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是我国社会保证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的重要环节。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的理由解决不了便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和安定,所以对新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要十分重视。
关键词: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解读;发展趋势
一、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概念及其特征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简称为新农保,新农保是相对于以前各地开展的农村养老保险而言的。
现如今的新农保最大特点便是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三者相结合的模式。新农保与老农保相比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和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新农保在参保对象上广泛性更加明显,新农保制度规定凡是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都具有参保资格,相比老农保而言,对参保人的年龄限制和条件都有所放宽。
二是新农保制度采用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形式,在筹资结构上更加灵活、更加方便、更加多样,可以说新农保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了更加坚强的后盾。
三是新农保相对于老农保而言基本模式有所创新,老农保是以个人账户的形式为基本模式的,而新农保则采用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方式。
四是新农保制度的补助标准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由于新农保增加了基础养老金,而养老金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所以参保人员获得的养老金数额有所增加。
二、新、老农保制度的区别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以保障农村居民年老时基本生活为目的,是不以盈利为目的带有社会福利性质的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在总结完善我国上世纪90年代开展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老农保)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项崭新制度。
新农保制度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一是实行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的养老待遇计发办法,国家财政金额支付最低标准基础养老金;二是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办法,地方财政对农民缴费实行补贴。新农保制度的这两个显著特点,强调了国家对农民老有所养承担的责任,明确了政府资金投入的原则要求,这是与老农保制度仅依靠农民自我储蓄积累的最大区别。
三、为什么要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人类“老有所养”的问题,历来是世界各国十分关注的重大问题。在我国,各级领导十分重视解决民众的养老保障问题,通过长期的艰苦努力,养老保障工作取得辉煌的成就,尤其是在城镇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各类人员的养老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而在农村,虽然农民的养老问题得到明显改善,但因各方面的原因,广大农民的养老后顾之忧仍非常突出。
我国为了解决农民的养老问题,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就开始在农村探索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简称老农保),但政府财力有限,老农保采取储蓄积累模式,养老基金主要依靠农民个人缴纳,财政没有资金投入,农民受益低微,没有吸引力,更无法从根本上解除农民的养老后顾之忧。
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在大力推进一系列惠民政策,实现农民“种地不交税、上学不付费、看病不太贵”的基础上,针对老农保在实施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决定从2009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简称新农保),逐步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实现“养老不犯愁”的目标。
四、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有何现实意义?
第一,建立新农保制度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我国目前还是一个农民占人口多数的国家,促进农村全面发展,必须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把农民养老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建立新农保制度,可以促进缩小城乡差别、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真正让农民老有所养。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现在我们应当,也完全有条件建立新农保制度,让数亿农民解除养老的后顾之忧,让老年农民得到基本生活保障,让广大农民群众更好地分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
第二,建立新农保制度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工程。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的“安全网”,是政府最重要的社會政策和公共服务。养老问题是群众最大的后顾之忧之一,因此,养老保险制度必须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的目标,目前我国医疗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已经在制度上基本实现了城乡全覆盖,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也逐步完善,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滞后。开展新农保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又一个重要工程,标志着我国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目标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一步。
第三,建立新农保制度是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政策。建立新农保制度,逐步使全国农村居民都能有基本的社会养老保障,是又一项涉及数亿农民切身利益、关系亿万农村家庭和谐幸福的重大惠农政策,使农民在“种地不交税、上学不付费、看病不太贵”的基础上,实现“养老不犯愁”,这对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将发挥巨大作用。
第四,建立新农保制度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战胜国际金融危机挑战、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关键是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扩大农村需求。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揽子计划,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农民收入水平不高,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是影响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重要原因。建立新农保制度,逐步使每个60岁以上的农村老年人每年至少增加收入660元,可以直接增加农村居民消费;同时,解除了农民养老的后顾之忧,使农民愿意消费、敢于消费,促进扩大农村即期消费需求,进一步开拓和扩大农村市场。尤其是我们广西的新农保基础养老金全部由中央财政支付,如某县现有5万名60岁以上的农民,新农保启动后,中央财政每年至少要下拨3300万元给该县发放养老金,该县年年都增加几千万元在农民手中消费,将对当地的经济起到巨大的拉动作用。 五、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理由
第一、新农保的养老金待遇又与人民群众的社会养老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与此同时,新农保的试点推进速度有些缓慢、有些具体制度尚不符合实际情况,具体表现在:新农保与传统的养老思想有些冲突,新农保倡导的是自我养老也就是说每个人一生中的收入要分配到人生的不同阶段之中。随着物质生活水平以及精神文明的快速增长,原有的养老保险基金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代人的生活需求。针对这种现象,相关部门应该根据市场物价以及生活条件适当增加养老金,从而保障老人的基本生活状况。
第二、现今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中,有一大半来自于地方财政尤其是县、乡镇的集体积累,然而目前地方财政普遍较为吃紧,但与此同时承担的社会事务非但没有减少却越来越多,新农保作为一个制度的安排,如果没有国家和省一级的财政支持便很难进行下去,风险性便是不言而喻的。
第三、从目前的新农保经办机构办理的业务来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既包括农村居民,又包括城镇居民,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新农保现今最大的缺陷便是覆盖面仍然较小,一些小城镇的居民有的只是转变了户口但未曾离开过土地,这批居民现在面对的最大困境便是入不起城保的同时可以加入农保。新农保的推行目的本是为那些老人提供强大的后盾,使他们老有所养,但是现今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的人数十分有限,并不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六、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的发展及未来趋势
(一)建立可持续财务收支长效机制。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发展的必定趋势,最大的特点便是人口基数大、持续时间长,而我国的人均GDP和人均国民可支配收入并不是很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便呈现出了未富先老的特征。与此同时,我国的人口结构也呈现出不合理的趋势,那就是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相对于城市居民还处在较低水平,但农村居民的人口基数却远远高于城市居民,这在某种程度上就对新农保的财务收支能力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因此,财务收支长效机制的构建一定要具备预见性,应该较为准确的预测出农村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年龄分布结构、通货膨胀率和人均预期生活成本等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紧接着要运用保险精算的策略准确测定新农保年均收支标准,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新农保的基金收入和给付的抗风险能力。可持续且有预见性的财务收支机制的建立,有利于缩小城乡居民之间的养老金收入差距,最终推动和谐社会的稳步发展。
(二)建立政府财政补贴长效机制。要想确保新农保的健康发展,就要建立政府財政补贴的长效机制。在新农保健康发展的构建过程中,政府的财政补贴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在新农保实施的过去四年中,对新农保的实施起主要作用的还是各级地方政府,在财政补贴方面,县级财政所承担的责任是重大的。然而我国的地区发展差异十分明显,由于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便直接导致了各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差距过大,因此地方财政对新农保的补贴在省、市、县三级财政的分担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根据上述情况,提出以下解决办法那就是在新农保试点过程中,加强对三级财政的负担理由的探索,总结教训同时积累经验,在灵活机动制定分担比例的基础上,由各省级人民政府制定适应于本省经济水平的补贴标准的条例或法规,将这一标准法制化,避开各级政府推脱责任,相互推诿。
(三)加大宣传力度,逐步扩大覆盖面。新农保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并不是十分符合我国的传统观念,所以在向下推广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对当地居民进行宣传教育,积极做好示范,让农民能够理解能够接受参加新农保的有利方面,让农民们看到实际的好处,不能够强迫也不能够为了参保率进行威胁、恐吓。在推进新农保的过程中,一定要向农民们展现人性化的服务,通过向农民们展示新农保的优越性,才能够令农民们愿意参保、自觉自愿,最终扩大新农保的覆盖面,使群众受益。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地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养老待遇,不管是从精神上,还是从物质上都必须保障老人生活,给老人安享晚年提供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解读;发展趋势
一、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概念及其特征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简称为新农保,新农保是相对于以前各地开展的农村养老保险而言的。
现如今的新农保最大特点便是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三者相结合的模式。新农保与老农保相比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和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新农保在参保对象上广泛性更加明显,新农保制度规定凡是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都具有参保资格,相比老农保而言,对参保人的年龄限制和条件都有所放宽。
二是新农保制度采用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形式,在筹资结构上更加灵活、更加方便、更加多样,可以说新农保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了更加坚强的后盾。
三是新农保相对于老农保而言基本模式有所创新,老农保是以个人账户的形式为基本模式的,而新农保则采用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方式。
四是新农保制度的补助标准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由于新农保增加了基础养老金,而养老金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所以参保人员获得的养老金数额有所增加。
二、新、老农保制度的区别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以保障农村居民年老时基本生活为目的,是不以盈利为目的带有社会福利性质的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在总结完善我国上世纪90年代开展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老农保)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项崭新制度。
新农保制度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一是实行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的养老待遇计发办法,国家财政金额支付最低标准基础养老金;二是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办法,地方财政对农民缴费实行补贴。新农保制度的这两个显著特点,强调了国家对农民老有所养承担的责任,明确了政府资金投入的原则要求,这是与老农保制度仅依靠农民自我储蓄积累的最大区别。
三、为什么要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人类“老有所养”的问题,历来是世界各国十分关注的重大问题。在我国,各级领导十分重视解决民众的养老保障问题,通过长期的艰苦努力,养老保障工作取得辉煌的成就,尤其是在城镇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各类人员的养老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而在农村,虽然农民的养老问题得到明显改善,但因各方面的原因,广大农民的养老后顾之忧仍非常突出。
我国为了解决农民的养老问题,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就开始在农村探索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简称老农保),但政府财力有限,老农保采取储蓄积累模式,养老基金主要依靠农民个人缴纳,财政没有资金投入,农民受益低微,没有吸引力,更无法从根本上解除农民的养老后顾之忧。
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在大力推进一系列惠民政策,实现农民“种地不交税、上学不付费、看病不太贵”的基础上,针对老农保在实施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决定从2009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简称新农保),逐步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实现“养老不犯愁”的目标。
四、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有何现实意义?
第一,建立新农保制度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我国目前还是一个农民占人口多数的国家,促进农村全面发展,必须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把农民养老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建立新农保制度,可以促进缩小城乡差别、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真正让农民老有所养。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现在我们应当,也完全有条件建立新农保制度,让数亿农民解除养老的后顾之忧,让老年农民得到基本生活保障,让广大农民群众更好地分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
第二,建立新农保制度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工程。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的“安全网”,是政府最重要的社會政策和公共服务。养老问题是群众最大的后顾之忧之一,因此,养老保险制度必须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的目标,目前我国医疗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已经在制度上基本实现了城乡全覆盖,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也逐步完善,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滞后。开展新农保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又一个重要工程,标志着我国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目标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一步。
第三,建立新农保制度是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政策。建立新农保制度,逐步使全国农村居民都能有基本的社会养老保障,是又一项涉及数亿农民切身利益、关系亿万农村家庭和谐幸福的重大惠农政策,使农民在“种地不交税、上学不付费、看病不太贵”的基础上,实现“养老不犯愁”,这对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将发挥巨大作用。
第四,建立新农保制度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战胜国际金融危机挑战、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关键是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扩大农村需求。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揽子计划,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农民收入水平不高,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是影响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重要原因。建立新农保制度,逐步使每个60岁以上的农村老年人每年至少增加收入660元,可以直接增加农村居民消费;同时,解除了农民养老的后顾之忧,使农民愿意消费、敢于消费,促进扩大农村即期消费需求,进一步开拓和扩大农村市场。尤其是我们广西的新农保基础养老金全部由中央财政支付,如某县现有5万名60岁以上的农民,新农保启动后,中央财政每年至少要下拨3300万元给该县发放养老金,该县年年都增加几千万元在农民手中消费,将对当地的经济起到巨大的拉动作用。 五、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理由
第一、新农保的养老金待遇又与人民群众的社会养老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与此同时,新农保的试点推进速度有些缓慢、有些具体制度尚不符合实际情况,具体表现在:新农保与传统的养老思想有些冲突,新农保倡导的是自我养老也就是说每个人一生中的收入要分配到人生的不同阶段之中。随着物质生活水平以及精神文明的快速增长,原有的养老保险基金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代人的生活需求。针对这种现象,相关部门应该根据市场物价以及生活条件适当增加养老金,从而保障老人的基本生活状况。
第二、现今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中,有一大半来自于地方财政尤其是县、乡镇的集体积累,然而目前地方财政普遍较为吃紧,但与此同时承担的社会事务非但没有减少却越来越多,新农保作为一个制度的安排,如果没有国家和省一级的财政支持便很难进行下去,风险性便是不言而喻的。
第三、从目前的新农保经办机构办理的业务来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既包括农村居民,又包括城镇居民,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新农保现今最大的缺陷便是覆盖面仍然较小,一些小城镇的居民有的只是转变了户口但未曾离开过土地,这批居民现在面对的最大困境便是入不起城保的同时可以加入农保。新农保的推行目的本是为那些老人提供强大的后盾,使他们老有所养,但是现今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的人数十分有限,并不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六、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的发展及未来趋势
(一)建立可持续财务收支长效机制。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发展的必定趋势,最大的特点便是人口基数大、持续时间长,而我国的人均GDP和人均国民可支配收入并不是很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便呈现出了未富先老的特征。与此同时,我国的人口结构也呈现出不合理的趋势,那就是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相对于城市居民还处在较低水平,但农村居民的人口基数却远远高于城市居民,这在某种程度上就对新农保的财务收支能力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因此,财务收支长效机制的构建一定要具备预见性,应该较为准确的预测出农村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年龄分布结构、通货膨胀率和人均预期生活成本等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紧接着要运用保险精算的策略准确测定新农保年均收支标准,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新农保的基金收入和给付的抗风险能力。可持续且有预见性的财务收支机制的建立,有利于缩小城乡居民之间的养老金收入差距,最终推动和谐社会的稳步发展。
(二)建立政府财政补贴长效机制。要想确保新农保的健康发展,就要建立政府財政补贴的长效机制。在新农保健康发展的构建过程中,政府的财政补贴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在新农保实施的过去四年中,对新农保的实施起主要作用的还是各级地方政府,在财政补贴方面,县级财政所承担的责任是重大的。然而我国的地区发展差异十分明显,由于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便直接导致了各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差距过大,因此地方财政对新农保的补贴在省、市、县三级财政的分担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根据上述情况,提出以下解决办法那就是在新农保试点过程中,加强对三级财政的负担理由的探索,总结教训同时积累经验,在灵活机动制定分担比例的基础上,由各省级人民政府制定适应于本省经济水平的补贴标准的条例或法规,将这一标准法制化,避开各级政府推脱责任,相互推诿。
(三)加大宣传力度,逐步扩大覆盖面。新农保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并不是十分符合我国的传统观念,所以在向下推广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对当地居民进行宣传教育,积极做好示范,让农民能够理解能够接受参加新农保的有利方面,让农民们看到实际的好处,不能够强迫也不能够为了参保率进行威胁、恐吓。在推进新农保的过程中,一定要向农民们展现人性化的服务,通过向农民们展示新农保的优越性,才能够令农民们愿意参保、自觉自愿,最终扩大新农保的覆盖面,使群众受益。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地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养老待遇,不管是从精神上,还是从物质上都必须保障老人生活,给老人安享晚年提供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