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须有的“蝴蝶效应”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x2717243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7号上午语文考试的结束,高考语文安徽卷材料作文中的一只蝴蝶占据了当天各大高考网站的头条,一时间,安徽卷的作文题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对今年安徽卷作文题乃至于整套语文试题的口诛笔伐甚嚣尘上。正如那只在南美洲扑腾翅膀的蝴蝶,却能在整个亚洲引起轩然大波。
  冷静观之,其实不然。
  细读此则材料,我们大略可以从下列几个角度揣度命题老师的用意:角度一、科学出真知。材料中蝴蝶颜色的探讨源自于科学的实验,也源自于科技的魅力,科学精神是我们学习、探索的动力,也是我们执着追求的精神,更是考生有话可说的话题。角度二、现象与本质。这是一个哲学的命题,考查的是考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与安徽卷注重立意思辨性的一贯风格吻合。角度三、人生的色彩。由蝴蝶的颜色联系、联想到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拷问和沉思,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特色,也可以说是安徽卷的一大特色。
  反观这些立意的角度,恰也契合了不同类型考生的阅读和思考品味与层次,真正好的材料作文正是如此。
  纵观整套安徽卷,虽然是安徽省自主命题的最后一卷,但其个性和特色依然明晰。
  一、有依归,有梯度
  试题以“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依托,考点明确,题型固定,考查能力梯度呈现。试题命制严格遵循《考试说明》的要求,从阅读材料的筛选到题干、题支语言的表述无不严谨、科学,考生阅读量、阅读难度控制很好,绝大多数考生能够读得懂,读得下去。另外一方面,在读得懂和读得下去的基础上,高考试题还有选拔的功能,因而读得深、读得透也成为高考命题的一个维度。例如诗歌鉴赏题和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探究题,考生只是读懂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考生能够读进去,读出来,是为读深、读透。这是高考试题梯度的体现。
  二、有生活,有语文
  语文离不开生活,生活是语文的本质。语文试题要贴近考生就要贴近生活,生活中的语文才是最鲜活、最有生命力的语文。今年的安徽卷就很有生活气息,关注生活热点,体味生活情趣,揭示人间真情。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的是“中国经典”,与时下文化热、经典热相契合;杜甫的《月圆》表现的是传统的明月、故园的意象,表达的是他乡游子的人之常情,刘炜的《蓑衣》更是将情感进行到底,少男少女,懵懂情愫,亦是满满的生活气息。生活有积淀,我们才能把文字和情感读懂、读深,文字能理解,情感会表达,这才是语文。把平时语文课堂上学会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与生活中的情感与体验结合起来,就是语文。
  三、有特色,有追求
  安徽卷自主命题以来每年都在积极寻求变化,这种创新求变已然成为安徽卷的特色,也反映了安徽卷的追求。往前,我们可以追溯到默写二选一题型的变化,印象最深的应当是情景对话题的广受好评,今年安徽卷的论述类文本阅读也在个别考点上进行了调整,这在过渡维稳的大背景之下显得更加可贵。另外,必须要提的依然是作文题,多项立意,内涵丰富的阅读材料必然会引来无数的质疑声,但安徽的命题人却倔强地为考生着想,从考生的身边事说起,启发考生思考,领悟生活乃至人生的真谛,拓宽考生的思路,让考生有话可说,让作文走近学生的内心,走进孩子的世界,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坚持,也是一种追求。
  在考点的考查方式上,安徽卷也有一些积极的尝试。例如诗歌鉴赏第9题,文学类文本阅读13题第(2)小题,题干在明确手法和技巧的前提下,要求考生对文本进行赏析。这样的设问方式,表面上降低了答题的难度,减少了学生答题的盲目性,实则是对概念的深层次考查,要求考生能够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体会和感悟技巧和方法的运用,理解其独到的表达效果,要求考生把概念弄懂、吃透。这样的题型安徽卷已经第三次出现,其他省市也有类似的考查方法,相信一定会受到更大程度的关注。
  2015年高考已经落下帷幕,安徽卷已然呈现在大家面前,就像许多发生在这个分别的六月的故事一样,安徽卷在2015年后也要悄悄谢幕了,我们在唏嘘感慨之余应当送上对安徽卷崇高的敬意,对安徽命题人的诚挚点赞,不要让一只扇动翅膀的蝴蝶掩藏了安徽卷的光彩。
  (作者单位:安徽省马鞍山市红星中学)
其他文献
教学中采用自读、朗读、诵等多种阅读方式,结合课内课外阅读,保证读书的“量”,并授之以“渔”,让阅读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会有很大的帮助。  一、自读  孩子其实在上小学前,就会读故事书,不少孩子对书本的兴趣是天生的,所以自读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能力。  通过自读,使学生质疑解疑。这是许多老师在课堂上,或是课前、课后通常采取的教学方式。自读是学生自己思考的过程,读书中会
沉默,是课堂教学中时常遇到的现象。大凡从七年级教至九年级的教师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七年级时,学生在课堂上发言踊跃,积极性较高。但随着年级的增高,课堂就渐渐变得安静了,课堂成了教师和个别学生的“舞台”,更多的学生成了“观摩者”。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不再沉默呢?  案例1:《国策与战略》复习课  这是一节南京市九年级思想品德《国策与战略》第一轮复习公开课。本节课的立意是在掌握知识的基础
【内容摘要】国民经济新常态的大格局中,文化产业如何进一步挖掘潜力、发挥作用,成为热点问题。笔者以江苏扬州邗江区为例,就经济新常态下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强势的路径进行了研究:首先要立足于“特”,重点打造特色区域;二是着眼于“转”,破解文化资源转化瓶颈;三是着手于“融”,推动“邗江制造”向“邗江创造”转型。  【关键词】新常态 文化产业 邗江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
在科技飞速发展、全面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数学因其特殊地位决定了它的应用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也更紧密了。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更让数学为社会创造价值提供了可能依据。因而,很多学生都喜欢学数学,他们花在数学上的时间远比花在其它课程的时间要多得多。虽然如此,但也有相当部分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就是不能提高其数学成绩,甚至看见数学老师都有些害怕,这种对数学的恐惧也很普遍。  一、学生缺少主
发散性思维就是从某一个事件或现象的发生出发,沿着不同的方向、角度去思考,去探索新的可能性,去追求多样性的思维。单从概念上来理解,我们在思考过程中越是不循常理、不依常规,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层面上来思考,就越是符合发散性思维的特性。  然而,历史学科有着它自身的严肃性和规律性,历史课堂教学也有它明确的教学目标。对历史的学习、探索与体悟,需要发散性思维,但发散性思维又是学生所有思维中最难以掌控的
当前,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已经转到了课堂,打造高效课堂正成为新课程倡导的。这样的发展变化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应当成为学习者,还应当成为学习的指导者。一线教师要意识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非常关键的,教学过程要以此前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变到当前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从单纯知识的传授,转变为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学习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学习。作为数学教师不仅要有学习指导意识和能力,还要在此基
【内容摘要】美丽的德育在课堂,克服了“以教师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重视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参与性和主动性,要求教师把以往单调、乏味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美化改造成“一副美丽的画”、“一曲动听的歌”,让学生在“欣赏”中自由地接纳这幅画、这首歌所表达的价值内涵。本文主要结合“社会身份与社会责任”教学实践,讨论如何使美丽的德育在课堂成为现实。  【关键词】情境 体验 欣赏 对话  教育,尤其是思想品德课教学永
“讴歌亲情,学习写得充实”,是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第五册写作训练的一个重点内容。笔者教学时对此颇感困惑,相对于“学习写得深刻”“学习写得有文采”“学习写得新颖”三个专题来,“学习写得充实”这个专题的内容显得十分薄弱:一是对“充实”在文章学里的含义未作诠释;二是对“写得充实”的标准语焉不详;三是对“写得充实的前提”教材和教参提法不一,侧重点不同(教材说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很显然认为二者相辅相成。教
连续听了两节校内公开课,分别是初二和高一的课文。听后心里感触颇多。有时常想,我们做语文老师的,应该充当什么角色?很多时候我们可能并不清楚我们应给予孩子们什么,我们只知道按照教案、教参,生搬硬套,强加给学生所谓的各种语文知识。有少数人意识到了问题的所在,但苦于找不到好的方法,或者说不知道怎样做才是合适的,于是也只好无奈地选择依然如故。语文教学的改革很多时候都流于形式。孩子们在我们的语文课堂越来越找不
【内容摘要】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以多元互动构建高效课堂,让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作为生本课堂的重要内涵与实施策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聚焦多元互动,进行了积极地实践与探索。本文中,笔者从构建轻松平等的师生关系出发,以开放的课堂形式拓展互动天地,以发展能力实现互动教学目标,为构建高效课堂迈出坚实的步伐。  【关键词】高中语文 高效课堂 多元互动  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学致力于构建有活力的、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