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实践”

来源 :人民中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ng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如何理解实践是我们正确把握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实质的关键。
  【关键词】实践;哲学革命;唯物史观
  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实践的观点规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是唯物论与辩证法、自然观与历史观相统一的基础。因此“实践”范畴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范畴,只有从实践观点出发,才能真正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和内涵。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就是人们所从事的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的感性物质活动, 是人与对象、主体与客体通过相互作用而实现统一并使人类获得生存、发展和解放的社会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马克思的辨证唯物主义是建立在科学实践观基础上的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实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它把实践理解为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揭示了人和社会的实践本质。
  一、科学实践观的提出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2]133 “对象.现实.感性”是指可以被人们看得见.摸得到的一切客观事物即客观物质世界。马克思以前的唯物主义“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人和客观物质世界的关系,把这种关系仅仅理解为一种被动的、消极的、直观的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他们不懂得人们的认识对象,同时也是人们实践的对象,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反映客观物质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的。实践既是人们所特有的一种主观能动活动过程,又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活动过程。实践是把人和客观物质世界联系起来的桥梁。对所有这一切,旧唯物主义者是根本不理解的。他们把实践排除在人和客观物质世界的关系之外,因此,就必然得出这样的结论:人们只能消极地、被动地、直观地反映世界,而不能改变世界。由于旧唯物主义不理解实践的重大意义,就必然导致旧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
  正是在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批判中,马克思开始把“实践”作为建立新哲学的基础,通过“实践”概念的提出,马克思就找到了一个把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联系起来的中间桥梁,这个中间桥梁必然是既能和精神的东西又能和物质的东西相一致、相联接。这个中间桥梁就是“实践”。因为实践既是人类特有的一个主观能动活动过程,是实现人们的目的、意志的精神活动过程;又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活动过程。实践既具有生动的、具体的现实性品格,又具有普遍性品格。实践把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统一起来了,也就是把人们的认识的规律性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统一起来了。马克思在深入研究和总结以前的思想文化理论成果基础上,结合他自己处的时代特征,逐步形成了科学的实践观,明确地把实践纳入自己的新哲学,作为自己建立新的理论的基石。
  二、实践观点引发的哲学革命
  实践观点的提出不但是新的哲学思维方式和哲学观的提出,也引起了一场深刻的哲学革命。
  传统形而上学关注世界的本原,建立起了“本体论”,关注人的“理性和自我意识”,建立起了“主体性哲学”,在严密的逻辑概念推理和庞大的理论体系基础上,构造出了包揽一切的宏大先验思辨哲学体系。这种“哲学”的内在矛盾与缺陷也是很明显的,那就是把一切都建立在思维理论和概念推理上,思维和精神成了社会生活和历史的基础与本原。
  这种缺陷和矛盾随着社会历史与人类的认识水平的发展,显得越来越突出。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在更好更丰富地满足了人们的需求时,也产生了更多更复杂的社会问题,这些社会问题与人们的交往和生产密切相关,这就要求哲学对此给予更多的关注,哲学的建立和发展必须通过与现实世界的接触并相互作用才能得以成立。马克思以其天才的观察力和敏锐力洞察到了这一点,他逐渐认识到“哲学”必须走向现实,必须在社会现实和人的实践活动中去寻找自己的“合法性与基础”。
  在马克思看来,“哲学”不是一种脱离现实生活的抽象概念思辨体系,“哲学"的目标不是去建立什么解释世界的终极理论,而是在于“改变世界”。通过对传统思辨哲学的批判,马克思进而对“哲学”的本质进行重新定义,使得“哲学”从脱离现实的抽象理论体系,变为面向现实生活和实践活动,进而成为进一步开展研究工作的指南。马克思通过新的哲学观点的提出,宣告了传统形而上学的终结,从而引起了一场哲学变革。
  正是通过“实践”观点的提出,使得马克思翻转了传统思辨哲学那种局限在抽象观念里的逻辑推演思维方式,从而把以“实践”为基础的思维方式作为建立新哲学的起点,进而引发了一场哲学革命。
  三、实践与唯物史观
  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时指出,尽管费尔巴哈把“人和人之间的社会联系”变成了一种本体论的原则,但他还仅限于把人看作是感性的对象,而不是感性的活动。他没有从人们的现有的社会联系,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周围生活条件来观察人。这样,在费尔巴哈用人的自我异化取代了精神的自我异化之后,人本身又抽象化了。他仅仅把黑格尔的精神本体转化为人的本体,但却仍用抽象的人的本质及其外化说明历史,在社会历史观上仍停留在唯心主义。
  因此,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理论的出发点不是抽象的人的本质,而是人的现实存在、人的活动,这就是实践。只有在实践活动中,人的潜能才能不断转变成现实,人才能逐渐形成其本质性的存在,而人的这种本质也才能为人自己所认识。
  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在社会历史领域里未能坚持和贯彻唯物主义,从而陷入历史唯心主义,其原因就在于他不懂得实践。马克思将“实践”观点引入社会历史发展领域,从而提出了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就在于现实的人及其实践活动。
  马克思在人的生产劳动实践基础上去考察了社会历史的发展及其关系,提出了把社会物质的生产方式作为理解历史发展的现实基础的观点,认为历史的发源地就在尘世的粗糙的物质生产中,而不是在天上的云雾中,“‘历史’并不是把人当做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1]118-119,这就把历史的发展基础和动力放在了人的具体实践活动上,从而将以前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从历史领域里驱逐了出去,使得历史领域首次可以得到真正科学的考察。
  馬克思认为历史是人创造的,人通过自己的生产实践活动及其交往关系建立了社会共同体,并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水平的发展推动了整个社会共同体的发展,正是在这种发展中,形成了社会历史规律。这种历史规律只不过是人类在生产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交往关系的反映,是人类活动自己所造成的,离开了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不可能真正去理解和解释所谓的历史规律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王挺,现在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文章对日本室内环境“绿色环保设计”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日本;室内设计;启示  室内设计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所处环境和相应标准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美学原理,创造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  现代室内环境的设计多追求空间的实用性和灵活性。强调形式应该更多地服务于功能。越来越多的国外设计师在注重这点的同时,更大意义上是对室内环境“绿色环保设计”的关注
期刊
【摘 要】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分为整体论、同型异构论、组织律和视觉力场。一种新的艺术式样的理论依据。从设计的角度来看,在现代展示设计中,大众已经不再满足于单向传统或者普遍的展示模式,这一审美趣味的改变和提升,使设计师们必须开拓更为广阔的设计理念与创作形式。从事互动展示设计的设计者应不断探索新的行为模式以及探究如何更加贴近人类心理的互动形式,创造出全新的、更富于表现力的、更强的视觉冲击的展示空间。
期刊
【摘 要】佛教因果报应论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由因果关系支配,强调每个人的善恶行为必定会给自身的命运带来影响,产生相应的善恶报应,由此引起人们在前世、现世和来世的轮回。佛教因果观涵括了善恶有报、改恶从善、劝善度人思想,既注重平等、责任、尊严的社会伦理,也具有深刻的重视环保的生态伦理价值和生态伦理实践意义。  【关键词】佛教;因果报应;价值意义  在佛教传入之前,中国讲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积善
期刊
【摘 要】文章对几种国家起源的理论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国家起源;契约论;社会选择理论  一、古典时期的发现  现代化过程中的世界历史是政治学尤其是比较政治制度研究着墨最多的地方,如果说上溯视野,能够得到可靠资料加以研究的止于圣经之前的古三国时期,也就是信史的最早边界。所以流行的国家起源理论大都是从所做专著与思想中抽象出的辅助模型,用来论证权力确立的一般原则和过程。本文主要比较分析流行中的
期刊
【摘 要】色彩作为风光摄影的重要造型手段和表现基础,成为风光摄影由风景到意境的变化,然而,这种造型手段绝不是孤立存在的,其与光、影调之间的多变关系也为色彩自身的丰富和摄影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摄影作为完美熔接了光、影、色的一門艺术,色彩在其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作为一名摄影师,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将结合自身在风光摄影中的体会,共同探讨一下色彩在风光摄影中的应用心得。  【关键词】色彩
期刊
【摘 要】技术作为人类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在实践中创制的人工物品,尽管它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革命性的作用。但是,社会也影响着技术的形成和发展。马克思在肯定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的同时,也指出社会环境作为孕育新技术的母体,对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起着塑造和选择的作用。  【关键词】技术;塑造;选择;实践  一、社会对技术的塑造作用  从现实的角度来说,技术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犹如一把
期刊
【摘 要】在整个西方艺术传统中,古希腊雕塑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希腊艺术呈现出一种理想主义的、共性的、精致的特性,作品往往用一种外在的形式表现出内在的力量。古希腊悠久的神话传说是古希腊雕塑艺术的源泉,希腊人认为神与人具有同样的形体与性格,因此,古希腊雕塑参照人的形象来塑造神的形象,并赋予其更为理想更为完美的艺术形式。  【关键词】雕塑;神话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引 言  在巴
期刊
【摘 要】该文分析了中西文化论争营造的文化思潮对形成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的作用。通过考察以西化论为代表的文化自由主义者和以中体西用论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者的观点,认为中西文化论争营造的文化思潮是形成其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的重要资源。  【关键词】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文化保守主义;文化自由主义  近代以来关于中国文化出路的争论,主要围绕着中西文化孰优孰劣以及该如何整合的问题上。以西化论为代表的
期刊
【摘 要】西方音乐史的研究在中国已经有将近百年的历史了,其间,中国的西音史学者们走过了许多的弯路,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研究者希望通过自身对西音史学习的一些感悟,结合前辈们的研究成果,解释面对西方音乐史这样一个异文化,作为国人应该站在一个什么样的立场去研究学习。  【关键词】西方音乐史;客位;中西文化比较  中国人对西方音乐历史的研究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从1924年王光祈先生撰写的《欧洲音乐进化论》开
期刊
【摘 要】日本是最早传播社会主义学说的亚洲国家,在传播前期,出现过一些重要的高潮,日本的工人阶级通过接触学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逐渐成为了有组织、有纪律、有科学理论的革命力量。河上肇、中江兆民和幸德秋水等代表人物,不但是日本国内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先驱,同时也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的传播。  【关键词】日本;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  一、日本早期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传播和发展  最先传入社会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