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物理新课程强调要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学习的被动态度,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正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在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积极地学习,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但是,敢“放”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科学的引导学生自觉地完成探究活动。当学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予以及时的指导。当学生的探究方向偏离探究目标时,教师要予以恰当的引导。因此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既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也需要教师的必要指导,在互动中实现教与学的相长。为此,我们就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做了如下的尝试。
[案例一]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教学片断。
情景一:在八年级物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一节试教课中,教师最初是想完全放开,自主探究。即创设情景后,由学生观察、讨论、猜想平面镜的成像特点,然后自行设计方案、小组实验,检验自己的猜想是否成立,最终得出成像特点。但是,试教过程中,我们明显感到学生自己实在太难驾驭,有的学生甚至对教师的意图也不完全明白,结果只好临时调整教学策略,效果自然不理想。通过评教、反思,认识到即使有好的愿望、好的理念,不考虑学生的现状,自然不会获得理想的效果。
在上公开课前,我们根据八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特点重新设计了教学方案,适当增加了教师的指导和课堂教学时间的整体把握细节,针对同学们的猜想,在分步实验,逐个检验,及时交流中将教师融入研究主体中的一员,这样在公开课的教学中效果就理想多了。原因是把学习过程还给了学生,没有了教师的绝对权威,学生们依据自己的天性、智力水准,自然地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认知过程,他们的热情自然高涨,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讨论,设计不同的方案,选取不同的实验用具,积极动手实验,再思考、讨论、交流,俨然一幅科学研究的情景。除了通常一些方法(如人举左手,镜中的像则举右手等)外,学生在活动中又找到了几种很有创意的方法。例如检验平面镜成像和物体相对于镜面是否对称时,一学生在拿起点燃的蜡烛在镜前移动,发现蜡烛倾斜(开始并不是有意的)时,镜中像也发生了倾斜,但倾斜的方向与蜡烛正好相反,运用数学中轴对称的知识,便得出物像相对于平面镜对称的结论;另一学生在实验时,手中没放下的火柴盒“帮了大忙”,他发现手中的火柴盒在蜡烛的左侧时,火柴盒的像在蜡烛像的右侧,调换一下位置,像也跟着变化,于是也得出了物像对称的结论。显然,同学们在课堂活动中已经成为了教学主体,他们为自己的发现(或称为创新)而欢欣、自豪,我想这样的亲历的探究过程他们将会终生难忘。
[反思一]探究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知和实践活动,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也必须成为主体,他们各自通过自己的能动作用,履行各自的角色,并且和谐互动,只有这样,探究教学活动才能顺利展开。如果教师、学生中任何一方不能积极、能动、自主、创造性地履行自身的角色,便失去了主体的特性,那么,探究教学的目标也就不可能实现。
[反思二]由于器材、环境、知识水准、操作技能等原因,学生的实验结果和结论有时误差较大。教师若以此为契机提出问题,通过分析、讨论,找出原因,改进实验方法,这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综合能力会大有益处。切不可轻率指责、否定。同时,课前分组也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状况,活动过程中及时组织交流,以使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见解,从而学会携手合作活动目标。当然,课后的补救也是必要的。对探究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小组或个人,教师应提供再探究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分析失败原因的基础上,改进实验方法,完成探究,消除失败产生负面影响的可能。对于共性的问题,教师要采取恰当的措施补救,或提出新的探究课题。这很正常,正是有了问题或错误,才有了改进和创新。
[案例二]研究串联电路特点教学片断。
情景二:《研究串联电路特点》的一节课中,由于分组自主探究,学生的活动热情很高,八个小组中的五个都由实验数据归纳出了串联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特点。但是,有一个小组,实验数据几乎无规律可循,另两个小组的实验数据近似与电路特点相吻合。在交流时,由于受到有正确结论的小组的影响,后两个小组的代表说:“我们的实验数据显示:串联电路中各导体中的电流基本相等;串联电路中各导体两端电压之和基本等于电路两端的总电压。”而实验数据出现问题的那个小组的代表交流时讲道:“我们小组的实验不能验证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猜想是否成立。”这种情况的出现非常正常,由于连接电路时导线接头处接触电阻的影响或操作不当,导致实验失败。考虑到本节课的时间有限,教师只做了对三个小组探究活动的肯定和对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认可,先请同学们(包括实验结论正常的同学)就此实验现象自己分析原因,留待下一节课再交流、讨论。虽然教学进度被打乱,教师还要花费一节课的时间来“善后”,但能让同学们动起来,积极地探究新的、更深一步的课题,这不正符合课堂教学的目的吗?
[反思一]开放性决不意味着放任自流,整个教学事态的发展必须处于教师的引导、控制之下;也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更轻松一些,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使学生的自主活动能够有序、有效?这就要求设计者更充分地估计学生学习现状、教学内容的难度,同时更恰当地进行教材取舍、过程设计等。
[反思二]为了较好地完成物理探究的教学工作,教师首先要去适应新形式的变化,教师不是知识的信息库,不可能回答出学生们提出的所有的问题。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教师的作用就是要把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开发出来。要善于在学生进行物理探究的每一个过程中,进行点拨与指导,使学生能够在物理探究过程中学习知识,学习方法,学会研究。这是一项艰苦而有意义的工作,教师们应克服一切困难并努力去完成好这项工作,并善于总结物理“探究活动”的教学经验,使之不断完善。
总之,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现代物理教学模式,应作为我们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但不可能一步到位。在目前,关键在于教师对于探究性教学的认同和对于有效的物理教学的责任感,同时,教师自身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案例一]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教学片断。
情景一:在八年级物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一节试教课中,教师最初是想完全放开,自主探究。即创设情景后,由学生观察、讨论、猜想平面镜的成像特点,然后自行设计方案、小组实验,检验自己的猜想是否成立,最终得出成像特点。但是,试教过程中,我们明显感到学生自己实在太难驾驭,有的学生甚至对教师的意图也不完全明白,结果只好临时调整教学策略,效果自然不理想。通过评教、反思,认识到即使有好的愿望、好的理念,不考虑学生的现状,自然不会获得理想的效果。
在上公开课前,我们根据八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特点重新设计了教学方案,适当增加了教师的指导和课堂教学时间的整体把握细节,针对同学们的猜想,在分步实验,逐个检验,及时交流中将教师融入研究主体中的一员,这样在公开课的教学中效果就理想多了。原因是把学习过程还给了学生,没有了教师的绝对权威,学生们依据自己的天性、智力水准,自然地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认知过程,他们的热情自然高涨,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讨论,设计不同的方案,选取不同的实验用具,积极动手实验,再思考、讨论、交流,俨然一幅科学研究的情景。除了通常一些方法(如人举左手,镜中的像则举右手等)外,学生在活动中又找到了几种很有创意的方法。例如检验平面镜成像和物体相对于镜面是否对称时,一学生在拿起点燃的蜡烛在镜前移动,发现蜡烛倾斜(开始并不是有意的)时,镜中像也发生了倾斜,但倾斜的方向与蜡烛正好相反,运用数学中轴对称的知识,便得出物像相对于平面镜对称的结论;另一学生在实验时,手中没放下的火柴盒“帮了大忙”,他发现手中的火柴盒在蜡烛的左侧时,火柴盒的像在蜡烛像的右侧,调换一下位置,像也跟着变化,于是也得出了物像对称的结论。显然,同学们在课堂活动中已经成为了教学主体,他们为自己的发现(或称为创新)而欢欣、自豪,我想这样的亲历的探究过程他们将会终生难忘。
[反思一]探究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知和实践活动,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也必须成为主体,他们各自通过自己的能动作用,履行各自的角色,并且和谐互动,只有这样,探究教学活动才能顺利展开。如果教师、学生中任何一方不能积极、能动、自主、创造性地履行自身的角色,便失去了主体的特性,那么,探究教学的目标也就不可能实现。
[反思二]由于器材、环境、知识水准、操作技能等原因,学生的实验结果和结论有时误差较大。教师若以此为契机提出问题,通过分析、讨论,找出原因,改进实验方法,这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综合能力会大有益处。切不可轻率指责、否定。同时,课前分组也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状况,活动过程中及时组织交流,以使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见解,从而学会携手合作活动目标。当然,课后的补救也是必要的。对探究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小组或个人,教师应提供再探究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分析失败原因的基础上,改进实验方法,完成探究,消除失败产生负面影响的可能。对于共性的问题,教师要采取恰当的措施补救,或提出新的探究课题。这很正常,正是有了问题或错误,才有了改进和创新。
[案例二]研究串联电路特点教学片断。
情景二:《研究串联电路特点》的一节课中,由于分组自主探究,学生的活动热情很高,八个小组中的五个都由实验数据归纳出了串联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特点。但是,有一个小组,实验数据几乎无规律可循,另两个小组的实验数据近似与电路特点相吻合。在交流时,由于受到有正确结论的小组的影响,后两个小组的代表说:“我们的实验数据显示:串联电路中各导体中的电流基本相等;串联电路中各导体两端电压之和基本等于电路两端的总电压。”而实验数据出现问题的那个小组的代表交流时讲道:“我们小组的实验不能验证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猜想是否成立。”这种情况的出现非常正常,由于连接电路时导线接头处接触电阻的影响或操作不当,导致实验失败。考虑到本节课的时间有限,教师只做了对三个小组探究活动的肯定和对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认可,先请同学们(包括实验结论正常的同学)就此实验现象自己分析原因,留待下一节课再交流、讨论。虽然教学进度被打乱,教师还要花费一节课的时间来“善后”,但能让同学们动起来,积极地探究新的、更深一步的课题,这不正符合课堂教学的目的吗?
[反思一]开放性决不意味着放任自流,整个教学事态的发展必须处于教师的引导、控制之下;也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更轻松一些,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使学生的自主活动能够有序、有效?这就要求设计者更充分地估计学生学习现状、教学内容的难度,同时更恰当地进行教材取舍、过程设计等。
[反思二]为了较好地完成物理探究的教学工作,教师首先要去适应新形式的变化,教师不是知识的信息库,不可能回答出学生们提出的所有的问题。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教师的作用就是要把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开发出来。要善于在学生进行物理探究的每一个过程中,进行点拨与指导,使学生能够在物理探究过程中学习知识,学习方法,学会研究。这是一项艰苦而有意义的工作,教师们应克服一切困难并努力去完成好这项工作,并善于总结物理“探究活动”的教学经验,使之不断完善。
总之,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现代物理教学模式,应作为我们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但不可能一步到位。在目前,关键在于教师对于探究性教学的认同和对于有效的物理教学的责任感,同时,教师自身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