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愈发离不开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能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组织课堂也成为了衡量教学能力的重要标准,运用何种教育技术以及如何运用教育技术是每一位教师需要考虑的。教育技术可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同时在运用的同时还要注意所选材料的科学性以及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原则。
关键词:教育技术;必要性;原则;教学
一、历史课堂现代教育技术的必要性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增强学习趣味性
历史学科的特殊性在于所学内容距离学生生活经验久远,学生较难对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产生“共情”,导致学习的历史是死板、生硬的历史。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通过展示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资源,为学生营造历史情境,吸引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中学历史一线教师往往会选用时间轴作为串联历史事件、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主要工具。时间轴也可以叫做年代尺,是表达历史事件发生时间、史事之间联系的直观教学工具。基本形式往往是在一根横轴上,标明历史事件名称以及发生的时间。例如:1839虎门销烟、1840-1842鸦片戰争、1842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凭借这一时间轴,学生可以通过“1840”这一时间点,前后推算三个历史事件的时间逻辑关系,是有效培养时空观念的教学工具。而有了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可以在课件中利用动画效果使时间轴动起来,增强历史教学的直观性,达成时空观念培养的效果。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
近些年来,学生对地图的识别能力在考核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天津近两年的历史高考都考查了学生对地理位置在地图上的识别能力,由此可见地图在培养学生空间地理观念时候的重要地位。在培养学生空间概念的时候,教师在一线教学中往往会利用历史地图作为工具。地图的来源大多是教材上的原图,但是教材上的地图往往展现的并不十分全面,需要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
案例1:例如人教版高中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这一课之中,教材仅仅提供了秦统一之后的疆域图,配有当时设置的郡级驻所和秦朝边界,包括辽东郡、象郡、陇西郡等等;在教材配套的文本中,提到秦国经过变法之后实力日益强大,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国,统一全国,定都咸阳。但地图并不能呈现统一之前七国的领土面积对比和相应的地理位置,学生无法直观体会到秦国灭六国的进程以及统一的历史意义。如果教师能在利用地图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在这一幅地图的左上角另附秦灭六国的过程示意图,即在地图上标注齐国在统一前的位置和面积,学生通过两图对比,就能更加直观的体会到秦统一六国对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的地理意义。此外,学生通过识读教材上的地图,对秦统一后的疆域有了初步印象,但由于古今行政区划发生演变,学生仅仅知道秦朝东至东海、西至陇西、北至辽东、南至桂林、象郡,但可能并不知道这“四至”是今天的哪些地方,无法把古今联系起来。由此,教师授课时仅仅利用教材上给出的地图,若不加以深入探究,会使学生在把握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理位置时,没有办法形成清晰的空间概念,因此,教师需要尝试利用其他的教学资源,例如利用课件制作动态地图,利用不同颜色的标识加以区分,才可以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
史料是历史教学必不可少的工具,有文字史料、图片史料、实物史料等等,教学中运用比较广泛的是文字史料与图片史料,文字史料往往由于篇幅过长,那么在教学中就离不开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
案例2:在讲授《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这一课时,教师往往会利用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来重点描写玉门关自然环境的艰险,或者运用引用《佛国记》中形容沙漠地区的词句,“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莫测所之,维视日以准东西,人骨以标行路。”从而突出张骞等人出使西域时遇到的极大困难,歌颂张骞的不畏艰难、为国分忧的崇高精神,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不同的史料呈现如果没有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就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在历史课堂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原则
(一)注重所选材料的科学性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初审通过出版的《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一课中,在第65页有一幅《二战后的欧亚社会主义国家》地图,地图中将标号5的位置标注为保加利亚,标号7的位置标注为罗马尼亚,实际上发生了张冠李戴的错误,把两个国家的名称和序号混淆了。南通的一位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地图中两个标号颠倒了。经出版社核查,教材上选用的地图确实出现了错误并及时声明更正。虽然这仅仅是一个个例,但也体现出学生和教师接触到历史地图,并不一定是绝对科学的,在使用时不能不加以考查。教学中地图的来源还有网络,历史地图一般由专业的工作人员进行绘制,较为科学;近年来网络的发达给教学中历史地图的来源扩大了渠道,但是往往历史地图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大大降低,网络上面错误的历史地图比比皆是,或者不是专业的历史地图,教师在使用中若不加以筛查,会在一定程度上误导学生,让学生产生困扰。
(二)注重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现代教育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使教学变得更加具体、生动,但要注意的是不能过于依赖现代教育技术,脱离了传统教学。例如在学习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时,不仅要利用教育技术展示当时的世界地图,还应该与传统的问题教学法相结合。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英国人饮食依赖茶叶,为什么不自己种植,而是选择大量从中国购买呢?”引导学生结合地图,分析英国的气候类型,总结出英国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日照不充足,并不适合茶叶的生长;而后来英国获取了中国茶树的养育方法和经验之后,在气候适宜的英属殖民地——印度,大量建设茶园,由此中国茶叶在出口中的首要地位也就逐渐下降了。在进一步探究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时,教师还可以提问“英国为什么选择中国作为开辟市场的对象呢?英国看中的是中国的什么特性呢?”引导学生观察地图,首先在地理位置上,欧洲与英国最为接近,贸易往来最为频繁,但欧洲除了沙俄、法国这些传统强国以外,剩下就是已经被英国和上述强国控制的殖民地国家了。因此,欧洲并不是英国开辟海外市场的首选;在北美洲,美国独立战争以美国的胜利为结局,英国对于控制美洲的野心和信心被大大打击,再加上美洲人民的反抗情绪,英国也并不会选择美洲作为开辟市场的对象;当时的非洲国家的很多地区已经被欧洲列强所瓜分,而且非洲内陆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尚未发明抗生素的欧洲人无法进入;亚洲的东南方,很多地方已经成为了殖民地。因此,只有东亚的中国和日本,满足英国侵略者的条件——富饶且传统;所以中日在19世纪先后被迫打开大门。由此一来,学生就可以逐步清楚中国在1840年前后被英国视为战略地的时空因素了。教师可以借助地图,抛出一个一个的问题,引导学生看清鸦片战争爆发背后的时空因素,从而达到时空观念的培养,“将具体问题置于特定的时空框架下;可以运用适当的时间、空间尺度对历史事件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解释”[1]。
三、结语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教师要善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历史体验,有效弥补传统历史教学的不足;但同时还应注意材料选择的科学性以及与传统教学手段相辅相成,从而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2-43
关键词:教育技术;必要性;原则;教学
一、历史课堂现代教育技术的必要性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增强学习趣味性
历史学科的特殊性在于所学内容距离学生生活经验久远,学生较难对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产生“共情”,导致学习的历史是死板、生硬的历史。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通过展示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资源,为学生营造历史情境,吸引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中学历史一线教师往往会选用时间轴作为串联历史事件、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主要工具。时间轴也可以叫做年代尺,是表达历史事件发生时间、史事之间联系的直观教学工具。基本形式往往是在一根横轴上,标明历史事件名称以及发生的时间。例如:1839虎门销烟、1840-1842鸦片戰争、1842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凭借这一时间轴,学生可以通过“1840”这一时间点,前后推算三个历史事件的时间逻辑关系,是有效培养时空观念的教学工具。而有了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可以在课件中利用动画效果使时间轴动起来,增强历史教学的直观性,达成时空观念培养的效果。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
近些年来,学生对地图的识别能力在考核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天津近两年的历史高考都考查了学生对地理位置在地图上的识别能力,由此可见地图在培养学生空间地理观念时候的重要地位。在培养学生空间概念的时候,教师在一线教学中往往会利用历史地图作为工具。地图的来源大多是教材上的原图,但是教材上的地图往往展现的并不十分全面,需要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
案例1:例如人教版高中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这一课之中,教材仅仅提供了秦统一之后的疆域图,配有当时设置的郡级驻所和秦朝边界,包括辽东郡、象郡、陇西郡等等;在教材配套的文本中,提到秦国经过变法之后实力日益强大,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国,统一全国,定都咸阳。但地图并不能呈现统一之前七国的领土面积对比和相应的地理位置,学生无法直观体会到秦国灭六国的进程以及统一的历史意义。如果教师能在利用地图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在这一幅地图的左上角另附秦灭六国的过程示意图,即在地图上标注齐国在统一前的位置和面积,学生通过两图对比,就能更加直观的体会到秦统一六国对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的地理意义。此外,学生通过识读教材上的地图,对秦统一后的疆域有了初步印象,但由于古今行政区划发生演变,学生仅仅知道秦朝东至东海、西至陇西、北至辽东、南至桂林、象郡,但可能并不知道这“四至”是今天的哪些地方,无法把古今联系起来。由此,教师授课时仅仅利用教材上给出的地图,若不加以深入探究,会使学生在把握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理位置时,没有办法形成清晰的空间概念,因此,教师需要尝试利用其他的教学资源,例如利用课件制作动态地图,利用不同颜色的标识加以区分,才可以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
史料是历史教学必不可少的工具,有文字史料、图片史料、实物史料等等,教学中运用比较广泛的是文字史料与图片史料,文字史料往往由于篇幅过长,那么在教学中就离不开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
案例2:在讲授《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这一课时,教师往往会利用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来重点描写玉门关自然环境的艰险,或者运用引用《佛国记》中形容沙漠地区的词句,“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莫测所之,维视日以准东西,人骨以标行路。”从而突出张骞等人出使西域时遇到的极大困难,歌颂张骞的不畏艰难、为国分忧的崇高精神,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不同的史料呈现如果没有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就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在历史课堂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原则
(一)注重所选材料的科学性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初审通过出版的《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一课中,在第65页有一幅《二战后的欧亚社会主义国家》地图,地图中将标号5的位置标注为保加利亚,标号7的位置标注为罗马尼亚,实际上发生了张冠李戴的错误,把两个国家的名称和序号混淆了。南通的一位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地图中两个标号颠倒了。经出版社核查,教材上选用的地图确实出现了错误并及时声明更正。虽然这仅仅是一个个例,但也体现出学生和教师接触到历史地图,并不一定是绝对科学的,在使用时不能不加以考查。教学中地图的来源还有网络,历史地图一般由专业的工作人员进行绘制,较为科学;近年来网络的发达给教学中历史地图的来源扩大了渠道,但是往往历史地图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大大降低,网络上面错误的历史地图比比皆是,或者不是专业的历史地图,教师在使用中若不加以筛查,会在一定程度上误导学生,让学生产生困扰。
(二)注重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现代教育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使教学变得更加具体、生动,但要注意的是不能过于依赖现代教育技术,脱离了传统教学。例如在学习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时,不仅要利用教育技术展示当时的世界地图,还应该与传统的问题教学法相结合。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英国人饮食依赖茶叶,为什么不自己种植,而是选择大量从中国购买呢?”引导学生结合地图,分析英国的气候类型,总结出英国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日照不充足,并不适合茶叶的生长;而后来英国获取了中国茶树的养育方法和经验之后,在气候适宜的英属殖民地——印度,大量建设茶园,由此中国茶叶在出口中的首要地位也就逐渐下降了。在进一步探究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时,教师还可以提问“英国为什么选择中国作为开辟市场的对象呢?英国看中的是中国的什么特性呢?”引导学生观察地图,首先在地理位置上,欧洲与英国最为接近,贸易往来最为频繁,但欧洲除了沙俄、法国这些传统强国以外,剩下就是已经被英国和上述强国控制的殖民地国家了。因此,欧洲并不是英国开辟海外市场的首选;在北美洲,美国独立战争以美国的胜利为结局,英国对于控制美洲的野心和信心被大大打击,再加上美洲人民的反抗情绪,英国也并不会选择美洲作为开辟市场的对象;当时的非洲国家的很多地区已经被欧洲列强所瓜分,而且非洲内陆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尚未发明抗生素的欧洲人无法进入;亚洲的东南方,很多地方已经成为了殖民地。因此,只有东亚的中国和日本,满足英国侵略者的条件——富饶且传统;所以中日在19世纪先后被迫打开大门。由此一来,学生就可以逐步清楚中国在1840年前后被英国视为战略地的时空因素了。教师可以借助地图,抛出一个一个的问题,引导学生看清鸦片战争爆发背后的时空因素,从而达到时空观念的培养,“将具体问题置于特定的时空框架下;可以运用适当的时间、空间尺度对历史事件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解释”[1]。
三、结语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教师要善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历史体验,有效弥补传统历史教学的不足;但同时还应注意材料选择的科学性以及与传统教学手段相辅相成,从而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