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试题是考试的载体,是备考的工具。现行的教育理念与现实的教学时间,都不允许师生通过大搞“题海”战术来进行备考,这就要求高考备考的师生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现有试题效用的最大化。本文通过对做错题目的整理、对做对题目的分析、不同题型的专项训练和典型试题的看题四个方面的思考,探讨了如何实现试题效用的最大化,以为高考政治备考提供建议。
关键词: 高考政治备考 试题效用 最大化
在高考政治备考中,无论是第一轮的知识专题、第二轮的热点专题还是第三轮的综合复习,最直接的载体都是试题,而且最为重要的是现在的高考就是以各种题型的试题形式来对考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综合检验评价。因此,我们在复习备考中,一个必不可少而又必须高度重视的环节是试题训练。但是,实践表明,大搞“题海”战术是低效不可取的,同时也是现有的教学时间实现不了的(江苏高考模式导致绝大多数的时间用于语数外学科)。所以,要想在高考中取得有效的成绩,师生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现有试题效用的最大化。如何实现呢?我们可以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整理错题集,做到“亡羊补牢”
错题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对于错题的研究总结,教师可以发现教的方面存在的不足,学生可以找出学的方面存在的缺陷。其实对于错题集,现在的师生都不陌生,但是,许多学生反映错题集记了好几本,可是效果并不好。其实,这并不是错题集的形式不好,而且是错题集在整理和使用上存在问题,许多教师要求学生整理错题集,但是没有必要的指导和检查措施;许多学生不懂得最佳的错题整理方法和使用方法,使错题集成为抄写做错题目的本子,没有效果是必然的。因此,必须学会整理和使用错题集。
1.分类整理,典型记录。许多学生的错题集是按照做题的时间将所有的错题都抄下来,看起来既没有条理又浪费时间。学生要学会分类整理,可以按照错误的原因进行分类,例如概念模糊类、粗心大意类、顾此失彼类、图型类、技巧类、新概念类、学科思想类等;也可以按照章节进行,将错题涉及的知识属于哪一个章节标明。这样分类的优点在于既能按错因查找,又能按各章节易错知识点查找,给今后的复习带来简便,更能发现有些是同类型的重复错误,在原错题上作出重点标记即可,不须重复记录,也可以简化错题集。
2.找准问题,学会记录。翻开有的学生的错题集会发现,那只是一个课堂实录,或者是教师板书的复制,记得很多很详细,但是没有实效,说明他们不会记录。其实除了极个别外,教师在进行试卷评讲时,更多的是对错题的分析讲解,因此学生要记录的是教师对于该题讲解的引入语、解题的切入口、解题思路的突破方法、解题中需用的小技巧、不同题型的规范步骤等。但是,这还仅仅是初步的,学生还要注意以注释的形式在该错题旁写出自己解题时的思维过程,暴露出自己思维障碍产生的原因与根源的分析,写出小结,通过不断的总结,逐渐明确自己的思维障碍和答题的错误原因。
3.补充完善,学会改编。学生一般认为,完成前面的两步就大功告成了,其实不然,最重要的工作还在后面,对“错题集”中的错题,不是说订正得非常完美了,就证明你这一知识的漏洞就已经弥补好了。对于错题,还必须查找课本,找出该题考查的知识,与此知识相关联的知识,以此构建小的知识体系,并熟练地呈现出来;同时借助一些资料找出与之相同或相关的题型,并作出解答。做到这两点后,发觉没有困难,才能说明这一知识点基本上已经掌握了,如果还是不能解决,则对于这一问题的处理还要再深入一点。学会改编对于很多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但是这却是弥补知识漏洞的最佳的方法。要试着去做,在开始阶段学生可以仅仅对题目条件作一点改动,或者换一个角度思考,随着解题经验的丰富,做起来会比较顺利。
4.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生在其它方面的学习都能够明确这一点,但是在错题整理上很少采用。许多人认为,错题集是自己做错题的整理,借鉴意义不大,其实这是极其错误的。同一个老师教的学生由于个体的差异,错的题目不尽相同,整理的方式也会各有特点和长处,相互借鉴可以取长补短,而且即使自己做对的题目,别人的解题方法也会更加简洁实用,别人的总结归纳也会更加科学有效。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交流,集合集体智慧,现有的题目作用能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二、巩固正确题,追求精益求精
对于错题许多学生都能够重视,也都会进行整理归纳,但是许多学生对做对的题目往往容易忽视,认为做对了就是会了,没有问题了。其实不然,细致地分析一下,学生就会发现,有的题目做对了,是因为正好是复习到内容,印象比较深刻;有的题目做对了,是因为刚做过,还有点印象;有的题目做对了,自己都不知道因为什么,是蒙的。所以,现实中上一次考试中做过的题目,在下一次考试中做错的情况是屡见不鲜的,而且,有时候原题稍作改变就做错了。因此,把做对的题目进行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具体来说,可以作这样的处理:纯知识性的基础识记题要记牢、记准确;考查小知识体系中的某一点内容的试题,要将涉及的小知识体系构建好并记住,以备其它试题考查;选项本身具有概括归纳性的,要能够进行题型转换,特别是选择题中的选项要作为主观题记忆;要试着变换主体或学科角度进行变式分析,特别是对于一些典型的材料要学会从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因此,学生从多角度研究已有试题,进行变式训练(如将选择题改编为非选择题、改编非选择题的设问等),既有利于不断夯实基础,稳定正确率,又有利于增强思维能力,提高应试技能。
三、搞好专项练,力争强强联合
分析近三年的高考政治江苏卷,政治学科考查的题型基本固定,共分三大题,37小题,其中单选题33题,简析题3题(必做2题,选做1题),综合探究题1题。细分下来看,选择题从题干材料的呈现方式看,除了常规的陈述式以外,还会采用:时事类、图表类(江苏试卷主观题34题固定考查,为避免重复,近两年没有出现)、漫画类、名人名言类、成语俗语类、诗词类、一材两用类等;从选项设置看,有最佳选择题和组合式选择题。简析题题量3大题,每题设置2小问,每题分值为12分,其中34、35两大题为必修内容,36题为选做题,设A、B两题,分别为《经济学常识》和《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由考生根据选学情况二选一作答,考核要求确立为“运用所学知识对所提问题进行简明扼要的分析和说明”。综合探究题题量1大题,设置3小问(近两年看,其中的1小问固定考核“评析类”),考核要求“结合背景材料进行探究,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综合运用有关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策略等”。
在上述各种题型中,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强项,也会有自己的弱项,因此,在备考中要做好专项突破的训练。有关各种题型的审题思路和答题技巧,相关的资料多有论述总结,学生在吸收借鉴的同时,要依据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力争强项更强,弱项变强。以江苏卷中的特色题—综合探究题为例说明——综合探究题的出现其实是《课程计划》中研究性学习在试卷的体现,是一种新题型,而且分值大(18分,占整份试卷的15%),学生感到比较难办。如果不加以研究,就很难适应,从而使自己格外被动。其实通过研究可以发现:综合探究题在不断变化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背景材料选择从纯粹的重大热点事件演变为重大热点兼顾江苏地方。背景材料的展示由纯文字陈述罗列演变为图文并茂,逻辑清晰;问题呈现由“总材料 所有问题”演变为“分材料 分问题”。因此学生将做过的综合探究试题及其参考答案汇集起来,揣摩并总结其取材、设问、答案设计的规律,就有利于提高解题能力,在考试中取得预期的成绩。
四、学会多看题,实现“题海训练”
高三的复习不能实行“题海战术”,但是又必须掌握海量的题目,没有相应的题目训练和印证,无论几轮复习都不会取得高的效果。与此同时,高三的复习时间是极其宝贵的。因此要解决这一矛盾,最佳的方式是在通过高质量的试题进行高质量的训练的同时,学会多看题。在复习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许多题目大同小异,从同的方面说,做了有重复的嫌疑,而且没有时间去做;从异的角度看,题目在某些方面存在创新性,放弃又感到可惜和不放心。这时候学生就需要去看题,而不是做题。许多学生对于一些老教师都很佩服,感觉没有难不住他们的题目,其实,不是老师比学生聪明多少,而是他们掌握了海量的题目,这些题目并不都是他们做过的,更多的是看过,而且会看,所以印象深刻,对于很多题目的解答和讲解也游刃有余。
看题看什么?从题目的性质看,要看近几年的高考真题和地市级的调研考试题,高考真题的重要性科学性自不必说,调研考试试题的命制集中了高考试题研究者的智慧,许多试题汲取高考命题精华,有明确的导向性,同时在答案的组织和规范性上科学性都比较强。从看题的步骤上说,首先是看材料、找典型(政治试题与时俱进的一个表现是材料的时代性,但是每年的材料都具有共性),通过看材料学会材料分层、找关键词,并以此确定本题涉及知识点的大致范围。其次看设问,主要是明确题目的规定性要求,如共有几问、是否限定了答题的范围、是否要求结合材料作答等。再次是打好腹稿,对照答案比较验证。最后是看答题的规范,如分点分层论述、有辩有析、理论与材料相结合、术语表达的科学性规范性简洁性等。
高考备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有考试就会有应试,就会有考试的研究。试题研究不仅仅是备考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上述几点思考也并不是试题研究的全部,至少还要有试题要精选,如何精选的问题;试题要精批,如何批阅的问题;试题要讲评,如何讲评的问题,等等。这需要更多从事高考备考的教师去进一步地精心研究,也需要正在备考的高三学子不断摸索。
关键词: 高考政治备考 试题效用 最大化
在高考政治备考中,无论是第一轮的知识专题、第二轮的热点专题还是第三轮的综合复习,最直接的载体都是试题,而且最为重要的是现在的高考就是以各种题型的试题形式来对考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综合检验评价。因此,我们在复习备考中,一个必不可少而又必须高度重视的环节是试题训练。但是,实践表明,大搞“题海”战术是低效不可取的,同时也是现有的教学时间实现不了的(江苏高考模式导致绝大多数的时间用于语数外学科)。所以,要想在高考中取得有效的成绩,师生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现有试题效用的最大化。如何实现呢?我们可以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整理错题集,做到“亡羊补牢”
错题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对于错题的研究总结,教师可以发现教的方面存在的不足,学生可以找出学的方面存在的缺陷。其实对于错题集,现在的师生都不陌生,但是,许多学生反映错题集记了好几本,可是效果并不好。其实,这并不是错题集的形式不好,而且是错题集在整理和使用上存在问题,许多教师要求学生整理错题集,但是没有必要的指导和检查措施;许多学生不懂得最佳的错题整理方法和使用方法,使错题集成为抄写做错题目的本子,没有效果是必然的。因此,必须学会整理和使用错题集。
1.分类整理,典型记录。许多学生的错题集是按照做题的时间将所有的错题都抄下来,看起来既没有条理又浪费时间。学生要学会分类整理,可以按照错误的原因进行分类,例如概念模糊类、粗心大意类、顾此失彼类、图型类、技巧类、新概念类、学科思想类等;也可以按照章节进行,将错题涉及的知识属于哪一个章节标明。这样分类的优点在于既能按错因查找,又能按各章节易错知识点查找,给今后的复习带来简便,更能发现有些是同类型的重复错误,在原错题上作出重点标记即可,不须重复记录,也可以简化错题集。
2.找准问题,学会记录。翻开有的学生的错题集会发现,那只是一个课堂实录,或者是教师板书的复制,记得很多很详细,但是没有实效,说明他们不会记录。其实除了极个别外,教师在进行试卷评讲时,更多的是对错题的分析讲解,因此学生要记录的是教师对于该题讲解的引入语、解题的切入口、解题思路的突破方法、解题中需用的小技巧、不同题型的规范步骤等。但是,这还仅仅是初步的,学生还要注意以注释的形式在该错题旁写出自己解题时的思维过程,暴露出自己思维障碍产生的原因与根源的分析,写出小结,通过不断的总结,逐渐明确自己的思维障碍和答题的错误原因。
3.补充完善,学会改编。学生一般认为,完成前面的两步就大功告成了,其实不然,最重要的工作还在后面,对“错题集”中的错题,不是说订正得非常完美了,就证明你这一知识的漏洞就已经弥补好了。对于错题,还必须查找课本,找出该题考查的知识,与此知识相关联的知识,以此构建小的知识体系,并熟练地呈现出来;同时借助一些资料找出与之相同或相关的题型,并作出解答。做到这两点后,发觉没有困难,才能说明这一知识点基本上已经掌握了,如果还是不能解决,则对于这一问题的处理还要再深入一点。学会改编对于很多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但是这却是弥补知识漏洞的最佳的方法。要试着去做,在开始阶段学生可以仅仅对题目条件作一点改动,或者换一个角度思考,随着解题经验的丰富,做起来会比较顺利。
4.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生在其它方面的学习都能够明确这一点,但是在错题整理上很少采用。许多人认为,错题集是自己做错题的整理,借鉴意义不大,其实这是极其错误的。同一个老师教的学生由于个体的差异,错的题目不尽相同,整理的方式也会各有特点和长处,相互借鉴可以取长补短,而且即使自己做对的题目,别人的解题方法也会更加简洁实用,别人的总结归纳也会更加科学有效。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交流,集合集体智慧,现有的题目作用能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二、巩固正确题,追求精益求精
对于错题许多学生都能够重视,也都会进行整理归纳,但是许多学生对做对的题目往往容易忽视,认为做对了就是会了,没有问题了。其实不然,细致地分析一下,学生就会发现,有的题目做对了,是因为正好是复习到内容,印象比较深刻;有的题目做对了,是因为刚做过,还有点印象;有的题目做对了,自己都不知道因为什么,是蒙的。所以,现实中上一次考试中做过的题目,在下一次考试中做错的情况是屡见不鲜的,而且,有时候原题稍作改变就做错了。因此,把做对的题目进行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具体来说,可以作这样的处理:纯知识性的基础识记题要记牢、记准确;考查小知识体系中的某一点内容的试题,要将涉及的小知识体系构建好并记住,以备其它试题考查;选项本身具有概括归纳性的,要能够进行题型转换,特别是选择题中的选项要作为主观题记忆;要试着变换主体或学科角度进行变式分析,特别是对于一些典型的材料要学会从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因此,学生从多角度研究已有试题,进行变式训练(如将选择题改编为非选择题、改编非选择题的设问等),既有利于不断夯实基础,稳定正确率,又有利于增强思维能力,提高应试技能。
三、搞好专项练,力争强强联合
分析近三年的高考政治江苏卷,政治学科考查的题型基本固定,共分三大题,37小题,其中单选题33题,简析题3题(必做2题,选做1题),综合探究题1题。细分下来看,选择题从题干材料的呈现方式看,除了常规的陈述式以外,还会采用:时事类、图表类(江苏试卷主观题34题固定考查,为避免重复,近两年没有出现)、漫画类、名人名言类、成语俗语类、诗词类、一材两用类等;从选项设置看,有最佳选择题和组合式选择题。简析题题量3大题,每题设置2小问,每题分值为12分,其中34、35两大题为必修内容,36题为选做题,设A、B两题,分别为《经济学常识》和《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由考生根据选学情况二选一作答,考核要求确立为“运用所学知识对所提问题进行简明扼要的分析和说明”。综合探究题题量1大题,设置3小问(近两年看,其中的1小问固定考核“评析类”),考核要求“结合背景材料进行探究,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综合运用有关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策略等”。
在上述各种题型中,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强项,也会有自己的弱项,因此,在备考中要做好专项突破的训练。有关各种题型的审题思路和答题技巧,相关的资料多有论述总结,学生在吸收借鉴的同时,要依据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力争强项更强,弱项变强。以江苏卷中的特色题—综合探究题为例说明——综合探究题的出现其实是《课程计划》中研究性学习在试卷的体现,是一种新题型,而且分值大(18分,占整份试卷的15%),学生感到比较难办。如果不加以研究,就很难适应,从而使自己格外被动。其实通过研究可以发现:综合探究题在不断变化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背景材料选择从纯粹的重大热点事件演变为重大热点兼顾江苏地方。背景材料的展示由纯文字陈述罗列演变为图文并茂,逻辑清晰;问题呈现由“总材料 所有问题”演变为“分材料 分问题”。因此学生将做过的综合探究试题及其参考答案汇集起来,揣摩并总结其取材、设问、答案设计的规律,就有利于提高解题能力,在考试中取得预期的成绩。
四、学会多看题,实现“题海训练”
高三的复习不能实行“题海战术”,但是又必须掌握海量的题目,没有相应的题目训练和印证,无论几轮复习都不会取得高的效果。与此同时,高三的复习时间是极其宝贵的。因此要解决这一矛盾,最佳的方式是在通过高质量的试题进行高质量的训练的同时,学会多看题。在复习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许多题目大同小异,从同的方面说,做了有重复的嫌疑,而且没有时间去做;从异的角度看,题目在某些方面存在创新性,放弃又感到可惜和不放心。这时候学生就需要去看题,而不是做题。许多学生对于一些老教师都很佩服,感觉没有难不住他们的题目,其实,不是老师比学生聪明多少,而是他们掌握了海量的题目,这些题目并不都是他们做过的,更多的是看过,而且会看,所以印象深刻,对于很多题目的解答和讲解也游刃有余。
看题看什么?从题目的性质看,要看近几年的高考真题和地市级的调研考试题,高考真题的重要性科学性自不必说,调研考试试题的命制集中了高考试题研究者的智慧,许多试题汲取高考命题精华,有明确的导向性,同时在答案的组织和规范性上科学性都比较强。从看题的步骤上说,首先是看材料、找典型(政治试题与时俱进的一个表现是材料的时代性,但是每年的材料都具有共性),通过看材料学会材料分层、找关键词,并以此确定本题涉及知识点的大致范围。其次看设问,主要是明确题目的规定性要求,如共有几问、是否限定了答题的范围、是否要求结合材料作答等。再次是打好腹稿,对照答案比较验证。最后是看答题的规范,如分点分层论述、有辩有析、理论与材料相结合、术语表达的科学性规范性简洁性等。
高考备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有考试就会有应试,就会有考试的研究。试题研究不仅仅是备考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上述几点思考也并不是试题研究的全部,至少还要有试题要精选,如何精选的问题;试题要精批,如何批阅的问题;试题要讲评,如何讲评的问题,等等。这需要更多从事高考备考的教师去进一步地精心研究,也需要正在备考的高三学子不断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