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核心制度的学分制,对高校教育管理制度改革起到了相当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但是由于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历史、现状以及各个高校自身的发展水平等原因,使得在实施学分制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实施程度、制度完善以及认识等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 大学应用 项目教学法 项目实施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023-01
学分制作为教学管理制度的一种,通过一定的教师指导,以绩点和学分的形式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的实施原则是:学生某一课程成绩合格即可取得该课程的学分,不同课程的学分累加,若达到学校规定的总学分数就准予毕业。该管理模式的弹性较强,学生修满学分则可以提前毕业、提前就业,也可中途停学,尔后继续完成学业,而对于在规定年限内难以达到毕业要求的学生,学校允许其延长学习时间。
当下,无论是完善性学分制还是学年学分制,基本均可实现学生自由选择课程、学习和工作计划的弹性规划,学校灵活设置课程以及校内甚至于校际教学软硬件资源的共享。但是由于我国越来越呈现的高校学生多样性、管理团队管理水平的参差不齐以及高校本身内部管理结构等的问题,使得高校学分制管理在某些层次的大学有瓶颈的迹象出现,制约着我国正逐年升华的高校教育制度改革。
要使学分制成为推动和促进高校教育制度改革的源动力,充分发挥学分制作为培养高校个性化、高标准、创新型人才的功能,必须要在一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改革和完善。
一、解放思想,完善制度,让不断完善的学分制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纵观全世界高校学分制逐步实行的历史,也是市场经济慢慢形成、发展的历史。我国高校由于受社会经济制度发展水平的制约,长期实行的是由计划经济支配和影响的学年制,人们甚至于教育系统的管理者在思想观念和认识上对进行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对实行学分制甚至于完全的学分制的前瞻性和意义相对缺乏,同时在长期学年制的惯性作用下,往往对学分制合理成分的把握容易出现一定的偏差[1]。转变教育观念是教育运行的先导[2]。教育的目的是一定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总要求,规定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英国著名的教育家怀特海(Whitehead,AlfredNorth,1861-1947年)在其著名的著作《教育的目的》一书中反复强调、贯穿始末的主题就是: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也就是说作为教育者和引导者的老师必须有活跃的思想,绝不能成为只会灌输生硬知识、传播呆滞思想的机器。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质不断发展、完善的促进下,我国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也处在不断地深入发展当中,而高校作为向社会建设培养人才的主要机构,多层次、多专业地输送个性化、国际化人才已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改革能否在当下的深水区取得又一胜利的关键。学分制蕴含着一种内在的个性化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的精神,这种精神更好地适应了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和创新性需求[3]。学分制首先是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实行因材施教,有助于学生智力开发和个性发展。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结合自身的特点,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按照专业教学要求进行自由选课,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多修学分,允许他们跨年级跨专业选修课程,提前修满学分者可以提前毕业;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放慢学习速度,在较长的时间内完成教学计划所要求的课程,从而通过选修课程,使各类学生积极性都得到充分调动,学习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
二、以导师制为辅,健全学分制,完善选课制
从学分制在我国各高校实行情况的调查可以看出,学分制对高等教育有诸多优势,但也有一些弊端。学分制的核心是选课制,自从学分制在我国各大高校广泛施行以来,高校几乎都是削减了原来相当一部分的必修课程,其中涵盖了部分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而增设了大量的选修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课程划分过细;再加上缺乏科学指导的学生选课具有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因而造成只是结构的不完整,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掌握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当然,由于学分制在满足多层次、不同渠道学生的不同需求的同时,给了学生很大的自由度和自主性,学生缺乏必要的制约机制,使得一些学生以取得足够的学分为目的,专挑容易拿的学分课程,从而造成了学生学习质量的下降。顺利实行学分制的配套措施很复杂,直接的影响因素就有学生管理、师资管理、教学管理和教学计划管理等诸多方面。
在学生所在的院系选拔有较强专业背景、责任心强的教师作为学生的选课和学习指导导师,导师在细致、深入地了解所带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帮助学生建立和完善自己的学习计划,克服学生盲目选课的弊端,形成以学习和人生规划为目的的科学完善的选课引导机制,做好学生的智力援助和人生导师的工作。这就要求在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方面要更加的完善,提供不同培养目标的学生均有相应的课程选择要求,要建立和健全学分制下的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对于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的设置比例合理而科学,对于课程及其培养方案的运行和管理,修改与淘汰等形成一整套的检测机制,在导师辅助的基础上,健全学分制、完善选课制。
三、学分制管理机制下促进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是指大学生依靠主观能动性,按照社会目标和要求,有意识、有目的地对自己的思想、道德、行为进行转化、控制和管理的能力[4]。由浅入深主要包括了自我认知、自我计划、自我控制和自我激励的过程,长久以来它都是教育界的一大难题又是教育人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学生在学校学习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自我管理能力不断锻炼和提高的过程,对于绝大部分90后第一次离开父母的大学生来讲尤其如此。作为“独生子女”,绝大部分大学生都是第一次自己独立去面对和处理自己在生活以及学习中所遇到的所有事情,一般表现为缺乏经验、自我管理水平低,容易盲从,设立目标也是自顾眼前难有远大的抱负,有的甚至于贪玩、丧志,从而影响学习或者导致退学;个别还会走歪路,导致违背道德、违反法律的行为发生,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一定的障碍,对和谐校园建设形成坏的影像。学分制的运行特点和实施过程在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相关专业导师的引导,在自我认知能力方面逐渐提高,变高考之前的被动学习为进大学之后的主动学习,事半功倍;自我计划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必然也会逐步从萌芽、生长到茁壮成长,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的过程完成自己一次次的自我激励,从而让自己成为贡献社会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胡伟莉.我国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的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2]胡霞.我国高校学分制运行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3]张根友.高校学分制下选课模式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2):127
[4]史庆伟.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08):255-256转179
【关键词】 大学应用 项目教学法 项目实施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023-01
学分制作为教学管理制度的一种,通过一定的教师指导,以绩点和学分的形式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的实施原则是:学生某一课程成绩合格即可取得该课程的学分,不同课程的学分累加,若达到学校规定的总学分数就准予毕业。该管理模式的弹性较强,学生修满学分则可以提前毕业、提前就业,也可中途停学,尔后继续完成学业,而对于在规定年限内难以达到毕业要求的学生,学校允许其延长学习时间。
当下,无论是完善性学分制还是学年学分制,基本均可实现学生自由选择课程、学习和工作计划的弹性规划,学校灵活设置课程以及校内甚至于校际教学软硬件资源的共享。但是由于我国越来越呈现的高校学生多样性、管理团队管理水平的参差不齐以及高校本身内部管理结构等的问题,使得高校学分制管理在某些层次的大学有瓶颈的迹象出现,制约着我国正逐年升华的高校教育制度改革。
要使学分制成为推动和促进高校教育制度改革的源动力,充分发挥学分制作为培养高校个性化、高标准、创新型人才的功能,必须要在一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改革和完善。
一、解放思想,完善制度,让不断完善的学分制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纵观全世界高校学分制逐步实行的历史,也是市场经济慢慢形成、发展的历史。我国高校由于受社会经济制度发展水平的制约,长期实行的是由计划经济支配和影响的学年制,人们甚至于教育系统的管理者在思想观念和认识上对进行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对实行学分制甚至于完全的学分制的前瞻性和意义相对缺乏,同时在长期学年制的惯性作用下,往往对学分制合理成分的把握容易出现一定的偏差[1]。转变教育观念是教育运行的先导[2]。教育的目的是一定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总要求,规定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英国著名的教育家怀特海(Whitehead,AlfredNorth,1861-1947年)在其著名的著作《教育的目的》一书中反复强调、贯穿始末的主题就是: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也就是说作为教育者和引导者的老师必须有活跃的思想,绝不能成为只会灌输生硬知识、传播呆滞思想的机器。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质不断发展、完善的促进下,我国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也处在不断地深入发展当中,而高校作为向社会建设培养人才的主要机构,多层次、多专业地输送个性化、国际化人才已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改革能否在当下的深水区取得又一胜利的关键。学分制蕴含着一种内在的个性化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的精神,这种精神更好地适应了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和创新性需求[3]。学分制首先是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实行因材施教,有助于学生智力开发和个性发展。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结合自身的特点,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按照专业教学要求进行自由选课,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多修学分,允许他们跨年级跨专业选修课程,提前修满学分者可以提前毕业;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放慢学习速度,在较长的时间内完成教学计划所要求的课程,从而通过选修课程,使各类学生积极性都得到充分调动,学习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
二、以导师制为辅,健全学分制,完善选课制
从学分制在我国各高校实行情况的调查可以看出,学分制对高等教育有诸多优势,但也有一些弊端。学分制的核心是选课制,自从学分制在我国各大高校广泛施行以来,高校几乎都是削减了原来相当一部分的必修课程,其中涵盖了部分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而增设了大量的选修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课程划分过细;再加上缺乏科学指导的学生选课具有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因而造成只是结构的不完整,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掌握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当然,由于学分制在满足多层次、不同渠道学生的不同需求的同时,给了学生很大的自由度和自主性,学生缺乏必要的制约机制,使得一些学生以取得足够的学分为目的,专挑容易拿的学分课程,从而造成了学生学习质量的下降。顺利实行学分制的配套措施很复杂,直接的影响因素就有学生管理、师资管理、教学管理和教学计划管理等诸多方面。
在学生所在的院系选拔有较强专业背景、责任心强的教师作为学生的选课和学习指导导师,导师在细致、深入地了解所带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帮助学生建立和完善自己的学习计划,克服学生盲目选课的弊端,形成以学习和人生规划为目的的科学完善的选课引导机制,做好学生的智力援助和人生导师的工作。这就要求在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方面要更加的完善,提供不同培养目标的学生均有相应的课程选择要求,要建立和健全学分制下的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对于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的设置比例合理而科学,对于课程及其培养方案的运行和管理,修改与淘汰等形成一整套的检测机制,在导师辅助的基础上,健全学分制、完善选课制。
三、学分制管理机制下促进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是指大学生依靠主观能动性,按照社会目标和要求,有意识、有目的地对自己的思想、道德、行为进行转化、控制和管理的能力[4]。由浅入深主要包括了自我认知、自我计划、自我控制和自我激励的过程,长久以来它都是教育界的一大难题又是教育人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学生在学校学习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自我管理能力不断锻炼和提高的过程,对于绝大部分90后第一次离开父母的大学生来讲尤其如此。作为“独生子女”,绝大部分大学生都是第一次自己独立去面对和处理自己在生活以及学习中所遇到的所有事情,一般表现为缺乏经验、自我管理水平低,容易盲从,设立目标也是自顾眼前难有远大的抱负,有的甚至于贪玩、丧志,从而影响学习或者导致退学;个别还会走歪路,导致违背道德、违反法律的行为发生,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一定的障碍,对和谐校园建设形成坏的影像。学分制的运行特点和实施过程在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相关专业导师的引导,在自我认知能力方面逐渐提高,变高考之前的被动学习为进大学之后的主动学习,事半功倍;自我计划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必然也会逐步从萌芽、生长到茁壮成长,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的过程完成自己一次次的自我激励,从而让自己成为贡献社会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胡伟莉.我国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的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2]胡霞.我国高校学分制运行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3]张根友.高校学分制下选课模式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2):127
[4]史庆伟.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08):255-256转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