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河北籍作曲家本着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始终坚持着创作的民族性,使之成为在音乐创作的灵感来源与创作内核。本文以河北地区为田野,选取四位“河北籍”作曲家,探析区域音乐文化对作曲家的影响。
【关键词】河北籍作曲家;燕赵音乐元素;音乐分析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是一个拥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国家,作为一个以农耕文化为基础发展而来的国家,受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天人合一的和谐主义思想观影响,形成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受客观环境的影响,作曲家的创作或多或少会显露出其民族性的创作特点、风格特征。换句话说,中国作曲家自然会在其作品中流露出具有指向性的、符号式的音乐语言。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的国土面面积,造成了不同地域之间的音乐文化差异,让中国作曲家们在“民族化”的基础上,显示出一定的区域风格特征。故,本文以河北地区为田野,通过对作曲家音乐作品的分析与研究,提出河北籍作曲家的音乐概念。河北籍作曲家是一批生在河北、长在河北,深受河北地域音乐文化影响,创作中体现着河北音乐文化元素的作曲家。
一、对于燕赵小曲儿的运用
早在5000多年前,中华民族的三大始祖,黄帝、炎帝和蚩尤,就是在河北地区由征战到融合,开创了中华文明史。可以说,河北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河北因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战国时期,河北地区因隶属燕国、赵国,故有燕赵之称。作为一个有着浓厚历史积淀的地区,其音乐的种类丰富多样,是河北人民取之不尽的音乐宝库。在众多体裁中,河北人似乎对“小曲儿”情有独钟。河北人爱唱“小曲儿”,这也是一个众人皆知的艺术现象。这种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同样作用于作曲家团体之中。虽然河北籍作曲家们成长环境、所学专业均有所不同,但受文化氛围与音乐环境的影响,这种体裁上的偏爱也体现在以四位作曲家为代表的音樂创作中。他们以燕赵音调元素为基础,所创音乐作品既有时代感,又不失民族神韵。这不但表现出河北籍作曲家们浓厚的河北情,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是对原有音乐文化(燕赵小曲儿即河北民歌)的再创作,展现出新时代传统地域音乐文化的新风貌。
李建林手风琴独奏曲《小放牛》以河北民歌《小放牛》为音乐的素材进行的改编曲。对民歌的分节歌结构做了调性、结构上的调整——在乐段重复时对旋律、乐句调式和结构进行了改变。由开始的C徵五声调式变为F宫五声调式,在结构上也由原来的四句体结构变为了三句体结构,且第三句是第二句的合尾重复。旋律基本维持了民歌曲调,加入伴奏声部。因左手低音声部以四五度进行的单音为主,点缀地使用三和弦与七和弦,保存了河北民歌的原汁原味。
张跃进笙独奏《放风筝》是以河北民歌《放风筝》为素材,通过调式游移对河北民歌《放风筝》进行的改编。改编之后的民歌《放风筝》初次呈现时,强调D宫——由A音开始D音结束,整个音乐的走向是迂回向上的,使得旋律活泼明亮。而对其变化重复时则更强调A徵音——整个旋律线条以A音持续的基础下进行“凸型”运动,使得音乐较第一次暗淡(谱例1)。作曲家通过调式的变化让原本平直的分节歌式结构产生了色调的对比,让音乐动了起来,使得改编后的作品情感因素更加浓郁。
管弦乐《冀风》,则是一首具有浓郁的河北风情的作品。全曲引用了两首河北民歌《你走山梁我走沟》和《放风筝》。引子部分使用《你走山梁我走沟》,这是一首河北山区民歌。歌曲高亢明亮、多音程的大跳(谱例2),体现出山区人民豪爽、不拘泥的民风特点。多变的节奏组合则在音乐一开始,就起到了预示和呼应作用。预示《你走山梁我走沟》这首民歌在旋律方面曲折起伏上的变化。进入到呈示部分的后半部分时,在位于高音区《你走山梁我走沟》的旋律下方,引入了由大提琴组演奏的河北平原地区的民歌《放风筝》。与《你走山梁我走沟》的音调形成了相得益彰的对比性复调织体——在音色和旋律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曲家通过以两首具有代表性的、不同风格的河北民歌交相呼应的方式,不但开篇点题的表明创作意图,为整首音乐作品奠定风格基调,也传递出作曲家心目中对“冀风”概念的诠释,因此具有鲜明的标题性音乐性质。
二、对小调的借鉴
对河北民间音乐元素进行提炼、溶解、综合,并加入自己个性化的创作。成为河北籍作曲家另一种运用河北民间素材的方式,集中体现为对河北小调音乐特点的借鉴与创作。河北省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复杂多样,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类型齐全,有坝上高原、燕山和太行山山地、河北平原三大地貌单元。由于地势地貌的复杂性、多样性,使得小调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地区的艺术特点。
张跃进笙曲《山乡》主题旋律基本音为A-E-A-D,在A徵调式中,以徵调式、音程大跳做音区上的转换,旋律呈高向低的发展趋势,作为河北民间音乐元素的基础,并运用到了作品中。通过与主音构成四度的副支柱和与主音构成五度的正支柱巩固调性,在四五度的旋律框架内加入二度的级进,起到了润色旋律的作用,中速的长音吹奏使音乐有一种诉说的情绪(谱例3)。
李建林声乐作品《酸枣刺》曲调短小活泼,以五声调式写成(谱例4)。引子部分,主音为商音B音,通过商音的上方四度副支柱音徵音E音来巩固调性。作曲家以级进的旋律线条为主,并辅以跳进;在节奏运用方面突出短长的节奏形态。节奏形态、旋律运动方向以及跳进的使用,不但让旋律具有了朝气蓬勃的气质,也刻画出了河北地区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
梁云江《太行小曲》为E徵调式。作曲家以徵调式、音程跳进以及2°装饰音,作为河北民间音乐素材进行音乐创作。连续的跳进与级进形成对比使旋律具有悠扬奔放的气质(谱例5),2°装饰音的运用则贴合了太行山地区百姓方言语调中的独特“乡音”韵味。多种音乐元素协同合作,不但表现出太行山人民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也象征着他们豪爽、不拘谨的性格特征。
尹铁良音乐作品《翻身闹革命》(谱例6),C宫音为主音,用五度支柱音徵音G音和半支柱音E音来进行调式的明确。以五声音阶、宫调式、角宫构成的六度跳进、旋律由高走低的运用方向,作为河北民间音乐的素材进行创作。尤其是角音、宫音形成的六度跳进的使用,更是凸显了“小调”的韵味以及河北特色。
三、结论
无论是直接引用传统音乐素材还具有河北地域风格特征的民族性的音乐创作,都离不开对民族音乐元素这个相对粗糙、未经加工的天然材料进行细致的分析与解剖。只有经过了细致严密的分解、重组、打磨才能形成一部(首)优秀的音乐作品。
民族是文化的主体,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民族的兴衰伴随的是民族文化的繁荣或衰落,甚至中断。河北籍作曲家不但有着“中华”的国家式民族属性,也因地缘关系与“河北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河北籍作曲家的音乐创作体现着对燕赵音乐文化的继承;他们植根燕赵,以燕赵地区为田野,吸收优秀的民间小曲儿进行音乐的再创作。他们的音乐创作体现了融合着地域文化属性的民族化音乐创作方式。河北籍作曲家的音乐创作从侧面反映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身所禀赋和拥有的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的民族,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在音乐上也有不同其他民族的音乐表达方式和音乐审美。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快餐文化、黑人文化、韩流文化的不断涌入,人们却逐渐忽视了民族性音乐的美。因此,河北籍作曲家创作的民族性,不但是一种文化的自觉与自豪,也为推动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号角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他们将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作为学习和创作的内驱力,将民族音乐发扬光大。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河北籍作曲家对燕赵音乐素材的打磨不只是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于传统音乐的重新解读;更是以身作则深刻践行着文化自信与民族自信的时代新要求。
参考文献
[1]张肖虎.五声调式及和声手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25).
[2]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河北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河北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5(14).
作者简介:刘沛轩(1991—),女,河北师范大学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分析、作曲。
【关键词】河北籍作曲家;燕赵音乐元素;音乐分析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是一个拥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国家,作为一个以农耕文化为基础发展而来的国家,受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天人合一的和谐主义思想观影响,形成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受客观环境的影响,作曲家的创作或多或少会显露出其民族性的创作特点、风格特征。换句话说,中国作曲家自然会在其作品中流露出具有指向性的、符号式的音乐语言。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的国土面面积,造成了不同地域之间的音乐文化差异,让中国作曲家们在“民族化”的基础上,显示出一定的区域风格特征。故,本文以河北地区为田野,通过对作曲家音乐作品的分析与研究,提出河北籍作曲家的音乐概念。河北籍作曲家是一批生在河北、长在河北,深受河北地域音乐文化影响,创作中体现着河北音乐文化元素的作曲家。
一、对于燕赵小曲儿的运用
早在5000多年前,中华民族的三大始祖,黄帝、炎帝和蚩尤,就是在河北地区由征战到融合,开创了中华文明史。可以说,河北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河北因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战国时期,河北地区因隶属燕国、赵国,故有燕赵之称。作为一个有着浓厚历史积淀的地区,其音乐的种类丰富多样,是河北人民取之不尽的音乐宝库。在众多体裁中,河北人似乎对“小曲儿”情有独钟。河北人爱唱“小曲儿”,这也是一个众人皆知的艺术现象。这种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同样作用于作曲家团体之中。虽然河北籍作曲家们成长环境、所学专业均有所不同,但受文化氛围与音乐环境的影响,这种体裁上的偏爱也体现在以四位作曲家为代表的音樂创作中。他们以燕赵音调元素为基础,所创音乐作品既有时代感,又不失民族神韵。这不但表现出河北籍作曲家们浓厚的河北情,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是对原有音乐文化(燕赵小曲儿即河北民歌)的再创作,展现出新时代传统地域音乐文化的新风貌。
李建林手风琴独奏曲《小放牛》以河北民歌《小放牛》为音乐的素材进行的改编曲。对民歌的分节歌结构做了调性、结构上的调整——在乐段重复时对旋律、乐句调式和结构进行了改变。由开始的C徵五声调式变为F宫五声调式,在结构上也由原来的四句体结构变为了三句体结构,且第三句是第二句的合尾重复。旋律基本维持了民歌曲调,加入伴奏声部。因左手低音声部以四五度进行的单音为主,点缀地使用三和弦与七和弦,保存了河北民歌的原汁原味。
张跃进笙独奏《放风筝》是以河北民歌《放风筝》为素材,通过调式游移对河北民歌《放风筝》进行的改编。改编之后的民歌《放风筝》初次呈现时,强调D宫——由A音开始D音结束,整个音乐的走向是迂回向上的,使得旋律活泼明亮。而对其变化重复时则更强调A徵音——整个旋律线条以A音持续的基础下进行“凸型”运动,使得音乐较第一次暗淡(谱例1)。作曲家通过调式的变化让原本平直的分节歌式结构产生了色调的对比,让音乐动了起来,使得改编后的作品情感因素更加浓郁。
管弦乐《冀风》,则是一首具有浓郁的河北风情的作品。全曲引用了两首河北民歌《你走山梁我走沟》和《放风筝》。引子部分使用《你走山梁我走沟》,这是一首河北山区民歌。歌曲高亢明亮、多音程的大跳(谱例2),体现出山区人民豪爽、不拘泥的民风特点。多变的节奏组合则在音乐一开始,就起到了预示和呼应作用。预示《你走山梁我走沟》这首民歌在旋律方面曲折起伏上的变化。进入到呈示部分的后半部分时,在位于高音区《你走山梁我走沟》的旋律下方,引入了由大提琴组演奏的河北平原地区的民歌《放风筝》。与《你走山梁我走沟》的音调形成了相得益彰的对比性复调织体——在音色和旋律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曲家通过以两首具有代表性的、不同风格的河北民歌交相呼应的方式,不但开篇点题的表明创作意图,为整首音乐作品奠定风格基调,也传递出作曲家心目中对“冀风”概念的诠释,因此具有鲜明的标题性音乐性质。
二、对小调的借鉴
对河北民间音乐元素进行提炼、溶解、综合,并加入自己个性化的创作。成为河北籍作曲家另一种运用河北民间素材的方式,集中体现为对河北小调音乐特点的借鉴与创作。河北省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复杂多样,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类型齐全,有坝上高原、燕山和太行山山地、河北平原三大地貌单元。由于地势地貌的复杂性、多样性,使得小调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地区的艺术特点。
张跃进笙曲《山乡》主题旋律基本音为A-E-A-D,在A徵调式中,以徵调式、音程大跳做音区上的转换,旋律呈高向低的发展趋势,作为河北民间音乐元素的基础,并运用到了作品中。通过与主音构成四度的副支柱和与主音构成五度的正支柱巩固调性,在四五度的旋律框架内加入二度的级进,起到了润色旋律的作用,中速的长音吹奏使音乐有一种诉说的情绪(谱例3)。
李建林声乐作品《酸枣刺》曲调短小活泼,以五声调式写成(谱例4)。引子部分,主音为商音B音,通过商音的上方四度副支柱音徵音E音来巩固调性。作曲家以级进的旋律线条为主,并辅以跳进;在节奏运用方面突出短长的节奏形态。节奏形态、旋律运动方向以及跳进的使用,不但让旋律具有了朝气蓬勃的气质,也刻画出了河北地区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
梁云江《太行小曲》为E徵调式。作曲家以徵调式、音程跳进以及2°装饰音,作为河北民间音乐素材进行音乐创作。连续的跳进与级进形成对比使旋律具有悠扬奔放的气质(谱例5),2°装饰音的运用则贴合了太行山地区百姓方言语调中的独特“乡音”韵味。多种音乐元素协同合作,不但表现出太行山人民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也象征着他们豪爽、不拘谨的性格特征。
尹铁良音乐作品《翻身闹革命》(谱例6),C宫音为主音,用五度支柱音徵音G音和半支柱音E音来进行调式的明确。以五声音阶、宫调式、角宫构成的六度跳进、旋律由高走低的运用方向,作为河北民间音乐的素材进行创作。尤其是角音、宫音形成的六度跳进的使用,更是凸显了“小调”的韵味以及河北特色。
三、结论
无论是直接引用传统音乐素材还具有河北地域风格特征的民族性的音乐创作,都离不开对民族音乐元素这个相对粗糙、未经加工的天然材料进行细致的分析与解剖。只有经过了细致严密的分解、重组、打磨才能形成一部(首)优秀的音乐作品。
民族是文化的主体,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民族的兴衰伴随的是民族文化的繁荣或衰落,甚至中断。河北籍作曲家不但有着“中华”的国家式民族属性,也因地缘关系与“河北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河北籍作曲家的音乐创作体现着对燕赵音乐文化的继承;他们植根燕赵,以燕赵地区为田野,吸收优秀的民间小曲儿进行音乐的再创作。他们的音乐创作体现了融合着地域文化属性的民族化音乐创作方式。河北籍作曲家的音乐创作从侧面反映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身所禀赋和拥有的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的民族,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在音乐上也有不同其他民族的音乐表达方式和音乐审美。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快餐文化、黑人文化、韩流文化的不断涌入,人们却逐渐忽视了民族性音乐的美。因此,河北籍作曲家创作的民族性,不但是一种文化的自觉与自豪,也为推动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号角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他们将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作为学习和创作的内驱力,将民族音乐发扬光大。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河北籍作曲家对燕赵音乐素材的打磨不只是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于传统音乐的重新解读;更是以身作则深刻践行着文化自信与民族自信的时代新要求。
参考文献
[1]张肖虎.五声调式及和声手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25).
[2]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河北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河北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5(14).
作者简介:刘沛轩(1991—),女,河北师范大学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分析、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