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学习写得充实”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b0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讴歌亲情,学习写得充实”,是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第五册写作训练的一个重点内容。笔者教学时对此颇感困惑,相对于“学习写得深刻”“学习写得有文采”“学习写得新颖”三个专题来,“学习写得充实”这个专题的内容显得十分薄弱:一是对“充实”在文章学里的含义未作诠释;二是对“写得充实”的标准语焉不详;三是对“写得充实的前提”教材和教参提法不一,侧重点不同(教材说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很显然认为二者相辅相成。教参说是多观察,多读书,而且主要是读万卷书。当然是侧重后者);四是对如何做到“写得充实”,其论述又大而不当,不具有操作性。因此,笔者有理由认为,上述四个问题如果不能从理论上得到较好的解决,那么“学习写得充实”的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
  一、文章学意义上“充实”的含义
  古人和今人从不同的角度对“充实”作了诠释。较早谈到“充实”的孟子说:“充实之谓美”。此处的“充实”指的是对“乐正子”人品的评价(那些好处充满自身便叫做美)。焦循认为“扩而充之使全备、满盈是为充实”的说法已开始指文章的内容了。乔梦符谈文章时,已经把内容的充实形象地比成“猪肚”,更说明“充实”已经取得文章学上的意义了。文章学家张寿康先生认为:充实,就是以真实为前提的文章内容的丰盈,它要求文章应翔实地表述真实的事理。其要素为“三多”:“多说些明确的意见,多注意一些具体的现实,多提供一些实际知识。”①任遂虎、陈亚丽两位教授都从信息论的角度谈到了“充实”。任教授认为,“充实”就是信息密度高,它意味着在有限的篇章中蓄存了较多的内容,即材料丰盈、思想富赡。②陈教授认为,文章信息量的多少绝不仅指篇幅的长短,而是指在尽量少的篇幅里显现尽量多的内容,表现读者最需要的内容。篇幅短而内容空洞与篇幅长而内容空洞都是应该反对的。③张中行先生认为,“充实”作为文章的内容“必须是有价值的东西或以不同的方式对社会和人生有利的东西”。从积极的方面说,“充实”的内容必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从消极的方面说,“充实”不能空洞无物。④基于以上论述,笔者认为应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充实”在文章学上的含义:一是充实的文章内容,指的是材料的丰盈、事理的富赡;二是充实的文风,体现于“求诚”的积极、健康的马克思主义的文章风格,有别于空洞的、消极的、干瘪的、腐朽的资产阶级文风。
  二、“文章内容充实”的标准和途径
  文章学上“充实”的含义确定了,那么它的标准又是什么呢?做到充实又有哪些途径呢?对“充实”教材和教参提了三个标准:(1)议论文,论据充实;(2)说明文,资料丰富;(3)记叙文,形象丰满。这三个标准虽然不错,但语焉不详,不易操作。笔者认为,文章充实的标准按文体应当是:
  1.写议论文应当做到:明确地提出问题,具体地分析问题,合理地解决问题,力求用事实说话,用道理服人,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讲清问题。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是这方面的范例。
  2.写说明文应当对事物的性质和特点作周密的科学的明确的介绍。如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
  3.写记叙文要写出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写出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写出场景的千姿百态、动静变化,力求给人如历其事,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之感。如巴金的《小狗包弟》。
  通过怎样的途径才能使文章写得充实?教材说“最根本的当然是要有丰富的生活和思想,古人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就是丰富文章内容的根本途径”。还提出通过联想从记忆中提取材料,不要忽视细节,要善于分析。教参说“写得充实,大前提是脑子里得有丰富的材料。多观察,多读书,特别是后者是学生积累材料的根本途径”。教材和教参的说法侧重点虽然不同,但不管收集来的是直接材料或是间接材料,都要经过作者真实的体验,在此基础上挖掘其事理,凝聚其情感,会取舍,看文体,才能将材料运用于不同的文章中。“视而不见”,“宝山空回”的情形说明,对材料如果没有下从收集到整理(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的分析、鉴别、筛选)的功夫,适合文章的充实的材料从哪里来呢?
  三、如何做到文章“写得充实”
  1.为了使文章充实丰满,作者应当多深入实践,采集来自现实生活的材料和新颖鲜活的材料,在真实体验的基础上挖掘事理,凝聚情感,避免从概念到概念,从猜测到臆断,从主题先行到向壁虚构的误区。正如唐弢先生所说:“充实自己的生活经验,就是充实自己的写作材料。”⑤鲁迅先生撰写的《灯下漫笔》一文即为显例。鲁迅先生从人们司空见惯的国民用纸币兑换银元这件小事出发,由此及彼地联想到“我们极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欢喜”的情形,深入挖掘,将当时的中国历史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讽刺现实,唤醒民众,并期望现在的青年去创造“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这样洞幽烛微的见解,来自于鲁迅先生对生活的细心观察,真实体验,凝聚着他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军阀统治的愤懑之情,对国民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对青年的殷切期望。这样的文章不可谓不充实,岂止是充实,简直是雄文一篇。
  2.动笔前构思要精密。要想清楚写文章的目的,想让读者从中得到些什么,把要表达的内容先条理化,归类并分清主次,也就是对材料进行细致的分析研究,多余的材料要大砍大删,特别要注意内容的主旨。如《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至少写了三个方面:对烈士生前的片段回忆和对她们在“三·一八”惨案中的英勇表现以及被虐杀惨象的记叙,后者是重点;对烈士请愿方式、死难的意义的品评,对陈西滢等无耻文人的斥责、揭露;对“苟活者”的警示、期望,对段祺瑞政府的血泪控诉,对充满微茫希望的革命前途的祈盼和展望。这样多的内容要都安排得恰如其分,是需要“袖手于前”、惨淡经营的。记叙、议论和抒情三者如何有机结合,如何浑然一体,如何体现主旨,是需要精心布局谋篇的。我们读此文,只觉得它记叙简洁而不单薄,议论充分而不冗长,感情充沛而不造作,很好地表现了深刻的主题。
  3.在写作过程中时时回过头来读一读,应将可有可无的字删去,毫不可惜。删去了多余的字,文字简约了,文章似乎不充实了。其实不然。“艺术上的‘简’,不是粗疏,也不是空泛,而是指由博返约,以少总多。简明的作品要求很大的艺术容量。”⑥这样的“简”反而使文章在更高的层次上变得更充实了。欧阳修“环滁皆山也”这句之所以成为文坛佳话,就体现了简洁化句子的充实内容。此外,也可以将文章薄弱的地方加强,如将论说文的中心观点剖分为若干个分论点,如将王熙凤的“辣”这一性格特征剖分为“泼辣、酸辣、甜辣、苦辣、毒辣”几个方面,她的性格特征、人物形象就变得鲜明和丰满了。将具体的事例概括化,以之作为论据,可按“谁﹢干什么(遭遇了什么)﹢怎么样”的语言结构的格式进行,文章也会变得充实(见本段引文)。记叙文增加了细节描写的内容,人物形象就会十分丰满,文章也因此而显得充实。如《荷花淀》中水生嫂“吮手指”的动作就体现了丰富的内容。它是水生嫂听说水生报名去部队而她事先并不知情的复杂心理的表现,对塑造水生嫂的人物形象十分必要。还可以加强句子之间的逻辑联系,使文章衔接紧密,浑然一体,气韵充盈其间,也是使文章充实的好办法。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作者论述马克思对革命实际斗争和革命理论的贡献时,用了“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不仅如此”“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正因为这样,所以”这些关联词语,文章才会一气贯通,充实饱满,显示出强大的逻辑力量。有的地方甚而至于可以用铺排的方式行文,增加文章的厚度,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使文章饱满丰腴,令人信服。如司马迁《报任安书》一文中“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⑦那段铺排,它对观点不是一言以蔽之,而是从多方面充分地铺叙和描写。这样写不但内容十分充实,而且语言也十分丰赡和详尽,因而使文章增色不少。
  四、余论
  充实,不仅仅涉及文章内容,而且涉及文风。充实与空洞是文风领域里的一对矛盾。文章要写得充实,首先得求诚,即所谓“修辞立其诚”。求诚的意思是说,文章确有写的必要,必须有感而发,所用材料真实可靠,不能胡编乱造。文章各部分必须协调、统一、连贯,信息量与篇幅必须谐调,这样所写的文章才能叫做充实。而提倡充实的文风,不仅对学生当前的写作有帮助,而且对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前行都有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
  【注释】
  ① 张寿康. 文章学概论[M]. 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
  ② 任遂虎. 文章学通论[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③ 陈亚丽. 文章学基础教程[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④ 张中行. 作文杂谈[M]. 北京:中华书局.
  ⑤ 唐弢. 文章修养[M]. 北京:生活·新知·读书三联书店.
  ⑥ 胡裕树. 现代汉语[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⑦ 王力. 古代汉语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
  (作者单位:重庆市开县实验中学)
其他文献
文言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从教材的编排来说,文言文在高中每册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接近百分之三十,从高考考查的内容来讲,文言文方面的内容超过三十分。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高中文言文教学,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文言文考试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在此基础上通过学习文言文传承文化、提升素养。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注重文言字词的积累  学习文言文,文言字词的掌握是基础更是关键。一
【内容摘要】本文以氢气的实验室制法为例,简单阐述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充分利用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深入理解化学实验的设计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参与实验,小组合作,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化学实验 创造性教学  近几年来,我市课堂教学采用的是以参与、合作、探索、创新为主题的生态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力度,收到了较好的成
高中阶段,教材的文本思想达到了一定高度,尤其是现代文,如曹文轩的《前方》、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奥尔多的《像山那样思考》、帕斯卡尔的《人是能思想的苇草》等。文本的高度决定学生理解的难度,在日常阅读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求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达到高位化要求,另一方面要有效引导学生解读,培养深度阅读的本领。然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现状,浅浮味过浓,误区重重。  一、阅读教学之误区  1.满堂追问却肤浅  
教学中采用自读、朗读、诵等多种阅读方式,结合课内课外阅读,保证读书的“量”,并授之以“渔”,让阅读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会有很大的帮助。  一、自读  孩子其实在上小学前,就会读故事书,不少孩子对书本的兴趣是天生的,所以自读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能力。  通过自读,使学生质疑解疑。这是许多老师在课堂上,或是课前、课后通常采取的教学方式。自读是学生自己思考的过程,读书中会
沉默,是课堂教学中时常遇到的现象。大凡从七年级教至九年级的教师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七年级时,学生在课堂上发言踊跃,积极性较高。但随着年级的增高,课堂就渐渐变得安静了,课堂成了教师和个别学生的“舞台”,更多的学生成了“观摩者”。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不再沉默呢?  案例1:《国策与战略》复习课  这是一节南京市九年级思想品德《国策与战略》第一轮复习公开课。本节课的立意是在掌握知识的基础
【内容摘要】国民经济新常态的大格局中,文化产业如何进一步挖掘潜力、发挥作用,成为热点问题。笔者以江苏扬州邗江区为例,就经济新常态下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强势的路径进行了研究:首先要立足于“特”,重点打造特色区域;二是着眼于“转”,破解文化资源转化瓶颈;三是着手于“融”,推动“邗江制造”向“邗江创造”转型。  【关键词】新常态 文化产业 邗江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
在科技飞速发展、全面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数学因其特殊地位决定了它的应用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也更紧密了。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更让数学为社会创造价值提供了可能依据。因而,很多学生都喜欢学数学,他们花在数学上的时间远比花在其它课程的时间要多得多。虽然如此,但也有相当部分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就是不能提高其数学成绩,甚至看见数学老师都有些害怕,这种对数学的恐惧也很普遍。  一、学生缺少主
发散性思维就是从某一个事件或现象的发生出发,沿着不同的方向、角度去思考,去探索新的可能性,去追求多样性的思维。单从概念上来理解,我们在思考过程中越是不循常理、不依常规,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层面上来思考,就越是符合发散性思维的特性。  然而,历史学科有着它自身的严肃性和规律性,历史课堂教学也有它明确的教学目标。对历史的学习、探索与体悟,需要发散性思维,但发散性思维又是学生所有思维中最难以掌控的
当前,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已经转到了课堂,打造高效课堂正成为新课程倡导的。这样的发展变化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应当成为学习者,还应当成为学习的指导者。一线教师要意识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非常关键的,教学过程要以此前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变到当前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从单纯知识的传授,转变为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学习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学习。作为数学教师不仅要有学习指导意识和能力,还要在此基
【内容摘要】美丽的德育在课堂,克服了“以教师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重视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参与性和主动性,要求教师把以往单调、乏味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美化改造成“一副美丽的画”、“一曲动听的歌”,让学生在“欣赏”中自由地接纳这幅画、这首歌所表达的价值内涵。本文主要结合“社会身份与社会责任”教学实践,讨论如何使美丽的德育在课堂成为现实。  【关键词】情境 体验 欣赏 对话  教育,尤其是思想品德课教学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