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改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合作学习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最多的学习方式。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在多元、动态、开放的大课堂中全面发展。本文对合作学习的内涵、应用案例问题剖析,并结合教学实践,对当前合作学习存在重要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
【关键词】 地理教学 新课程 合作学习 有效性
1 合作学习的内涵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教学过程以小组活动为核心,促进学生在小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鼓励依据的教学方法。其实质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是分成一个个小组进行的,但是它的实质不在于“分”,而在于“合”。“分”是形式,“合”是实质,“分”是为了更好的“合”。因为人数过多就不能进行有效的合作,只能是一盘散沙,所以要分组,使得人数减下来,便于合作。但如果我们教师不能充分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这个内涵,只注意到小组合作学习是分组进行,就往往会流于一种形式,表面上看起来热闹,却没有真正的实效。因此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在于“合”,而不在于“分”。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努力想办法促进合作,只有合作起来才是有效的。
2 合作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2.1 合作学习的实践方式。
2.1.1 讨论式。小组讨论的形式在合作学习中应用最为广泛,因为其设计简单,容易操作,而且场面热闹。地理教材内容如果是通过读图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建议采用讨论式。
例如,《气温的分布》这一节,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阅读世界平均气温的分布图,掌握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和提高阅读等温线图的技能,由于内容抽象,按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旧教学模式,教学过程肯定枯燥无味,教学效果差。故根据教学要求由教师设计问题,交由学生小组讨论解决,把课堂交回学生的手上,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先进带动后进,教师讲的时间少了,辅导学生时间多了,教学效果得以提高。
2.1.2 互助式。地理教学中,地图的使用是经常化的,在地图中要寻找某一地理要素,如果采取同桌互助,则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在不同的页面中,寻找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时,同桌的两位同学分别翻到不同的页面,进行对照,可以减少页面翻动,而且直观明了,还方便同桌之间讨论学习。
例如:在讲《气候的形成和变化》一节时就可以利用互助式,在讲气候的的形成原因与气压带、风带的关系时,利用互助式,同桌之间一个翻开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另一个翻开之前讲到的《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或《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比较着来看,从而轻易直观地分析出气候形成与气压带风带的密切关系及气候分布大致的纬度范围。又例如:要查看人口的分布与地形的关系,可以同桌的两个同学一个翻开地形图,一个翻开人口密度图来一起看,一起分析。这种方式在地理教学中可以广泛采用,效果相当不错。
2.1.3 竞赛式。地理课堂上经常要求将地理事物落实在图上,特别是中国的山脉、大洲和大洋、中国的铁路分布等内容。这些内容单一,要求记忆量大,单单是老师讲,学生听,肯定枯燥乏味。在讲授《地形复杂多样》这节课时,课前老师准备好空白的《中国山脉分布图》和剪好的中国山脉的名称,在课堂上,在把中国各种走向的山脉落实在图上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竞赛式来完成。先明确告诉学生活动的目的,即将不同走向的山脉粘贴在空白的《中国山脉分布图》上,以前后桌四个同学组成的小组为单位,比一比哪个小组完成得又快又准确。活动完成之后,由老师和同学共同选出表现最佳的小组。还有讲授《洋流》时,可以把学生分成两大组,利用课前剪好的大洲轮廓图,通过竞赛,粘贴在小黑板上,看哪一组贴得又快又准确。这样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加深了记忆,激起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活跃了课堂气氛。
2.1.4 辩论式。在课改前,对于人文地理部分,教师大多采用讲授法进行。新课程非常注重学生对人文地理部分的掌握,教材也相应增加了篇幅,因此如何加强学生对人文地理的掌握是摆在地理教师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辩论式在地理课堂中的应用是很有效的。对学生分组,根据不同的观点,课前搜集资料,课堂上进行辩论,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如:人口的增长问题、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问题、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问题等都是很好的辩论题目。
2.2 合作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案例:《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课堂导入
教师创设如下情景创设:假如你要参加青年创业大赛,现让你准备创办一家工厂,可能是纺治厂、甘蔗榨糖厂、面包厂、面粉厂、家用电器装配厂、钢铁厂或精密仪表等,在选择地点时,你会考虑哪些因素?把学生分成六个小组,各自选择一个布局合理的工厂,让学生扮演青年创业大赛选手,说出各自分布考虑的最主要的区位因素,表述的答案越正确、越充分的同学获胜。在此基础上把学生思考的角度板书在黑板上,并指着板书要点点评导入。
教师讲述:同学们在刚才的活动中经历了这样的思维过程:工厂选址需要考虑:是建什么工厂?这个工业生产过程需要投入什么?产出的又是什么?发展这个工业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这个地区是否具备这样的条件?那么一个地区是否具备这些条件,各种条件的优劣程度如何,就将决定该地区能否发展或发展怎样的工业。从这个意义上说,工业发展的条件就是决定工业的区位因素。这节课我们学习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本节课教师导入新课时,创设情景,全班分组六个小组进行工厂的合理布局探究,给学生个性发展、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空间与时间,在小组交流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各抒己见,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提炼概括,进而揭示主题。这样的教学情景,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升级,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张扬;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是生命活动与自我实现的过程。
3 当前地理课堂合作学习实践的反思
合作学习虽被引入我国时间不长,但不可否认,合作学习在我国的各级各类学校中,尤其是在中小学中,已经取得了非常快速的发展,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当前,在实行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概而言之,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3.1 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不重实效。让学生合作时常会见到这样的情形:学生只是坐在一起,并没有按老师设定的目标进行。有的在埋头写作业,有的闲聊题外话,有的沉默不语、独自发呆。事实上,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形式上简单地让学生凑在一起。这种情况已经失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3.2 合作目的不明确,为“活动”而“活动”。有的教师为了赶时髦,不分主次轻重,每节课都用,并且认为一节课内用得越多越好,走入了教学误区。在地理教学中有些内容不适合采用合作学习,有些老师为“活动”而“活动”,认为这是体现课改理念,这在各种比赛课中经常见到的现象。这样的合作毫无价值,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学生草草应付了事,课堂内声音嘈杂,秩序“混乱”。
3.3 合作无序。有的教师下达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指令后,全班学生只是按小组围坐在了一起,可小组成员之间没有明确的分工,大家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气氛热烈,却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
3.4 合作问题过于简单,没有讨论的必要。在教学中也常看到这种现象,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分组展开讨论,老师的问题还没说完,学生就已说出了答案。对于这种现象,老师还让学生照讨论不误,进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误区。
3.5 学生没有经过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就开始合作。教学中常看到有些老师不经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就直接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学生感到措手不及。没有独立学习做基础的讨论犹如空中楼阁,没有经过独立思考而展开的讨论如无源之水。
3.6 教师不能有效指导帮助,一味放手让学生合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也常见到有些老师给学生发布完“下面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指令后就放任自流,不闻不问,不指导、监控学生的交往活动。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热情的帮助,在小组中巡回指导,提供必要的启发、帮助和建议,必要时参与其中,形成一种师生互动的良好合作氛围,而不能作为一个局外人,造成“放羊式”的小组讨论交流。
3.7 教师为赶教学进度,草草收场。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计划赶进度,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发言、补充、自查、更正以及小组讨论中辩论的时间,不能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为走形式而草草收场。
上述列举的情况只是在合作学习实践中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实际上,在合作学习的运用中还存在着许多具体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运用合作学习时必须要进行有效调控,才能使合作学习真正富有实效。
4 提高地理课堂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将采取一些措施,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4.1 教学要尽量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引导学生从交往中体验合作的快乐。
4.2 选取适当的合作学习时机。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教学中合理安排小组合作学习次数和时间。
4.3 积极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交往技能,比如,“说明白一些”,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说,引导小组成员互相评价。
4.4 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特点,尽量创设交往机会,加强小组同学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交往情感和合作意识。
4.5 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如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等。
总之,我认为在地理课堂上应采用自主探究的“合作学习”的模式,使每个学生都具备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也更能有效地发挥地理课堂教学的适用性和实效性,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盛群力.合作学习.一种新的教学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1991.01
2 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2.(2):68~72
3王坦.《合作学习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18
【关键词】 地理教学 新课程 合作学习 有效性
1 合作学习的内涵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教学过程以小组活动为核心,促进学生在小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鼓励依据的教学方法。其实质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是分成一个个小组进行的,但是它的实质不在于“分”,而在于“合”。“分”是形式,“合”是实质,“分”是为了更好的“合”。因为人数过多就不能进行有效的合作,只能是一盘散沙,所以要分组,使得人数减下来,便于合作。但如果我们教师不能充分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这个内涵,只注意到小组合作学习是分组进行,就往往会流于一种形式,表面上看起来热闹,却没有真正的实效。因此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在于“合”,而不在于“分”。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努力想办法促进合作,只有合作起来才是有效的。
2 合作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2.1 合作学习的实践方式。
2.1.1 讨论式。小组讨论的形式在合作学习中应用最为广泛,因为其设计简单,容易操作,而且场面热闹。地理教材内容如果是通过读图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建议采用讨论式。
例如,《气温的分布》这一节,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阅读世界平均气温的分布图,掌握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和提高阅读等温线图的技能,由于内容抽象,按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旧教学模式,教学过程肯定枯燥无味,教学效果差。故根据教学要求由教师设计问题,交由学生小组讨论解决,把课堂交回学生的手上,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先进带动后进,教师讲的时间少了,辅导学生时间多了,教学效果得以提高。
2.1.2 互助式。地理教学中,地图的使用是经常化的,在地图中要寻找某一地理要素,如果采取同桌互助,则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在不同的页面中,寻找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时,同桌的两位同学分别翻到不同的页面,进行对照,可以减少页面翻动,而且直观明了,还方便同桌之间讨论学习。
例如:在讲《气候的形成和变化》一节时就可以利用互助式,在讲气候的的形成原因与气压带、风带的关系时,利用互助式,同桌之间一个翻开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另一个翻开之前讲到的《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或《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比较着来看,从而轻易直观地分析出气候形成与气压带风带的密切关系及气候分布大致的纬度范围。又例如:要查看人口的分布与地形的关系,可以同桌的两个同学一个翻开地形图,一个翻开人口密度图来一起看,一起分析。这种方式在地理教学中可以广泛采用,效果相当不错。
2.1.3 竞赛式。地理课堂上经常要求将地理事物落实在图上,特别是中国的山脉、大洲和大洋、中国的铁路分布等内容。这些内容单一,要求记忆量大,单单是老师讲,学生听,肯定枯燥乏味。在讲授《地形复杂多样》这节课时,课前老师准备好空白的《中国山脉分布图》和剪好的中国山脉的名称,在课堂上,在把中国各种走向的山脉落实在图上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竞赛式来完成。先明确告诉学生活动的目的,即将不同走向的山脉粘贴在空白的《中国山脉分布图》上,以前后桌四个同学组成的小组为单位,比一比哪个小组完成得又快又准确。活动完成之后,由老师和同学共同选出表现最佳的小组。还有讲授《洋流》时,可以把学生分成两大组,利用课前剪好的大洲轮廓图,通过竞赛,粘贴在小黑板上,看哪一组贴得又快又准确。这样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加深了记忆,激起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活跃了课堂气氛。
2.1.4 辩论式。在课改前,对于人文地理部分,教师大多采用讲授法进行。新课程非常注重学生对人文地理部分的掌握,教材也相应增加了篇幅,因此如何加强学生对人文地理的掌握是摆在地理教师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辩论式在地理课堂中的应用是很有效的。对学生分组,根据不同的观点,课前搜集资料,课堂上进行辩论,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如:人口的增长问题、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问题、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问题等都是很好的辩论题目。
2.2 合作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案例:《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课堂导入
教师创设如下情景创设:假如你要参加青年创业大赛,现让你准备创办一家工厂,可能是纺治厂、甘蔗榨糖厂、面包厂、面粉厂、家用电器装配厂、钢铁厂或精密仪表等,在选择地点时,你会考虑哪些因素?把学生分成六个小组,各自选择一个布局合理的工厂,让学生扮演青年创业大赛选手,说出各自分布考虑的最主要的区位因素,表述的答案越正确、越充分的同学获胜。在此基础上把学生思考的角度板书在黑板上,并指着板书要点点评导入。
教师讲述:同学们在刚才的活动中经历了这样的思维过程:工厂选址需要考虑:是建什么工厂?这个工业生产过程需要投入什么?产出的又是什么?发展这个工业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这个地区是否具备这样的条件?那么一个地区是否具备这些条件,各种条件的优劣程度如何,就将决定该地区能否发展或发展怎样的工业。从这个意义上说,工业发展的条件就是决定工业的区位因素。这节课我们学习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本节课教师导入新课时,创设情景,全班分组六个小组进行工厂的合理布局探究,给学生个性发展、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空间与时间,在小组交流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各抒己见,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提炼概括,进而揭示主题。这样的教学情景,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升级,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张扬;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是生命活动与自我实现的过程。
3 当前地理课堂合作学习实践的反思
合作学习虽被引入我国时间不长,但不可否认,合作学习在我国的各级各类学校中,尤其是在中小学中,已经取得了非常快速的发展,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当前,在实行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概而言之,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3.1 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不重实效。让学生合作时常会见到这样的情形:学生只是坐在一起,并没有按老师设定的目标进行。有的在埋头写作业,有的闲聊题外话,有的沉默不语、独自发呆。事实上,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形式上简单地让学生凑在一起。这种情况已经失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3.2 合作目的不明确,为“活动”而“活动”。有的教师为了赶时髦,不分主次轻重,每节课都用,并且认为一节课内用得越多越好,走入了教学误区。在地理教学中有些内容不适合采用合作学习,有些老师为“活动”而“活动”,认为这是体现课改理念,这在各种比赛课中经常见到的现象。这样的合作毫无价值,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学生草草应付了事,课堂内声音嘈杂,秩序“混乱”。
3.3 合作无序。有的教师下达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指令后,全班学生只是按小组围坐在了一起,可小组成员之间没有明确的分工,大家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气氛热烈,却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
3.4 合作问题过于简单,没有讨论的必要。在教学中也常看到这种现象,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分组展开讨论,老师的问题还没说完,学生就已说出了答案。对于这种现象,老师还让学生照讨论不误,进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误区。
3.5 学生没有经过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就开始合作。教学中常看到有些老师不经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就直接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学生感到措手不及。没有独立学习做基础的讨论犹如空中楼阁,没有经过独立思考而展开的讨论如无源之水。
3.6 教师不能有效指导帮助,一味放手让学生合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也常见到有些老师给学生发布完“下面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指令后就放任自流,不闻不问,不指导、监控学生的交往活动。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热情的帮助,在小组中巡回指导,提供必要的启发、帮助和建议,必要时参与其中,形成一种师生互动的良好合作氛围,而不能作为一个局外人,造成“放羊式”的小组讨论交流。
3.7 教师为赶教学进度,草草收场。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计划赶进度,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发言、补充、自查、更正以及小组讨论中辩论的时间,不能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为走形式而草草收场。
上述列举的情况只是在合作学习实践中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实际上,在合作学习的运用中还存在着许多具体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运用合作学习时必须要进行有效调控,才能使合作学习真正富有实效。
4 提高地理课堂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将采取一些措施,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4.1 教学要尽量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引导学生从交往中体验合作的快乐。
4.2 选取适当的合作学习时机。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教学中合理安排小组合作学习次数和时间。
4.3 积极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交往技能,比如,“说明白一些”,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说,引导小组成员互相评价。
4.4 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特点,尽量创设交往机会,加强小组同学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交往情感和合作意识。
4.5 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如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等。
总之,我认为在地理课堂上应采用自主探究的“合作学习”的模式,使每个学生都具备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也更能有效地发挥地理课堂教学的适用性和实效性,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盛群力.合作学习.一种新的教学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1991.01
2 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2.(2):68~72
3王坦.《合作学习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