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体验 促进有效学习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wenjun19841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的学习是在体验中形成的,学生对问题做出的判断,是基于自身经验出发,对问题的一种反应.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教学经验来代替学生体验,希望学生能够按规矩办事,结果使学生经常犯错.看下面这道问题:
  问题1 (2013年浙江)秋日,树叶纷纷落下枝头,其中有[JP3]一片梧桐叶从高为5 m的枝头自静止落至地面,所用时间可能是
  A.0.1 s B.0.5 s C.1 s D.3 s
  在问题中,学生根据自由落体的公式,轻率的得出了C的答案,忽视了空气阻力对树叶的影响,正确答案应该选D.这个问题的错误原因,是学生不能从物理的实际情境出发来考虑问题.从另一方面讲,也是我们教师的教学没能给予学生充足的体验,才发生了这样的错误.因此,在物理的教学中应该充分注重学生的体验,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规律与物理概念.
  1 体验物理材料 抽象物理概念
  物理概念的学习是一个以感知大量材料为基础,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一类事物或现象本质特征的过程.在物理概念课的教学中,应该充分让学生体验,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概念的表象,才能上升到理性阶段.
  1.1 体验生活片段 形成概念
  物理概念非常的抽象,学生很难理解.需要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生活中的一些体验,逐步形成概念.例如质点的教学,质点为有质量没有体积形状的点,这是学生进入高中接触的第一个物理概念,是一个理想模型.怎么会有这样的点存在,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教学中就应该充分引入学生的生活体验,如运动会中怎么测量铅球的成绩呀?客车从杭州到北京的里程要考虑列车的长度吗?地图导航中把汽车显示为一个点有道理吗?通过这些深有体验的事例的分析,使学生逐渐掌握了质点的概念.
  1.2 体验物理情景 区分概念
  有些物理概念相似度较大,学生容易混淆,在教学中需要设计一个典型的物理情景,让学生感知情境,体验概念的不同之处,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分析,区分概念.例如加速度的概念教学,可以这样设计教学区分概念:
  猜一猜:让摩托车、汽车和战斗机来一场终极PK,你认为谁会取得胜利.
  播放录像:摩托车与汽车、战斗机的比赛.结果,摩托车取得了胜利.
  提问:为什么摩托车的最大速度小于战斗机的最大速度,却能取得胜利?
  提问:同学们说是因为摩托车的启动快,那么,启动快与我们平常所讲的运动快一样吗?
  案例中先让学生先猜想,再通过播放摩托车和与汽车、战斗机的比赛录像.这样即给了学生视觉上的冲击,又给了学生思维上的碰撞,让学生充分体验到速度变化快与速度是完全不一样的两个概念,明白了速度大、速度变化大,加速度不一定大的道理.
  1.3 体验思维辩证 纠正概念
  给予学生思维上的体验,通过思维逻辑上的分析判断,让学生获得正确的观点,改变学生脑中的前概念.而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体验,没能给予学生思维体验的机会.如在《功》的教学过程中,关于功是矢量还是标量,教师用不可否定的语气直接告诉学生,功是标量,合力的功要进行代数和的加减.这样的话学生并不了解其原因,心里是充满疑惑的.如果在教学中设计这么一个体验,效果就完全不一样.
  师:功是矢量还是标量呢?
  生:功是矢量.
  师:为什么?
  生:因为前面学得都是矢量.(其他学生笑了,但也说不出其他理由.)
  师:哦!原来是这样啊!那么,我们先来看下面这个问题?
  出示例题:互相垂直的两个水平力力作用在物体P上,大小分别为F1=3 N,F2=4 N,使物体P由静止开始沿水平面移动5 m的距离,它们对物体各做多少功?它们对物体做功的代数和是多少?F1、F2的合力对P做多少功?
  学生学完之后,恍然大悟,原来合力做功的大小为两分力做功大小的代数和,功是标量.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给予学生充分的思维体验抵得上教师的千言万语.
  2 体验物理现象 发现物理规律
  物理规律是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它反映了运动变化的各个因素之间的必然联系,揭示了事物本质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生主要是在观察、探索和分析物理现象中,通过实验与推理,发现物理规律.
  2.1 稀释物理过程 发现物理规律
  物理规律是一个思维逻辑的成果,经过大量事实辨析、实验探索和理论研究的思维结晶.在物理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把规律的形成过程稀释、还原,让学生逐步形成规律.如《牛顿第一定律》教学中理想实验的教学,教师如果直接就引入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进行教学,学生的思维里其实还有一个疑问的,那就是小球为什么会一定要到等高的地方去?这一个教师认为理所当然的规律其实学生还是缺乏体验的,需要把这个规律的形成稀释、还原.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教学,先给学生演示摆球实验,摆球每次都会摆到等高的位置.接着提问,如果沿着摆球运动的轨迹建立一个光滑的导轨代替摆线,摆球会运动到什么位置?继续提问,如果不断的放低导轨倾斜角度,直至水平,小球会做怎样的运动,学生会自然的想到小球将永远在水平面上运动下去,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时,教师再在气垫导轨上演示物体的运动,让学生再一次体验没有力的作用下物体将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样,这个规律才会被学生完整的掌握.
  2.2 感受物理实验 探究物理规律
  在物理教学中,结合课本某些章节的教学内容,可以先让学生参与体验实践活动,然后从体验中经过学习、思考和探讨,寻找出物理规律.这种教学过程,学生学习主动,思维活跃,难点能在体验中突破,重点能在体验中强化.例如:《超重 失重》的学习,可以采用结合学生体验,开展探究教学:
  课外带领学生进入一辆电梯中,请一位同学站在体重计上,另一位同学记录体重计的读数情况.发现电梯加速上升时体重计读数变大,匀速时体重计示数准确,减速上升时体重计读数又偏小了.
  提出问题:(1)体重计的读数反应的是什么?(2)同一位同学体重计的读数为什么会发生变化?是同学忽然变胖或变瘦了吗?(3)请同学们运用牛顿运动定律来分析一下人对地板平面的压力是如何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学生亲身参与了实验,实验现象非常清晰,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中学习,他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也很愿意主动去探究问题的原因.
  2.3 体验物理应用 巩固物理知识
  物理知识与规律在生活中有着丰富的利用,如果在学生的学习中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相关的物理现象,既可以让学生运用、巩固物理规律,又让学生体验到物理知识是这么的有用,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比如:在学习完圆周运动的相关知识之后,老师搬出一辆自行车,给学生一把尺子,提问学生,你能否用这把尺子来估测一下你骑自行的速度?学生一下子兴奋起来了,会展开热烈的讨论,学生去测量轮胎、牙盘、飞轮的直径,根据骑车的频率,就估算出自行车的速度,课外一验证,果真如此.这样的情感体验是课后习题不能给予的.
  现代的教学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不是靠教师的“灌”,而是靠学生在不断体验中形成的“悟”,教师在教学中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使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只有在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的体验,让学生用眼睛看,用鼻子嗅,用耳朵听,用脑深思,学生的学习才有源泉,才能更快的成长与发展.
其他文献
实验是以仪器为主要载体而进行的动手操作过程和实践过程.但在某些情况下,运用多媒体实验课件代替实际实验,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本文就实验教学中如何应用多媒体课件,谈谈笔者的做法和想法。  1利用互动性强、仿真度高的课件,模拟完成一些不易实际操作或仪器短缺而无法操作的实验  在农村中学,本来就短缺的仪器设备很难跟上课程的改进和变化 ,再加上有些实验仪器十分落后,学生操作起来很不方便.所以在好多时候,
科学方法是指人们在研究自然现象、进行科学实验、形成科学概念、总结科学规律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手段与方法.物理学是整个自然科学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在知识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日常生活、生产、科学技术中有着极其广泛应用.《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了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对于探索自然的普遍意义,在教学目标中强调了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合作学习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了课堂教学之中,对于初中物理学科而言本身就具有探究性,因此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更为广泛,不过在应用的过程中有些老师说学生之间的合作有些乱,收获不大,也有些学生反映自己在学习小组中仅仅是个配角,小组合作学习还不如老师直接讲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声音?笔者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没有处理好几个关系.本文就初中物理合作学习需要处理的几个关系进行分析,
由于高考压力的存在,很多学校、家长和学生都把眼睛盯在了高三复习上,作为老师更应该思考如何提高高中物理复习课的教学效果,笔者多年从事高三物理教学工作,现就如何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结合教学实例谈几点笔者的看法,望能有助于教学实践.  1 复习应抓住基本知识  在当前的物理高考算等级的模式下,我们的高中物理复习更应该抓住双基稳扎稳打.  双基指什么?双基通常被认为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于物理学
1借助物理现象,激发学生思维  初中生年龄都不大,思维状态积极与否,取决于直接兴趣和直接动机.在教学中除了借助于实验手段,笔者还往往从常见的生活现象中选取一些实例和实物,加以演示和提问,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例如教《大气的压强》一节时,笔者首先出示一只装满水的玻璃杯,然后在杯口上盖上一个硬纸板,用手按住,将其倒过来,让学生观察.问:老师放开按纸片的手后,纸片和水会不会脱落?学生看了很有兴趣,并且议论纷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要求在加强学生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的同时,要让学生学习基本的科学方法,并能将这些方法迁移到自己的生活之中,用物理学的科学方法和精神对待周围的事物.科学方法既是研究问题的方法,也是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转换法是科学方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物理学中的转换法就是把某些难以测量或难以测准的物理量转换成能测量、测得准的物理量,或把某些看不见、摸不着不易显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重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我们必须要去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有的放矢,针对性强,真正做到以学定教,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如果教师的预设不在学生的起点上,致使出现一些过易或过难的问题及设计,过易,则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过难,则无法激发学生的动力,
高中物理课中讲述肥皂膜、牛顿环、增透膜、增反膜等薄膜干涉问题时,经常遇到是否要考虑半波损失的问题.顾及到中学生难以理解,中学教材回避了半波损失问题.不少老师讲到这里时,往往对在什么情况下有半波损失,以及如何做到既不出现知识性错误,又不至于让学生越听越糊涂,感觉难以把握.[JP3]笔者拟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谈谈在处理这一问题的粗浅做法.  按照波动光学的理论,光从光疏介质射向光密介质时,若正入射(
中考是考察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效果的主要手段之一,而为了更好地体现教育的公平性、严谨性和科学性,中考的价值不仅仅局限于学生的解题能力中,还要充分展现中考在初中教育中的引领价值,引领平时的教与学,引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提升,促使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估测能力是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和已经建构的生活经验、物理素养进行的一种判断、估算形式的综合应用技巧.学生在估测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