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古人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为文有三多,第一就是‘多读’,然后才是‘多作’,‘多商量”’。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不管是自学还是展示,都要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使学生有足够的接触文本的时间,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
一、教师范读
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要研究朗读,以精美的朗读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使师生情不自禁地共同进人角色和意境。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指导学生读课文时,事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教师不仅要范读,而且要教给学生读的方法。使学生逐步懂得该怎样读,为什么要那样读。学生明白了道理,掌握了方法,再加上反复练读,很快就会形成读的技能,情感得到升华。特别像《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送总理的悲痛情景,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意。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已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依据教材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暧”要培养学生学会品词析句,能够抓住重点词语、段落体会思想情感,通过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形成语文素养。尤其像《草原》、《林海》、《可爱的草塘》等这类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情地朗读。如教学《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叫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三、重点段落着重朗读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当读到《难忘的一课》中的“这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和“我紧紧地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但是想不到还有什么话,比他刚才教给孩子的那句简单的话,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这些语句时,教师就要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然后反复朗读,要求把带点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来,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这个礼堂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中国自己的伟人,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谊使作者的眼睛湿润了。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熟读成诵激发兴趣
《朱作仁谈朗读》一文中指出:“讲读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伤口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是呀,朗读不但可以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少年闰土》,作者用简练、朴实的文笔,刻画了一个勤劳朴素,健康活泼,聪明可爱的农村少年形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朗读这种阅读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多次与文字接触,让闰土的可爱形象逐步地再现在学生的脑海中。那么教师在讲读、理解人物形象时,可让学生边轻声朗读边思考下面问题:1、作者知道闰土要来自己家中,心情如何?闰土来了,作者的心情又怎样?2、作者是怎样描写闰土的外貌和性格的?3、从闰土的外貌和性格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农村少年?通过以上的朗读和思考,学生对闰土的形象已有了较深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自由读、小组读、同桌互读等,让学生熟读课文。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依据教材,抓住重点有感情地范读,有目的地指导朗读,不但能使学生从正确的朗读(含声调、节奏等方面)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因此,我深深地体会到,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加强感情地朗读训练,是上好语文课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一、教师范读
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要研究朗读,以精美的朗读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使师生情不自禁地共同进人角色和意境。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指导学生读课文时,事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教师不仅要范读,而且要教给学生读的方法。使学生逐步懂得该怎样读,为什么要那样读。学生明白了道理,掌握了方法,再加上反复练读,很快就会形成读的技能,情感得到升华。特别像《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送总理的悲痛情景,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意。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已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依据教材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暧”要培养学生学会品词析句,能够抓住重点词语、段落体会思想情感,通过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形成语文素养。尤其像《草原》、《林海》、《可爱的草塘》等这类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情地朗读。如教学《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叫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三、重点段落着重朗读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当读到《难忘的一课》中的“这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和“我紧紧地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但是想不到还有什么话,比他刚才教给孩子的那句简单的话,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这些语句时,教师就要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然后反复朗读,要求把带点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来,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这个礼堂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中国自己的伟人,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谊使作者的眼睛湿润了。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熟读成诵激发兴趣
《朱作仁谈朗读》一文中指出:“讲读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伤口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是呀,朗读不但可以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少年闰土》,作者用简练、朴实的文笔,刻画了一个勤劳朴素,健康活泼,聪明可爱的农村少年形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朗读这种阅读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多次与文字接触,让闰土的可爱形象逐步地再现在学生的脑海中。那么教师在讲读、理解人物形象时,可让学生边轻声朗读边思考下面问题:1、作者知道闰土要来自己家中,心情如何?闰土来了,作者的心情又怎样?2、作者是怎样描写闰土的外貌和性格的?3、从闰土的外貌和性格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农村少年?通过以上的朗读和思考,学生对闰土的形象已有了较深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自由读、小组读、同桌互读等,让学生熟读课文。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依据教材,抓住重点有感情地范读,有目的地指导朗读,不但能使学生从正确的朗读(含声调、节奏等方面)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因此,我深深地体会到,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加强感情地朗读训练,是上好语文课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