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语文教学的每个细节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tzyl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2月13日,参加了青年教师培训会暨省培教师汇报会。听了刘仁娟和顾晨旭两位教师的课,收获颇丰,对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张磊教师的省培报告,切切实实地让人收获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真切地感受到:教师的成长也离不开教研,只有不断反思才能尽快成长。
   一、做一个有心人,学会关注教育细节
   任何一堂课都是由很多的小细节构成的,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在谈教育的时候曾经说过:“具体具体再具体,细节细节再细节。”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也离不开细节,细节虽小却渗透着教师的教育智慧。
   教育教学中的细节,有时是简短的一句鼓励,有时是不经意一瞥的眼神,亦或是一个转瞬即逝的表情,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错误,等等,点点滴滴都能激起学生心中的涟漪。回顾两位教师的课堂,将每一个课堂细节都做到了实处。一句句鼓励的话语,一个个关心的眼神,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也让课堂活起来了。反观很多的课堂,在教育细节方面做得远远不够,很多的时候比较粗线条,很多的时候注意不到一些细节。
   一名优秀的教师,要有教育机智,要善于把“教书”和“育人”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做精做细。
   二、吃透教材,备好每一堂课
   从两位教师的课堂教学以及张磊教师的汇报中,最打动人的是他们对于教学教育的独到见解,让人耳目一新。
   吃透教材,备好每一节课才能上好每一堂课,才能让学生学到更多。虽然教参、教案等教辅资料很多,但是那都是别人的见解,是别人对于教学的研读。特别是作为青年教师,对于教材要有自己独到的认识,不能坚持不变的陈词滥调,而应该注重对教材的研读,做到对教材“懂、透、化”,让自己独到深刻的理解开启学生的智慧点。
   反观很多的教学,更多的时候缺乏对教材的深入解读,更多的借助网络资源亦或是教案,比较浅显地理解教材,甚至有时候把握不住重难点,最后导致学生学得不扎实,甚至雾里看花。一个没有个性化解读能力的教师,又怎么能培养出有个性化阅读能力的学生呢?何况,对教材的研读是语文教师的份内之事,是必修的基本功。
   三、重课堂动态生成,着眼学生的发展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而教学过程是动态生成的。尽管教师在备课时,已经对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做了充分的预设,但是在课堂中,依然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更有意料之外的情况发生。面对多彩的课堂,教师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把握动态教学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机智,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生成的各种各类信息,能解决的尽量在课堂中解决,灵活驾驭教学过程,推进教学效果的有效生成。
   两位教师充分地展现了学生的风采,真正做到了把课堂交给学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两位教师也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可以感受到,两位教师真正做到了备学生,这正是很多课堂欠缺的地方。
   四、成长离不开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波斯纳曾提出过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可见,经验和反思对教师的成长有着非常大的意义。语文教师也是在教学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循环往复中,逐渐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不断发展和超越自我的。
   若想跑得更快,要先学会停下来。教师经常教育学生要学会反思,对于自己做错的题目,要积累,学会举一反三。作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反思同样重要。一个不懂教育反思的教师,有可能永远是一个教书匠,永远不会成为一个专家型教师,更别说教育艺术家了。在自己反思的过程中,更及时地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改正,才能更好地发展。只有坚持不懈进行反思的教师,才是真正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所收获的人。
   脱离了实践活动的理论是空谈,但是缺乏了理论指导的实践,犹如无头苍蝇。这次培训,给以后的教学活动指明了方向,对于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青年教师才刚起步,漫漫长路,似乎看不到终点,但是曲折过后终究会看到曙光。要把每一次培训都看成是一个新征程的起点、一个开端,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当好一名谦逊的学生,不断地学习,并做到学以致用,将所学到的新知识尽快地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运用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去。
其他文献
时下,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几种看法:一种认为,要提高教学质量主要靠生源。另一种认为,要提高教学质量,各级组织领导要加大刺激的力度,刺激越大教师的积极性就越高。再一种认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长年累月的事,我任的本届学生质量差,是由于前任的责任,前任没教好我也无能为力。   一、勤于疏通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教材(包括教学大纲)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依托和根本。离开了教材、教学大纲,教学质量的提高就
期刊
中国古代的文言小说,一般说来,对人物的肖像描写,是很不经意的,所以在作品中很少出现。六朝时期的志怪志人之书,虽“搜奇记逸”,时多隽永,然皆“粗陈梗概”,简朴少华。《红楼梦》之前的文学作品的肖像描写,往往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如,《陌上桑》中的“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有些作品还存在着程式化的弊病,如,“此女有闭月羞花之貌”。而《红楼梦》对于人物的肖像描写,则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不仅能把人物的妆
期刊
“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个成语出自于《晋书陶潜传》,意思是用来比喻有骨气、清高。因此有人评价: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为理想和信仰而活着的文人,是真正为人间立下荣辱标准的人,千秋万代令人永远难忘。   一、决裂官场回归自然的渊明   陶诗中写官场生活的诗句很少,但从作者简介中可以知道是从官场回归。五次出仕:394年,29岁,为江州祭酒,不久辞归;召为主薄,不就。398年,33岁,入桓玄幕府;五年
期刊
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是追求师生心灵共鸣、生生思维碰撞的课堂。这就对课堂教学即时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能力和语言艺术发出了挑战。作为教师,我们也越来越感到教学评价的重要性,但扫描我们的课堂,一些失败的即使评价还是频频出现,让人担忧:一是缺乏真诚的形式评价;二是缺乏引导的无效评价;三是缺乏民主的单向评价;四是缺乏客观的公正评价。   那么,怎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做到艺术的即
期刊
《陈情表》为西晋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文章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真情流露,委婉畅达。该文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有“读诸葛亮《出师表》不流泪者不忠,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的说法。   教学中,可以紧扣“孝”字,结合当今社会特点和学生道德认知的现状,进行“孝文化”的相关教育。   一、感恩
期刊
好的复习课就像一篇优美的散文,形散而神不散,使得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一种精神上的享受。那么怎样才能上好一节复习课呢?    (一)阅读记叙文应把握的方法   1.要清楚每段文字的侧重点。是侧重记人,还是侧重叙事;是写景状物,还是较多的环境描写,对这些基本内容有正确的判断。   2.要清楚地知道记叙的要素,在头脑中形成一幅清晰的内容梗概图。对全段或全篇文字有整体印象。   3.纵观全篇
期刊
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基础教育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过去,常常把学生比作一张白纸,教师往上画什么,白纸上就有什么,最后完成的作品便是教师对学生教育的结果。其实不然,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自己的喜好,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个性
期刊
近年来,语文教改风起云涌,但写作教学沿用多年的模式却一直没有多大转变:作文时众人一题,老师定框框,限要求;学生翻作文选,仿范文,绞尽脑汁,搜肠刮肚。讲评时,老师在台上读范文,析技巧;学生却大多雾里看花,不明所以。结果,学生“戴着镣铐跳舞”、“被牵着鼻子走”。写出的文章,千人一面,没个性,缺乏激情。我们几位老师开始认识到,不打破旧的作文模式,不把学生从这种“训练”的枷锁中解救出来,不拓宽学生的视野及
期刊
曾有一句俏皮的话是这样说的:“分分分,老师的法宝,学生的命根。”在这里,首先申明,引用这话的目的,无非是想揭示分数对于教师和学生重要性。对教师而言,分数是非常有用的法宝;对学生而言,分数如同命根一样重要。作为教师,要充分地利用好手中的法宝——即分数,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此,需要建立良好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给学生品行进行量化打分。   就语文这门学科而言,可以这样设立这样一些分数:语文成绩=平
期刊
一位班主任,只有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生,才能准确地评价并且引领学生。如果想要成功管理好自己的班,他所掌握的有关信息越多,他就越能做出最恰当的判断。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可以考虑让班集体日志发挥重要作用。   回顾一些有经验的班主任对班内事务的处理,都是建立在对事情有了比较细致的了解、在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认识的基础之上。不少优秀班主任的学期评语,让学生觉得准确、真诚,从而极大地促发了学生对班主任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