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的学习是在体验中形成的,学生对问题做出的判断,是基于自身经验出发,对问题的一种反应.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教学经验来代替学生体验,希望学生能够按规矩办事,结果使学生经常犯错.看下面这道问题:
问题1 (2013年浙江)秋日,树叶纷纷落下枝头,其中有[JP3]一片梧桐叶从高为5 m的枝头自静止落至地面,所用时间可能是
A.0.1 s B.0.5 s C.1 s D.3 s
在问题中,学生根据自由落体的公式,轻率的得出了C的答案,忽视了空气阻力对树叶的影响,正确答案应该选D.这个问题的错误原因,是学生不能从物理的实际情境出发来考虑问题.从另一方面讲,也是我们教师的教学没能给予学生充足的体验,才发生了这样的错误.因此,在物理的教学中应该充分注重学生的体验,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规律与物理概念.
1 体验物理材料 抽象物理概念
物理概念的学习是一个以感知大量材料为基础,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一类事物或现象本质特征的过程.在物理概念课的教学中,应该充分让学生体验,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概念的表象,才能上升到理性阶段.
1.1 体验生活片段 形成概念
物理概念非常的抽象,学生很难理解.需要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生活中的一些体验,逐步形成概念.例如质点的教学,质点为有质量没有体积形状的点,这是学生进入高中接触的第一个物理概念,是一个理想模型.怎么会有这样的点存在,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教学中就应该充分引入学生的生活体验,如运动会中怎么测量铅球的成绩呀?客车从杭州到北京的里程要考虑列车的长度吗?地图导航中把汽车显示为一个点有道理吗?通过这些深有体验的事例的分析,使学生逐渐掌握了质点的概念.
1.2 体验物理情景 区分概念
有些物理概念相似度较大,学生容易混淆,在教学中需要设计一个典型的物理情景,让学生感知情境,体验概念的不同之处,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分析,区分概念.例如加速度的概念教学,可以这样设计教学区分概念:
猜一猜:让摩托车、汽车和战斗机来一场终极PK,你认为谁会取得胜利.
播放录像:摩托车与汽车、战斗机的比赛.结果,摩托车取得了胜利.
提问:为什么摩托车的最大速度小于战斗机的最大速度,却能取得胜利?
提问:同学们说是因为摩托车的启动快,那么,启动快与我们平常所讲的运动快一样吗?
案例中先让学生先猜想,再通过播放摩托车和与汽车、战斗机的比赛录像.这样即给了学生视觉上的冲击,又给了学生思维上的碰撞,让学生充分体验到速度变化快与速度是完全不一样的两个概念,明白了速度大、速度变化大,加速度不一定大的道理.
1.3 体验思维辩证 纠正概念
给予学生思维上的体验,通过思维逻辑上的分析判断,让学生获得正确的观点,改变学生脑中的前概念.而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体验,没能给予学生思维体验的机会.如在《功》的教学过程中,关于功是矢量还是标量,教师用不可否定的语气直接告诉学生,功是标量,合力的功要进行代数和的加减.这样的话学生并不了解其原因,心里是充满疑惑的.如果在教学中设计这么一个体验,效果就完全不一样.
师:功是矢量还是标量呢?
生:功是矢量.
师:为什么?
生:因为前面学得都是矢量.(其他学生笑了,但也说不出其他理由.)
师:哦!原来是这样啊!那么,我们先来看下面这个问题?
出示例题:互相垂直的两个水平力力作用在物体P上,大小分别为F1=3 N,F2=4 N,使物体P由静止开始沿水平面移动5 m的距离,它们对物体各做多少功?它们对物体做功的代数和是多少?F1、F2的合力对P做多少功?
学生学完之后,恍然大悟,原来合力做功的大小为两分力做功大小的代数和,功是标量.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给予学生充分的思维体验抵得上教师的千言万语.
2 体验物理现象 发现物理规律
物理规律是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它反映了运动变化的各个因素之间的必然联系,揭示了事物本质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生主要是在观察、探索和分析物理现象中,通过实验与推理,发现物理规律.
2.1 稀释物理过程 发现物理规律
物理规律是一个思维逻辑的成果,经过大量事实辨析、实验探索和理论研究的思维结晶.在物理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把规律的形成过程稀释、还原,让学生逐步形成规律.如《牛顿第一定律》教学中理想实验的教学,教师如果直接就引入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进行教学,学生的思维里其实还有一个疑问的,那就是小球为什么会一定要到等高的地方去?这一个教师认为理所当然的规律其实学生还是缺乏体验的,需要把这个规律的形成稀释、还原.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教学,先给学生演示摆球实验,摆球每次都会摆到等高的位置.接着提问,如果沿着摆球运动的轨迹建立一个光滑的导轨代替摆线,摆球会运动到什么位置?继续提问,如果不断的放低导轨倾斜角度,直至水平,小球会做怎样的运动,学生会自然的想到小球将永远在水平面上运动下去,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时,教师再在气垫导轨上演示物体的运动,让学生再一次体验没有力的作用下物体将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样,这个规律才会被学生完整的掌握.
2.2 感受物理实验 探究物理规律
在物理教学中,结合课本某些章节的教学内容,可以先让学生参与体验实践活动,然后从体验中经过学习、思考和探讨,寻找出物理规律.这种教学过程,学生学习主动,思维活跃,难点能在体验中突破,重点能在体验中强化.例如:《超重 失重》的学习,可以采用结合学生体验,开展探究教学:
课外带领学生进入一辆电梯中,请一位同学站在体重计上,另一位同学记录体重计的读数情况.发现电梯加速上升时体重计读数变大,匀速时体重计示数准确,减速上升时体重计读数又偏小了.
提出问题:(1)体重计的读数反应的是什么?(2)同一位同学体重计的读数为什么会发生变化?是同学忽然变胖或变瘦了吗?(3)请同学们运用牛顿运动定律来分析一下人对地板平面的压力是如何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学生亲身参与了实验,实验现象非常清晰,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中学习,他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也很愿意主动去探究问题的原因.
2.3 体验物理应用 巩固物理知识
物理知识与规律在生活中有着丰富的利用,如果在学生的学习中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相关的物理现象,既可以让学生运用、巩固物理规律,又让学生体验到物理知识是这么的有用,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比如:在学习完圆周运动的相关知识之后,老师搬出一辆自行车,给学生一把尺子,提问学生,你能否用这把尺子来估测一下你骑自行的速度?学生一下子兴奋起来了,会展开热烈的讨论,学生去测量轮胎、牙盘、飞轮的直径,根据骑车的频率,就估算出自行车的速度,课外一验证,果真如此.这样的情感体验是课后习题不能给予的.
现代的教学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不是靠教师的“灌”,而是靠学生在不断体验中形成的“悟”,教师在教学中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使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只有在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的体验,让学生用眼睛看,用鼻子嗅,用耳朵听,用脑深思,学生的学习才有源泉,才能更快的成长与发展.
问题1 (2013年浙江)秋日,树叶纷纷落下枝头,其中有[JP3]一片梧桐叶从高为5 m的枝头自静止落至地面,所用时间可能是
A.0.1 s B.0.5 s C.1 s D.3 s
在问题中,学生根据自由落体的公式,轻率的得出了C的答案,忽视了空气阻力对树叶的影响,正确答案应该选D.这个问题的错误原因,是学生不能从物理的实际情境出发来考虑问题.从另一方面讲,也是我们教师的教学没能给予学生充足的体验,才发生了这样的错误.因此,在物理的教学中应该充分注重学生的体验,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规律与物理概念.
1 体验物理材料 抽象物理概念
物理概念的学习是一个以感知大量材料为基础,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一类事物或现象本质特征的过程.在物理概念课的教学中,应该充分让学生体验,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概念的表象,才能上升到理性阶段.
1.1 体验生活片段 形成概念
物理概念非常的抽象,学生很难理解.需要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生活中的一些体验,逐步形成概念.例如质点的教学,质点为有质量没有体积形状的点,这是学生进入高中接触的第一个物理概念,是一个理想模型.怎么会有这样的点存在,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教学中就应该充分引入学生的生活体验,如运动会中怎么测量铅球的成绩呀?客车从杭州到北京的里程要考虑列车的长度吗?地图导航中把汽车显示为一个点有道理吗?通过这些深有体验的事例的分析,使学生逐渐掌握了质点的概念.
1.2 体验物理情景 区分概念
有些物理概念相似度较大,学生容易混淆,在教学中需要设计一个典型的物理情景,让学生感知情境,体验概念的不同之处,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分析,区分概念.例如加速度的概念教学,可以这样设计教学区分概念:
猜一猜:让摩托车、汽车和战斗机来一场终极PK,你认为谁会取得胜利.
播放录像:摩托车与汽车、战斗机的比赛.结果,摩托车取得了胜利.
提问:为什么摩托车的最大速度小于战斗机的最大速度,却能取得胜利?
提问:同学们说是因为摩托车的启动快,那么,启动快与我们平常所讲的运动快一样吗?
案例中先让学生先猜想,再通过播放摩托车和与汽车、战斗机的比赛录像.这样即给了学生视觉上的冲击,又给了学生思维上的碰撞,让学生充分体验到速度变化快与速度是完全不一样的两个概念,明白了速度大、速度变化大,加速度不一定大的道理.
1.3 体验思维辩证 纠正概念
给予学生思维上的体验,通过思维逻辑上的分析判断,让学生获得正确的观点,改变学生脑中的前概念.而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体验,没能给予学生思维体验的机会.如在《功》的教学过程中,关于功是矢量还是标量,教师用不可否定的语气直接告诉学生,功是标量,合力的功要进行代数和的加减.这样的话学生并不了解其原因,心里是充满疑惑的.如果在教学中设计这么一个体验,效果就完全不一样.
师:功是矢量还是标量呢?
生:功是矢量.
师:为什么?
生:因为前面学得都是矢量.(其他学生笑了,但也说不出其他理由.)
师:哦!原来是这样啊!那么,我们先来看下面这个问题?
出示例题:互相垂直的两个水平力力作用在物体P上,大小分别为F1=3 N,F2=4 N,使物体P由静止开始沿水平面移动5 m的距离,它们对物体各做多少功?它们对物体做功的代数和是多少?F1、F2的合力对P做多少功?
学生学完之后,恍然大悟,原来合力做功的大小为两分力做功大小的代数和,功是标量.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给予学生充分的思维体验抵得上教师的千言万语.
2 体验物理现象 发现物理规律
物理规律是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它反映了运动变化的各个因素之间的必然联系,揭示了事物本质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生主要是在观察、探索和分析物理现象中,通过实验与推理,发现物理规律.
2.1 稀释物理过程 发现物理规律
物理规律是一个思维逻辑的成果,经过大量事实辨析、实验探索和理论研究的思维结晶.在物理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把规律的形成过程稀释、还原,让学生逐步形成规律.如《牛顿第一定律》教学中理想实验的教学,教师如果直接就引入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进行教学,学生的思维里其实还有一个疑问的,那就是小球为什么会一定要到等高的地方去?这一个教师认为理所当然的规律其实学生还是缺乏体验的,需要把这个规律的形成稀释、还原.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教学,先给学生演示摆球实验,摆球每次都会摆到等高的位置.接着提问,如果沿着摆球运动的轨迹建立一个光滑的导轨代替摆线,摆球会运动到什么位置?继续提问,如果不断的放低导轨倾斜角度,直至水平,小球会做怎样的运动,学生会自然的想到小球将永远在水平面上运动下去,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时,教师再在气垫导轨上演示物体的运动,让学生再一次体验没有力的作用下物体将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样,这个规律才会被学生完整的掌握.
2.2 感受物理实验 探究物理规律
在物理教学中,结合课本某些章节的教学内容,可以先让学生参与体验实践活动,然后从体验中经过学习、思考和探讨,寻找出物理规律.这种教学过程,学生学习主动,思维活跃,难点能在体验中突破,重点能在体验中强化.例如:《超重 失重》的学习,可以采用结合学生体验,开展探究教学:
课外带领学生进入一辆电梯中,请一位同学站在体重计上,另一位同学记录体重计的读数情况.发现电梯加速上升时体重计读数变大,匀速时体重计示数准确,减速上升时体重计读数又偏小了.
提出问题:(1)体重计的读数反应的是什么?(2)同一位同学体重计的读数为什么会发生变化?是同学忽然变胖或变瘦了吗?(3)请同学们运用牛顿运动定律来分析一下人对地板平面的压力是如何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学生亲身参与了实验,实验现象非常清晰,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中学习,他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也很愿意主动去探究问题的原因.
2.3 体验物理应用 巩固物理知识
物理知识与规律在生活中有着丰富的利用,如果在学生的学习中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相关的物理现象,既可以让学生运用、巩固物理规律,又让学生体验到物理知识是这么的有用,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比如:在学习完圆周运动的相关知识之后,老师搬出一辆自行车,给学生一把尺子,提问学生,你能否用这把尺子来估测一下你骑自行的速度?学生一下子兴奋起来了,会展开热烈的讨论,学生去测量轮胎、牙盘、飞轮的直径,根据骑车的频率,就估算出自行车的速度,课外一验证,果真如此.这样的情感体验是课后习题不能给予的.
现代的教学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不是靠教师的“灌”,而是靠学生在不断体验中形成的“悟”,教师在教学中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使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只有在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的体验,让学生用眼睛看,用鼻子嗅,用耳朵听,用脑深思,学生的学习才有源泉,才能更快的成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