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凝视着奶奶床头柜上的一张合照,我的思绪渐渐随着落叶飘向两年前的那个深秋。
那个深秋,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见到了似乎只活在长辈口中的阿太——奶奶的母亲。我一路跟随着奶奶,紧紧握住她温热的手,双脚在门口的地毯上使劲踏搓着,留下一叠深浅不一的脏脚印,这才与奶奶一起踏进了阿太家的大门。环顾屋内的四周:客厅里摆放着红色原木桌椅,玻璃柜里陈列着一只古朴的青花瓷瓶,书架上罗列着一叠“四大名著”的漫画小册子……屋子里弥漫着淡淡的茶香和紫檀香味,不知为什么,每一件物品的陈列似乎都是精心设计过的,在这样一间充满古典气息的小屋里,总是让人忍不住怀旧。只可惜,当时的我只是心里嘀咕着这个所谓“阿太”的家看起来与现在高楼林立、科技发达的时代是那么格格不入,就连阿太这个人也是。
我不禁心里忐忑起来,阿太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忽地,旁边一直牵着我手的奶奶松开了我的手,快步走向最里面的一个房间,不一会儿她小心翼翼地扶着一个老人走了出来。老人那一头银丝最先抓住了我的眼球,在奶奶的轻声提醒下,我低头轻轻地唤了一声:“阿太好!”突然一只如枯柴般的手伸到我眼前:一块块黑紫色的斑点和厚厚的老茧布满了这只青筋凸起的枯槁的手。这只手在我脑袋上轻轻揉了一下,一个沙哑沧桑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好孩子。”
我这才敢抬起头,细细打量这个操着一口正宗宁波话却因牙齿脱落而口齿不清的老太太来。她十分瘦小,穿着一件紫红色的老式中山装,右手拄着一根黑色的木质拐杖,将佝偻的背尽可能挺得笔直。一双深邃狭长的眼睛,眼眸如山巅的雪松一样清明冷冽,毫无这个年纪的沧桑和颓然,一张瘦削的脸上满是岁月留下的印记——皱纹。
阿太冰凉的枯手把我湿漉漉的手紧紧裹住,拉着我坐下。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她一扫苍老病态,像个年轻气盛的小姑娘,滔滔不绝地和奶奶拉着家常。我坐在她们中间,一边听着陌生难懂的方言,一边默默盯着墙上的摆钟,插不上一句话。
临走之际,阿太拍了拍我的肩膀,对我说道:“孩子要争气啊,一定要好好读书,孝顺奶奶。”深秋的阳光透过窗户,为这个满头银发的老人平添了一分生机。老人咧开干瘪的嘴唇,露出所剩无几的牙,她的眼角微微吊起,额头上的皱纹是岁月的沧桑留在她脸上的印记。“咔嚓!”这一刻被定格,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底里。
蓦地,我的视线再次凝聚到照片中老人的脸上,这个两年前见过一次面的阿太现在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离开了这个她认为不属于她的时代。现在回想起来,那小屋也算是她对自己年轻岁月的一个念想吧,她需要的只是一份来自晚辈的关爱与陪伴罢了。
想到这里,我的心里一凛,生活中要多陪伴家人长辈,要珍惜与他们相处的每一分钟,莫待“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情况发生。
【崔老師评】
本文以与阿太的一张合照为切入点,回忆了与阿太初次见面的一段故事。小作者一开始没有直接先描写阿太这个人,而是领着读者一起,先走入阿太的房间。小作者抓住阿太房内的摆设和氛围进行细节描写,古朴的青瓷花瓶,红色的原木桌椅,房内淡淡的茶香和紫檀香,使我们“未见其人先观其物”,通过房内的环境描写侧面展现了阿太的精神生活和优雅气质。在见到阿太后,小作者抓住了阿太的穿着、语言、动作等特征进行细节描写,成功写活了一位操着乡音、穿着讲究、温和健谈的迟暮老人。文末,小作者又从记忆中抽离,回顾这张珍贵的照片,思考亲情陪伴的问题。整篇文章结构浑然一体,立意深刻,而其中的细节描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让阿太的形象跃然纸上。
那个深秋,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见到了似乎只活在长辈口中的阿太——奶奶的母亲。我一路跟随着奶奶,紧紧握住她温热的手,双脚在门口的地毯上使劲踏搓着,留下一叠深浅不一的脏脚印,这才与奶奶一起踏进了阿太家的大门。环顾屋内的四周:客厅里摆放着红色原木桌椅,玻璃柜里陈列着一只古朴的青花瓷瓶,书架上罗列着一叠“四大名著”的漫画小册子……屋子里弥漫着淡淡的茶香和紫檀香味,不知为什么,每一件物品的陈列似乎都是精心设计过的,在这样一间充满古典气息的小屋里,总是让人忍不住怀旧。只可惜,当时的我只是心里嘀咕着这个所谓“阿太”的家看起来与现在高楼林立、科技发达的时代是那么格格不入,就连阿太这个人也是。
我不禁心里忐忑起来,阿太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忽地,旁边一直牵着我手的奶奶松开了我的手,快步走向最里面的一个房间,不一会儿她小心翼翼地扶着一个老人走了出来。老人那一头银丝最先抓住了我的眼球,在奶奶的轻声提醒下,我低头轻轻地唤了一声:“阿太好!”突然一只如枯柴般的手伸到我眼前:一块块黑紫色的斑点和厚厚的老茧布满了这只青筋凸起的枯槁的手。这只手在我脑袋上轻轻揉了一下,一个沙哑沧桑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好孩子。”
我这才敢抬起头,细细打量这个操着一口正宗宁波话却因牙齿脱落而口齿不清的老太太来。她十分瘦小,穿着一件紫红色的老式中山装,右手拄着一根黑色的木质拐杖,将佝偻的背尽可能挺得笔直。一双深邃狭长的眼睛,眼眸如山巅的雪松一样清明冷冽,毫无这个年纪的沧桑和颓然,一张瘦削的脸上满是岁月留下的印记——皱纹。
阿太冰凉的枯手把我湿漉漉的手紧紧裹住,拉着我坐下。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她一扫苍老病态,像个年轻气盛的小姑娘,滔滔不绝地和奶奶拉着家常。我坐在她们中间,一边听着陌生难懂的方言,一边默默盯着墙上的摆钟,插不上一句话。
临走之际,阿太拍了拍我的肩膀,对我说道:“孩子要争气啊,一定要好好读书,孝顺奶奶。”深秋的阳光透过窗户,为这个满头银发的老人平添了一分生机。老人咧开干瘪的嘴唇,露出所剩无几的牙,她的眼角微微吊起,额头上的皱纹是岁月的沧桑留在她脸上的印记。“咔嚓!”这一刻被定格,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底里。
蓦地,我的视线再次凝聚到照片中老人的脸上,这个两年前见过一次面的阿太现在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离开了这个她认为不属于她的时代。现在回想起来,那小屋也算是她对自己年轻岁月的一个念想吧,她需要的只是一份来自晚辈的关爱与陪伴罢了。
想到这里,我的心里一凛,生活中要多陪伴家人长辈,要珍惜与他们相处的每一分钟,莫待“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情况发生。
【崔老師评】
本文以与阿太的一张合照为切入点,回忆了与阿太初次见面的一段故事。小作者一开始没有直接先描写阿太这个人,而是领着读者一起,先走入阿太的房间。小作者抓住阿太房内的摆设和氛围进行细节描写,古朴的青瓷花瓶,红色的原木桌椅,房内淡淡的茶香和紫檀香,使我们“未见其人先观其物”,通过房内的环境描写侧面展现了阿太的精神生活和优雅气质。在见到阿太后,小作者抓住了阿太的穿着、语言、动作等特征进行细节描写,成功写活了一位操着乡音、穿着讲究、温和健谈的迟暮老人。文末,小作者又从记忆中抽离,回顾这张珍贵的照片,思考亲情陪伴的问题。整篇文章结构浑然一体,立意深刻,而其中的细节描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让阿太的形象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