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析了材料加工实验教学的现状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间的差距,根据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构建了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材料加工实验教学模式,同时提出了实施创新实验教学的保障措施。
创新实践能力实验教学一、引言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科建设、科研和教学工作是办好本科教学的3个关键,教学是高校的中心任务,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整个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实现理论知识向应用能力转化的重要途径,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本文结合我校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二、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现状
在实验教学体系方面,根据人才培养方案需要,构建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的三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即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创新性实验,且独立开设实验课程,单独记学分。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学生对实践教学重要作用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相适应的实验教学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实验室建设有待加强;实验教学资源开放共享有待进一步提高;实验室开放与老师工作态度有待协调统一。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构建起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验教学模式,提出行之有效的各项措施。
三、实验教学模式改革
由于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知识涵盖面广,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而实践教学是实现理论知识向应用能力转化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强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构建开放交叉的实验教学模式
构建开放交叉的实验教学模式,使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实验与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相互交融,相互开放,从而使材料科学、材料成形、综合型实践设计并重。我们在融合专业基础课实验和专业课实验为整体的基础上,设计和开设研究性、设计性、创新性、综合性实验,让学生自己制定实验方案,完成对某种材料由原料加工、制备、成型、热处理、结构性能检测到数据分析的全过程实验,着力于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构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
材料加工实验教学体系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建设,已基本形成了材加工基础实验、材料加工综合实验、材料加工设计创新性实验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基础实验着重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基础能力的培养,与专业课程理论教学关系密切;综合实验强调学生对现代新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使学生在掌握传统材料成型加工技术的基础上,对模具工程领域的现代前沿技术有一个系统的学习和掌握;设计创新性实验则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一实验过程实际为学生提供一个创新平台, 一个实际工程背景的环境, 有助于学生接触和深入了解材料成形生产工艺流程,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能力。
3.坚持实验室开放
2003年学校批准材料加工实验室为开放实验室,为了保证开放式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和开放式实验教学的特点,我们制订了相应的开放式实验管理制度,如:开放式实验教学的管理办法;开放式实验教学的管理细则;开放式实验室安全、卫生制度等。
4.制定可行的实验课程成绩评定办法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我校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必须按要求完成64学时实验(具体实验内容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单个实验项目,出勤情况占成绩的10%,实验预习占成绩的10%,实验操作占成绩的40%,实验报告占成绩的40%,实验老师根据以上成绩给出单个实验项目的成绩。
实验课程总成绩根据如下公式计算。
式中xi——各实验项目学时数;
yi——各实验项目成绩;
n——实验项目数。
单个实验项目有一项实验不及格的学生,允许学生重做该实验,重做合格者,本实验课程的总成绩为及格;重做不合格者,重修本课程。
5.加强学生创新科技活动
通过开放实验、学生科研科技活动、学科竞赛、创业大赛等环节和活动实施创新教育。科技竞赛特别是国家教育部等主办的学科竞赛,是实现创新教育的有效载体,对于推动学校教学改革和建设,促进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诸多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四、实现创新实验教学的保障措施
1.改革教学管理
以创新为导向的实验教学体系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必须以改革教学管理作为前提条件。在现有教学管理制度下,同一专业的所有学生,必须按照同样的教学计划按部就班地接受相同的教学内容。实行“完全学分制”、“弹性学习制”等成为教学管理改革的首要之事。这些学习制度减少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共性和刚性要求,充分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可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最大发挥,为创新人才提供了脱颖而出的环境。
2.加强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建设是推进学校实验教学改革的基础工程和基本保障,应将实验室建设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来抓,通过理顺体制、加大投入、加强管理,使实验室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学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应同时将该专业相关的实验室建设作为重要的建设内容,制订切实可行的建设计划,使实验室成为集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及技术推广示范为一体的产学研创新实践基地,以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3.加大实验室的开放力度
实验室的开放和共享,对有效利用资源,加强对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开放实验,可将学生参加开放实验取得的成果作为毕业的必要条件纳入部分专业,增加学生进行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时间,强化对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加强队伍建设
为了适应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必须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学校应鼓励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每年有一定的时间承担实验教学工作,参与实验室建设;同时应注重实验教学师资培养工作,通过各种培训、培养途径,使他们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
5.强学习指导
主动实践是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关键,要让学生尽可能真正作为主体参与到实验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包括对象的确定、方法的制定、问题的质疑、分析与总结等。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启发学生进行主动实践,把主动实践的理念贯穿在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对不同的学生,应根据其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提供指导与帮助。
五、结束语
创新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适应国家和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近几年,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综合实验教学不断的探索,初步明确了创新实践能力人才培养目标下材料加工实验教学的思路和方法,同时加强与其他高校的合作与交流,经过不断的改进与完善,相信材料加工实验教学在创新实践能力人才素质教育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创新实践能力实验教学一、引言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科建设、科研和教学工作是办好本科教学的3个关键,教学是高校的中心任务,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整个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实现理论知识向应用能力转化的重要途径,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本文结合我校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二、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现状
在实验教学体系方面,根据人才培养方案需要,构建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的三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即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创新性实验,且独立开设实验课程,单独记学分。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学生对实践教学重要作用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相适应的实验教学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实验室建设有待加强;实验教学资源开放共享有待进一步提高;实验室开放与老师工作态度有待协调统一。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构建起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验教学模式,提出行之有效的各项措施。
三、实验教学模式改革
由于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知识涵盖面广,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而实践教学是实现理论知识向应用能力转化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强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构建开放交叉的实验教学模式
构建开放交叉的实验教学模式,使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实验与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相互交融,相互开放,从而使材料科学、材料成形、综合型实践设计并重。我们在融合专业基础课实验和专业课实验为整体的基础上,设计和开设研究性、设计性、创新性、综合性实验,让学生自己制定实验方案,完成对某种材料由原料加工、制备、成型、热处理、结构性能检测到数据分析的全过程实验,着力于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构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
材料加工实验教学体系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建设,已基本形成了材加工基础实验、材料加工综合实验、材料加工设计创新性实验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基础实验着重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基础能力的培养,与专业课程理论教学关系密切;综合实验强调学生对现代新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使学生在掌握传统材料成型加工技术的基础上,对模具工程领域的现代前沿技术有一个系统的学习和掌握;设计创新性实验则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一实验过程实际为学生提供一个创新平台, 一个实际工程背景的环境, 有助于学生接触和深入了解材料成形生产工艺流程,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能力。
3.坚持实验室开放
2003年学校批准材料加工实验室为开放实验室,为了保证开放式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和开放式实验教学的特点,我们制订了相应的开放式实验管理制度,如:开放式实验教学的管理办法;开放式实验教学的管理细则;开放式实验室安全、卫生制度等。
4.制定可行的实验课程成绩评定办法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我校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必须按要求完成64学时实验(具体实验内容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单个实验项目,出勤情况占成绩的10%,实验预习占成绩的10%,实验操作占成绩的40%,实验报告占成绩的40%,实验老师根据以上成绩给出单个实验项目的成绩。
实验课程总成绩根据如下公式计算。
式中xi——各实验项目学时数;
yi——各实验项目成绩;
n——实验项目数。
单个实验项目有一项实验不及格的学生,允许学生重做该实验,重做合格者,本实验课程的总成绩为及格;重做不合格者,重修本课程。
5.加强学生创新科技活动
通过开放实验、学生科研科技活动、学科竞赛、创业大赛等环节和活动实施创新教育。科技竞赛特别是国家教育部等主办的学科竞赛,是实现创新教育的有效载体,对于推动学校教学改革和建设,促进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诸多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四、实现创新实验教学的保障措施
1.改革教学管理
以创新为导向的实验教学体系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必须以改革教学管理作为前提条件。在现有教学管理制度下,同一专业的所有学生,必须按照同样的教学计划按部就班地接受相同的教学内容。实行“完全学分制”、“弹性学习制”等成为教学管理改革的首要之事。这些学习制度减少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共性和刚性要求,充分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可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最大发挥,为创新人才提供了脱颖而出的环境。
2.加强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建设是推进学校实验教学改革的基础工程和基本保障,应将实验室建设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来抓,通过理顺体制、加大投入、加强管理,使实验室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学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应同时将该专业相关的实验室建设作为重要的建设内容,制订切实可行的建设计划,使实验室成为集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及技术推广示范为一体的产学研创新实践基地,以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3.加大实验室的开放力度
实验室的开放和共享,对有效利用资源,加强对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开放实验,可将学生参加开放实验取得的成果作为毕业的必要条件纳入部分专业,增加学生进行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时间,强化对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加强队伍建设
为了适应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必须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学校应鼓励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每年有一定的时间承担实验教学工作,参与实验室建设;同时应注重实验教学师资培养工作,通过各种培训、培养途径,使他们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
5.强学习指导
主动实践是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关键,要让学生尽可能真正作为主体参与到实验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包括对象的确定、方法的制定、问题的质疑、分析与总结等。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启发学生进行主动实践,把主动实践的理念贯穿在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对不同的学生,应根据其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提供指导与帮助。
五、结束语
创新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适应国家和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近几年,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综合实验教学不断的探索,初步明确了创新实践能力人才培养目标下材料加工实验教学的思路和方法,同时加强与其他高校的合作与交流,经过不断的改进与完善,相信材料加工实验教学在创新实践能力人才素质教育中将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