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与实践

来源 :中国教育科研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31004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适应21世纪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掌握国际竞争的主动权,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历史变革,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就是这场变革的重要构成,中小学正担负着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基础教育任务,面对基础教育如火如荼的转轨的形势,我们必须顺势而动,乘势而上,扎扎实实地搞好素质教育,那么如何适应素质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呢?
  
  1提高教师素质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中小学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内部深层次的全方位的改革,教师是这场改革的主力
  军,改革能否顺利推进不断深入和发展,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取决于广大教师对这场改革的认可、接受和积极参与,取决于广大教师的创造性工作,而这些就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因此大力提高教师素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了以下要求:
  1.1更新教育思想。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破除旧的教育思想观念,树立起新的科学的教育思想。具体来说,必须树立起以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为目的的质量观,树立起培养多层次、多规格人才的人才观,树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观,破除封闭式的教育思想,树立起开放式的教育思想。
  1.2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教师首先要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教师的专业知识视野只有比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知识宽广和深度无可比拟的时候,在授课时才可能具有真正的的情感,从而触及学生的心灵,将教师的思想转化为学生的信念和行为。教师不仅要掌握学科的过去、现在,而且还要了解学科发展的未来,以及与专业学科有关的综合性、边缘性学科知识,以实现知识的相互渗透、沟通,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专业知识,力争成为专业知识的行家。教师还要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做到一专多能,多才多艺。特别是要学习和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教师只有熟悉和掌握这些知识,才能增强工作的预见性、科学性,减少盲目性,卓有成效的开展工作,提高教学效率。
  1.3具备较强创新精神。素质教育不是以现行教育的改良,而是全方位的改革;它不是一句响亮的口号,而是复杂的教育改革;它不是一个僵化的模式,而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改革、实践、动态发展都需要探索和创新,改革的本身就是破旧立新,改革的过程就是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没有创新精神就没有改革的勇气,也就没有除弊兴利的改革实践,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领域的深层改革,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套用,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必须靠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摸索、开拓和创新。
  
  2调整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
  
  目前,课程目标规定了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水准,而缺乏对学生全面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的规定,这种课程目标必然导致重学科自身体系,轻学生主观能动;重知识传授,轻素质培养。要在中小学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明确每一课程的素质教育目标,要从思想品质、心理素质、思维素质、身体素质等方面提高具体要求,其核心应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对课程的设置不光要有深刻的认识,更要有切实有效的措施:
  2.1优化学科课程。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郡要求教师从有利于素质教育出发,调整和充实教学内容。如:要求物理、化学等课程吸纳最新的科技成果。又如:删去英语教材中的陈旧的教学内容,增添一些培养学生听力和口语部分的内容。
  2.2强化课外活动课程。学校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为课外活动的开设提供必要的条件,在学生自愿的前提下,开展生动活泼、富有吸引力和实际价值的活动。例如:我校在县委会老干部的倡导下,开展了“少年学反哺”的系列活动,把每周六定为“孝敬日”,利用每周一升旗仪式时间,学校领导和老干部分别在国旗下给学生讲解“孝敬父母”、尊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什么要孝敬老人”、“怎样孝敬老人”、“孝敬老人与报效祖国”等,还用大量“乌鸦反哺”、“羔羊跪乳”、“黄香温席”等典故以及朱德、陈毅、孔繁森等孝敬老人的故事对孩子进行教育,触动了每个学生的心灵,提高了他们尊敬老人、孝敬父母的自觉性。
  
  3努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我们的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青年,他们肩负着祖国的重任,所以不仅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以往传统式的“我说你听”的教学方式,逐步实现由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教学转变,由死板的说教式向民主实践式转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积极思考,提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他文献
学习任何知识都离不开记忆,没有记忆又何谈能力。记忆是获取各种知识和能力的根本,是智力活动的基础和源泉。因此,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记忆方法,培养和训练他们的记忆力,是教学中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环节。一些重要的物理现象、概念、规律、基本公式等,主要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应用,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来加深理解和记忆。最终将获得的知识与自己头脑中的认识结构完全融合在一起,即完成了记忆。一般是
期刊
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的发育和心理的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各种心理困惑或问题。这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
期刊
数学和科学同属于理科,同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有人说,数学是所有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自然科学少不了数学的性质定理以及运算。可见数学和科学的联系之紧密。科教版的小学科学从三年始,主要包括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和宇宙三大版块知识,以前浙教版的小学常识中的一些内容:如社会常识、历史常识、中国分区地理常识等都不见了,自身课程进行了整合重组。而有些内容整合到新的单元中,和其它内容联系在一起,如方向和方位。 
期刊
1Introduction    Today it is proved that our education level has improved much higher than in the in the past,but our English teaching still faced many difficulties which parently lead to the poor Eng
期刊
随着全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形势的发展,中央已明确指出:“素质教育”应是我们教育发展的最终目标。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承担着为中小学生培养素质教育发展的重任。这关系到中国的教育在当今的社会和今后的发展中能否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关系到中国教育的前景等。因此这是一个重大的研究课题。确实,过去的中小学教育及教育改革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但想培养大量高层次的人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素质教育是关键,令人痛心的是
期刊
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要倡导任务型教学方法,任务型教学强调“用中学”,它通过让学生做他们所熟悉的事去感知语言,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有效途径之一,任务型教学注重学生参与,强调师生互动,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这种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任务型教学的本质特点是用语言
期刊
为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后继有人,在新老教师之间建立某种联系是一件十分必要而又极其自然的事。在教学中,老教师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知识不免有些陈旧;新教师虽然怀揣学科发展前沿的成果,但毕竟缺乏实践经验。然而,不知从何时起,这种本应取长补短的新老教师关系却被庸俗地变成了小生产方式下的师徒关系了。新老教师之间的师徒关系在其萌芽时,实在无可非议,更有不少是值得赞扬的。但是,当这种由点的经验向面上辐射后演变成某
期刊
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艰巨任务,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客观要求。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这种反差效应告诉我们:对后进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融融的师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
期刊
时代呼唤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呼唤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创新型的教师和充满科学与创造艺术的课堂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英语课堂存在这样一种状况:学生的学习兴趣已被激发,但随着知识容量的增多,难度加大,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所以,如何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是
期刊
众所周知,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深化教育改革的主题,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这不仅是因为它顺应了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更因为它顺应提高我国国民素质,振兴中华,迎接国际竞争的需要。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阵地。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注重活跃课堂气氛,突出交际能力培养,是当前中学英语教学贯彻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具体来说:首先,教师应当围绕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激发其积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