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9575584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会写“脆、拦”等8个字,会写“机械、钟楼”等17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教学重难点:
  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2.能从文中找到关键语句,理解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出示表的谜语,猜猜这是什么?(板书:“表”)
  2.表里面有螺丝、有齿轮、有表针等,但著名的作家冯至童年时却认为表里面有生物,他认为表里有个活着的小蝎子之类的小动物,他就把自己童年的这一段认识,这个有趣的经历写成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第16课《表里的生物》。
  3.生齐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学习提示:(1)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2)说说“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出示生字词,指名读。
  三、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结合表示时间的词语(小时候、一天、过了许多天、此后、后来),请快速浏览课文,想想在这些时间点上发生了什么?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文章写的是小时候的我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的话。
  四、深入学习,体会人物个性
  (一)文中的“我”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呢?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从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2、同学们再读一读,看这三段话是作者同一时间段的思考?联系起来想想,体会作者的思考过程。(生默读)
  第一段是他的猜测;第二段,他得知表里的东西,想知道为什么蝎子会在表里;第三段,他已经知道蝎子为什么在表的原因
  3、知道之后,他还在思考。我们一起看(师指板书)这是他证实之前的猜测,证实了问题之后依然在思考,证实问题之后,又有新的思考,对吧!(对)你们的体会真的是非常深刻!
  (二)请大家现在再联系阅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作者的好奇而又爱思考还有什么与众不同
  1、生交流:
  2、他发现了什么观点?能不能用原文的话来回答?
  3、看起来呀!作者小时候通过认真的观察,有这样的一套结论(B 板书:凡……都……)有了这样一套逻辑后,他才这样深入地思考。作者自己思考,自己得出结论,有结论后依然在思考。
  4、同学们,你看作者能够从身边细小的事物中看出问题,之后就追根求源。你能把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出来吗?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课件出示)
  5、同学们,下面我们来梳理一下刚才我们是如何印证观点的?(1)找到关键词语,加入自己的理解(2)除了找关键词语还将三段心理描写相互联系,并与课文第一自然段联系起来学习。
  6、这样,我们的观点就更有说服力对不对?
  师:好!我们继续学习,请大家看这些要求(课件出示)
  (三)默读课文第9-15自然段,圈画相关语句,抓住关键词互相联系,继续印证我是一个好奇而又爱思考的孩子
  (四)谁再来说!文章中除了写我之外,还有没有写其他人
  1、第6、14段,父亲两次阻挠我动表。父亲的阻挠和我的好奇爱思考有关系吗?
  有,父亲的阻挠牵扯出下文的内容。同时,父亲越是阻挠,我越是想看,激发我的好奇心。
  2、我们通过朗读来看一看吧!(第3-9段)
  师:注意标点符号!(师生配合读)我觉得我们班的孩子特别棒!刚才,我看到好多同学的表情动作都跟上了。
  4、读着读着,你又发现我的哪些与众不同?(爱刨根问底,很执着)越是阻挠我——(越要去干)越是有困难——(越要去探索)这才是他的好奇而又爱思考!
  (五)在我这样的努力下,最终,我证实了自己的结论(课件出示)
  1、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齐读)
  师:后来,我见人就说(课件出示)
  2、“我有蟋蟀在钵(bō)子里,蝈(guō)蝈儿在葫芦里,鸟儿在笼子里,父亲却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男生齐读)
  3、再读(课件出示)P 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女生齐读)
  4、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同学们请大家联系课文的第一句话,谈谈你的理解(课件出示)
  我小时候住在一座小城里,城里没有工厂,所以也没有机器的声音。
  (1)生交流。
  (2)小时候生活在小城,见识少,认识片面;长大了,明白了自己的幼稚,就不说了。
  5、小结:文章是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简单有特色的对话,让我们了解了冯至是一个好奇而又爱思考的孩子,同时,他又把事情说清楚说具体了对吧!
  五、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小的时候类似作者这样的经历
  1、同学们,我们读着冯至的童年故事,说着冯至的童年故事,你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2、生交流。
  3、童年趣事欢乐多!时间有限,老师发现还有很多同學也想表达,你们可以等课下这班里和同学们一起交流好吗?
  六、小结
  1、同学们,他就是冯至(课件出示)
  冯至插图、冯至资料
  2、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后来成为非常有影响力的诗人,翻译家,教授。这一节课,我们读了诗,读了文。结合冯至小时候的故事和他后来的成果,你有什么收获?(生答,师随评)像冯至一样去探索,去思考对不对?
  孩子们!这一节课,我们一边体会学习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观点的方法,同时,也感受着一个人的成功与自己童年时的好奇而又爱思考密不可分。老师真诚地希望我们这种思考一直要继续下去!
其他文献
教學目标
期刊
課题分析
期刊
活动目标:  1. 了解魔术师的本领,乐意向魔术师学习并尝试魔术表演。  2. 体验魔术表演给大家带来的快乐。  活动过程:  一、引出魔术,激发兴趣  1.经验回忆:你们看过魔术表演吗?看过什么有趣的魔术表演?  小结:魔术很有趣,大家都喜欢看。  2.师生共同欣赏魔术视频。  过渡:老师请来了一位魔术师,大家想看看他的表演吗?  观看视频后交流:这个魔术有趣吗?哪些地方很有趣?  小结:魔术师
期刊
很多单位在工作中都会利用计分制来衡量工作的好与坏,以促进个人或小集体之间的竞争,使工作做得更好,尤其是学校,更是对每班的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量化计分统计,罗列在表上,以表彰先进,激励后进,使教学工作得以更好的进行。  有一日,当我站在“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评分统计表”面前忽然灵机一动,心中有了一个绝妙的主意:让学生给自己打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以便提高教学质量。我的这一想
期刊
摘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全民族素质,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教育是实现国家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基本途径,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学校教育具有方向性。学校教育由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能够产生良好的效果,同时学校教育能够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由于我国的教育现状,农村学校的教育在整个教育实施中尤为重要。农村学校的教育
期刊
活动目标:1、在游戏的情境中尝试以不同数为参照进行数的排序。  2、喜欢参与数游戏,体验数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1、ppt课件  2、實物:卡纸小汽车(红蓝各7辆)、6把小椅子等。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乐园  导入:你们最喜欢去哪里玩呀?  过渡语:今天我们就到游乐园里去玩一玩。  二、赛车游戏,感知序数  (一)卡丁车游戏一  1.播放赛车场录音,导入游戏  提问:广播里说了什
期刊
Learning aims:  1) To master some key words, phrases and sentences in the text;  2) To get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and improve the ability to read.  3) To know something about Australia.  4) To w
期刊
一、教材分析  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本节课源于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整式加减》第二节第1课时,是在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单项式、多项式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上,对同类项进行合并、探索的一个课题。“合并同类项”这一知识点是整式部分的核心,因为它是本章重点“整式加减”的基础,其法则以及去括号与添括号的法则是整式加减的重点。同类项这一节的教学内容有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法则及其应用,其法则的应
期刊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内容。教材的意图是通过欣赏中国戏曲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及生动形象的脸谱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京剧特有的语言艺术和欣赏方法,进而激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达到传承与弘扬的目的。  二、学生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小学六年级学生,学生的感知力、理解力较强,对“时、空”观念也比较明确,理解记忆、抽象思维和创造性想象有一定的水平,有意注意占優势,并且
期刊
养育孩子应该是当下最让万千父母焦虑的一个词语了吧。无论是学前培养还是幼升小、小升初、亦或者是高考,家长们对于家里的孩子倾注了所有的精力与热情。但是结果却让人唏嘘。无论是亲子关系问题的频发。还是孩子自残、自杀等极端案例,可以说是在网上、媒体频频报道。进而演变成年轻人不愿意结婚,结婚后不愿意生孩子的现象也很多。2016年国家二孩政策开放以来,并未看见大规模二胎的出生。这当然有很多方面的问题,但不得不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