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周作人的散文是将智慧装在玻璃瓶里的散文。他纵谈文史,描摹风物,探寻人情物理,于平淡中彰显大智慧,形成了周作人独有的智者散文风格。这种智者散文流派很快就有了追随者,俞平伯、废名是最有代表性的。其他如林语堂、梁实秋,钱钟书也先后走进了“爱智者的世界”。他们“爱智者”的文学创作似乎都不与那个烽火连天的时代相呼应,但却在今天为我们开辟了一个纯粹的文学小天地,成了我们最大的精神庇护所,我们浮躁、混乱的心灵在他们的世界得到了片刻的安宁,这是他们的文学留给我们的最大的智慧。
关键词:小品文;周作人;智者散文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0)-12-0124-02
不同的人生活的世界不同,他或她笔下的文学世界也就千差万别,文学是美的表现形式之一,故而美也就同样千差万别。鲁迅有他的峻急、郁达夫有他的忧郁,冰心有她的清纯,张爱玲有她的悲冷,而周作人有他的睿智和冲淡。读周作人的散文如同读一部世界百科大辞典,翻阅辞典是枯燥的,但读周作人的散文却能嗅到这部大辞典中独有的,淡淡的,沁人心脾的茶香味道。这就是中国现代散文大家、“小品文之王”周作人的独特魅力。
一、站在中点的爱智者
当新文学在左右之间摆动时,周作人却将自己放在中点,他认为文学就是“一个香炉,他的两旁边还有一对蜡烛台,左派和右派。无论哪一边是左是右,都没有关系”,因为只有文学本身不是左也不是右就好。虽然在必须左或者必须右的时间段里,因为那是一个需要政治的时代,在国家民族需要的时候,每一个人包括文人铁肩担道义都是必须的,否则就会走进自己设置的死胡同。客观地说,走进死胡同并不单单是文人的错,这里“时间”是个重要的度衡量,离开时间标线看文人与文学有时会无法理解。在某个时间里封闭的小天地转眼就海阔天空了,这仅仅需要五十年!再以“今天”看当时那个站在“左”和“右”中点的文人,也不行,因为“今天”流行的是“快”和“乐”,文学要“快”,“慢”了就没了,“快”了还不完整,还要“乐”,少了一点“乐”子,也就完了。在这样一个即要“快”又要“乐”的时间段里,慢的、缓的、苦的文学也流行不起来。幸好文学除了“流行元素”之外,还有一个属于它自己的一个天地,这个空间不以时间为坐标,不以左右为方向,也不以快慢为标准,它有自己的度量标识,很难描述却确实存在,存在于人的内心深处,有时是不愿表达,有时是不想表达,也有时是不敢表达。幸运的是,在“今天”这个时间段里,“不敢表达”的人少了,愿意表达的人、想表达的人多了,因此,今天也就有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了那个站点中点的周作人的文学世界里去了。
读周作人的散文特别惊讶于他的草木虫鱼系列。当他发现在他的时间段里,对人的世界已“无一可言”便转向了他喜欢的,可以说写真话的,单纯的动植物的世界里,包括金鱼、虱子、白杨、苋菜梗、河水鬼、猫头鹰、萤火虫等等。从人的世界进入动植物的世界,我们不得不惊叹于这个新的世界的伟大,世界的所有智慧都在这里,即便是小小的蝙蝠,我都是第一次知道它这么多的故事。读周作人的《关于蝙蝠》让我不禁啧啧称道,从“奶奶经”里面的老鼠变蝙蝠说起,到生物学课堂,从和尚慈悲到无群可属,竟不知散文会如此好玩。继续读下去还有关于蝙蝠的日本歌谣,“蝙蝠,蝙蝠,山椒的儿,柳树底下给你醋喝吧”,多么自然,多么平淡,只有那些真正懂得生命的人,才会将自己的眼睛放到世俗之外。再将蝙蝠和暮色联系起来,将寥寂的、微淡的、哀愁的心和蝙蝠连在一起,竟成了“山石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兴味盎然。爱智者的草、木、虫、鱼是如此清新、自然、又蕴藉诙谐,充满大智慧,真叫人佩服不已。每每读周作人的散文都会为自己在这不经意间学到人类智慧的某一小点而感受欣然,有这样人物的引领,离智慧和文学都不会太远了。
二、爱智者的后继者
周作人的这种纵谈文史,描摹风物,探寻人情物理,将智慧装在玻璃瓶里的散文个性,很快就有了追随者,俞平伯和废名就是这个“很有权威的流派”的代表。从那篇著名的与朱自清同题而作的《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我们能看到俞平伯从他老师身上学到的东西,在抒情之中带着理智,细致处充满哲理。被朱自清陶醉的秦淮河,在俞平伯眼里“不是什么欣悦,不是什么慰藉;只感到一种怪陌生,与怪样的朦胧”,因“我们无法使人信它是有,我们不信它是没有”,只能“勉强哲学地说,在或近于佛家的所谓‘空’”,这种水中月、镜中花的空灵感受朱自清自然没有察觉到。再来看河中的小船“载着我们,在大船缝里挤着,挨着,抹着走,它忘了自己也是今宵河上的一星灯火”,欣赏者坐在小船上看风景,竟忘了喧哗热闹的六朝金粉秦淮河是由自己身下无数的小船缀成,小小的一叶扁舟子是河上的风光,而每个赏灯玩景之人却也成了别人眼中的景观,这是多么玄妙和深刻,需要有智慧的人为我们点拨出来。是啊,当浮华过去,我们不再需要曾经的拥有,美依旧存在,又有谁人来赏?这就是爱智者的学生留给我们的无限思索。
沿着智者的路,废名走的更远。如果说周作人的智慧是通过知识缓缓地感悟出来的,俞平伯的智慧是通过诗韵细细地品味出来的,那么废名的智慧就只能通过“自然”代我们表达了。废名的文章,即便小说,也是“自然”的文字描述。读废名的小说《桥》我竟认为是一首散文诗,不是废名写的倒是“自然”自己写的:一棵树,独立的,在道旁,高高的,满树缠的是金银花,黄的,白的,绿叶之中,古干之周,主人公小林的手上多得不可奈何,沿着颈圈儿挂,遇到天真无邪的琴儿,理出一串来给了她。两个孤儿,“自然”的孩子走到了一起,“小河的水,昨夜我梦见我的爱人,她叫我尽尽的走,一直追到那一角清流,我的爱人照过她的黑发,濯过她的素手”,这小河的水是最自然的爱的表白。可最为男人的小林需要读书,虽然“一个人,一掉头,如落深坑”,可“那边的山又使得这边的空旷更加空旷了,山上有路,空旷上有太阳”,小林“依然慢慢的开步子,望前面,路还长得很哩”……又一年的春天,小林归来,遇到了琴儿的妹妹细竹,“我梦见我同你同琴子坐了船到那里去玩,简直是一片汪洋,奇怪得很,只看见我们三个人,我们又没有荡桨,而船怎么的还是往前走”。这是怎么样的爱的世界,没有猜忌,没有怀疑,没有色心斗角,显然这不是张爱玲的爱的世界,这是废名的“自然”的世界。从“观心看净”到“无相无念无住”,从空灵静寂到自由洒脱,这是废名为我们精心营造的通向宁静禅境的美的桥梁,是最大的智慧。
还有很多人的散文可以加入“爱智者的世界”,如林语堂、梁实秋、钱钟书、李广田等等。这些“爱智者”的文学创作似乎都不处在创作时的那个时间段里,在一个必须站左边或站右边的时代,他们的文章都不合适宜,甚至有些人诸如废名在很长时间里连名字都不被人所知。的确,和铁肩担道义的鲁迅相比,他们似乎不活在那个时代。也许,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文学,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的时代需要“刚强”的文学来支撑人们的精神,当我们连生命都不可保证的时候,智慧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活着”,为此,文学需要为“活着”斗争,这也是为什么有那么多青年人会因为鲁迅的文章热血沸腾、激情澎湃,那是那个时代赋予文人的最崇高的责任。而此时钻进小楼的周作人,和哥哥越走越远,以致断绝关系,我们不能在那个时间段里说周作人就是大智慧,也不能说废名的“桃花源”就是大自然,因为大智慧和大自然都应该是悲天悯人的,应该是对人的最大保护和对人的极力拯救。周作人最后选择的“草木虫鱼”和废名创造的“竹林”很快都被隆隆的炮火炸得没了痕迹,重新发现那是五十年之后的事了。尽管他们的文学在当时没有流行,在今天也不会火爆,但他们为我们开辟的那么纯粹的小天地,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金钱社会里却成了我们的最大的庇护所,我们浮躁、混乱的心灵在他们的世界得到了片刻的安宁,这就是他们的文学在今天给我们留下的大智慧。
参考文献:
[1]周作人.自己的园地[M].北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2]周作人.看云集[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3]周作人.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影印本)[Z].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4]俞平伯,孙玉蓉.俞平伯散文选集[Z].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5]废名,格非.废名小说[Z].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2007.
关键词:小品文;周作人;智者散文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0)-12-0124-02
不同的人生活的世界不同,他或她笔下的文学世界也就千差万别,文学是美的表现形式之一,故而美也就同样千差万别。鲁迅有他的峻急、郁达夫有他的忧郁,冰心有她的清纯,张爱玲有她的悲冷,而周作人有他的睿智和冲淡。读周作人的散文如同读一部世界百科大辞典,翻阅辞典是枯燥的,但读周作人的散文却能嗅到这部大辞典中独有的,淡淡的,沁人心脾的茶香味道。这就是中国现代散文大家、“小品文之王”周作人的独特魅力。
一、站在中点的爱智者
当新文学在左右之间摆动时,周作人却将自己放在中点,他认为文学就是“一个香炉,他的两旁边还有一对蜡烛台,左派和右派。无论哪一边是左是右,都没有关系”,因为只有文学本身不是左也不是右就好。虽然在必须左或者必须右的时间段里,因为那是一个需要政治的时代,在国家民族需要的时候,每一个人包括文人铁肩担道义都是必须的,否则就会走进自己设置的死胡同。客观地说,走进死胡同并不单单是文人的错,这里“时间”是个重要的度衡量,离开时间标线看文人与文学有时会无法理解。在某个时间里封闭的小天地转眼就海阔天空了,这仅仅需要五十年!再以“今天”看当时那个站在“左”和“右”中点的文人,也不行,因为“今天”流行的是“快”和“乐”,文学要“快”,“慢”了就没了,“快”了还不完整,还要“乐”,少了一点“乐”子,也就完了。在这样一个即要“快”又要“乐”的时间段里,慢的、缓的、苦的文学也流行不起来。幸好文学除了“流行元素”之外,还有一个属于它自己的一个天地,这个空间不以时间为坐标,不以左右为方向,也不以快慢为标准,它有自己的度量标识,很难描述却确实存在,存在于人的内心深处,有时是不愿表达,有时是不想表达,也有时是不敢表达。幸运的是,在“今天”这个时间段里,“不敢表达”的人少了,愿意表达的人、想表达的人多了,因此,今天也就有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了那个站点中点的周作人的文学世界里去了。
读周作人的散文特别惊讶于他的草木虫鱼系列。当他发现在他的时间段里,对人的世界已“无一可言”便转向了他喜欢的,可以说写真话的,单纯的动植物的世界里,包括金鱼、虱子、白杨、苋菜梗、河水鬼、猫头鹰、萤火虫等等。从人的世界进入动植物的世界,我们不得不惊叹于这个新的世界的伟大,世界的所有智慧都在这里,即便是小小的蝙蝠,我都是第一次知道它这么多的故事。读周作人的《关于蝙蝠》让我不禁啧啧称道,从“奶奶经”里面的老鼠变蝙蝠说起,到生物学课堂,从和尚慈悲到无群可属,竟不知散文会如此好玩。继续读下去还有关于蝙蝠的日本歌谣,“蝙蝠,蝙蝠,山椒的儿,柳树底下给你醋喝吧”,多么自然,多么平淡,只有那些真正懂得生命的人,才会将自己的眼睛放到世俗之外。再将蝙蝠和暮色联系起来,将寥寂的、微淡的、哀愁的心和蝙蝠连在一起,竟成了“山石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兴味盎然。爱智者的草、木、虫、鱼是如此清新、自然、又蕴藉诙谐,充满大智慧,真叫人佩服不已。每每读周作人的散文都会为自己在这不经意间学到人类智慧的某一小点而感受欣然,有这样人物的引领,离智慧和文学都不会太远了。
二、爱智者的后继者
周作人的这种纵谈文史,描摹风物,探寻人情物理,将智慧装在玻璃瓶里的散文个性,很快就有了追随者,俞平伯和废名就是这个“很有权威的流派”的代表。从那篇著名的与朱自清同题而作的《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我们能看到俞平伯从他老师身上学到的东西,在抒情之中带着理智,细致处充满哲理。被朱自清陶醉的秦淮河,在俞平伯眼里“不是什么欣悦,不是什么慰藉;只感到一种怪陌生,与怪样的朦胧”,因“我们无法使人信它是有,我们不信它是没有”,只能“勉强哲学地说,在或近于佛家的所谓‘空’”,这种水中月、镜中花的空灵感受朱自清自然没有察觉到。再来看河中的小船“载着我们,在大船缝里挤着,挨着,抹着走,它忘了自己也是今宵河上的一星灯火”,欣赏者坐在小船上看风景,竟忘了喧哗热闹的六朝金粉秦淮河是由自己身下无数的小船缀成,小小的一叶扁舟子是河上的风光,而每个赏灯玩景之人却也成了别人眼中的景观,这是多么玄妙和深刻,需要有智慧的人为我们点拨出来。是啊,当浮华过去,我们不再需要曾经的拥有,美依旧存在,又有谁人来赏?这就是爱智者的学生留给我们的无限思索。
沿着智者的路,废名走的更远。如果说周作人的智慧是通过知识缓缓地感悟出来的,俞平伯的智慧是通过诗韵细细地品味出来的,那么废名的智慧就只能通过“自然”代我们表达了。废名的文章,即便小说,也是“自然”的文字描述。读废名的小说《桥》我竟认为是一首散文诗,不是废名写的倒是“自然”自己写的:一棵树,独立的,在道旁,高高的,满树缠的是金银花,黄的,白的,绿叶之中,古干之周,主人公小林的手上多得不可奈何,沿着颈圈儿挂,遇到天真无邪的琴儿,理出一串来给了她。两个孤儿,“自然”的孩子走到了一起,“小河的水,昨夜我梦见我的爱人,她叫我尽尽的走,一直追到那一角清流,我的爱人照过她的黑发,濯过她的素手”,这小河的水是最自然的爱的表白。可最为男人的小林需要读书,虽然“一个人,一掉头,如落深坑”,可“那边的山又使得这边的空旷更加空旷了,山上有路,空旷上有太阳”,小林“依然慢慢的开步子,望前面,路还长得很哩”……又一年的春天,小林归来,遇到了琴儿的妹妹细竹,“我梦见我同你同琴子坐了船到那里去玩,简直是一片汪洋,奇怪得很,只看见我们三个人,我们又没有荡桨,而船怎么的还是往前走”。这是怎么样的爱的世界,没有猜忌,没有怀疑,没有色心斗角,显然这不是张爱玲的爱的世界,这是废名的“自然”的世界。从“观心看净”到“无相无念无住”,从空灵静寂到自由洒脱,这是废名为我们精心营造的通向宁静禅境的美的桥梁,是最大的智慧。
还有很多人的散文可以加入“爱智者的世界”,如林语堂、梁实秋、钱钟书、李广田等等。这些“爱智者”的文学创作似乎都不处在创作时的那个时间段里,在一个必须站左边或站右边的时代,他们的文章都不合适宜,甚至有些人诸如废名在很长时间里连名字都不被人所知。的确,和铁肩担道义的鲁迅相比,他们似乎不活在那个时代。也许,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文学,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的时代需要“刚强”的文学来支撑人们的精神,当我们连生命都不可保证的时候,智慧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活着”,为此,文学需要为“活着”斗争,这也是为什么有那么多青年人会因为鲁迅的文章热血沸腾、激情澎湃,那是那个时代赋予文人的最崇高的责任。而此时钻进小楼的周作人,和哥哥越走越远,以致断绝关系,我们不能在那个时间段里说周作人就是大智慧,也不能说废名的“桃花源”就是大自然,因为大智慧和大自然都应该是悲天悯人的,应该是对人的最大保护和对人的极力拯救。周作人最后选择的“草木虫鱼”和废名创造的“竹林”很快都被隆隆的炮火炸得没了痕迹,重新发现那是五十年之后的事了。尽管他们的文学在当时没有流行,在今天也不会火爆,但他们为我们开辟的那么纯粹的小天地,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金钱社会里却成了我们的最大的庇护所,我们浮躁、混乱的心灵在他们的世界得到了片刻的安宁,这就是他们的文学在今天给我们留下的大智慧。
参考文献:
[1]周作人.自己的园地[M].北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2]周作人.看云集[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3]周作人.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影印本)[Z].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4]俞平伯,孙玉蓉.俞平伯散文选集[Z].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5]废名,格非.废名小说[Z].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