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困生因诸多因素造成了学习困难、影响到自身的健康发展,如果学困生比例较大,就会影响到班级全体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学困生的存在,成为教育工作者最为关注的一个群体。经过走访孩子们的家庭,以及问卷调查,同时和他们反复谈心,我逐步摸清了这些“后进生”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是长期生活在用彝语交流的生活环境中,缺少相应的汉语理解能力,他们对汉语的储备和积累只是相当于很多3到4岁的汉族孩子。
二是自控能力差,课堂上一根小棒、一个擦子、一张纸都可以玩一节课,坏习惯多,整节课都需要老师不断的提醒才能听讲。
三是心理年龄还未达到上学要求,还觉得自己很小,什么事也不用管,没有任何责任感,懒惰的,做事特慢。
四是有口吃、记忆力不好,理解能力弱对所学的东西一转身就忘。
一年级的学困生是怎样理解数学知识的?她们和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在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记忆、迁移等方面有哪些不同?根据学困生的学情,老师应如何引导、帮助她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获得成功的体验?
“学困生”如何理解11——20各数的组成
12里面有( )个十( )个一。
教法:
(1)让学生一根一根的数小棒,10根捆成一捆,认识一捆是10个一,也就是1个十。
(2)在计数器上拨珠,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先在个位一个一个的拨,拨到10个珠子时,在十位上拨一个珠子,表示1个十,认识到十位上的一个珠子表示1个十。
反馈:通过这个操作过程,学困生在口答11——20的组成时问题不大,但是,在做书面填空题时,几乎所有学困生都写成(10 )个十。
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1)查阅这方面的文献资料,几乎没有。上网查阅,也没有这方面的资料。
(2)由于学困生的识字能力比较差,他们不能正确的读题。
(3)多数学生脱离实物或学具还是分不清1在十位上表示1个十,而不是1个一。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看到的就是1,学生更相信自己的眼睛。
指导方法:
(1)让学困生反复体验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一捆就是一个十,一个十里面有10个一。要快速拿出10根小棒,只需要拿出一捆,也就是拿了一个十。
(2)让学生再一次在计数器上拨珠,先引导学生在个位上一个一个的拨珠子,并说出各表示几个一。当拨到十个珠子时,引导学生想明白,可以用一个十位上的珠子表示。这个珠子和个位上的一个珠子表示的意义不一样。
(3)引导学生闭眼想一捆小棒在计数器上怎么表示,一根小棒呢。因为儿童都有好奇心和好胜心,学困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比一般同学慢,因此我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困生开展用小棒或计算器表示20以内的数的竞赛,比一比谁能快速表示表示20以内各数,帮助他们强化一个十和一个一的不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分组:一组 李妍媛 王霞 二组 海来布呷莫 陈海翔 三组 刘盛诚 彭轩
(4)课堂上实施分层教学,随时关注这三个小组的学习情况,随时让他们进行评比。
案例:如何引导学困生学习十几加、减几。
这三组的同学在数数时,能顺口从1数到20,但如果要求只数其中某一部分,他们都难以数对。所以在教学十几加、减几时,他们就像坐飞机,做作业时,简直没有办法下笔。通过课堂上观察发现李妍媛 王霞等同学能利用计数器上拨珠的方法来计算十几加、减几。因此,在学生做作业时,先让1、2、3组的同学用计数器或小棒来进行计算。当他们能熟练掌握拨珠或数小棒的方法后,又要求他们用画珠或画图的方法进行计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
案例3 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的估数方法。
教材80页练习十八第2题,请学生先猜一猜,再数一数。
教学时,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猜的个数,然后再数,完成书上两题后,让学生进行比赛,如教师手拿一把画笔、一把小棒等。让学生猜一猜有多少只,再数一数,看谁最会猜,学生兴趣盎然。
(4)让学困生一起比赛,看谁拨得又对又快,比一比谁最会说,谁的想象能力最丰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案例:20以内的进位加法.
计划:与家长沟通,请家长在家督促这几位学困生,熟悉2--10的组成。
(1)课堂上尽量留机会给他们,让学生有机会表现自己。
(2)继续实行“一帮一”活动。
效果:9加几,这几个学困生除了王霞偶尔有一题出错外,都能清楚地写出分的过程,计算正确率比较高。学习8加几时,这几位同学能根据9加几的方法,看见9想1。能联想到看见8想2、看见7想3、看见6想4的方法进行“凑十”,但在计算过程中个别同学仍然数手指,并不主动去用“凑十”,要老师提醒才用。
学困生喜欢的方式:
如:9+5=
(1)数手指、学具。
画图,再数。如:●●●●● ●●●
●●●● ●●
(2)因想象力比较差,因此,学困生基本上不喜欢用“凑十法”,如李媛妍同学,拆数有问题,用凑十的方法计算正确率比较低不说,时间是数实物或学具的几倍。
看图列式时,能根据10以内的方法正确迁移的有陈海翔、果基伍牛嫫、刘恺。不能正确迁移的有李媛妍、王霞、刘盛诚、伍文秀,这几位同学在结对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李媛妍看图写减法算式时仍然有问题。如: ○○○○○○○ 写成4-3=1,她很难理解要从总数中去减。她看到的就是4和3。
案例:形如3+4=□+2。
一年级的学生第一次看到这类题时,95%的学生都会写成 3+4= +2。学困生对此类题更是屡见屡错。为什么呢?
原因:一年级学生的想象力,理解力、推理能力、知识的储备都比较弱,同时受固定思维的影响,3+4=7,所以出现了3+4=7+2的现象。
方法:利用网络资源和不同地区的老师交流解决的方法,在和其他老师讨论时我发现,一般老师讲解这类题时,都是告诉学生,不能把3+4的得数7填在方框里,因为两边的两个算式的得数相等,可是无论老师讲多少次,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看到这类题时,还是把3+4的和填在方框里,而根本不去想他们的和相等。
后记:在数学教育教学中,转化数学学困生已经是一个现实的问题,我们必须要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的进行。创设有利于学困生的教學氛围。同时,要根据学困生的不同特点和类型,因材施教,因人而法,从根本上消除导致学困生的直接原因。关键是帮助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是长期生活在用彝语交流的生活环境中,缺少相应的汉语理解能力,他们对汉语的储备和积累只是相当于很多3到4岁的汉族孩子。
二是自控能力差,课堂上一根小棒、一个擦子、一张纸都可以玩一节课,坏习惯多,整节课都需要老师不断的提醒才能听讲。
三是心理年龄还未达到上学要求,还觉得自己很小,什么事也不用管,没有任何责任感,懒惰的,做事特慢。
四是有口吃、记忆力不好,理解能力弱对所学的东西一转身就忘。
一年级的学困生是怎样理解数学知识的?她们和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在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记忆、迁移等方面有哪些不同?根据学困生的学情,老师应如何引导、帮助她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获得成功的体验?
“学困生”如何理解11——20各数的组成
12里面有( )个十( )个一。
教法:
(1)让学生一根一根的数小棒,10根捆成一捆,认识一捆是10个一,也就是1个十。
(2)在计数器上拨珠,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先在个位一个一个的拨,拨到10个珠子时,在十位上拨一个珠子,表示1个十,认识到十位上的一个珠子表示1个十。
反馈:通过这个操作过程,学困生在口答11——20的组成时问题不大,但是,在做书面填空题时,几乎所有学困生都写成(10 )个十。
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1)查阅这方面的文献资料,几乎没有。上网查阅,也没有这方面的资料。
(2)由于学困生的识字能力比较差,他们不能正确的读题。
(3)多数学生脱离实物或学具还是分不清1在十位上表示1个十,而不是1个一。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看到的就是1,学生更相信自己的眼睛。
指导方法:
(1)让学困生反复体验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一捆就是一个十,一个十里面有10个一。要快速拿出10根小棒,只需要拿出一捆,也就是拿了一个十。
(2)让学生再一次在计数器上拨珠,先引导学生在个位上一个一个的拨珠子,并说出各表示几个一。当拨到十个珠子时,引导学生想明白,可以用一个十位上的珠子表示。这个珠子和个位上的一个珠子表示的意义不一样。
(3)引导学生闭眼想一捆小棒在计数器上怎么表示,一根小棒呢。因为儿童都有好奇心和好胜心,学困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比一般同学慢,因此我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困生开展用小棒或计算器表示20以内的数的竞赛,比一比谁能快速表示表示20以内各数,帮助他们强化一个十和一个一的不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分组:一组 李妍媛 王霞 二组 海来布呷莫 陈海翔 三组 刘盛诚 彭轩
(4)课堂上实施分层教学,随时关注这三个小组的学习情况,随时让他们进行评比。
案例:如何引导学困生学习十几加、减几。
这三组的同学在数数时,能顺口从1数到20,但如果要求只数其中某一部分,他们都难以数对。所以在教学十几加、减几时,他们就像坐飞机,做作业时,简直没有办法下笔。通过课堂上观察发现李妍媛 王霞等同学能利用计数器上拨珠的方法来计算十几加、减几。因此,在学生做作业时,先让1、2、3组的同学用计数器或小棒来进行计算。当他们能熟练掌握拨珠或数小棒的方法后,又要求他们用画珠或画图的方法进行计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
案例3 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的估数方法。
教材80页练习十八第2题,请学生先猜一猜,再数一数。
教学时,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猜的个数,然后再数,完成书上两题后,让学生进行比赛,如教师手拿一把画笔、一把小棒等。让学生猜一猜有多少只,再数一数,看谁最会猜,学生兴趣盎然。
(4)让学困生一起比赛,看谁拨得又对又快,比一比谁最会说,谁的想象能力最丰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案例:20以内的进位加法.
计划:与家长沟通,请家长在家督促这几位学困生,熟悉2--10的组成。
(1)课堂上尽量留机会给他们,让学生有机会表现自己。
(2)继续实行“一帮一”活动。
效果:9加几,这几个学困生除了王霞偶尔有一题出错外,都能清楚地写出分的过程,计算正确率比较高。学习8加几时,这几位同学能根据9加几的方法,看见9想1。能联想到看见8想2、看见7想3、看见6想4的方法进行“凑十”,但在计算过程中个别同学仍然数手指,并不主动去用“凑十”,要老师提醒才用。
学困生喜欢的方式:
如:9+5=
(1)数手指、学具。
画图,再数。如:●●●●● ●●●
●●●● ●●
(2)因想象力比较差,因此,学困生基本上不喜欢用“凑十法”,如李媛妍同学,拆数有问题,用凑十的方法计算正确率比较低不说,时间是数实物或学具的几倍。
看图列式时,能根据10以内的方法正确迁移的有陈海翔、果基伍牛嫫、刘恺。不能正确迁移的有李媛妍、王霞、刘盛诚、伍文秀,这几位同学在结对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李媛妍看图写减法算式时仍然有问题。如: ○○○○○○○ 写成4-3=1,她很难理解要从总数中去减。她看到的就是4和3。
案例:形如3+4=□+2。
一年级的学生第一次看到这类题时,95%的学生都会写成 3+4= +2。学困生对此类题更是屡见屡错。为什么呢?
原因:一年级学生的想象力,理解力、推理能力、知识的储备都比较弱,同时受固定思维的影响,3+4=7,所以出现了3+4=7+2的现象。
方法:利用网络资源和不同地区的老师交流解决的方法,在和其他老师讨论时我发现,一般老师讲解这类题时,都是告诉学生,不能把3+4的得数7填在方框里,因为两边的两个算式的得数相等,可是无论老师讲多少次,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看到这类题时,还是把3+4的和填在方框里,而根本不去想他们的和相等。
后记:在数学教育教学中,转化数学学困生已经是一个现实的问题,我们必须要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的进行。创设有利于学困生的教學氛围。同时,要根据学困生的不同特点和类型,因材施教,因人而法,从根本上消除导致学困生的直接原因。关键是帮助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