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会写“脆、拦”等8个字,会写“机械、钟楼”等17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教学重难点:
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2.能从文中找到关键语句,理解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出示表的谜语,猜猜这是什么?(板书:“表”)
2.表里面有螺丝、有齿轮、有表针等,但著名的作家冯至童年时却认为表里面有生物,他认为表里有个活着的小蝎子之类的小动物,他就把自己童年的这一段认识,这个有趣的经历写成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第16课《表里的生物》。
3.生齐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学习提示:(1)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2)说说“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出示生字词,指名读。
三、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结合表示时间的词语(小时候、一天、过了许多天、此后、后来),请快速浏览课文,想想在这些时间点上发生了什么?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文章写的是小时候的我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的话。
四、深入学习,体会人物个性
(一)文中的“我”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呢?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从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2、同学们再读一读,看这三段话是作者同一时间段的思考?联系起来想想,体会作者的思考过程。(生默读)
第一段是他的猜测;第二段,他得知表里的东西,想知道为什么蝎子会在表里;第三段,他已经知道蝎子为什么在表的原因
3、知道之后,他还在思考。我们一起看(师指板书)这是他证实之前的猜测,证实了问题之后依然在思考,证实问题之后,又有新的思考,对吧!(对)你们的体会真的是非常深刻!
(二)请大家现在再联系阅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作者的好奇而又爱思考还有什么与众不同
1、生交流:
2、他发现了什么观点?能不能用原文的话来回答?
3、看起来呀!作者小时候通过认真的观察,有这样的一套结论(B 板书:凡……都……)有了这样一套逻辑后,他才这样深入地思考。作者自己思考,自己得出结论,有结论后依然在思考。
4、同学们,你看作者能够从身边细小的事物中看出问题,之后就追根求源。你能把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出来吗?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课件出示)
5、同学们,下面我们来梳理一下刚才我们是如何印证观点的?(1)找到关键词语,加入自己的理解(2)除了找关键词语还将三段心理描写相互联系,并与课文第一自然段联系起来学习。
6、这样,我们的观点就更有说服力对不对?
师:好!我们继续学习,请大家看这些要求(课件出示)
(三)默读课文第9-15自然段,圈画相关语句,抓住关键词互相联系,继续印证我是一个好奇而又爱思考的孩子
(四)谁再来说!文章中除了写我之外,还有没有写其他人
1、第6、14段,父亲两次阻挠我动表。父亲的阻挠和我的好奇爱思考有关系吗?
有,父亲的阻挠牵扯出下文的内容。同时,父亲越是阻挠,我越是想看,激发我的好奇心。
2、我们通过朗读来看一看吧!(第3-9段)
师:注意标点符号!(师生配合读)我觉得我们班的孩子特别棒!刚才,我看到好多同学的表情动作都跟上了。
4、读着读着,你又发现我的哪些与众不同?(爱刨根问底,很执着)越是阻挠我——(越要去干)越是有困难——(越要去探索)这才是他的好奇而又爱思考!
(五)在我这样的努力下,最终,我证实了自己的结论(课件出示)
1、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齐读)
师:后来,我见人就说(课件出示)
2、“我有蟋蟀在钵(bō)子里,蝈(guō)蝈儿在葫芦里,鸟儿在笼子里,父亲却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男生齐读)
3、再读(课件出示)P 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女生齐读)
4、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同学们请大家联系课文的第一句话,谈谈你的理解(课件出示)
我小时候住在一座小城里,城里没有工厂,所以也没有机器的声音。
(1)生交流。
(2)小时候生活在小城,见识少,认识片面;长大了,明白了自己的幼稚,就不说了。
5、小结:文章是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简单有特色的对话,让我们了解了冯至是一个好奇而又爱思考的孩子,同时,他又把事情说清楚说具体了对吧!
五、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小的时候类似作者这样的经历
1、同学们,我们读着冯至的童年故事,说着冯至的童年故事,你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2、生交流。
3、童年趣事欢乐多!时间有限,老师发现还有很多同學也想表达,你们可以等课下这班里和同学们一起交流好吗?
六、小结
1、同学们,他就是冯至(课件出示)
冯至插图、冯至资料
2、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后来成为非常有影响力的诗人,翻译家,教授。这一节课,我们读了诗,读了文。结合冯至小时候的故事和他后来的成果,你有什么收获?(生答,师随评)像冯至一样去探索,去思考对不对?
孩子们!这一节课,我们一边体会学习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观点的方法,同时,也感受着一个人的成功与自己童年时的好奇而又爱思考密不可分。老师真诚地希望我们这种思考一直要继续下去!
1.会写“脆、拦”等8个字,会写“机械、钟楼”等17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教学重难点:
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2.能从文中找到关键语句,理解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出示表的谜语,猜猜这是什么?(板书:“表”)
2.表里面有螺丝、有齿轮、有表针等,但著名的作家冯至童年时却认为表里面有生物,他认为表里有个活着的小蝎子之类的小动物,他就把自己童年的这一段认识,这个有趣的经历写成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第16课《表里的生物》。
3.生齐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学习提示:(1)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2)说说“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出示生字词,指名读。
三、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结合表示时间的词语(小时候、一天、过了许多天、此后、后来),请快速浏览课文,想想在这些时间点上发生了什么?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文章写的是小时候的我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的话。
四、深入学习,体会人物个性
(一)文中的“我”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呢?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从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2、同学们再读一读,看这三段话是作者同一时间段的思考?联系起来想想,体会作者的思考过程。(生默读)
第一段是他的猜测;第二段,他得知表里的东西,想知道为什么蝎子会在表里;第三段,他已经知道蝎子为什么在表的原因
3、知道之后,他还在思考。我们一起看(师指板书)这是他证实之前的猜测,证实了问题之后依然在思考,证实问题之后,又有新的思考,对吧!(对)你们的体会真的是非常深刻!
(二)请大家现在再联系阅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作者的好奇而又爱思考还有什么与众不同
1、生交流:
2、他发现了什么观点?能不能用原文的话来回答?
3、看起来呀!作者小时候通过认真的观察,有这样的一套结论(B 板书:凡……都……)有了这样一套逻辑后,他才这样深入地思考。作者自己思考,自己得出结论,有结论后依然在思考。
4、同学们,你看作者能够从身边细小的事物中看出问题,之后就追根求源。你能把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出来吗?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课件出示)
5、同学们,下面我们来梳理一下刚才我们是如何印证观点的?(1)找到关键词语,加入自己的理解(2)除了找关键词语还将三段心理描写相互联系,并与课文第一自然段联系起来学习。
6、这样,我们的观点就更有说服力对不对?
师:好!我们继续学习,请大家看这些要求(课件出示)
(三)默读课文第9-15自然段,圈画相关语句,抓住关键词互相联系,继续印证我是一个好奇而又爱思考的孩子
(四)谁再来说!文章中除了写我之外,还有没有写其他人
1、第6、14段,父亲两次阻挠我动表。父亲的阻挠和我的好奇爱思考有关系吗?
有,父亲的阻挠牵扯出下文的内容。同时,父亲越是阻挠,我越是想看,激发我的好奇心。
2、我们通过朗读来看一看吧!(第3-9段)
师:注意标点符号!(师生配合读)我觉得我们班的孩子特别棒!刚才,我看到好多同学的表情动作都跟上了。
4、读着读着,你又发现我的哪些与众不同?(爱刨根问底,很执着)越是阻挠我——(越要去干)越是有困难——(越要去探索)这才是他的好奇而又爱思考!
(五)在我这样的努力下,最终,我证实了自己的结论(课件出示)
1、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齐读)
师:后来,我见人就说(课件出示)
2、“我有蟋蟀在钵(bō)子里,蝈(guō)蝈儿在葫芦里,鸟儿在笼子里,父亲却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男生齐读)
3、再读(课件出示)P 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女生齐读)
4、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同学们请大家联系课文的第一句话,谈谈你的理解(课件出示)
我小时候住在一座小城里,城里没有工厂,所以也没有机器的声音。
(1)生交流。
(2)小时候生活在小城,见识少,认识片面;长大了,明白了自己的幼稚,就不说了。
5、小结:文章是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简单有特色的对话,让我们了解了冯至是一个好奇而又爱思考的孩子,同时,他又把事情说清楚说具体了对吧!
五、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小的时候类似作者这样的经历
1、同学们,我们读着冯至的童年故事,说着冯至的童年故事,你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2、生交流。
3、童年趣事欢乐多!时间有限,老师发现还有很多同學也想表达,你们可以等课下这班里和同学们一起交流好吗?
六、小结
1、同学们,他就是冯至(课件出示)
冯至插图、冯至资料
2、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后来成为非常有影响力的诗人,翻译家,教授。这一节课,我们读了诗,读了文。结合冯至小时候的故事和他后来的成果,你有什么收获?(生答,师随评)像冯至一样去探索,去思考对不对?
孩子们!这一节课,我们一边体会学习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观点的方法,同时,也感受着一个人的成功与自己童年时的好奇而又爱思考密不可分。老师真诚地希望我们这种思考一直要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