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一种符合新课标教学理念的教学理论,先学后教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有着鲜明的特点和突出的优势,一线教师应给予其足够的重视,并在平时教学中积极探索和总结其应用之道。本文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第一课时为例简要探讨了先学后教理论在小学数学课中的具体落实。
关键词:新课改;先学后教;小学数学;教学心得
先学后教是很早就出现的教学理论,近些年由于受到新课改浪潮的影响,逐渐广为人知并越来越受重视。其原因并不难理解,新课标倡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而先学后教正是一种可以充分彰显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同时,教师基于学生“先学”的结果进行“后教”,也可赋予教学活动更大的针对性和高效性。以下基于笔者的教学思考于体会就先学后教在小学数学课中的落实做一较为系统的探讨,希望对一线教师有所启示。
一、依循教材,设计课堂学习任务
所谓“先学”,也即让学生自学,让学生自学当然不是教师不闻不问,放任自流,更需要教师高效的组织和把控。通常情况下可采取为学生布置合理的学习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合作取完成,而教师则根据学生的任务完成过程和结果实施更具针对性和高效性的教学,这样才符合新课标理念的要求。毫无疑问,学习任务的设计和布置是开展自主探究学习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因为学习任务是该学习方式的组织核心和课堂主线。就小学数学而言,学习任务既不应是是单纯的习题,也不是教学目表的转化性描述,而是应依循于教材上的生成思路,为学生布置一系列成体系的学习任务。之所以要依据课本上的知识生成思路,是由于相对来说那是最符合学生思维特征和认知规律的,特别课改后的苏教版教材教材更为注重知识生成思路。任务的表述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怎么做以及做到什么程度,这是三个最核心地问题。例如苏教版六年级《长方体和正方体》第一课时的学习任务可设计如下:
任务一:首先自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写出长方体有几个面、几个棱、几个顶点,写出其长宽高的涵义,然后相互间对照并统一答案。接着,观察老师下发到组内的长方体纸盒模型,并测量其长宽高,讨论达成一致意见后由小组长向老师指出该模型的所有面、棱、顶点,并报告该模型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
任务二:首先自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写出正方体有几个面、几个棱、几个顶点,然后相互间对照并统一答案。接着,观察老师下发到组内的正方体纸盒模型,正方体是否有长宽高?与长方体模型对照,总结正方体和长方体有那些相同点?有那些不同点?组内讨论并达成一致意见后由小组长汇报给老师。
任务三:将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分别沿着棱线剪开并铺成一个平面,然后将该平面还原为立方体;利用老师下发到组内的硬纸片、直尺、剪刀、胶带等工具和材料分别制作一个长方体模型和正方体模型,长方形模型的长宽高分别为7cm、5cm、3cm,正方形模型的棱长为6cm。做好模型后,组内交流讨论,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形状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事物。
结合教材就可看出,以上任务体系的设计较好地彰显了上述的任务设计原则,三个任务分别代表教材上三个学习阶段,即长方体基本特征的学习;正方体基本特征的学习;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剪开、还原、制作的学习。下面来看课堂的具体实施。
二、师生互动,共同完成教学活动
学习任务设计到位后,课堂的實施就相对比较简单。导入新课并将学生分组后,即可展开正式的教学,其大致过程如下:
首先通过多媒体呈现任务一。在各小组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应深入学生中间,发现问题随时指出并给予指导,视各组进展情况及课堂总体进度安排,在合适的时机宣布该阶段的学习结束,然后展示各组的任务完成成果,并据此成果和发现的问题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认为没有问候后,在呈现下一个任务。这样,逐步出示和完成任务,循序渐进,步步为营,直到完成所有学习任务。
就本文案例而言,学生完成了任务一也就基本上掌握了长方体的特征,教师在阶段的教学重点亦为结合模型强调长方体的特征,以加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任务二的设计是指向正方体,重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明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联系和区别,教师在任务总结阶段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的认知。任务三是本课时的难点,但有前面两个任务做铺垫,学生并不难于完成。在该阶段的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动态演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成过程和还原过程,以强化学生从模型操作过程中素得到的印象,从而更好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综上,本文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第一课时为例简要探讨了先学后教理论在小学数学课中的落实。作为一种符合新课标基本教学理念的教学理论,先学后教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有着鲜明的特点和突出的优势,一线教师应给予其足够的重视,并在平时教学中积极探索和总结其应用之道,以更好地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高瑞兰. 小学数学“先学后教”的有效策略[J]. 教育教学论坛, 2016(14):239-240.
[2]钟鑫. 小学数学中"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尝试[J].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15(12):4-4.
关键词:新课改;先学后教;小学数学;教学心得
先学后教是很早就出现的教学理论,近些年由于受到新课改浪潮的影响,逐渐广为人知并越来越受重视。其原因并不难理解,新课标倡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而先学后教正是一种可以充分彰显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同时,教师基于学生“先学”的结果进行“后教”,也可赋予教学活动更大的针对性和高效性。以下基于笔者的教学思考于体会就先学后教在小学数学课中的落实做一较为系统的探讨,希望对一线教师有所启示。
一、依循教材,设计课堂学习任务
所谓“先学”,也即让学生自学,让学生自学当然不是教师不闻不问,放任自流,更需要教师高效的组织和把控。通常情况下可采取为学生布置合理的学习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合作取完成,而教师则根据学生的任务完成过程和结果实施更具针对性和高效性的教学,这样才符合新课标理念的要求。毫无疑问,学习任务的设计和布置是开展自主探究学习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因为学习任务是该学习方式的组织核心和课堂主线。就小学数学而言,学习任务既不应是是单纯的习题,也不是教学目表的转化性描述,而是应依循于教材上的生成思路,为学生布置一系列成体系的学习任务。之所以要依据课本上的知识生成思路,是由于相对来说那是最符合学生思维特征和认知规律的,特别课改后的苏教版教材教材更为注重知识生成思路。任务的表述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怎么做以及做到什么程度,这是三个最核心地问题。例如苏教版六年级《长方体和正方体》第一课时的学习任务可设计如下:
任务一:首先自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写出长方体有几个面、几个棱、几个顶点,写出其长宽高的涵义,然后相互间对照并统一答案。接着,观察老师下发到组内的长方体纸盒模型,并测量其长宽高,讨论达成一致意见后由小组长向老师指出该模型的所有面、棱、顶点,并报告该模型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
任务二:首先自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写出正方体有几个面、几个棱、几个顶点,然后相互间对照并统一答案。接着,观察老师下发到组内的正方体纸盒模型,正方体是否有长宽高?与长方体模型对照,总结正方体和长方体有那些相同点?有那些不同点?组内讨论并达成一致意见后由小组长汇报给老师。
任务三:将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分别沿着棱线剪开并铺成一个平面,然后将该平面还原为立方体;利用老师下发到组内的硬纸片、直尺、剪刀、胶带等工具和材料分别制作一个长方体模型和正方体模型,长方形模型的长宽高分别为7cm、5cm、3cm,正方形模型的棱长为6cm。做好模型后,组内交流讨论,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形状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事物。
结合教材就可看出,以上任务体系的设计较好地彰显了上述的任务设计原则,三个任务分别代表教材上三个学习阶段,即长方体基本特征的学习;正方体基本特征的学习;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剪开、还原、制作的学习。下面来看课堂的具体实施。
二、师生互动,共同完成教学活动
学习任务设计到位后,课堂的實施就相对比较简单。导入新课并将学生分组后,即可展开正式的教学,其大致过程如下:
首先通过多媒体呈现任务一。在各小组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应深入学生中间,发现问题随时指出并给予指导,视各组进展情况及课堂总体进度安排,在合适的时机宣布该阶段的学习结束,然后展示各组的任务完成成果,并据此成果和发现的问题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认为没有问候后,在呈现下一个任务。这样,逐步出示和完成任务,循序渐进,步步为营,直到完成所有学习任务。
就本文案例而言,学生完成了任务一也就基本上掌握了长方体的特征,教师在阶段的教学重点亦为结合模型强调长方体的特征,以加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任务二的设计是指向正方体,重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明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联系和区别,教师在任务总结阶段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的认知。任务三是本课时的难点,但有前面两个任务做铺垫,学生并不难于完成。在该阶段的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动态演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成过程和还原过程,以强化学生从模型操作过程中素得到的印象,从而更好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综上,本文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第一课时为例简要探讨了先学后教理论在小学数学课中的落实。作为一种符合新课标基本教学理念的教学理论,先学后教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有着鲜明的特点和突出的优势,一线教师应给予其足够的重视,并在平时教学中积极探索和总结其应用之道,以更好地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高瑞兰. 小学数学“先学后教”的有效策略[J]. 教育教学论坛, 2016(14):239-240.
[2]钟鑫. 小学数学中"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尝试[J].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15(1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