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的问世,关于“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活动便开始走进高中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来。为了尽可能提升高中学生的阅读体验,使之能够在整本书的阅读中得到知识和能力的提升,教师需要尊重当前新课标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尽可能设置与之匹配的学习任务,以此有效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探索
在当前语文学科的整本书阅读活动中,需要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和体会,同时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全身心投入进去,品读经典文学著作的精美语言,进而提升自身语言表达水平。感受作者写作中的谋篇布局,提升优化自身的行文技巧。从文章中筛选出经典文段进行赏析,锻炼自身审美意趣。最终学生需要回归著作的精神内涵,从中获得思想的升华和境界的提升。
一、 品读小说内容,强化学生语言建构能力
从现实的角度来说《呼兰河传》是一本萧红无奈的“回忆式”长篇小说,整本书分为七大章和尾声。萧红通篇没有运用太多华丽的辞藻,只是简简单单进行故事的叙述。文中七大章主要写了呼兰河这个小镇,以及小镇的风俗习惯和人物关系。这样的行文叙述,充满了来自白山黑水的质朴和自然。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呼兰河传》的过程中,需要提醒学生注意萧红在进行语言描述时用到的技巧和方式。在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只要稍加留意,就能够从中学习到使用区域化语言描写的特殊作用。
例如,学生在阅读到小红对北方吃食的描写部分时,可以发现其笔下的食物饱含质朴之美。“晚饭时节,吃了小葱蘸大酱就已经很可口了,若外加一块豆腐,那真是锦上添花,一定要多浪费两碗苞米大云豆粥的”通过这样质朴的语言描写,不加任何修饰和点缀,便能够成功将学生引入到呼兰河小镇的农户人家。这样朴实的语言应用,学生学习到将其应用在自己的文章写作中,必然能为自己的文章添彩不少。同时这样细致地品读小说,也能够尽可能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能力。
二、 整理全篇思路,提升学生思维发展水平
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呼兰河传》一书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学生对于书本内容的感悟和了解。萧红自己童年生活为线索,把孤独的童话故事串起来,形象地反映出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从中学生能够读出萧红写下这本书时内心的挣扎和痛苦,通过这样的小说,学生能够看到民族的影子和时代的烙印。从全书的角度展开分析,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萧红的写作顺序,分析其中每个人物的鲜明性格,以此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严密性。
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分析著作中的人物性格时,可以发现萧红笔下的任务都暗含着对那个时代的控诉和无奈。冯歪嘴子勇敢地追求爱情和幸福,要争得做人的权利,力图改变自己的命运,表现出生的坚强和勇气。以及最后小团圆媳妇在各种“治病”的土方法折磨下,失去生命的悲惨和无奈。这些人和事进行串联和交互,能够发现那个时代人们看似“质朴、安恬”的生活背后还有缺少知识科学的愚昧和冷漠。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将人物和事件进行分析,最终能够有效得出对于全书的客观分析。
三、 筛选经典片段,锻炼学生审美鉴赏情趣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呼兰河传》的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学会重点阅读。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能够明白优秀的段落描写能够引人入胜,帮助学生真正体会洋溢着醉人的乡土气息,虽然语言浅显俗白,但又俗中见雅、俗不伤雅,做到了通俗性与文学性的统一,地方色彩与诗意的结合名著风采。
例如,学生阅读到作者对东北冬天寒冷景象的描写时,萧红从“大地被冻裂”“赶车夫的语言”“买豆腐和买馒头”的语言和身体表现上展开描写。通过这样的具象化描写,学生不断能够有效提升自己的审美意趣,还可以将这样的段落描写融合到自己的文章中,生动形象,富有浓烈的生活气息,给人以不急不躁的感官体验。
四、 回归精神内核,赋予学生文化传承责任
文学的力量在于提醒人们不要忘记痛苦和悲伤。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呼兰河传》的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矫正阅读重点。阅读是一个让人感到充实的过程,因此学生的名著阅读应当有所得,从中体会到作者向人们表明的职责和期盼。任何关乎作品精神内核的东西,都需要学生进行挖掘,从中找到值得当前人们铭记和重视的东西,以此更加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义务。
例如,教师在学生阅读完毕之后,教师为学生布置相应的周记作业“一座小镇背后的精神回归——读《呼兰河传》有感”,学生对周记内容进行分享和交流。在学生的周记中这样写道:“在那个冰雪漫天的世界,除了呼兰河小镇,还有各色各样的人,还有一个亲历一切的我。我能够记录下的这一切,是民族的悲哀和伤痕,我能够笑面这一切,因为我对这世界保有熱爱。”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传承作品精神内核的桥梁,使得学生能够铭记悲伤,向往未来。
综上所述,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呼兰河传》整本书,通过积极的引导和帮助,使得学生在掌握本文核心的同时,能够有效提升自身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杨显慧.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的四重策略——我这样教学《骆驼祥子》[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34):31-32.
[2]白丽.“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实践与反思[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18(12):51-54.
作者简介:
张志红,广东省惠州市,广东省惠州市华罗庚中学
关键词: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探索
在当前语文学科的整本书阅读活动中,需要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和体会,同时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全身心投入进去,品读经典文学著作的精美语言,进而提升自身语言表达水平。感受作者写作中的谋篇布局,提升优化自身的行文技巧。从文章中筛选出经典文段进行赏析,锻炼自身审美意趣。最终学生需要回归著作的精神内涵,从中获得思想的升华和境界的提升。
一、 品读小说内容,强化学生语言建构能力
从现实的角度来说《呼兰河传》是一本萧红无奈的“回忆式”长篇小说,整本书分为七大章和尾声。萧红通篇没有运用太多华丽的辞藻,只是简简单单进行故事的叙述。文中七大章主要写了呼兰河这个小镇,以及小镇的风俗习惯和人物关系。这样的行文叙述,充满了来自白山黑水的质朴和自然。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呼兰河传》的过程中,需要提醒学生注意萧红在进行语言描述时用到的技巧和方式。在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只要稍加留意,就能够从中学习到使用区域化语言描写的特殊作用。
例如,学生在阅读到小红对北方吃食的描写部分时,可以发现其笔下的食物饱含质朴之美。“晚饭时节,吃了小葱蘸大酱就已经很可口了,若外加一块豆腐,那真是锦上添花,一定要多浪费两碗苞米大云豆粥的”通过这样质朴的语言描写,不加任何修饰和点缀,便能够成功将学生引入到呼兰河小镇的农户人家。这样朴实的语言应用,学生学习到将其应用在自己的文章写作中,必然能为自己的文章添彩不少。同时这样细致地品读小说,也能够尽可能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能力。
二、 整理全篇思路,提升学生思维发展水平
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呼兰河传》一书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学生对于书本内容的感悟和了解。萧红自己童年生活为线索,把孤独的童话故事串起来,形象地反映出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从中学生能够读出萧红写下这本书时内心的挣扎和痛苦,通过这样的小说,学生能够看到民族的影子和时代的烙印。从全书的角度展开分析,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萧红的写作顺序,分析其中每个人物的鲜明性格,以此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严密性。
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分析著作中的人物性格时,可以发现萧红笔下的任务都暗含着对那个时代的控诉和无奈。冯歪嘴子勇敢地追求爱情和幸福,要争得做人的权利,力图改变自己的命运,表现出生的坚强和勇气。以及最后小团圆媳妇在各种“治病”的土方法折磨下,失去生命的悲惨和无奈。这些人和事进行串联和交互,能够发现那个时代人们看似“质朴、安恬”的生活背后还有缺少知识科学的愚昧和冷漠。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将人物和事件进行分析,最终能够有效得出对于全书的客观分析。
三、 筛选经典片段,锻炼学生审美鉴赏情趣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呼兰河传》的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学会重点阅读。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能够明白优秀的段落描写能够引人入胜,帮助学生真正体会洋溢着醉人的乡土气息,虽然语言浅显俗白,但又俗中见雅、俗不伤雅,做到了通俗性与文学性的统一,地方色彩与诗意的结合名著风采。
例如,学生阅读到作者对东北冬天寒冷景象的描写时,萧红从“大地被冻裂”“赶车夫的语言”“买豆腐和买馒头”的语言和身体表现上展开描写。通过这样的具象化描写,学生不断能够有效提升自己的审美意趣,还可以将这样的段落描写融合到自己的文章中,生动形象,富有浓烈的生活气息,给人以不急不躁的感官体验。
四、 回归精神内核,赋予学生文化传承责任
文学的力量在于提醒人们不要忘记痛苦和悲伤。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呼兰河传》的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矫正阅读重点。阅读是一个让人感到充实的过程,因此学生的名著阅读应当有所得,从中体会到作者向人们表明的职责和期盼。任何关乎作品精神内核的东西,都需要学生进行挖掘,从中找到值得当前人们铭记和重视的东西,以此更加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义务。
例如,教师在学生阅读完毕之后,教师为学生布置相应的周记作业“一座小镇背后的精神回归——读《呼兰河传》有感”,学生对周记内容进行分享和交流。在学生的周记中这样写道:“在那个冰雪漫天的世界,除了呼兰河小镇,还有各色各样的人,还有一个亲历一切的我。我能够记录下的这一切,是民族的悲哀和伤痕,我能够笑面这一切,因为我对这世界保有熱爱。”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传承作品精神内核的桥梁,使得学生能够铭记悲伤,向往未来。
综上所述,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呼兰河传》整本书,通过积极的引导和帮助,使得学生在掌握本文核心的同时,能够有效提升自身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杨显慧.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的四重策略——我这样教学《骆驼祥子》[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34):31-32.
[2]白丽.“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实践与反思[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18(12):51-54.
作者简介:
张志红,广东省惠州市,广东省惠州市华罗庚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