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动手操作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可以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因而小学数学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学中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进行培养,进而让他们动手操作的过程更加顺利。与此同时,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效率也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在培养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和促使学生养成动手操作习惯都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动手操作;数学教学;小学
对生性活泼好动的小学生而言,动手操作的过程是充满趣味的,他们因此会积极地参与进去,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除此之外,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获得大量的感性经验,进而促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起来。这样的话,学生就能够更加轻松地展开数学知识的学习,并且有着较高的学习效率。由此可以看出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当学生有了良好的动手操作能力之后,动手操作的作用也就更能够得到凸显。
一、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动手操作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但有些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就会忽略这一点,而只是享受动手操作的快乐。这样一来,动手操作的过程就是毫无意义的,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无法得到培养。此时小学数学教师就需要在动手操作之前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他们进行问题的提出。接下来学生就需要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去寻找问题的答案,由此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究。例如,在进行《千克和克》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筆者首先就会为学生引入猜重游戏。笔者会准备几个大小看起来相差无几的苹果,然后向学生询问:“你们觉得哪一个苹果会重一些呢?”然后笔者就会让学生将自己的答案记录下来,并承诺给猜测正确的学生奖励。此时学生就会迫不及待地寻找方法去验证答案的正确性,笔者就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称重。学生就会在称重的过程中思考“哪一个苹果更重”这一问题,进而对称出来的数字进行研究。这样的话,学生就能够对千克和克的重量单位有着清晰的认知。下次笔者在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之前,学生就能够产生思考,带着问题去操作,让自己的动手操作效率更高。
二、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
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过程中,有些学生动手操作基础比较好,他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就能够获得成功的喜悦;而有些动手操作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则只会获得挫败感。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就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他们此时就可以将动手操作基础好的学生和动手操作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分到一个小组中去,彼此之间相互帮助。在分组之后,教师还需要为每一名学生都布置一定的任务,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例如,在进行《统计表与条形统计图(一)》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之前,笔者就会为学生布置调查的任务,学生需要在调查之后进行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绘制。在此过程中,如果仅凭学生一个人去努力,最终获得的效果可能无法达到笔者的期待值。此时笔者就会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在调查的时候无法积极地向他人开口询问,笔者就会将之与性格外向的学生分到一起。除此之外,笔者会结合学生的自身长处来为他们布置任务,动手操作基础较好的学生需要统筹整次活动,性格外向的学生负责搜集数据,性格内向的学生则负责记录结果,最后学生需要一起绘制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三、养成动手操作习惯
数学知识是源于生活的,小学数学课本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仅仅只是学生要学习的一部分。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动手操作的习惯,让学生将动手操作的意识深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进而扩展自己的知识范围。这样的话,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能够在多次的动手操作中得到很好的培养。但小学数学教师要明白的是,学生的自制力并不是很好,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教师就需要发挥自己的督促作用。例如,笔者会让学生在一周内完成三次动手操作活动,动手操作活动的主题可以凭借自己的兴趣去进行选择,但必须要结合自己所学习的数学知识。然后学生需要将动手操作的过程和结论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笔者会为有着不同动手操作基础的学生设置不同的目标,如针对动手操作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笔者允许他们出错的次数就要比动手操作基础好的学生多,但并不是没有限制的。笔者每周都会检查学生书写日记的情况。一旦学生达到笔者的要求,笔者就会对其进行奖励。久而久之,学生就自然而然地养成了动手操作的习惯,并且不需要笔者的督促,也能够积极地去动手操作,其动手操作能力自然得到了培养。
总而言之,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做的,其符合现代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要。当学生有了良好的动手操作能力之后,他们就能够在操作中探索和吸收数学知识。这样的话,学生就能够在数学方面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学生未来学习数学的时间还有很长,他们不能一直依赖数学教师,因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小学数学教师也需要付诸于行动。
参考文献:
[1]胡三永.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J].文理导航(下旬),2017(10):35.
[2]孙承芬.小学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小学生的动手操作[J].新课程(小学),2017(10):88.
关键词:动手操作;数学教学;小学
对生性活泼好动的小学生而言,动手操作的过程是充满趣味的,他们因此会积极地参与进去,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除此之外,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获得大量的感性经验,进而促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起来。这样的话,学生就能够更加轻松地展开数学知识的学习,并且有着较高的学习效率。由此可以看出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当学生有了良好的动手操作能力之后,动手操作的作用也就更能够得到凸显。
一、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动手操作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但有些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就会忽略这一点,而只是享受动手操作的快乐。这样一来,动手操作的过程就是毫无意义的,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无法得到培养。此时小学数学教师就需要在动手操作之前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他们进行问题的提出。接下来学生就需要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去寻找问题的答案,由此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究。例如,在进行《千克和克》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筆者首先就会为学生引入猜重游戏。笔者会准备几个大小看起来相差无几的苹果,然后向学生询问:“你们觉得哪一个苹果会重一些呢?”然后笔者就会让学生将自己的答案记录下来,并承诺给猜测正确的学生奖励。此时学生就会迫不及待地寻找方法去验证答案的正确性,笔者就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称重。学生就会在称重的过程中思考“哪一个苹果更重”这一问题,进而对称出来的数字进行研究。这样的话,学生就能够对千克和克的重量单位有着清晰的认知。下次笔者在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之前,学生就能够产生思考,带着问题去操作,让自己的动手操作效率更高。
二、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
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过程中,有些学生动手操作基础比较好,他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就能够获得成功的喜悦;而有些动手操作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则只会获得挫败感。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就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他们此时就可以将动手操作基础好的学生和动手操作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分到一个小组中去,彼此之间相互帮助。在分组之后,教师还需要为每一名学生都布置一定的任务,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例如,在进行《统计表与条形统计图(一)》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之前,笔者就会为学生布置调查的任务,学生需要在调查之后进行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绘制。在此过程中,如果仅凭学生一个人去努力,最终获得的效果可能无法达到笔者的期待值。此时笔者就会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在调查的时候无法积极地向他人开口询问,笔者就会将之与性格外向的学生分到一起。除此之外,笔者会结合学生的自身长处来为他们布置任务,动手操作基础较好的学生需要统筹整次活动,性格外向的学生负责搜集数据,性格内向的学生则负责记录结果,最后学生需要一起绘制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三、养成动手操作习惯
数学知识是源于生活的,小学数学课本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仅仅只是学生要学习的一部分。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动手操作的习惯,让学生将动手操作的意识深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进而扩展自己的知识范围。这样的话,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能够在多次的动手操作中得到很好的培养。但小学数学教师要明白的是,学生的自制力并不是很好,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教师就需要发挥自己的督促作用。例如,笔者会让学生在一周内完成三次动手操作活动,动手操作活动的主题可以凭借自己的兴趣去进行选择,但必须要结合自己所学习的数学知识。然后学生需要将动手操作的过程和结论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笔者会为有着不同动手操作基础的学生设置不同的目标,如针对动手操作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笔者允许他们出错的次数就要比动手操作基础好的学生多,但并不是没有限制的。笔者每周都会检查学生书写日记的情况。一旦学生达到笔者的要求,笔者就会对其进行奖励。久而久之,学生就自然而然地养成了动手操作的习惯,并且不需要笔者的督促,也能够积极地去动手操作,其动手操作能力自然得到了培养。
总而言之,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做的,其符合现代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要。当学生有了良好的动手操作能力之后,他们就能够在操作中探索和吸收数学知识。这样的话,学生就能够在数学方面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学生未来学习数学的时间还有很长,他们不能一直依赖数学教师,因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小学数学教师也需要付诸于行动。
参考文献:
[1]胡三永.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J].文理导航(下旬),2017(10):35.
[2]孙承芬.小学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小学生的动手操作[J].新课程(小学),2017(1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