开阔,“给学生一次机会,学生就会还你一次惊喜。”当学生的主角意识被唤起后,他们就会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思维就会不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那么每堂课教师都会发现学生的眼睛至少会闪亮一次,教师和学生每节课都会有怦然心动的惊喜,这时的课堂自然是动态的,具有生命的活力的。
2、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小主人。创设情境,让学生“活”起来。《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教学中,我就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创设一定的情境,学生心动。调动参与,让学生“动”起来。教学时,我总是根据教材的特点,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主动参与,动手实践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快乐的学习数学。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对称轴”一课时,我打破了以往教师在台上下得出结论的做法,而是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要求每组学生准备一个长方形,鼓励学生动手操作,采用先组内展示,后派代表把组内作品展示在黑板上的方法,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不一会儿各小组学生都在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的作品,他们相互学习着、争论着、比较着,不时还发出热烈的掌声。我也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为学生的主动探索的精神所鼓舞。整个学习过程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要方式,把数学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学生经过动手操作,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体验到了探索的乐趣,我也找到了数学的无限乐趣。
总之,每一节数学课只要教师精心设计,都会充满乐趣。课伊始,趣已生,课继续,情更浓,课已完,意未尽。这样40分钟的数学课,就能像磁铁那样把每一个学生的心紧紧地吸引在一起。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地思考,积极的发言,踊跃的参与。这样小主人就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从此在数学课堂上动起来、活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