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手工艺技法动作思维驱动产品模型课程教学实践研究

来源 :设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in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探讨传统手工艺动作思维与《产品模型制作》课程实践的融合机制以提高学生模型制作技能。深入分析非遗手工艺典型动作思维形式,以新会葵艺制作的多款课程模型为例,验证手工艺技法动作思维完善模型课程的有效性。将非遗手工艺的动作思维渗透到产品模型课程中,有效提高产品设计专业学生的模型制作技能及产品造型美感控制能力。
  关键词:非遗手工艺 动作思维 隐性知识 新会葵艺 模型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 9)07-0092-04
  引言
  《产品设计模型制作》是产品设计专业一门的重要专业基础课。通过触摸、体验、制作产品模型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将“平面化”构思、图样转化为三维的、真实可触的实物,是产品设计流程中完善设计的主要环节。目前国内产品模型课程普遍存在三个方向上的问题:(1)模型课程使用材料单一,造成学生对材料工艺的体验缺失。为了提高我国传统文化认知的受众范围,提高我国大学生的文化素养,让我国文化遗产进入大学课程,国内一部分高校相继开设了文创设计相关的课程。而模型课程大部分依旧在使用石膏、油泥、ABS塑料等传统材料,使无法学生感受其他材料工艺对产品形态带来不同效果的体验,不能与今后文创设计等专业课程的融洽连接。(2)模型课程大多以模写已有成熟产品为主,无法有效培养学生产品造型能力。目前国内模型课程的教学内容大多是对现有产品造型進行简单的轮廓复制,导致学生无法深入了解产品的功能、材质、色彩、结构、工艺、肌理、质感等方面对产品设计的影响作用,而且阻碍了学生在制作模型过程中主观能动思维的发挥,造成学生制作不严谨,产品表面粗糙,真实感不强等问题。(3)学术界对模型课程教改开展了一些相关性的研究,但大多关注于课程的管理制度模式和新技术使用等层面上。本研究基于动作思维角度,尝试把非遗手工艺技法融入模型课程实践环节中,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主要目的,具有一定的开拓性。动作思维相比于手绘技法与电脑建模,在概念想法时更为高效、直观,通过直接动手制作实体造型,获得直观的造型美感体验,激发学生潜在的产品造型思维能力。总之,非遗手工艺技法中的动作思维对驱动模型课程的设计实践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与创新性。
  一、解构非遗手工艺技法中的动作思维
  (一)动作思维的概念
  所谓动作思维是人以自身的肢体、肌肉等活动来表现的思维。人类的思维过程首先就是从“手的思维”即动作思维开始的。实际动作是动作思维的支柱。通过“身体动作”的体验感知,激发操作者的创造性思维。图1是动作思维对陶艺造型设计的影响作用,通过手在陶土上灵活的“游走”,触觉与感知觉的充分碰撞,极好地把控了整体造型的走向。例如,在拉坯时,通过手指的动作感知塑造陶罐的轮廓线条、空间形态及虚实比例;通过手指的力量按压塑造产品的肌理质感。将“动作思维”的理念引入产品专业模型课程中,让学生在现实材料中直接动手制作模型来推敲造型,在动作的过程中思考、完善产品的形态,为今后文创设计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如图1。
  (二)动作思维与非遗手工艺技法隐性知识
  英国科学家、哲学家迈克尔·波拉尼将知识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他认为通常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知识,称为显性知识;在行动中所蕴含的未被表述的知识,称为隐性知识。非遗手工艺作为传统文化知识同样具有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两个部分。非遗手工艺的隐性知识很容易被忽视,对其进行研究与传承保护具有一定难度。以新会葵艺为例,其显性知识包括葵艺制品样式、烙画图案、使用工具分类、制作流程等;其隐性知识包括手艺人的思维认知、手艺人肢体感受、手艺人的生活背景、手艺人的知识水平等。可以看出,非遗手工艺的隐性知识即是手工艺人自身的隐性知识。日本野中郁次郎教授认为,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具有难以规范化的特点,因此不易传递给他人,它深深地植根于行为本身和个体所处环境的约束,包括个体的思维模式、信仰观点和心智模式等。那些不可用语言、图形直接表达的经验知识与手工艺人自身因素息息相关,通过长期、大量、反复的练习积累而成,是基于他们自身的生活环境、情感经历、思维体系有关,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文化现象。
  根据国内外学者对隐性知识的分类研究中,手艺人的身体与社会文化的隐性知识就直接和动作思维有关。我们能直观地看到手艺人编织的动作、竹片的数量、编织的次数、编织的图案等显性知识,但却无法理解手与脚“一松一紧”的配合力度与速度,手在拨动竹片时是如何保证竹片图案的间距与空间的韵律关系,如图2。手工艺人的“一挑、一压”就能编织出精美的用具形态,而我们用相同的方法编织,效果却天差地别,这与手工艺人潜在的隐形知识密切相关。可见,挖掘非遗手工艺背后的隐性知识才是传承的核心。笔者曾经访问过一个竹编手艺人是如何把2-3mm的竹片破成5-6个薄片,他说:“通过在片竹片的过程中,感受竹片的阻力来判断竹片的厚度与刀法的走向,一般要有四年左右的经验才能做得到。”可见,传承非遗手工艺技法的核心要点之一是手工艺人身体(手)动作思维的解构,其主要基于身体对材料和三维空间等的一种全方位、整体的把握。非遗手工艺中手艺人隐性的身体动作知识与动作思维的思想不谋而合,手工工艺技法是动作思维的体现,动作思维又可以促进手工艺的创新发展。
  (三)动作思维与非遗手工艺中的造型技巧
  换个角度说,产品模型是动作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模型课中的动作思维主要研究手的姿势、力度对模型材料的影响。模型课中常见的材料形态主要有油泥块、石膏粉、铁丝、纸片、ABS板等,主要以块、片、线为主要造型起点。块对应的动作有推、捏等;线对应的动作有扭、卷、转、折、弯等;线对应的动作有绕、编织、编结等,通过以上动作的推敲,可以延伸出多种丰富的造型。图3是与产品模型相关的几种动作思维动作:“弯”是造型的一种常用方法,它可使平直规整的曲面变为自由曲面;“扭”可以使曲面在三维空间中产生丰富变化;“捏”是指在平滑曲面或规则曲面上捏出突起;“挤”是指通过挤推面的两侧使中间产生挤出造型,与捏的不同之处在于,捏的造型体量较小,而挤的体量较大;“压”使平滑曲面的表面产生凹陷或压痕,可以使曲面产生丰富的变化;“卷”分为内卷和外卷,内卷是将曲线面的边缘向里卷曲以形成曲面的变化,外卷是将曲线面的边缘向外卷曲以形成曲面的变化,如图3。   传统手工艺是为了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人们利用当地易获得的材料进行加工和制作日用品时应运而生的。常见的非遗手工艺有泥塑、陶艺、竹编、木雕、面人、吹糖人、剪纸、刺绣等,其主要的动作有按、压、捏、卷、拧、扭、弯、挑、拨、编织、编结等。不同的非遗手工艺对应不同的动作手法,不同的动作手法对应不同的造型技法,使学生能塑造出不同丰富层次的产品形态。以竹艺为例,竹子具有块、片、絲不同的材料状态,不同厚度的块、片、丝其材料性质差异较大,塑造形态的方法也不同。竹子不同材型对应的不同产品形态,光靠想象手绘、3D软件是很难表达出高度流畅的线条,美观的造型,丰富的肌理质感,这需要依靠设计师通过动手实践及感官体验来完成。通过竹艺技法动作及作品分析,总结出对产品外观造型设计的方法,应用于今后产品设计实践之中。
  二、非遗手工艺驱动模型课程实践内容的教学改革——以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模型课程为例
  (一)课程目的的改革:实现被动形体模写向主观能动性形体塑造的跃迁
  根据笔者教学实践的经验,制作一个真实、有效的产品,能很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特别是一个学生自己设计的创意方案,进行模型制作,把自己的创意变成一个实物,一个具备使用功能的“产品模型”,可以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产品的功能、尺寸、结构等可实现性的分析,再到材料工艺的选择、制作的完成。非遗手工艺的融入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手工工艺是徒手或使用简单工具、材料进行的手工工艺活动,能产生一些具有实用功能的日用产品和审美情趣的体验。非遗手工艺具有丰富的材料种类,手法多样,可以制作出非常多的形态,满足学生的创意概念,激发更多的创意思维。例如,笔者在模型课上要求学生以新会葵艺设计一款灯具,在创意方案确定后,才开始制作模型。不仅具有传承非遗文化的价值意义,还增强了今后文创设计课程、旅游纪念品设计课程等专业课之间的衔接性,为其他院校的模型课改革提供参考,如表1。
  (二)理论教学环节:增加非遗文化知识模块
  传统模型课程的理论课时较短,一般占据总课程学时的十分之_左右。授课内容有限,主要是模型制作材料的特性、使用工具、制作流程、注意事项等理论知识的讲解。这些内容相对实践内容来说较枯燥无味,学生厌倦与反感造成不听、不学的现状,然后在实践环节问题层出不穷。将非遗手工艺融入模型课程,理论教学中加入非遗文化相关的知识模块,增强内容的故事性与趣味性。学生在理论教学环节中,对非遗手工艺产生强烈的好奇与探索欲望,期待能体会当时手工艺人的感受,而产生自己主观的情感,设计制作出具有特色的创新设计。再引入葵艺制作的工艺、商去技巧,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学习效果明显提升。以新会葵艺为例,在模型课程中加入新会葵艺的历史价值、经济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及美学价值等知识模块。在理论环节讲述新会葵艺发展的兴衰历史、对当时新会人民做出的贡献,及现在面临的困境,需要现代设计专业青年的投入,复兴新会葵艺的手工价值,来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如表2。
  (三)实践教学环节:将非遗手工艺人引入课堂,完善课程环节
  以往的实践环节是在课程老师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要制作模型的产品图片,然后长期待在模型教室进行制作的过程。增加非遗手工艺内容模块后,任课老师可以在理论知识讲解后,带领学生参观非遗手艺人的工作室,及其作品展。加深学生对非遗手工艺的认知及制作的可能性,并将手艺人邀请到课堂进行现场指导,拉近学生与非遗手工技法的距离。任课教师大都不是专业技术人员,难以解决学生提出对某些材料工艺的个别问题,而手艺人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解决很多特殊的技术问题。任课老师与手艺人的配合,老师负责设计创新,手艺人负责技术难题,使学生的创意实现新程度大大提高。例如:笔者在讲授完葵艺理论部分后,带领学生参观了新会葵博园。学生面对琳琅满目的葵艺作品惊喜不已,发现平时路边随处可见葵叶居然可以制作出如此精美的产品。当场对葵艺工艺进行了制作体验,并与手艺人进行了深入访谈。之后,邀请新会葵艺国家非遗传承人廖惠林大师到学校课堂进行讲座和指导,如表3。
  增加非遗手工艺模块,完善了模型课程的实践环节。例如,笔者在模型课中增加了新会葵艺模块后,实践环节包括:1.实地考察,参观葵博园和大师工作室;2.方案设计,确定学生作品草图;3.方案评估,与手工艺人讨论制作细节;4.制作过程,方案的模型制作;5.模型评估与修改;6.模型完成,制作存档报告书。通过去手艺人工作室参观及手艺人到课堂指导教学,增加课程的生动性,解决专业技术难题,极大提高了手艺人的社会价值。让手艺人接触现代设计,让学生学习非遗手工艺,这是传统与现代设计互相碰撞交流的—次实验,如下图。
  三、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笔者以新会葵艺为例,分析其隐性知识中手艺人的肢体感受,即动作思维来驱动《产品模型制作》课程进行展开。新会葵艺作为江门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手工艺,2008年新会葵艺的玻璃扇及烙画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遗产。葵叶整体呈扇形,叶脉作为支架舒展开,叶片末端分开呈现出枯黄、卷曲状和美丽自然的纹理质感。玻璃葵具有良好的透光性能,是制作灯具的天然绿色材料,因此模型课程的实践任务为灯具模型制作。玻璃葵的制作工艺非常繁复,葵叶在抽芽时避免阳光直射用绳子将其捆绑,匠人采摘后在火中将其焙展而获得。在模型制作实践中,因考虑玻璃葵的成本较高,学生在推敲模型造型过程使用普通的葵叶,在确定模型的各个造型细节后,再采用玻璃葵制作最终的功能性灯具模型。项目组将新会葵艺与《产品模型制作》结合,旨在探索一条地方性高校与区域性非遗文化相结合驱动高校课程改革的路径。
  本课程共56学时分为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其中理论环节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葵艺的文化属性、材料特性与审美特征的介绍;第二部分是灯具结构知识的讲解,共6学时。余下的50学时为实践环节,其中12学时是思维发散阶段,在学生体验葵艺造型的属性后鼓励其大胆发挥主观能动性,突破葵艺已有的常规产品形态,并探索葵艺新造型的可能性;第二阶段共38学时是思维收敛阶段,要求学生重点要考虑灯具光源的安装、葵艺边缘的处理及葵艺与其他材料的连接细节等问题制作一款功能型灯具。   1.课程实践的第一阶段(12学时)
  葵叶材料的形状方式有块面状、片面状、细丝状三种。不同的葵叶形态可以进行不同的动作思维实践。相同的动作,不同的力度,其造型美感也会产生微妙的变化。葵叶整体轻盈柔软,易于弯、折、拉、扯、卷、曲等造型動作。剔去葵叶上的筋骨变成更为柔软的叶条状,可以随意编织、打结、拧、扭等丰富的有机形态的探索。图4为学生在课程的维发散阶段,通过一系类不同动作对不同状态的葵叶进行美感形态与肌理质感的研究。其中,以卷和揉两个动作对葵叶进行了灯具造型的初次探索。
  (1)动作思维——“卷”。如图5所示,这款灯具的整体造型是将整片葵叶进行了一个“卷”的动作,围合出一个有机的圆锥形态,边缘轮廓的线条自然、弯曲有序,从底视图观察灯具的整体形态,形成了经典“鹦鹉螺”的比例线条。这样的线条比例学生很难在手绘或计算机软件中直接表现出来。安装上灯源后,葵叶灯罩呈现出丰富的通透质感和纹理效果,提供了一种非常温和的照明体验。
  (2)动作思维——“揉”。首先,将葵叶撕成小细丝,捆绑住一端,再把另一端进行自由揉、抓等动作,产生如图6展现的效果。整体放射状让“凌乱、无序”的细叶透出有序的层次,营造出一种斑驳、错落有致的灯光效果。无论是灯具造型还是自然的光影效果都是难以用其他表达技法难以企及的。
  2.课程实践的第二阶段(38学时)
  (1)多面体台灯设计
  学生基于动作思维对葵叶造型的探究,发现葵叶柔软特征能制作出丰富的有机形态,但要形成相对规整的几何造型,需要采用硬性材料作为支撑骨架。如图7所示,该台灯选用了一次性竹筷为框架,其制作难点是灯框空间线条的长度与走势的确定,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空间思维。竹筷之间采用棉绳捆扎的方式连接,而葵叶与支撑架是直接用针线缝制连接。该台灯采用多个平面搭建出多面体的外观形态,光透过自然葵叶呈现出柔和的光线,不仅塑造出一种良好的阅读氛围,还突破了大众对葵叶单一平面化的造型认知。
  (2)简约吊灯设计
  为达到提高学生美感培养的目标,项目教学团队指导学生制作了更为时尚、简约的吊灯设计。采用红木材料制作灯框,采用直径为2毫米的铁线弯折葵灯罩,用热熔胶将玻璃葵粘接在灯框之上,制作出该款简约几何形的灯具产品实物,如图8。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引导了学生对设计的思考,还极大促进了学生对课程的积极性。通过制作实物模型可以加深学生对产品三维形态及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模型制作动手能力。尤为可贵的是通过本次课程改革,使学生了解了当地非遗手工艺文化,对传承创新非遗手工艺文化具有一定的价值。
  在制作简约吊灯的实践环节中,团队采用了新会红木制作技艺制作灯框,发现两种非遗的结合可以将产品推向一个更高的创新层次与美学境界,有效纠正了笔者在课程中导入单一非遗的做法。在后续教研教改中,将尝试导入五邑地区多个非遗技法以探讨非遗集群式创新促进模型改革的策略与方法。另外,笔者在实践课程的第二阶段,还发现课内学时无法满足制作一个高品质功能样品所需的时间要求。笔者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带队到新会葵艺的非遗制作现场与中山古镇最大的灯具配件市场考察,通过实景的感受与体验,让学生走出枯燥的课堂,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如何形成一套更为有效的学生学习促进机制,项目组会进一步探究。
  总结
  运用动作思维的理念将非遗手工艺与模型课程相结合,可以有效促进《产品模型制作》课程改革。具体表现在:1.丰富产品模型课程材料的多样化,提高学生对传统手工艺的认知,2.有利于形成学生模型制作的课程激励机制,有效提高产品设计专业学生的模型制作技能;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模型造型美感及形成产品造型创新能力。本研究是对模型课程教学改革的一种大胆探索,为其他院校《产品模型制作》课程的改革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其他文献
设计说明:某年携友人游宜兴善卷洞;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洞景巧夺天工,素有“万古灵迹”、“欲界仙都”之美誉。古往今来,唐代皇甫冉、李绅、白居易、杜牧、李嬪、陆龟蒙,宋代苏轼、李纲,明代王鳌、沈周、唐寅、文征明等都曾到此游览,并且留下了许多诗文书画。此壶设计取自善卷洞中钟乳石与暗河的印象,用現代陶艺的语言表现在壶体上,表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魅力。此壶的设计与表现语言在紫砂壶的设计制作中突破了传统观念,
期刊
摘要:文章以景观设计的地域性为主要研究目的,采用理论与设计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场地对地域文化、地域植被、地域材料、针对地域气候特征的施工工艺等内容进行设计研究。设计成果形成了地域性的景观风貌,营造了舒适的居住区景观环境。文章通过设计实践,论证了地域性在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风景园林 地域性 居住区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19
期刊
摘要:为了对基础休闲款服装进行面料与服装结构变化的大胆革新,进而创造出一种打破常规的新型设计理念。故而,以面料拼接工艺为设计原点,以休闲服装为设计对象,在面料材质上,使用较厚实的条纹牛仔面料和毛呢面料以及挺阔的太空棉面料拼缝而成。同时加入一些更具创意和流行的设计元素来完善设计作品。系列服装强调不规则设计,搭配黑白双色作为主色调,并添加藕粉色作为点缀,突出休闲的主题风格。迎合了当下年轻人追逐新潮,追
期刊
摘要:中国的青铜器在材料,形状和图案方面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并将青铜文化融入城市雕塑景观中。它不仅可以增强城市景观的文化内涵,而且还会对观众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总结中国现代城市雕塑发展、雕塑发展的不足之处,再将青铜文化中的造型和纹饰以原型再现和创意再现的方式加以設计,用于城市雕塑,以安徽省铜陵市青铜雕塑为例。因此,现代设计师必须努力发现青铜文化的仪式文化,合理地处理青铜元素。并灵活、巧妙地将青铜
期刊
摘要:为青岛地区民宿设计发展的多样化提供借鉴和参考。文章以青岛地区德式建筑的发展为例,分析了德式建筑风格及材料特点,以青岛地区民宿酒店的案例为参考,通过对舶来建筑文化的理解与研究,与民宿设计联系、思考。得到舶来建筑文化在青岛地区民宿文化中的体现形式。该研究可为青岛地区民宿设计融入舶来建筑文化元素提供参考。  关键词:舶来建筑文化 德式建筑风格 民宿设计文化  中图分类号:TU-80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满足现代宜居和文化体验的民宿设计。以特色传统村落民居海草房为主线,从传统村落地域文化特征、外部空间和细部设计等方面进行民宿改造设计分析。提出了荣成海草房的民宿设计应遵循以地域文化为核心,以体验乡土文化为灵魂,坚持新旧相融,设计适度的保护与开发原则。海草房民宿改造设计可为传统村落民宿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传统村落 地域文化 海草房 民宿 设计  中图分类号:TU-8 文献标识IR:A  文
期刊
摘要:为符合“园林城市”标准,把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理论与停车场设计相融合,在占地面积紧缺的情况下解决小型居住地停车场的绿化遮阴问题。调研现今南京市小型居住地停车场现状,进行数据测量、统计与分析,根据园林城市绿化相关规范,以南京市积善新寓停车场为例,探索在居住地中设置小型林荫停车场的方法。得到小型居住地林荫停车场的设计方法。该设计研究可为小型居住地林荫停车场的创建提供参考。  关键词:林荫停车场 绿
期刊
摘要:文章以天津市北宁公园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探索破解现代化城市发展给处于城市中的古典环境所造成的问题的方法。结合中国古典园林经典造景手法与现代城市规划理念分析北宁公园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现状下城市发展已成事实,解决当前的问题只能着重从园内的改造入手。针对经分析得到的这些问题提出以重建视线来布置和改善园内的风景构图等现有问题的设想。  关键词:空间序列 风景构图 视觉污染 审美污染 城市规划 遗产
期刊
摘要:设计专业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不仅有赖于高校、政府等软硬件的支撑,而且也与学生个人的性别、兴趣等因素存在一定的关联。借助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可以管窥广东设计专业创业教育的规律。发现广东高校设计专业学生在创业计划、创业实践、创业课程评价、创业课程模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并且,在兴趣方面,越喜欢所学专业的学生,其创业意愿、参与创业实践的比例相对高些;越喜欢所学专业的学生,越
期刊
摘要:对LIM技术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为风景园林设计寻求一种更为存量高效的设计方法。以Oivil 3D为载体,探索LIM技术在场地前期分析、方案协同设计、土方量管理等具体的应用方法,并通过实际案例的应用验证其可操作性。相比于传统的风景园林设计方法,LIM技术显示出其明显的优越性。LIM技术能够应用于风景园林设计的不同阶段,且对于同类型项目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风景园林 风景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