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则有进,以疑促学”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juna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一直在呼唤创新,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式授予依然占据很大课堂空间,学生的思维力受制于静态的接纳,本文试图从课堂起点探求学生质疑的意识培养,找到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活力的路径。
  【关键词】质疑 思维 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4-0086-02
  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此言指出了质疑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极具人文性的语文学科更需要在了解字词句等知识的基础上,反复思索揣摩文辞的内蕴,有问而思,以疑促学。
  质疑是思维的起点,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作为教师,我们都深知: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摇篮。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课改的呼唤,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语文教学尤其应注重对学生自主思考、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笔者最近在校内外接连听了较多的课,最大的感受是:囿于传统和习惯,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质疑的意识比较薄弱。课堂中的问题大多是教师事先预设好的,很少有学生自主思考并提出问题,课堂教学演变为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的授受式的教学形式了。尽管很多教师也想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改变教师预设色彩过重的现状,可是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冷场。是不是学生不愿意提出问题呢?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可见学生都有提出问题的欲望,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情况,对此有以下几点思考。
  首先,我们是否真正把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实践,重视学生的质疑?尽管大部分教师已经意识到激发学生质疑意识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中并未能真正做到重视学生的“问”,实现有效的激发方式。虽然在课堂教学中也不断在强调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善思善学,但往往因引导方法不当,或是教学进度等原因,并不能将这一想法付诸实施。大多数情况下仍然是告知学生如何思考如何解答,而不是与其共同探讨。孔子曾说过:“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非常重要,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式仍占据一定的地位,这种现象就提醒我们要切实学习掌握语文新课程理念,彻底摒弃“学生是知识的容器”、“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播知识,解决学生的问题”等陈旧的观念。引导学生利用学习资源去形成问题,把学生提出的不成熟或者错误的问题看成是切入教学的最好时机,启发他们进行反思探索。
  课堂教学的常见启发方式无疑是提问,问题是质疑的表现,离不开提问。提问是磁石,吸引着学生,激发着学生的学习欲望。通过教师的提问带领学生进入质疑的过程,常问常思,从而养成多思多问的习惯。还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找出能引发其思维兴趣的地方,找到最佳的切入点提问,真正将提问问到学生心坎上,这样也可以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
  其次,课堂上是否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敢于质疑?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和资源的垄断者,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滴水不漏地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概括,在课堂上高高凌驾于学生之上,殊不知这样不仅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使其处于被动地位,而且抹煞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课堂的提问和对精确答案的苛求使学生充满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遇到问题有时甚至因惧怕批评不敢发问。因此,当前的语文教学活动,要努力营造平等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敢于无拘无束地把自己对课文的各种感受、怀疑带到课堂上来。对于学生解答问题时出现的各种不同意见和看法,教师都应给予充分的尊重,对那些独特的、新颖的见解和观点,要及时给予热情地鼓励和赞赏,即使是对一些错误观点也要在精神上给予肯定,然后再共同分析思维不合理的原因,让学生自悟自明。
  其三,我们有没有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心理情境,使学生喜欢质疑?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一定的质疑精神,能否得以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而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角色仍占主要地位,授受式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引起思维的冲击,久而久之,形成了思维的惰性,不爱提出问题。学生的质疑意识源于学生对事物的兴趣、好奇心以及对事理的探究,多数学生的认知活动多以兴趣和好奇为取舍标准,旧的教学方式往往使这种能享受思维乐趣的心理情境缺失。因此,在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时,首先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设法创设能激起学生习兴趣的教学环境和心理情境,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要问而且爱问。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由此及彼,探索与之相关的诸多问题,从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中享受思维成果的乐趣。
  此外,在日常学习中,我们教师有没有重视对学生质疑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善于质疑?传统的教学方式窒息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使他们成为知识灌输的容器,原本充满活力的学习活动变成是学生听答案、抄答案、对答案和背答案的过程,提问的勇气逐渐丧失,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提出质量不高,不能切中要点的问题,有时甚至还会提出与学习内容毫无关联的问题,浪费课堂教学时间。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对其适当进行筛选、整合,启发诱导学生来评鉴、判定;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比较、评议,去粗取精,看看哪些问题更有意义,更有价值。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在不断地质疑中体会:什么该问,什么不该问或不需要问,什么样的问题都有价值。
  孔子在《论语》中曾经指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是对学生教学的要求,首先是让其积极思考,然后再进行适时启发,显然提出了对学生质疑思考意识的培养是首要的。于事多思,必有疑惑,有疑而善问,势能解疑答惑,增进学养。只要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注意加强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就一定能听到学生创新之花慢慢绽开的声音。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3-0204-02  济南市行知小学是山东省第一所以陶行知先生命名的小学,她倡导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思想,秉承“做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的理念。自2012年9月建校至今,学校德育一直努力创新德育管理工作模式,建校初期学校以“红领巾银行”为载体,融入了对学生的路队、课间、两操、卫生等方面评价,以“成长币”的形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3-0223-02  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最能直接表达人的情感。音乐艺术形象通过节奏、旋律为听众的听觉所感受,所以音乐也是视觉艺术。基于音乐的这一基本属性,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突出唱、听、奏的方法无疑是正确和必要的。但是,我们又不能忽视音乐形象的模糊性和想象性的特点。小学 生单靠“听”去感受音乐,得到的音乐
期刊
【摘要】生命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前提,是教育的最高追求。校外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生命教育的重要课堂。本文结合上海市的高中学生的救护教学任务,探讨在救护课程中都渗透生命教育的相关内容,开展生命教育。  【关键词】校外教育 生命教育 救护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3-0241-01  一、对生命教育的概述  生命是宝
期刊
【摘要】研究取样安徽颍上县的三所幼儿园,使用王蕊娥编制的3-9岁儿童自信心教师评定问卷收集数据,用SPSS13.0分析,得出安徽省农村学前儿童自信心水平性别存在和年龄差异,在性别差异方面,女孩的自信心水平均略高于男孩,除了自我效能感这一维度均有显著差异、学前期是学前儿童自信心发展的重要时期,特别5岁是其发展的转折点和关键期等结论。最后,提出一些提高学前儿童自信心的建议与方法。  【关键词】农村学前
期刊
【摘要】针对传统教育中存在的弊端,分析讨论了翻转课堂教育的特点及给传统教育带来的挑战。  【关键词】翻转课堂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4-0025-01  1.前言  中国的传统教育是我们祖先传承下的丰厚遗产,曾带领我们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但是,在社会发展的今天,传统教育已不能完全适应发展的潮流,存在着极大的挑战,需要因地制
期刊
【摘要】作为提高高校形象及扩大对外交流的重要平台,高校简介在学校的发展和建设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令人遗憾的是,我国大部分高校简介的英译本大都是按照中文文本直接翻译过来,用内宣的方式去搞外宣,完全忽视了目标受众意识,导致外宣失败。基于此,本文将借用西方现代修辞学的“认同说”,在前人的基础上,提炼了4个翻译策略:去繁就简;整合重构;诉求转换以及通过译+释译法,来探讨在进行国内高校简介类文本的对外翻译
期刊
【摘要】我学院是以女生为多数的职业高校,拥有一支女子合唱团。合唱团风格定位为“青春、快乐!”经过几年的实践与尝试,合唱团已经逐渐向目标接近。  【关键词】校园合唱 快乐歌唱 如何训练 管理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4-0021-02  背景介绍:高校合唱团风格定位各有特色。作为普通高职高专院校,在为我学院合唱团风格定位时,考虑的主要
期刊
【摘要】本文在对于“3+2”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主要从六个方面分析,分别是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材、质量监控、学生管理及教师,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作为案例,提出了针对性的衔接措施,希望能够形成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体系。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 人才培养 课程体系 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4-0045-01  提高中职院
期刊
【摘要】在我国“十二五”期间,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核心目标和标志工程是“三通工程”,其中 “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是“三通工程”的重中之重,是“三通工程”的最终目的。本文主要是结合中职学生学习特点及中职培养目标,探讨如何借助“世界大学城云空间”, 以现有校园网络平台为基础,并通过对学科资源的有效整合(以《初级会计电算化》课程为例),围绕以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协作学习能力等方面来构建学生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