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堂好课是什么样?能恰当地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展示学习的过程和要点,引领学生分析、讨论、探究,从而使学生自己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因此,我们要处理好课堂中的“课件”“讨论”“探究”之间的关系。
信息技术新课程学习兴趣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都认真学习和研究,也在自己的课堂中进行了许多教学的实践探索。然而,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广大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理解和体悟的层面不同,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些现象。
一堂好课是什么样?能恰当地使用计算机辅助工具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展示学习的过程和要点,引领学生去分析、讨论、探究,从而使学生自己主动的去获取知识。在这个理念的引领下,大家不约而同地行动起来。但是,在看了越来越多的人的课后,我不禁又迷茫了,怎么大家的课看起来如此相像呢?
一、课件脸
计算机辅助工具的“恰当”使用,变成了“必须”使用。多媒体课件作为计算机辅助教学设备,一种课堂教学形式的改革和补充,有着不可多得的优点,它图文并茂,还可以播放声音、动画、视频等,深受广大老师和学生的喜爱。恰当地运用这个工具,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作为一种教学资源的补充;可以有条理、清晰地展示课堂要点,提高课堂效果……有着如此多优点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工具,于是,到了我们老师手里,变成了“必须”使用。于是,在有人听课时,在比赛时,甚至于在我们的平时的课堂里,有课必有“课件”展示。那到底是不是恰当呢?我看也未必。就信息技术课来说,信息技术课堂本身就是一个必须依附计算机来进行教学和学习的课堂,计算机的使用已经贯穿整个课堂,那么,在信息技术课堂里,多媒体教学课件是不是必须使用?如果使用了,该起到什么作用呢?我曾看到过这样一节课,整个课堂,课题用课件播放,重要知识点和其他重要信息用课件播放,教学过程用课件展示,练习题在课件中显示,甚至操作步骤也在课件中演示,等等。还有的课件用艳丽的色彩、缤纷的动画刺激学生的眼球,师生互动退居次要地位。一堂课中,学生的主要精力集中在课件的演示上,文本研读淡化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冲淡了,学生的思维、情感活动都在“课件”上。我想说的是,这样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真的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吗?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可是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哪里?学生的合作学习在哪里?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在哪里?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哪里?全部都淡化都“课件”里了。所以,计算机辅助教学,如何才能“恰当”使用,还是一个很值得讨论研究的问题。只有在正确认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恰当”使用的基础上,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变得充满活力,充满创新意识。
二、讨论脸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主体意识,进行个性化的独立思考和学习探究,并能形成个性化的理解和结论。独自解决不了的问题才有必要提交小组讨论,并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解决问题。
首先,抛出的问题有没有讨论的意义?
其次,这个问题是不是在学生讨论并能解决的能力范围之内?讨论的“问题”和“探究的问题”区别在什么地方?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有多少问题、有哪些问题是学生讨论可以获得的解决的?现在,我们很多老师,包括我,在这方面,都出现了以上的一些问题:老师提出问题后,马上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讨论,小组分工中有组长、记录员、组员等等,记录员负责记录整理讨论的意见要点,组长组织并总结。于是,学生七嘴八舌的“讨论”了一阵子后,记录员纸上或乱七八糟,或一片空白,为什么?因为讨论时有的文不对题,有的沉默是金,有的乘机讲话,只有少数同学,能够认认真真的针对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所以,讨论结束后,各小组的同学收货不一。然后小组代表分别表达小组结论,然后教师点评,统一大家的认识。这样做,每一位同学的收获如何?许多时候都是小组讨论代替了个体的独立思考。
三、探究脸
探究,亦称发现学习,是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观察、阅读,发现问题,搜集数据,形成解释,获得答案并进行交流、检验、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inquiry learning)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科学探究可以有双层含义:一是指科学家的探究活动,一是指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一般步骤:(1)提出问题;(2)建立假设;(3)设计实验方案;(4)收集事实与证据;(5)检验假设;(6)交流。在我们的教学里,探究指的是学生的探究性学习。那和“讨论”的问题一样,被“探究”的问题也是需要斟酌和研究的。一般课堂而言,首先,学生要有“探究”问题的基础;其次,这个被“探究”的问题,要具有可探究性。而对于我们信息技术课堂,与一般课堂还是一些区别的:对于一些用信息技术手段,去处理的问题,这个“手段”,老师不讲,学生探究得出吗?也就是,在信息技术课堂里,被探究的问题,它的可探究性有多少?其次,被探究的问题,有什么意义?什么样的问题,是值得探究的问题?在探究过程中,教师的位置是什么?在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探究”的大形势下,我们老师的课堂,教师的设计、活动都是为了适应形势,装潢门面。流光溢彩的课件,热烈的讨论、探究,却往往成为课堂教学的“游离成分”。尽管师生、生生之间都积极参与活动,而且“闹”得热火朝天,课堂气氛炽热,最终也是一出没有任何意义的“闹剧”,因为它貌似追求“信息技术课堂的三维目标”,却实际偏离了课堂教学的目标。
所以,新课程的真正体现,不是照搬一个课件——讨论——探究的课堂模式,而是要真正地将新课程理念吃透,融入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里。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新兴学科,我们既要借鉴其他学科的方法,也要形成我们自己的特色,找到适合信息技术教学的方法,让新课程理念与我们的课程真正融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信息技术新课程学习兴趣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都认真学习和研究,也在自己的课堂中进行了许多教学的实践探索。然而,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广大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理解和体悟的层面不同,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些现象。
一堂好课是什么样?能恰当地使用计算机辅助工具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展示学习的过程和要点,引领学生去分析、讨论、探究,从而使学生自己主动的去获取知识。在这个理念的引领下,大家不约而同地行动起来。但是,在看了越来越多的人的课后,我不禁又迷茫了,怎么大家的课看起来如此相像呢?
一、课件脸
计算机辅助工具的“恰当”使用,变成了“必须”使用。多媒体课件作为计算机辅助教学设备,一种课堂教学形式的改革和补充,有着不可多得的优点,它图文并茂,还可以播放声音、动画、视频等,深受广大老师和学生的喜爱。恰当地运用这个工具,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作为一种教学资源的补充;可以有条理、清晰地展示课堂要点,提高课堂效果……有着如此多优点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工具,于是,到了我们老师手里,变成了“必须”使用。于是,在有人听课时,在比赛时,甚至于在我们的平时的课堂里,有课必有“课件”展示。那到底是不是恰当呢?我看也未必。就信息技术课来说,信息技术课堂本身就是一个必须依附计算机来进行教学和学习的课堂,计算机的使用已经贯穿整个课堂,那么,在信息技术课堂里,多媒体教学课件是不是必须使用?如果使用了,该起到什么作用呢?我曾看到过这样一节课,整个课堂,课题用课件播放,重要知识点和其他重要信息用课件播放,教学过程用课件展示,练习题在课件中显示,甚至操作步骤也在课件中演示,等等。还有的课件用艳丽的色彩、缤纷的动画刺激学生的眼球,师生互动退居次要地位。一堂课中,学生的主要精力集中在课件的演示上,文本研读淡化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冲淡了,学生的思维、情感活动都在“课件”上。我想说的是,这样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真的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吗?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可是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哪里?学生的合作学习在哪里?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在哪里?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哪里?全部都淡化都“课件”里了。所以,计算机辅助教学,如何才能“恰当”使用,还是一个很值得讨论研究的问题。只有在正确认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恰当”使用的基础上,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变得充满活力,充满创新意识。
二、讨论脸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主体意识,进行个性化的独立思考和学习探究,并能形成个性化的理解和结论。独自解决不了的问题才有必要提交小组讨论,并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解决问题。
首先,抛出的问题有没有讨论的意义?
其次,这个问题是不是在学生讨论并能解决的能力范围之内?讨论的“问题”和“探究的问题”区别在什么地方?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有多少问题、有哪些问题是学生讨论可以获得的解决的?现在,我们很多老师,包括我,在这方面,都出现了以上的一些问题:老师提出问题后,马上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讨论,小组分工中有组长、记录员、组员等等,记录员负责记录整理讨论的意见要点,组长组织并总结。于是,学生七嘴八舌的“讨论”了一阵子后,记录员纸上或乱七八糟,或一片空白,为什么?因为讨论时有的文不对题,有的沉默是金,有的乘机讲话,只有少数同学,能够认认真真的针对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所以,讨论结束后,各小组的同学收货不一。然后小组代表分别表达小组结论,然后教师点评,统一大家的认识。这样做,每一位同学的收获如何?许多时候都是小组讨论代替了个体的独立思考。
三、探究脸
探究,亦称发现学习,是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观察、阅读,发现问题,搜集数据,形成解释,获得答案并进行交流、检验、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inquiry learning)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科学探究可以有双层含义:一是指科学家的探究活动,一是指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一般步骤:(1)提出问题;(2)建立假设;(3)设计实验方案;(4)收集事实与证据;(5)检验假设;(6)交流。在我们的教学里,探究指的是学生的探究性学习。那和“讨论”的问题一样,被“探究”的问题也是需要斟酌和研究的。一般课堂而言,首先,学生要有“探究”问题的基础;其次,这个被“探究”的问题,要具有可探究性。而对于我们信息技术课堂,与一般课堂还是一些区别的:对于一些用信息技术手段,去处理的问题,这个“手段”,老师不讲,学生探究得出吗?也就是,在信息技术课堂里,被探究的问题,它的可探究性有多少?其次,被探究的问题,有什么意义?什么样的问题,是值得探究的问题?在探究过程中,教师的位置是什么?在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探究”的大形势下,我们老师的课堂,教师的设计、活动都是为了适应形势,装潢门面。流光溢彩的课件,热烈的讨论、探究,却往往成为课堂教学的“游离成分”。尽管师生、生生之间都积极参与活动,而且“闹”得热火朝天,课堂气氛炽热,最终也是一出没有任何意义的“闹剧”,因为它貌似追求“信息技术课堂的三维目标”,却实际偏离了课堂教学的目标。
所以,新课程的真正体现,不是照搬一个课件——讨论——探究的课堂模式,而是要真正地将新课程理念吃透,融入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里。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新兴学科,我们既要借鉴其他学科的方法,也要形成我们自己的特色,找到适合信息技术教学的方法,让新课程理念与我们的课程真正融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