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研究所要探讨的问题是学员间亲密关系与小组合作成效的关系及其密切程度。用实验方法——准实验设计中的固定组前后测设计,用自编的一份反映合作学习成效的5个指标来测定。从研究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实验组学生通过专项训练后合作成效提高幅度较大。发展学生的社会交往技能以促成亲密关系与提高小组合作成效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
【关键词】专项训练;小组合作;亲密关系;合作成效
1.研究目的意义
尽管心理学的研究清楚地表明,儿童通过小组合作能够更富成效地学习,但这一教学技巧却未在小学教学取得广泛成功。学员间形成和保持亲密的人际关系,对于提高学生社会交往技能,以及培养合作能力都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学员间关系密切合作时成效相对较好,反之则相对差些。那么学员间的亲密关系与小组合作学习成效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它们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如何?这是本研究探讨的问题之所在。
2.研究假设
学生间的亲密关系与合作学习成效无关。
3.研究变量
3.1自变量——发展学生的社会交往技能,以促进亲密关系。具体操作为将样本60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名,对实验组学员进行旨在培养其社会交往技能,以促成亲密关系的专项训练,这些专项训练的内容是由发展社会关系论课程提供的,其在这方面的功能已在研究中得到初步证实。这些专项训练的内容分别是培养敏感和信任的蒙眼走路活动课和培养交流沟通能力的说三件事练习课以及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一起摆字母(用身体摆成字母形状)训练课。每周三课时,连续进行六周,以促成亲密关系。
3.2因变量——用合作学习成效的后测平均分减去前测平均分即为合作学习成效的得分情况(实验组30名的合作成效)。
3.3无关变量的控制——实验组和对照组由同一名老师进行教学。其它无关变量例如历史、成熟等通过设对照组进行控制、平衡、抵消。
4.文献综述
我们见到很多关于小学课学教学中合作学习和集体学习的重要性的文章。可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却很少发现学生积极的合作,有研究表明儿童以小组形式就座并不能增强彼此间的互动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有关考察运用小组学习影响课堂效果问题是什么?我们常见到的回答是:学习任务必须有合作性;小组成员构成要科学安排,如学员做到好、中、差结合、男女学员搭配合理等,这些因素固然也有很大关联,但有关涉及学员间亲密关系与合作学习成效间关系的研究却见之甚少。故本研究能为小组学习课堂教学策略的实施提供一些科学的指导与帮助,毕竟合作学习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员间积极有效的合作。
5.研究方法与设计
5.1研究对象三年级学生。样本——小学三年级学生60名。取样方法-整群随机抽样。
5.2实验设计:用准实验设计中的固定组前后测设计。
5.3实验工具:用自编的一份反映合作学习成效的表。其中包含5个单项指标:A积极参与程度;B、合理分工情况;C、协调配合程度;D、有效交流情况;E、快速完成任务情况。指标权重比例为1∶1∶1∶1∶1,即各占20%,各项指标用5分等级制来评估。
5.4实验步骤:①将对照组、实验组分别进行两节相同内容的合作学习形式的教学,记录下反映合作成效的5个指标的具体得分情况,并求出平均分作为其各自的前测成绩(五分制)。②对实验组进行每周3课时,连续六周的以促成亲密关系的专项训练课。③六周后(训练六周)对实验组、对照组再进行两节相同内容的合作学习形式教学,同样取得其各自的后测平均成绩(五分制)。
6.研究结果
6.1如下表:附表
6.2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实验组学生合作成效提高幅度较大,平均提高0.78分,而对照组仅平均提高0.38分,从衡量合作成效的5个单项指标的提高幅度来看,实验组学生在合作时各单项指标的提高幅度均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实验组学生由于进行了连续6周、每周三课时的旨在培养其社会交往能力、促成亲密关系的专项训练,即自变量,导致因变量小组合作成效的提高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因为在实验中我们用的是准实验设计中的固定组前后测设计,其它无关变量例历史、成熟等因素我们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控制,确保实验结果真实、有效。
7.研究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知道发展学生的社会交往技能以促成亲密关系,是提高小组合作成效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对于激发学生在合作中“积极参与”、“有效交流”和“快速完成任务”方面具有更突出作用。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强,学生间关系亲密的则合作成效较好,反之则差些。总之一句话,发展学生的社会交往技能以促成亲密关系与提高小组合作成效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
参考文献
[1]英国怀特布雷斯.《小学教学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1
[2]陈静逊.《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1
[3]王承绪,顾明远.《比较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2
收稿日期:2008-09-08
【关键词】专项训练;小组合作;亲密关系;合作成效
1.研究目的意义
尽管心理学的研究清楚地表明,儿童通过小组合作能够更富成效地学习,但这一教学技巧却未在小学教学取得广泛成功。学员间形成和保持亲密的人际关系,对于提高学生社会交往技能,以及培养合作能力都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学员间关系密切合作时成效相对较好,反之则相对差些。那么学员间的亲密关系与小组合作学习成效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它们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如何?这是本研究探讨的问题之所在。
2.研究假设
学生间的亲密关系与合作学习成效无关。
3.研究变量
3.1自变量——发展学生的社会交往技能,以促进亲密关系。具体操作为将样本60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名,对实验组学员进行旨在培养其社会交往技能,以促成亲密关系的专项训练,这些专项训练的内容是由发展社会关系论课程提供的,其在这方面的功能已在研究中得到初步证实。这些专项训练的内容分别是培养敏感和信任的蒙眼走路活动课和培养交流沟通能力的说三件事练习课以及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一起摆字母(用身体摆成字母形状)训练课。每周三课时,连续进行六周,以促成亲密关系。
3.2因变量——用合作学习成效的后测平均分减去前测平均分即为合作学习成效的得分情况(实验组30名的合作成效)。
3.3无关变量的控制——实验组和对照组由同一名老师进行教学。其它无关变量例如历史、成熟等通过设对照组进行控制、平衡、抵消。
4.文献综述
我们见到很多关于小学课学教学中合作学习和集体学习的重要性的文章。可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却很少发现学生积极的合作,有研究表明儿童以小组形式就座并不能增强彼此间的互动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有关考察运用小组学习影响课堂效果问题是什么?我们常见到的回答是:学习任务必须有合作性;小组成员构成要科学安排,如学员做到好、中、差结合、男女学员搭配合理等,这些因素固然也有很大关联,但有关涉及学员间亲密关系与合作学习成效间关系的研究却见之甚少。故本研究能为小组学习课堂教学策略的实施提供一些科学的指导与帮助,毕竟合作学习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员间积极有效的合作。
5.研究方法与设计
5.1研究对象三年级学生。样本——小学三年级学生60名。取样方法-整群随机抽样。
5.2实验设计:用准实验设计中的固定组前后测设计。
5.3实验工具:用自编的一份反映合作学习成效的表。其中包含5个单项指标:A积极参与程度;B、合理分工情况;C、协调配合程度;D、有效交流情况;E、快速完成任务情况。指标权重比例为1∶1∶1∶1∶1,即各占20%,各项指标用5分等级制来评估。
5.4实验步骤:①将对照组、实验组分别进行两节相同内容的合作学习形式的教学,记录下反映合作成效的5个指标的具体得分情况,并求出平均分作为其各自的前测成绩(五分制)。②对实验组进行每周3课时,连续六周的以促成亲密关系的专项训练课。③六周后(训练六周)对实验组、对照组再进行两节相同内容的合作学习形式教学,同样取得其各自的后测平均成绩(五分制)。
6.研究结果
6.1如下表:附表
6.2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实验组学生合作成效提高幅度较大,平均提高0.78分,而对照组仅平均提高0.38分,从衡量合作成效的5个单项指标的提高幅度来看,实验组学生在合作时各单项指标的提高幅度均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实验组学生由于进行了连续6周、每周三课时的旨在培养其社会交往能力、促成亲密关系的专项训练,即自变量,导致因变量小组合作成效的提高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因为在实验中我们用的是准实验设计中的固定组前后测设计,其它无关变量例历史、成熟等因素我们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控制,确保实验结果真实、有效。
7.研究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知道发展学生的社会交往技能以促成亲密关系,是提高小组合作成效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对于激发学生在合作中“积极参与”、“有效交流”和“快速完成任务”方面具有更突出作用。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强,学生间关系亲密的则合作成效较好,反之则差些。总之一句话,发展学生的社会交往技能以促成亲密关系与提高小组合作成效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
参考文献
[1]英国怀特布雷斯.《小学教学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1
[2]陈静逊.《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1
[3]王承绪,顾明远.《比较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2
收稿日期:2008-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