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的发育和心理的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各种心理困惑或问题。这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因此,对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心理健康教育的这种地位促使我们要把它当作一种使命、一门艺术,勇于实践,大胆开拓,不断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个性向完美发展,使他们各种心理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我尝试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作了些探索和实践,下面就此展开论述。
1开设课程
按部颁教学计划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每周有固定的课时安排,使心理健康教育在时间上有保证,切实做到按课时和教材对学生进行正规的心理健康教育。任课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对文化知识的需求,充分挖掘教材中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素材,运用大量的实例,紧密联系学生身边的人和事,创设各种情景活动,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激发他们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欲望,自觉进入学习状态,让学生在讨论中,在互相倾诉中,在角色扮演中,在小品表演中,……总之,是在学生亲自参加的情景中得到心理体验,学会心理调节方法,掌握心理保健知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优良心理品质的目的。
2学科渗透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在学科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各科教师应结合本学科教学内容,充分发掘教材的心理教育元素,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如:注意创设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对学生的成功予以赏识,善于运用有趣的教学形式,消除学生惧怕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等。教师通过情感、激励、心灵交流等心理渗透方法去创设亲近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能在宽松、和谐、愉快的情境中,无过重心理压力的状态下学习,以维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3心理咨询
开设心理咨询室,进行个别辅导,可以使教师和学生通过一对一的沟通方式,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指导,排解心理困扰,是对有关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诊断、矫治的有效途径。学校要选择环境幽静,远离教学区的地方建立心理咨询室,在室内的布置和物体的摆放上尽量做到温馨、舒适、美观、大方,并通过书信咨询、个别咨询、网络咨询、心理热线等形式进行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对于极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及时识别并转介到医学心理诊治部门。
4家校同步
家庭是学生极为重要的生活空间和心理生活环境,家庭环境对子女心理健康水平、人格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无论是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还是严重的心理问题都可以从家庭教育、尤其是家庭的教育方式和家庭人际关系中找到直接或间接的原因。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取得家庭的积极支持和紧密配合,并通过拓展学校教育活动空间,转变家庭教育观念,探索学校与家庭教育的整合机制,形成教育“合力”,从而实现学校与家庭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步。积极构建“家校联系”活动框架:学校定期为家长举办专题讲座,让家长充分了解培养孩子心理适应能力的意义、目标与途径、方法等,使其主动配合,双管齐下;教师与家长及时沟通,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重点家访,达成共识;建立家校联系册,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及时就学生的有关情况在家校间传递,互通信息。要通过推进“亲子共成长”系列活动的开展,指导家长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增进与子女的情感交流,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明天。
5开展活动
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有益的活动之中,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如社会实践活动、科技文体活动、心理游戏活动、主题班会等,旨在强化自我教育意识,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追求健康心理成为初中生的自觉行为。此外,班主任应直接介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因为班主任接触学生的机会最多,在与学生心与心的沟通中,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班主任都具有独特的优势。班主任要精心策划,组织好班团活动,通过舆论引导、学习辅导、行为诱导、心理疏导、思想开导等途径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总之,对初中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远不止这些,需要更多的同仁去挖掘和拓展。我们应加快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步伐,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以科学、有效的方式加以实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色的天空,让他们拥有一个健康、健全的心理,我们教师任重道远!
1开设课程
按部颁教学计划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每周有固定的课时安排,使心理健康教育在时间上有保证,切实做到按课时和教材对学生进行正规的心理健康教育。任课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对文化知识的需求,充分挖掘教材中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素材,运用大量的实例,紧密联系学生身边的人和事,创设各种情景活动,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激发他们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欲望,自觉进入学习状态,让学生在讨论中,在互相倾诉中,在角色扮演中,在小品表演中,……总之,是在学生亲自参加的情景中得到心理体验,学会心理调节方法,掌握心理保健知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优良心理品质的目的。
2学科渗透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在学科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各科教师应结合本学科教学内容,充分发掘教材的心理教育元素,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如:注意创设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对学生的成功予以赏识,善于运用有趣的教学形式,消除学生惧怕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等。教师通过情感、激励、心灵交流等心理渗透方法去创设亲近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能在宽松、和谐、愉快的情境中,无过重心理压力的状态下学习,以维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3心理咨询
开设心理咨询室,进行个别辅导,可以使教师和学生通过一对一的沟通方式,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指导,排解心理困扰,是对有关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诊断、矫治的有效途径。学校要选择环境幽静,远离教学区的地方建立心理咨询室,在室内的布置和物体的摆放上尽量做到温馨、舒适、美观、大方,并通过书信咨询、个别咨询、网络咨询、心理热线等形式进行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对于极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及时识别并转介到医学心理诊治部门。
4家校同步
家庭是学生极为重要的生活空间和心理生活环境,家庭环境对子女心理健康水平、人格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无论是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还是严重的心理问题都可以从家庭教育、尤其是家庭的教育方式和家庭人际关系中找到直接或间接的原因。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取得家庭的积极支持和紧密配合,并通过拓展学校教育活动空间,转变家庭教育观念,探索学校与家庭教育的整合机制,形成教育“合力”,从而实现学校与家庭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步。积极构建“家校联系”活动框架:学校定期为家长举办专题讲座,让家长充分了解培养孩子心理适应能力的意义、目标与途径、方法等,使其主动配合,双管齐下;教师与家长及时沟通,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重点家访,达成共识;建立家校联系册,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及时就学生的有关情况在家校间传递,互通信息。要通过推进“亲子共成长”系列活动的开展,指导家长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增进与子女的情感交流,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明天。
5开展活动
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有益的活动之中,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如社会实践活动、科技文体活动、心理游戏活动、主题班会等,旨在强化自我教育意识,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追求健康心理成为初中生的自觉行为。此外,班主任应直接介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因为班主任接触学生的机会最多,在与学生心与心的沟通中,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班主任都具有独特的优势。班主任要精心策划,组织好班团活动,通过舆论引导、学习辅导、行为诱导、心理疏导、思想开导等途径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总之,对初中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远不止这些,需要更多的同仁去挖掘和拓展。我们应加快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步伐,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以科学、有效的方式加以实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色的天空,让他们拥有一个健康、健全的心理,我们教师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