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分析了高职教育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关系,揭示了高职教育服务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并针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解决措施和建议,以期为当地城市经济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高职教育;地方经济
一、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高等职业教育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1.高职教育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经济时代的快速发展,对职业人才素质的需求又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创新,它可以为企业培养更多实用性、创造性的人才,能够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数量优势转变为人才质量优势。
2.高职教育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以河南为例,省内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及新设备、新工艺的采用,将社会劳动逐步走向智力化。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成为岗前培训、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的重要基地,为推动河南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高劳动者的知识与技能做出重要贡献。
(二)地方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的促进作用
1.地方经济发展为高职教育提供了经费支持和保障
一般来说,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地方财政收入越多,对高职教育的投资就可能越大。随着地方经济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就可通过向企业转让科技成果、接受企业委托的横向课题、提供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与企业联合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等方式,获得企业的经费支持,增强高职院校的办学实力。
2.地方经济发展增强了对高职毕业生的吸纳能力
地方經济建设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有效结合不仅能够加快地方经济模式转型和产业结构转变,而且能够为毕业生提供更多优质的就业机会,提高就业率。于此同时,也提升了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活力和效能。
二、高等职业教育对接地方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新世纪以来,高职教育随着地方经济的飞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正确对待存在的问题:
1、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地方需求有脱节
高职毕业生就业难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专业设置是否合理、结构是否优化,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一些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未能把握住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导向,不能适应当地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随意性、盲目性、拼凑性和功利性。
2、高等职业院校没能参与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从根本上说,高职院校和企业没有形成一种长期、良性、互惠互利的机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职院校的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二是学校缺少理论扎实且实践丰富的高级技工人才,三是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脱轨。
3、校企合作不够深入
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而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近几年,河南省不少高职院校在产学研结合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在校企合作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为高职人才培养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是,多数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还处于起步阶段,校企合作尚未建立起有效机制,存在诸多待解决的问题。
三 、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相适应发展的对策建议
1.政府要增强对高职教育的主导权和重视程度
政府在推动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必须相互协作,共同构建,互为依托。这样,教育才能大而强,人力资源和资本才能顺利转化。政府要重视对高职教育的专项投入和政策倾斜,增强高职教育对社会的吸引力。其次,政府应重视人才流动管理机制,引导构建“学校主体、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办学和保障机制。
2.推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调整专业设置
学校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培养模式,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不断调整专业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推荐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实行“订单培养”,构建校企共同参与培养的综合模式。同时,高职院校应及时增设当前经济发展急需的新兴专业,优化建设特色专业,灵活调整其他专业。总之,根据产业结构调整专业设置,坚持以人为本,面向社会,立足高职,办出特色。
3.优化学校教育教学资源,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
合理利用学校资源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学水平的关键,也是不断提升自身实力,推动产学研深入发展的需要。学校应着力提高教师科研师资队伍,培养高水平专业技术人员,在理论创新和科研能力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加强学科带头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技能水平。同时建立健全教师的表彰奖励考核机制,激励教师整体队伍水平的提高。
4、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建立合作育人新模式
产学合作是学校长期发展的基础,也是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动力,更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培养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建立健全校企双方的管理协调、服务机构,形成高职院校与企业良性互动机制,发挥合作育人功能,将企业、职业融入校园文化,使学生在校就能感受职业文化,培养职业意识,形成良好职业素养,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高职院校又能及时的调整培养策略,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获得高职教育和地方经济的双赢。
参考文献:
[1] 彭省临,湛毅青,周鹤林.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J].现代大学教育,2008(1)
[2] 唐瑾.高职教育对接地方经济发展探析[J].时代金融,2015(5)
[3] 朱凌云.高职教育发展与地方经济建设关系辨析[J].赤峰学院学报,2014(1)
作者简介:
李艳霞(1987-),女,汉族,河南人,硕士,2011年毕业于郑州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研究方向:设计艺术研究。
关键词:高职教育;地方经济
一、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高等职业教育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1.高职教育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经济时代的快速发展,对职业人才素质的需求又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创新,它可以为企业培养更多实用性、创造性的人才,能够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数量优势转变为人才质量优势。
2.高职教育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以河南为例,省内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及新设备、新工艺的采用,将社会劳动逐步走向智力化。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成为岗前培训、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的重要基地,为推动河南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高劳动者的知识与技能做出重要贡献。
(二)地方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的促进作用
1.地方经济发展为高职教育提供了经费支持和保障
一般来说,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地方财政收入越多,对高职教育的投资就可能越大。随着地方经济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就可通过向企业转让科技成果、接受企业委托的横向课题、提供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与企业联合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等方式,获得企业的经费支持,增强高职院校的办学实力。
2.地方经济发展增强了对高职毕业生的吸纳能力
地方經济建设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有效结合不仅能够加快地方经济模式转型和产业结构转变,而且能够为毕业生提供更多优质的就业机会,提高就业率。于此同时,也提升了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活力和效能。
二、高等职业教育对接地方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新世纪以来,高职教育随着地方经济的飞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正确对待存在的问题:
1、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地方需求有脱节
高职毕业生就业难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专业设置是否合理、结构是否优化,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一些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未能把握住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导向,不能适应当地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随意性、盲目性、拼凑性和功利性。
2、高等职业院校没能参与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从根本上说,高职院校和企业没有形成一种长期、良性、互惠互利的机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职院校的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二是学校缺少理论扎实且实践丰富的高级技工人才,三是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脱轨。
3、校企合作不够深入
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而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近几年,河南省不少高职院校在产学研结合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在校企合作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为高职人才培养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是,多数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还处于起步阶段,校企合作尚未建立起有效机制,存在诸多待解决的问题。
三 、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相适应发展的对策建议
1.政府要增强对高职教育的主导权和重视程度
政府在推动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必须相互协作,共同构建,互为依托。这样,教育才能大而强,人力资源和资本才能顺利转化。政府要重视对高职教育的专项投入和政策倾斜,增强高职教育对社会的吸引力。其次,政府应重视人才流动管理机制,引导构建“学校主体、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办学和保障机制。
2.推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调整专业设置
学校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培养模式,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不断调整专业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推荐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实行“订单培养”,构建校企共同参与培养的综合模式。同时,高职院校应及时增设当前经济发展急需的新兴专业,优化建设特色专业,灵活调整其他专业。总之,根据产业结构调整专业设置,坚持以人为本,面向社会,立足高职,办出特色。
3.优化学校教育教学资源,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
合理利用学校资源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学水平的关键,也是不断提升自身实力,推动产学研深入发展的需要。学校应着力提高教师科研师资队伍,培养高水平专业技术人员,在理论创新和科研能力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加强学科带头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技能水平。同时建立健全教师的表彰奖励考核机制,激励教师整体队伍水平的提高。
4、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建立合作育人新模式
产学合作是学校长期发展的基础,也是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动力,更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培养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建立健全校企双方的管理协调、服务机构,形成高职院校与企业良性互动机制,发挥合作育人功能,将企业、职业融入校园文化,使学生在校就能感受职业文化,培养职业意识,形成良好职业素养,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高职院校又能及时的调整培养策略,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获得高职教育和地方经济的双赢。
参考文献:
[1] 彭省临,湛毅青,周鹤林.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J].现代大学教育,2008(1)
[2] 唐瑾.高职教育对接地方经济发展探析[J].时代金融,2015(5)
[3] 朱凌云.高职教育发展与地方经济建设关系辨析[J].赤峰学院学报,2014(1)
作者简介:
李艳霞(1987-),女,汉族,河南人,硕士,2011年毕业于郑州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研究方向:设计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