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本剧是改变职高语文教学尴尬处境的有效途径之一,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进行“读、思、编、演、评”课本剧,使其在语文课改妁今天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读 思 编 演 评 课本剧
一、职高语文教学的尴尬处境
职高语文作为职业高中教育体系中的一门基础课,在实现职高教育体系最终目标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在实际中语文教学并未真正发挥其作用,表现为:许多学生在忙于自己的“副业”:看小说、玩游戏、发短信、听音乐;或趴桌子睡觉,或聊天说话等。教学处于沉闷、低迷的状态,形成耗时低效的局面,陷入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境地。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进校时语文基础大多很薄弱,知识面狭窄,缺乏学习自觉性和学习兴趣。二是职校语文教师教学理念相对比较陈旧,课堂教学改革的步伐落后,教学方式单一。那怎样才能改变这种教学现状?笔者认为,“教学做合一”的课本剧是活跃语文课堂的有效途径之一,能“演”出语文教学中的一片艳阳天。
二、课本剧所体现的教学理论
1 ”教学做合一”原则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推崇“教学做合一”,职业教育也应贯彻“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教学做合一”也是职业教育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根本方法。课本剧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把书面文字转换成适合于舞台表演的面部表情、口头语言和形体动作,变死的课本知识为活的表演实践。课本剧是“教学做合一”原则的重要体现。
2,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它要求我们教师更好地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努力营造合作的氛围,让学生处在一个互相合作的集体中,共同探究,从而使学生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课本剧通过形象直观的表演,既能重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既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三、课本剧在语文教学中的现实意义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本剧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愉快教学”形式。将课文改为课本剧,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学生既做演员,又做观众;既做表演者,又做评论员。这种集趣味性、知识性、创新性于一体的课本剧,像魔力一般深深吸引学生,调动了他们参与的热情和表现的欲望,使学生“乐之”。这样语文教学就有了新的活力、新的生机,语文课堂重返生动活泼而又朝气蓬勃的场面,教师教得也轻松,学生学得也快乐。
2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教学过于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课堂设计逐句逐段深挖掘、细分析,“一言堂、满堂灌”的现状,使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受到很大的限制。在课堂上学生表演课本剧,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策划者、组织者,学生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角,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了平等、民主的师生乡芒系,又切实落实了以学生为本的精神。
3 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课本剧的编导、排练过程中,无论是从剧本的编写、服装道具的准备、角色的选择到排练时间的安排等都是相互配合,共同合作进行的。在表演时,小组成员各有分工,又互相合作,既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又要协调好其他人员的事情。如果有一个演员忘了台词或表演不到位,就会使整个剧情受到影响,从而影响整个小组的演出。因此,小组里的每一个成员都必须各负其责、各显其能,配合默契,这样才能保证演出成功。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强化了他们的合作意识。
四、课本剧的编演程序: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剧的编演,要按一定规范操作,同时又要灵活掌握,注意肯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编演程序可分为“读、思、编、演、评”五步。
读 对那些矛盾冲突激烈,情节性较强,人物性格鲜明的课文,让学生反复研读课文,启发他们在读中找戏。只有对课文正确的感知,细细揣摩,精心选材,反复锤炼,才能深刻的理解,才能品味、咀嚼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内心活动的揣摩和感悟才能透彻。另外,在排练过程中,学生为了准确地把握人物思想感情,在朗读台词时,语调的停顿、轻重、快慢、高低的变化,都要经过反复纠正和训练。
思 读透课文后,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再深一步的挖掘,进行再创造。改编剧本选哪一篇?怎样编?各自的分工如何?谁来演什么角色?能不能演好?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学生去思考。思考的结果是擅长表演的学生就当演员或导演;擅长美术的,就搞布景或化妆;会乐器的,就配乐伴奏;懂电工的,可搞音响和照明;会电脑的,就搞文字编辑或录像剪辑;懂舞蹈的就精心设计舞蹈加以点缀;工于写作的,就改编或写剧本。这些都要考虑周到,设计细致。这样大脑潜能被激活,智力资源得到开发,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创新意识自然而然地就得到了培养。
编 如何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以进一步提高,改编课剧本是个很好的锻炼方法。在“编”的过程中,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的深刻理解和独特体会,另一方面,“深入浅出”,学生对人物性格、剧情发展“吃透了”,从课本中走出来,把文本语言化为通俗易懂的戏剧语言。只有“编”成功了,才能“演得更到位”。所以,应强调“编”课本剧,要编演并重,重点在编。
演 改编是一种创造,表演更是一种创造。“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表演时应围绕剧情的推进,人物性格的表现,动作、表情、对话都达到高度的个性化,个人的创造性发挥达到巅峰。演员们兴致勃勃地表演,真正过了一把演员瘾。观众们凝眸观赏,时而紧张,时而捧腹大笑,教师应组织好课堂秩序,使课堂气氛活跃而不吵闹,秩序井然,控制好表演的局面。如果学生的胆量不足或准备不充分使表演中断,这时教师应肯定学生成绩并鼓励其表演下去。
评 在演出后开展议论和评价,引导学生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观看的学生把台上形象与自己创造的形象进行对照,把别人对形象塑造表现的技巧与自己的努力结果相对照,不断调整充实,使形象更为丰富,台上台下,交流创新成果,共同提高语文素质水平。
语文教学的最终的目的是“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因此,编演课本剧对学生学好语文,对学生全面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关键词]读 思 编 演 评 课本剧
一、职高语文教学的尴尬处境
职高语文作为职业高中教育体系中的一门基础课,在实现职高教育体系最终目标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在实际中语文教学并未真正发挥其作用,表现为:许多学生在忙于自己的“副业”:看小说、玩游戏、发短信、听音乐;或趴桌子睡觉,或聊天说话等。教学处于沉闷、低迷的状态,形成耗时低效的局面,陷入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境地。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进校时语文基础大多很薄弱,知识面狭窄,缺乏学习自觉性和学习兴趣。二是职校语文教师教学理念相对比较陈旧,课堂教学改革的步伐落后,教学方式单一。那怎样才能改变这种教学现状?笔者认为,“教学做合一”的课本剧是活跃语文课堂的有效途径之一,能“演”出语文教学中的一片艳阳天。
二、课本剧所体现的教学理论
1 ”教学做合一”原则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推崇“教学做合一”,职业教育也应贯彻“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教学做合一”也是职业教育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根本方法。课本剧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把书面文字转换成适合于舞台表演的面部表情、口头语言和形体动作,变死的课本知识为活的表演实践。课本剧是“教学做合一”原则的重要体现。
2,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它要求我们教师更好地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努力营造合作的氛围,让学生处在一个互相合作的集体中,共同探究,从而使学生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课本剧通过形象直观的表演,既能重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既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三、课本剧在语文教学中的现实意义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本剧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愉快教学”形式。将课文改为课本剧,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学生既做演员,又做观众;既做表演者,又做评论员。这种集趣味性、知识性、创新性于一体的课本剧,像魔力一般深深吸引学生,调动了他们参与的热情和表现的欲望,使学生“乐之”。这样语文教学就有了新的活力、新的生机,语文课堂重返生动活泼而又朝气蓬勃的场面,教师教得也轻松,学生学得也快乐。
2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教学过于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课堂设计逐句逐段深挖掘、细分析,“一言堂、满堂灌”的现状,使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受到很大的限制。在课堂上学生表演课本剧,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策划者、组织者,学生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角,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了平等、民主的师生乡芒系,又切实落实了以学生为本的精神。
3 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课本剧的编导、排练过程中,无论是从剧本的编写、服装道具的准备、角色的选择到排练时间的安排等都是相互配合,共同合作进行的。在表演时,小组成员各有分工,又互相合作,既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又要协调好其他人员的事情。如果有一个演员忘了台词或表演不到位,就会使整个剧情受到影响,从而影响整个小组的演出。因此,小组里的每一个成员都必须各负其责、各显其能,配合默契,这样才能保证演出成功。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强化了他们的合作意识。
四、课本剧的编演程序: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剧的编演,要按一定规范操作,同时又要灵活掌握,注意肯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编演程序可分为“读、思、编、演、评”五步。
读 对那些矛盾冲突激烈,情节性较强,人物性格鲜明的课文,让学生反复研读课文,启发他们在读中找戏。只有对课文正确的感知,细细揣摩,精心选材,反复锤炼,才能深刻的理解,才能品味、咀嚼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内心活动的揣摩和感悟才能透彻。另外,在排练过程中,学生为了准确地把握人物思想感情,在朗读台词时,语调的停顿、轻重、快慢、高低的变化,都要经过反复纠正和训练。
思 读透课文后,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再深一步的挖掘,进行再创造。改编剧本选哪一篇?怎样编?各自的分工如何?谁来演什么角色?能不能演好?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学生去思考。思考的结果是擅长表演的学生就当演员或导演;擅长美术的,就搞布景或化妆;会乐器的,就配乐伴奏;懂电工的,可搞音响和照明;会电脑的,就搞文字编辑或录像剪辑;懂舞蹈的就精心设计舞蹈加以点缀;工于写作的,就改编或写剧本。这些都要考虑周到,设计细致。这样大脑潜能被激活,智力资源得到开发,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创新意识自然而然地就得到了培养。
编 如何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以进一步提高,改编课剧本是个很好的锻炼方法。在“编”的过程中,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的深刻理解和独特体会,另一方面,“深入浅出”,学生对人物性格、剧情发展“吃透了”,从课本中走出来,把文本语言化为通俗易懂的戏剧语言。只有“编”成功了,才能“演得更到位”。所以,应强调“编”课本剧,要编演并重,重点在编。
演 改编是一种创造,表演更是一种创造。“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表演时应围绕剧情的推进,人物性格的表现,动作、表情、对话都达到高度的个性化,个人的创造性发挥达到巅峰。演员们兴致勃勃地表演,真正过了一把演员瘾。观众们凝眸观赏,时而紧张,时而捧腹大笑,教师应组织好课堂秩序,使课堂气氛活跃而不吵闹,秩序井然,控制好表演的局面。如果学生的胆量不足或准备不充分使表演中断,这时教师应肯定学生成绩并鼓励其表演下去。
评 在演出后开展议论和评价,引导学生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观看的学生把台上形象与自己创造的形象进行对照,把别人对形象塑造表现的技巧与自己的努力结果相对照,不断调整充实,使形象更为丰富,台上台下,交流创新成果,共同提高语文素质水平。
语文教学的最终的目的是“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因此,编演课本剧对学生学好语文,对学生全面发展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