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手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o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亲善良,极少与人为敌,哪怕那一年,我们家的菜地被人占去了几分,大有主权不保之势,她也只是背地里劝慰父亲:“他爹,跟人好说好商量啊,千万不要打起来。”父亲虽是倔头,但只要不是大是大非的问题,也还是愿意息事宁人。那件事的最终结果是人家还了地,两家人和和气气握手言欢。
  但我发现,四婶就是个例外。
  四婶与母亲是妯娌,亲的。四婶家住东头,我家住西头,中间隔着五婶家。母亲有时候站在院子里,目光很气愤地向东边瞥两眼,仿佛有什么惹恼了她,嘴角渐渐压紧了下颌,一丝厌恶脱口而出:“这一辈子我都不会原谅她!”我顺着母亲的目光望过去,看到了高过院墙的四婶家的山楂树在清晨的风里颤巍巍地开满了花,整个小院子都笼罩在一片凉意涔涔的花海里。除此之外,四婶家的院子寂静无声。
  由于母亲不间断地有类似厌恶的话语蹦出来,我和姐姐们都逐渐习惯并接受了母亲的认定——四婶是“坏人”。四婶“坏”的表现有很多。当年四婶嫁过来时是跟母亲她们一个大锅吃饭,妯娌轮番做饭。轮到四婶做饭时,她把热饭都藏了起来,等母亲做完了地里活回来吃饭,留给她的只剩冷饭寡汤了。四婶对我的姐姐们也“刻毒”,曾经为了发泄心头的私怨,她把一捆湿的柴火摔到炕上,襁褓中的大姐受到了惊吓,大哭不止……
  母亲常常像讲故事一样把这些事情讲给我们听,以至于后来母亲刚起了个头,我们就知道结局了,听得也是心不在焉,往往到那句“你四婶就是个坏人,我一辈子也不能原谅她”这样的结束语,也经常错过。
  但说归说,母亲却从来没有搬家的意向。她宁肯与坏坏的四婶同居一处,沐浴着同一片阳光,用着同一条坝里的水,过着我们理解不了的日子。
  四婶家房后有十几棵苹果树,春天开一树粉白的花,秋天结一树红彤彤的果,四叔家的堂哥堂姐总有苹果吃。母亲也央求父亲,咱们家也栽几棵果树吧,别总让孩子眼馋。果然几年之后,我们家也有脆脆香甜的苹果吃了。母亲用大肚子瓦缸装着,放到室温适宜的厦子里,一直能吃到第二年伏天。母亲暗地里说:“牛气个啥,你有的我也有。”
  四婶家翻盖了新房,七八间宽窗灰瓦,亮堂堂的。不久,我们家也翻盖了房子,虽不及四婶家的宽绰,但高度上大有凌驾四婶家房舍之势。在农村,这寓意着芝麻开花节节高。于是母亲在凝视了四婶家的大瓦房之后,嘴角向下一压,会说:“还不是捡了其他兄弟的房子,富不富不在外表,走着瞧吧。”
  从我记事时起,母亲跟四婶就是不大說话的。实在到了非说不可的地步,也只是打着呵呵。母亲说:“她四婶,来了。”随即把头扭向一边。四婶倒看不出什么异样,这边受了冷落,那边照旧跟其他人有说有笑。母亲把四婶的这种行为定义为“滚刀肉”。在农村被唤了“滚刀肉”,就是说脸皮厚,待人恨的意思。为此,母亲还比较同情四叔。她说:“跟那个‘滚刀肉’一起生活,你四叔怎么忍受得了?”
  我听到过四叔揍四婶的声音。不知用了什么家什,只听到四婶好像在院子里左躲右躲的,高声求饶:“别打了,我错了老四,别打了。”母亲也听到了四婶连哭带喊的求饶声,她的眼光爬过五婶家的院墙,箭一样射向东院,嘴里说着:“活该,揍得好!”但随即浑身又像被什么刺了一下,不由自主地把眼光投向父亲:“还等什么,过去把他俩拉开吧,老四那脾气!”我看到母亲稀疏的眉毛渐渐拧紧了,还不自觉地叹了口气,转身做别的事了。
  母亲还是会经常跟我们讲起往事,往事里必有四婶的影子。那影子也必是凶神恶煞一般的,贴着颇为吓人的标签。母亲还不止一次说过:“你四婶养活你爷爷奶奶图什么?还不就是图老人的家产。”我不知道爷爷奶奶的家产里有什么,那几间房子?那几棵年年都会结果的山楂树?还是房子里的老柜老椅、厨具犁头?但母亲说什么就是什么。我们只管上学,读书,空闲了帮着家里做些农活。至于四婶跟母亲关系怎样,我们也渐渐习惯,也就那样了,还能怎样。
  四婶平素里管爷爷奶奶的吃穿,母亲也丝毫不落后。她杀了鸡,炖了鱼,总是挑最好的那块肉给爷爷奶奶送去。这样的活计总是我来做。母亲必会吩咐:“赶紧的,小六,趁热送。”我得令就端着一钵热腾腾的鸡肉或鱼肉奔向东院。而母亲则站在院里望向东院的方向,直至看到我小小的身影在山楂树下一跳一跳的,才放心地转身回屋。
  我成年以后,只剩爷爷跟四叔四婶一起生活,母亲还是改不掉送好吃的习惯。但话里又多了一句:“我做得比你四婶做的好吃,你爷爷说的。”说这番话时,她的眼角眉梢都挤满了得意,好像幼儿园的孩子得到了一朵梦寐已久的小红花。
  自从爷爷去世之后,四婶的身体就每况愈下。先是胃癌,后来又是肠癌,将四婶折磨得奄奄一息。第一次从医院回来,母亲去看望四婶。她把自己家攒的土鸡蛋装了满满一盒子,说是这样的鸡蛋有营养。不知道她跟四婶面对面时会说些啥,好像做妯娌的这几十年间,她跟四婶之间就没正儿八经说过几句话,但又好像她把什么话都说尽了。明里暗里,母亲的生活里都少不了四婶的影子。四婶欺负大姐了,四婶又去集市卖自家的蔬菜了,四婶在春脖子上抓了两头猪仔,四婶新买了一件带花的衣服,那花水灵灵的,像被水洗过了一样……我甚至觉得,没有四婶,母亲的生活会苍白无味,漫长无趣。她们两个人形同一条藤上的蔓,她爬一寸,她爬一寸,比着攀着,恼着怒着,你望着我,我望着你,又都被时光的手牵引着,一起奔向老去的路上。
  四婶离去的那一日,送葬队伍从母亲家门前吹吹打打地走过。按农村习俗,长辈是不为小辈送行的。母亲坐在家门外的枣树下,身子软软地靠在墙上,眼光定定地落在那口红漆棺材上。我很担心如果没了墙的支撑,母亲真的会趔趄着倒下去。走在送葬的队伍里的我,看着母亲愈发矮小的身形,愈发落寞的神情,忽然间不能自已。为四婶,我已经流过泪了,而此刻,我的眼睛里又蓄满了泪水。我知道母亲的心里一定在呼唤着一个人,那个在老去的路上免不了打打闹闹,却可以互相陪伴着走下去的人。她们是水火不相容的对手,却也是相濡以沫的伙伴。她们的生命中注定要种下牵扯不清的爱与怨,谁又知道这是前世的蛊,还是今生的惑。
  此后几年间,母亲不再提四婶。
其他文献
抚仙湖的美,没有到过的人,是绝对也想不到的。  当我亲近的时候,它正在醒来。微微晃动的湖面,如春风拂过三月的杨柳。湖岸没有人,静得只听见碧波的娇喘。初升的太阳,在湖里洗面,红红的脸蛋像是长在湖面的一颗朱砂。白鹭贴着水面飞过,照见自己缓缓的影子。沿湖人家的炊烟,此时正在升起。土生土长的模样,袅娜成一幅乡村写意的风景。三两只泊在芦苇丛中的渔船,还睡在柔软的床上。对岸的山谷,有几缕飘逸的晨雾,那是它遗落
期刊
大姐说,野菜醒来早。  想起小时候挖野菜,如果找不到野菜“聚居”的地方,只能提个篮子瞎晃荡;如果找到了一个野菜“扎堆”的地方,仿佛有了属于自己的宝库一样,年年春天,你就知道到哪里挖野菜了,有能分享给别人的“秘密宝库”了。  记得一次放学回来,看到路旁一个苹果园的地上绿绿的,走过去一看,哇,全是又大又美的野菜!“油勺勺菜”舒展着细长的泛着油绿色的叶片,叶片周边微卷,顶端弯弯地往上一翘,似一个个小小的
期刊
在安徽桐怀,把鸡、鱼、肉、圆子当成四大福星,供奉在除夕的桌上,已成定俗。  鸡,是吉祥“吉”的谐音,代表财源和运气。公鸡的打鸣,叫雄鸡鸣晓,预示着新的美好一天开始了。天天有鸡鸣,年年有好运。母鸡抱蛋,其寓意是生意兴隆,财源如鸡下蛋般,滚滚而来。有的人家把整只公鸡在盘中摆成金鸡独立状,翘首向上,一看就有种昂扬的姿态,令人振奋。母鸡都是用来炖汤的。记得我小时候,过年时,母亲总是在鸡汤里卧几只熟鸡蛋,并
期刊
前几天,接着朋友一个电话,邀去喝茶。本来还有别的事情,时间紧张,去到朋友就忙不迭地热水冲茶,犹如嫁女般的喜滋滋地奉上:“尝尝,尝尝!”  新茶酽酽,茶香怡人,轻嘬一口,唇齿之间顿生清香。而茶气袅袅腾腾,在指尖鼻翼萦绕。两口下去,气荡神逸。最好莫过二、三遍茶,此时的茶如少妇妩媚风情,让人饮之怡神悦情。“绣幕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亲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此时的饮者与茶才是郎情妾意正浓,两相欢。  为了
期刊
冬至,天下大雪。  母亲把米缸里最后半瓢白面挖出来,又在里面掺加了些地瓜面粉,总算包上了一顿看似有滋有味的冬至饺子。至于饺子馅料,白菜榨碎后里面掺点豆腐及粉条,就相当于肉了。  当热腾腾的饺子准备从锅里盛出来时,一个乞讨的老妪走进家门。她像往常一样进了院子,拎只破口袋,拄一根打狗棍,一屁股坐到磨盘上去。她是常客,平时经常在村里转悠或到我家里来乞讨。但她乞讨有个习惯,就是不说话。也不知是哑巴还是不愿
期刊
娘家的邻居们都特别喜欢我的父母,说老两口对邻里时常多有照顾,拿着邻人当是自己家人一样热心帮助,是一对难得的和蔼可亲的老人。连带着我每次回娘家,都能看见邻居们发自内心地对我微笑着打招呼,其实我知道这是沾了父母的光,像我这种不喜欢主动跟别人打招呼的人,在公众的眼中说傲慢是轻的,只是真的不善于主动与人见面就能很热络地沟通。  母亲家门前即是一条宽阔的水泥路,每日车来车往,尘土飞扬。母亲清晨起来打扫家院后
期刊
在乡村,泥土的声音无处不在。  当农民赶着耕牛下地犁田,尖利的犁刀插进地里,那原本沉默着的泥土,立即就会扭动起来,发出快乐的声音:“哧噗……哧噗……哧噗……”这是蛰伏了一冬,渴望翻身的声音。听着这样的声音,满脸喜气的农民手上的牛鞭会挥舞得更高、更响:“叭——!驾——!”而那头牛走得更欢,踢踏得泥土欢声一片。  当插秧的村妇俯伏在水田里,握着秧把,将秧苗一棵一棵地插下时,手与泥土的接触就发出了好听的
期刊
朱熹  1174年,朱熹来到信江上游的玉山。  玉山有一位中国科举史上最年轻的钦点状元叫汪应辰的人,也是他的从表叔,在家乡创办了端明书院。在汪应辰的邀请下,朱熹以及吕祖谦等人来到书院讲学,并形成了《玉山讲义》学术成果。次年,一场更大的学术交流活动又在信州这片土地上演了。受当时名儒吕祖谦的邀集,朱熹赴信州鹅湖寺与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开展了一次著名的论战,这便是千古一辩——鹅湖之会。双方争议了三天,会上
期刊
细雨微凉,在一片迷蒙的水汽里回到家乡,广阔的田野更显葱翠,仿佛听见禾苗拔节的声响。  院落有些泥泞,被娘打扫得干干净净。走在老院里,一切如旧,青石板轻声低吟,大柳树随风摇曳。树下的瓶瓶罐罐已被收走,记忆里一直堆在那儿,形形色色,五彩缤纷的。它们陪着老井、柳树和年迈的父母,也许还残存着年下的热闹和孩子们的笑声。现如今,母亲也要远行了,收拾走这些瓶子罐子,院子扫了又扫,像是还给它们一份尊严一样。可是,
期刊
种苹果不一定是我的事业,却实实在在是我的职业。想想,不错,再想想,挺好。无论快乐还是不快乐,它是我生活的主要内容,慢慢地,也就成了精神的依托。  我种苹果为生计,就这么简单。简单产生知足,知足出产快乐。不为世事扰,不为他人动,苹果园就变成了快乐园。修炼到如此境界,陶翁可攀。  但毕竟,世俗的日子靠庸俗的物质支撑,庸俗的物质靠人肉凡胎换取,天上不掉馅饼就一定会降下汗珠雨。汗滴禾下土的滋味不一定快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