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一直在呼唤创新,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式授予依然占据很大课堂空间,学生的思维力受制于静态的接纳,本文试图从课堂起点探求学生质疑的意识培养,找到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活力的路径。
【关键词】质疑 思维 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4-0086-02
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此言指出了质疑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极具人文性的语文学科更需要在了解字词句等知识的基础上,反复思索揣摩文辞的内蕴,有问而思,以疑促学。
质疑是思维的起点,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作为教师,我们都深知: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摇篮。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课改的呼唤,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语文教学尤其应注重对学生自主思考、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笔者最近在校内外接连听了较多的课,最大的感受是:囿于传统和习惯,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质疑的意识比较薄弱。课堂中的问题大多是教师事先预设好的,很少有学生自主思考并提出问题,课堂教学演变为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的授受式的教学形式了。尽管很多教师也想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改变教师预设色彩过重的现状,可是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冷场。是不是学生不愿意提出问题呢?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可见学生都有提出问题的欲望,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情况,对此有以下几点思考。
首先,我们是否真正把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实践,重视学生的质疑?尽管大部分教师已经意识到激发学生质疑意识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中并未能真正做到重视学生的“问”,实现有效的激发方式。虽然在课堂教学中也不断在强调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善思善学,但往往因引导方法不当,或是教学进度等原因,并不能将这一想法付诸实施。大多数情况下仍然是告知学生如何思考如何解答,而不是与其共同探讨。孔子曾说过:“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非常重要,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式仍占据一定的地位,这种现象就提醒我们要切实学习掌握语文新课程理念,彻底摒弃“学生是知识的容器”、“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播知识,解决学生的问题”等陈旧的观念。引导学生利用学习资源去形成问题,把学生提出的不成熟或者错误的问题看成是切入教学的最好时机,启发他们进行反思探索。
课堂教学的常见启发方式无疑是提问,问题是质疑的表现,离不开提问。提问是磁石,吸引着学生,激发着学生的学习欲望。通过教师的提问带领学生进入质疑的过程,常问常思,从而养成多思多问的习惯。还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找出能引发其思维兴趣的地方,找到最佳的切入点提问,真正将提问问到学生心坎上,这样也可以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
其次,课堂上是否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敢于质疑?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和资源的垄断者,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滴水不漏地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概括,在课堂上高高凌驾于学生之上,殊不知这样不仅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使其处于被动地位,而且抹煞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课堂的提问和对精确答案的苛求使学生充满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遇到问题有时甚至因惧怕批评不敢发问。因此,当前的语文教学活动,要努力营造平等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敢于无拘无束地把自己对课文的各种感受、怀疑带到课堂上来。对于学生解答问题时出现的各种不同意见和看法,教师都应给予充分的尊重,对那些独特的、新颖的见解和观点,要及时给予热情地鼓励和赞赏,即使是对一些错误观点也要在精神上给予肯定,然后再共同分析思维不合理的原因,让学生自悟自明。
其三,我们有没有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心理情境,使学生喜欢质疑?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一定的质疑精神,能否得以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而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角色仍占主要地位,授受式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引起思维的冲击,久而久之,形成了思维的惰性,不爱提出问题。学生的质疑意识源于学生对事物的兴趣、好奇心以及对事理的探究,多数学生的认知活动多以兴趣和好奇为取舍标准,旧的教学方式往往使这种能享受思维乐趣的心理情境缺失。因此,在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时,首先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设法创设能激起学生习兴趣的教学环境和心理情境,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要问而且爱问。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由此及彼,探索与之相关的诸多问题,从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中享受思维成果的乐趣。
此外,在日常学习中,我们教师有没有重视对学生质疑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善于质疑?传统的教学方式窒息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使他们成为知识灌输的容器,原本充满活力的学习活动变成是学生听答案、抄答案、对答案和背答案的过程,提问的勇气逐渐丧失,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提出质量不高,不能切中要点的问题,有时甚至还会提出与学习内容毫无关联的问题,浪费课堂教学时间。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对其适当进行筛选、整合,启发诱导学生来评鉴、判定;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比较、评议,去粗取精,看看哪些问题更有意义,更有价值。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在不断地质疑中体会:什么该问,什么不该问或不需要问,什么样的问题都有价值。
孔子在《论语》中曾经指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是对学生教学的要求,首先是让其积极思考,然后再进行适时启发,显然提出了对学生质疑思考意识的培养是首要的。于事多思,必有疑惑,有疑而善问,势能解疑答惑,增进学养。只要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注意加强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就一定能听到学生创新之花慢慢绽开的声音。
【关键词】质疑 思维 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4-0086-02
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此言指出了质疑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极具人文性的语文学科更需要在了解字词句等知识的基础上,反复思索揣摩文辞的内蕴,有问而思,以疑促学。
质疑是思维的起点,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作为教师,我们都深知: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摇篮。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课改的呼唤,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语文教学尤其应注重对学生自主思考、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笔者最近在校内外接连听了较多的课,最大的感受是:囿于传统和习惯,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质疑的意识比较薄弱。课堂中的问题大多是教师事先预设好的,很少有学生自主思考并提出问题,课堂教学演变为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的授受式的教学形式了。尽管很多教师也想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改变教师预设色彩过重的现状,可是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冷场。是不是学生不愿意提出问题呢?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可见学生都有提出问题的欲望,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情况,对此有以下几点思考。
首先,我们是否真正把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实践,重视学生的质疑?尽管大部分教师已经意识到激发学生质疑意识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中并未能真正做到重视学生的“问”,实现有效的激发方式。虽然在课堂教学中也不断在强调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善思善学,但往往因引导方法不当,或是教学进度等原因,并不能将这一想法付诸实施。大多数情况下仍然是告知学生如何思考如何解答,而不是与其共同探讨。孔子曾说过:“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非常重要,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式仍占据一定的地位,这种现象就提醒我们要切实学习掌握语文新课程理念,彻底摒弃“学生是知识的容器”、“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播知识,解决学生的问题”等陈旧的观念。引导学生利用学习资源去形成问题,把学生提出的不成熟或者错误的问题看成是切入教学的最好时机,启发他们进行反思探索。
课堂教学的常见启发方式无疑是提问,问题是质疑的表现,离不开提问。提问是磁石,吸引着学生,激发着学生的学习欲望。通过教师的提问带领学生进入质疑的过程,常问常思,从而养成多思多问的习惯。还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找出能引发其思维兴趣的地方,找到最佳的切入点提问,真正将提问问到学生心坎上,这样也可以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
其次,课堂上是否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敢于质疑?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和资源的垄断者,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滴水不漏地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概括,在课堂上高高凌驾于学生之上,殊不知这样不仅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使其处于被动地位,而且抹煞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课堂的提问和对精确答案的苛求使学生充满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遇到问题有时甚至因惧怕批评不敢发问。因此,当前的语文教学活动,要努力营造平等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敢于无拘无束地把自己对课文的各种感受、怀疑带到课堂上来。对于学生解答问题时出现的各种不同意见和看法,教师都应给予充分的尊重,对那些独特的、新颖的见解和观点,要及时给予热情地鼓励和赞赏,即使是对一些错误观点也要在精神上给予肯定,然后再共同分析思维不合理的原因,让学生自悟自明。
其三,我们有没有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心理情境,使学生喜欢质疑?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一定的质疑精神,能否得以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而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角色仍占主要地位,授受式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引起思维的冲击,久而久之,形成了思维的惰性,不爱提出问题。学生的质疑意识源于学生对事物的兴趣、好奇心以及对事理的探究,多数学生的认知活动多以兴趣和好奇为取舍标准,旧的教学方式往往使这种能享受思维乐趣的心理情境缺失。因此,在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时,首先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设法创设能激起学生习兴趣的教学环境和心理情境,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要问而且爱问。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由此及彼,探索与之相关的诸多问题,从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中享受思维成果的乐趣。
此外,在日常学习中,我们教师有没有重视对学生质疑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善于质疑?传统的教学方式窒息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使他们成为知识灌输的容器,原本充满活力的学习活动变成是学生听答案、抄答案、对答案和背答案的过程,提问的勇气逐渐丧失,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提出质量不高,不能切中要点的问题,有时甚至还会提出与学习内容毫无关联的问题,浪费课堂教学时间。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对其适当进行筛选、整合,启发诱导学生来评鉴、判定;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比较、评议,去粗取精,看看哪些问题更有意义,更有价值。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在不断地质疑中体会:什么该问,什么不该问或不需要问,什么样的问题都有价值。
孔子在《论语》中曾经指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是对学生教学的要求,首先是让其积极思考,然后再进行适时启发,显然提出了对学生质疑思考意识的培养是首要的。于事多思,必有疑惑,有疑而善问,势能解疑答惑,增进学养。只要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注意加强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就一定能听到学生创新之花慢慢绽开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