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是通过教学告诉学生结果。在对二年级学生体会反问句语气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地了解学生,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重视朗读体验,加强朗读示范,而不是孤立地训练句式,简单地告诉学生相关知识。
关键词:“反问句”教学;现象;诊断;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7-055-1
一、现象描述
一位年轻老师执教的《狼和小羊》一课,该老师在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反问句的语气比陈述句的语气更强烈时,出现了如下的教学环节:教师先出示两个句子:(1)“亲爱的狼先生,我怎么会把您喝的水弄脏呢?”(2)“亲爱的狼先生,我不会把您喝的水弄脏。”老师让学生自由读,想想哪句话的语气更强烈?读完后,学生认为是第二句。于是,教师进行示范朗读,再指名学生回答哪句语气更强烈,然而连续三位学生回答都是第二句,只有第四位学生才说出第一句语气比较强烈。这时,老师马上给予肯定评价:“嗯,第一句中有个反问号,读时语气更重,语气更强烈。”在现场听课的我明显地感觉到第四位学生是个会猜度老师心思的孩子,因为他觉察到老师不认可前三位同学的回答。课后的访谈也证实了我当时的猜测:我问这个孩子,为什么你当时觉得是第一句?这位学生说:“我也觉得是第二句,但见前面三位学生的回答老师没有肯定,于是我要举手回答是第一句。”接着我再就这两句话哪句话表达的语气更加强烈,让全班同学如实表态并进行了统计,结果是:全班共有50人,45人认为是第一句语气比较强烈;3人认为还是第二句语气比较强烈;还有2人犹豫不定。
二、问题诊断
为什么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出现这样的结果呢?课后的访谈又说明什么呢?我们经过分析认为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的问题设计简单化。老师出示两个句子问学生:“哪句话的语气更强烈?”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反问句的“语气强烈”这一表达特点的理解是有难度。反问句的教学应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理解反问句的意思,感受反问句所表达的感情强烈,而不是只求告知,不求甚解。
2.学生朗读体验的时间不够。由于二年级学生刚接触反问句,对语意的理解缺少体验和经验,课堂上老师没有给学生朗读自悟的时间,并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加以引导点拨。
3.教师的朗读没有示范作用。课上老师点名的四位学生中前三位学生回答偏离教学目标,这与当时课堂上老师的示范朗读有直接的关系。教师在读反问句时没有让学生感觉到语气的强烈。
4.在访谈时,学生回答的正确率明显提高,达到全班的90%。显然这主要是教师通过教学告知的结果,但学生的自我体悟还是不够,对反问句表达的语气强烈还是比较模糊的。
三、教学对策
基于上述的思考,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改进策略。
1.把握学生学情。
教师要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把握年段要求和教材的具体要求,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精心预设,不能直接把学生当作被灌输知识的容器。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什么,同时理解这两个句子的意思相同,只是表达的句式不同。而不能仅凭教师自身的经验,把两个句子出示后,让学生朗读比较那个句子的语气强烈。
2.重新设计问题。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参考用书》“注意事项”中着重指出:在词句训练中,也要以“读”为主,让学生充分感知,反复熏陶,逐步实现迁移。不要孤立地训练某个词语、某种句式,而要结合词语形态的变化、句式的变化来训练。在这里我们可以这样重新设计:由问号入手,巧埋伏笔,利用简笔画,联系上下文理解反问句的意思,再将反问句和陈述句出示,进行对比朗读,在朗读中体会反问句的语气更强调,感情更强烈。如:读到反问句时,教师可引起学生注意句末用的是问号,这问号是表示小羊心中有疑问要问狼么?联系上文:“您在上游,我在下游,水是不会倒流的呀!”,利用简笔画分清“上游”和“下游”,搞清楚了“狼”和“小羊”的位置,再组织学生朗读:“我怎么会把您喝的水弄脏呢?”小羊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就是:“我不会把您喝的水弄脏。”这样小羊心里明明知道它不会把狼喝的水弄脏,为什么还要反问狼呢?这样对比着读读这两句话,看看哪句话回击狼更有力度。学生就能體会到:“我怎么会把您喝的水弄脏呢?”回击狼更有力度,语气更强调一些。
3.重视朗读体验。
体验是开启文本的金钥匙,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课文带着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感悟语言内涵,学生才能读懂。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在教学生学。在这里教师就不能简单地出示这两个句子让学生比较,而在精心设计问题中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朗读感受反问句表达的情感更强烈,不在于告知这个“反问句”的相关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真切地感受体悟到。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读好课文把句子置身于课文中,上下连贯起来朗读体会,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语感的形成。
4.合理巧妙地理答。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应即时作出合理巧妙的理答。理答直接影响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和进一步的学习,也影响学生对一节课,甚至这门功课的兴趣与态度。特别是在学生回答不明确或出现偏差时,更需要教师智慧的理答。
5.加强朗读示范。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是不一样的。学生是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育者,是指导学生学习的。在这里,教师要加强自身的示范。可以适当地用夸张的语气、动作,让学生体会到反问句的语气更为强烈。更好地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地,逐渐深入下去地读书,通过潜心默读或放声朗读,培养语感,久而久之,学生能做到理解地读,有体验地读,传情达意地读,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关键词:“反问句”教学;现象;诊断;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7-055-1
一、现象描述
一位年轻老师执教的《狼和小羊》一课,该老师在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反问句的语气比陈述句的语气更强烈时,出现了如下的教学环节:教师先出示两个句子:(1)“亲爱的狼先生,我怎么会把您喝的水弄脏呢?”(2)“亲爱的狼先生,我不会把您喝的水弄脏。”老师让学生自由读,想想哪句话的语气更强烈?读完后,学生认为是第二句。于是,教师进行示范朗读,再指名学生回答哪句语气更强烈,然而连续三位学生回答都是第二句,只有第四位学生才说出第一句语气比较强烈。这时,老师马上给予肯定评价:“嗯,第一句中有个反问号,读时语气更重,语气更强烈。”在现场听课的我明显地感觉到第四位学生是个会猜度老师心思的孩子,因为他觉察到老师不认可前三位同学的回答。课后的访谈也证实了我当时的猜测:我问这个孩子,为什么你当时觉得是第一句?这位学生说:“我也觉得是第二句,但见前面三位学生的回答老师没有肯定,于是我要举手回答是第一句。”接着我再就这两句话哪句话表达的语气更加强烈,让全班同学如实表态并进行了统计,结果是:全班共有50人,45人认为是第一句语气比较强烈;3人认为还是第二句语气比较强烈;还有2人犹豫不定。
二、问题诊断
为什么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出现这样的结果呢?课后的访谈又说明什么呢?我们经过分析认为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的问题设计简单化。老师出示两个句子问学生:“哪句话的语气更强烈?”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反问句的“语气强烈”这一表达特点的理解是有难度。反问句的教学应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理解反问句的意思,感受反问句所表达的感情强烈,而不是只求告知,不求甚解。
2.学生朗读体验的时间不够。由于二年级学生刚接触反问句,对语意的理解缺少体验和经验,课堂上老师没有给学生朗读自悟的时间,并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加以引导点拨。
3.教师的朗读没有示范作用。课上老师点名的四位学生中前三位学生回答偏离教学目标,这与当时课堂上老师的示范朗读有直接的关系。教师在读反问句时没有让学生感觉到语气的强烈。
4.在访谈时,学生回答的正确率明显提高,达到全班的90%。显然这主要是教师通过教学告知的结果,但学生的自我体悟还是不够,对反问句表达的语气强烈还是比较模糊的。
三、教学对策
基于上述的思考,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改进策略。
1.把握学生学情。
教师要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把握年段要求和教材的具体要求,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精心预设,不能直接把学生当作被灌输知识的容器。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什么,同时理解这两个句子的意思相同,只是表达的句式不同。而不能仅凭教师自身的经验,把两个句子出示后,让学生朗读比较那个句子的语气强烈。
2.重新设计问题。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参考用书》“注意事项”中着重指出:在词句训练中,也要以“读”为主,让学生充分感知,反复熏陶,逐步实现迁移。不要孤立地训练某个词语、某种句式,而要结合词语形态的变化、句式的变化来训练。在这里我们可以这样重新设计:由问号入手,巧埋伏笔,利用简笔画,联系上下文理解反问句的意思,再将反问句和陈述句出示,进行对比朗读,在朗读中体会反问句的语气更强调,感情更强烈。如:读到反问句时,教师可引起学生注意句末用的是问号,这问号是表示小羊心中有疑问要问狼么?联系上文:“您在上游,我在下游,水是不会倒流的呀!”,利用简笔画分清“上游”和“下游”,搞清楚了“狼”和“小羊”的位置,再组织学生朗读:“我怎么会把您喝的水弄脏呢?”小羊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就是:“我不会把您喝的水弄脏。”这样小羊心里明明知道它不会把狼喝的水弄脏,为什么还要反问狼呢?这样对比着读读这两句话,看看哪句话回击狼更有力度。学生就能體会到:“我怎么会把您喝的水弄脏呢?”回击狼更有力度,语气更强调一些。
3.重视朗读体验。
体验是开启文本的金钥匙,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课文带着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感悟语言内涵,学生才能读懂。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在教学生学。在这里教师就不能简单地出示这两个句子让学生比较,而在精心设计问题中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朗读感受反问句表达的情感更强烈,不在于告知这个“反问句”的相关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真切地感受体悟到。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读好课文把句子置身于课文中,上下连贯起来朗读体会,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语感的形成。
4.合理巧妙地理答。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应即时作出合理巧妙的理答。理答直接影响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和进一步的学习,也影响学生对一节课,甚至这门功课的兴趣与态度。特别是在学生回答不明确或出现偏差时,更需要教师智慧的理答。
5.加强朗读示范。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是不一样的。学生是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育者,是指导学生学习的。在这里,教师要加强自身的示范。可以适当地用夸张的语气、动作,让学生体会到反问句的语气更为强烈。更好地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地,逐渐深入下去地读书,通过潜心默读或放声朗读,培养语感,久而久之,学生能做到理解地读,有体验地读,传情达意地读,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