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职业高中修理班的管理

来源 :知识力量·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uwu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汽车修理专业”是我校里最具代表性的专业之一。由于这一专业的特点和诱惑力,所以报名学习这一专业的学生几乎都是男生。从生源上说,职业类学校和技校类学生一般都是不能继续读高中、大学的毕业生,年龄普遍在16~19岁,这个年龄的学生正是思维活跃、自制力较差、学习乏味的年纪,导致了在学校时常发生上课睡觉、迟到早退、打架斗殴、谈对象等等现象。我们作为一技校类班主任,应该用什么方法管理好这一批调皮的孩子呢?我采取:“三多”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多跑
  “多跑”就是利用课间时间去学生上课班级、实习工厂、宿舍里多转转看看?去转什么呢?是去寻找上课迟到睡觉、旷课的一些不良学生,同样利用早晚时间段去学生的宿舍抽查有没有学生夜不归宿、打架、上网包夜等等情况,因为只有亲自发现那些调皮的学生,你才好在班会或教育中有的放矢的解决这类问题。作为技校类班主任,你肯定很了解,因为很多调皮的学生你没有抓住他犯错的证据或把柄,那么你教育他的时候,他肯定是不会承认、服从的。毛主席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由于我每天查宿舍、查课堂、查基地,所以在我带的班级里,迟到、早退、旷课现象也很少出现。
  二、多问
  “多问”是指多利用课后时间找学生谈心,聊天,深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沟通,目的是及时了解学生的心里动态,知道他们心中的想法,以便及时引导和纠正犯错误的思想,终止违反校纪校规时间的发生。同时作为班主任的我,经常和家长反馈小孩的情况,更精确的让家长了解小孩的学习和生活心态,让家长也及时的知道和解决。
  目前技校学生经常发生打架斗殴事件,如果你及早的从学生口中了解到情况,那么就会有计划的避免事情的发生,由于我经常和学生谈心、聊天,时刻掌握学生心理活动状态,因此在我带的班级里打架、斗殴的事件没有发生过,就连抽烟这样的违纪行为也很少出现。记得有一次我上完课刚走出教室,便听见一名男生在向另一名男生要东西,我知道有几个男生偷偷吃烟,但我没有说什么,事后告诉那两个男生去我办公室一下。当那两名男生来到办公室后,我并没有提起这件事,而是对他们说:“在我心里,你们是这个班上最好的学生,上课态度端正,劳动认真负责,懂得尊重别人,我还打算推选你们为进步最大的学生……”。我刚说到这里,其中一个男生立刻对我说:“老师,我们以后再也不抽烟了,刚才是别人给我递烟,我不好意思不接……”。我告诉他:“做人要做一个诚实的人,我宁可你对我说你特别想抽烟,也不愿意听到你这样解释,我希望你们是有担当的男子汉”。说完后我又对他们说:“老师相信,你们是顶天立地的好男儿,清楚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你们心里一定有一杆这样的称衡量自己,你们一定可以让自己做的更好”。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见他们做过不该做的事情。
  三、“多爱”
  职高的学生在初中时,就被老师“扔”了,所以得到老师的爱特别少,有的学生家庭情况很特别,有的是变异家庭,有的是经济条件特好等等……导致学生抵触情绪很大,影响着我们的教学。所以每当我接受一个班时,通过“多跑”、“多问”摸清学生的底细,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关心他们的生活,关爱他们的成长,用爱心撑起一片绿洲。我始终认为真情实意的点拨最容易打动人心。当我用真挚的情感引导学生,用体贴入微的关怀爱护学生,用宽容的心态理解学生时,我发现孩子们的抵触情绪正在一点一滴的融化,取而代之的是青涩的信任,是对老师关爱的渴望,他们开始慢慢的习惯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慢慢的学会理解别人。他们会在老师尊重别人的影响下学会尊重别人,会在老师言谈举止中体会如何为人处事,会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改变自己不成熟的想法,会在老师的关爱下懂得什么才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他们会慢慢变得自信,懂得肯定自己的能力,他们会学习在困境中鼓励自己
  前行,会学习在成功的光环下冷静的思考自己的得失,在这些过程中,我感受到师生之间变得更加和谐融洽,在这样的氛围中大家都很快乐充实。
  四、多总结
  不断的回顾自己前段时间班级中大大小小出现的问题,以及你解决问题的方法,冷静下来好好的想想,在以后的班级中你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管理,才会把你的班级管理好。我们要不断的总结回顾,班级管理才能不断的进步
  社会赋予老师的责任时“教书育人”,在中职学校里,“育人”则显得更为重要。我相信在教师的“多跑”中走进学生心理,在教师的“多问”中与学生搭建心灵的桥梁,真诚的相处,全身心的融入到学生中间去,既熏陶学生的品质,又浓厚师生情谊,班级管理的效果一定会立竿见影,学生也会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人生经验,这些将会让他们的人身道路多一份平坦,少一份坎坷。
  (作者单位:阳泉交通职业学校)
其他文献
高中新课程改革自2004年从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四省(区)率先进行,到2010年秋,重庆、四川、广西、贵州、西藏、青海六省(区)最后一批加入新课程。经过7年,全国除港澳台以外的所有省级行政单位全部加入新课程改革行列。四川从2010年秋开始加入新课改,起步晚。目前各地理教师面临着诸多困惑“在新课程标准下,地理课该怎么上?”、“高考地理会怎么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结合这两年新课程教学体会,并
期刊
[摘要]本文以上海对外贸易学院资产评估专业的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从各方面考查了造成国内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因素,并进一步分析了资产评估本科专业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关键原因,最后以此为依据初步提出了大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励机制。  [关键词]资产评估 学习动力 影响因素 激励机制  一、引言  所谓学习动力,是能够对学生个体的学习活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的动力,是由主导动力为核心的多种动力因素组成的动机结
期刊
[摘要]目前,进入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较差,学生无视课堂纪律和教师的苦心教诲,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面对这样的学生状况,教师不能回避,必须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各方各面,赋予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教学态度以新的涵义。  [关键词]教学效果 教材 教学内容 教学手段 教学态度  目前,无法回避的现实是大量中等或中等以上的初中毕业生进入普通高中就读,进入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较差。大多数学生缺乏家庭教育,无视学
期刊
[摘要]改革的春风深入人心,进城投入到改革开放热潮中的农民工越来越多,这种风也越刮越烈。山区农村留守学生的数量也急剧上升,山区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严峻,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在最近的一项调查中,我校的留守学生占全校学生总人数的56.7%,而这些留守中学生中,女生却占了总数的68.3%。在教育要面向全体,面向世界的今天,要想取得教育的成功,学校教师应对山区农村留守女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期刊
德育工作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学校教育不仅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因此,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并认真学习德育工作政策文件,提
期刊
作为老师,我们从自己身上,从身边的同事身上可以发现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随着教龄的不断增长,随着社会对教师行业舆论的不断增加,我们拥有的职业幸福感和快乐感越来越少,伴随着工作压力和危机感的增强,我们教师群体中职业倦怠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工作中,我们时常因为学生作业完成不好而担心忧郁、因为学生时常犯错误而气得面红耳赤,我们时常抱怨:现在的孩子太难教,现在的家长太难缠,教书无味。但反过来想想,我们每天怀着
期刊
[摘要]本文根据学校实训基地的发展历程,结合当前职业技能鉴定的发展状况,研究实训基地的功能意义和价值,探讨新型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及改革,提出了妥善处理中国美术学院高职学院实训基地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相脱离对策建议。  [关键词]实训基地 技能鉴定 思考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与本科教育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有明确
期刊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发展完善,我国的经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也提高了,我国在世界历史舞台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些变化不可避免地使青年价值观发生了深刻的改变。虽然,我国青年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的、向上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面对新时期、新挑战,青年们要加强自身修养,建立科学的、正确的人生观就尤
期刊
[摘要]素质教育的要求创教育之新,育创新之人。要做到关爱学生、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注重学生的人际关系的培养、让学生和社会接触。  [关键词]关爱学生 发展学生 注重学生  素质教育的要求创教育之新,育创新之人。我在十年的语文教学中,感到新课改的语文教学是渗透教育、心理教育最经常、最有效的途径,它为培育全面发展的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如何充分在创新教育中“育人”,在此,略谈自己的一些见解和做法。 
期刊
[摘要]郭秉文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积极探索,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寓师范于大学”的师范教育思想。此种教育思想来源于他对其母校哥伦比亚大学的办学模式的借鉴与吸收。  [关键词]郭秉文 师范教育思想 哥伦比亚大学  被称为“东南大学”之父的郭秉文在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东南大学校长期间,提出和实践了诸多教育理念。其中,最引人注目和影响深远的就是他的“寓师范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