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餐馆

来源 :全国新书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x88428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美是由民族和种族形成的移民国家,各民(种)族一方面在共同的宪法、法律、法规下生活,另一方面又自成体系结构,每州每市有自己的集中性社区。从多伦多大街两旁电杆上的招牌就可以知道,这是中国社区(唐人街)、韩国社区、意大利社区,葡萄牙社区……各民(种)族的人以社区为思想、文化、习俗为核心,星星点点地扩散开去。对中国人来说,就是以唐人街为中心向四方扩散。由于中国文化在海外,是以饮食文化为标志的,因此,中国文化的扩散,就是四处都能看到的中国餐馆。因此,中国餐馆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在海外的缩影。我太太在比利时读学位,就是靠在餐馆打工付学费和生活费的。她当时的同学,大都如此。初到美国,我太太也是先在餐馆打工,再做保姆,最后才在哈佛大学生物系找到一个职位。我认识的很多人都是在餐馆打过工的。只要你在中国餐馆做过,至少会在两点上体会深刻:一,中国餐馆有自成体系的“习惯法”;二,中国餐馆是中国文化的变异性延续。先讲第一点,中国餐馆都是中国人在开,雇中国人在做,因此形成了中国人的惯例。工资惯例,以美国波士顿地区为例,厨房工,炒锅(炒肉菜的),月2000美元(或1900美元,如果生意不是很好);油锅(做油炸食品的),月1500美元(或1400美元,如果生意不是很好);包外卖(有要求送餐到家的,厨师做好了,他打包),月1100美元;洗碗打杂,1000美元一月(少的900美元)。看起来钱是不算少,但是,每天从上午11点到晚上10点,工作11小时,周末即星期五和星期六到晚上11点,干12小时。星期天上午12点开门到晚上10点,平均起来,也是11个小时多。而且每周只休息一天,须工作六天。美国的劳动法,是一周五天,一天八小时。超过了这个时间一是须工人自原,二是领加班工资。但中国餐馆远远超出国家法定劳动时间,却丝毫不沾自愿的边,也谈不上加班工资。这正如而今大陆的私营和个体公司。美国劳动法规定的最低工资为近5美元,洗碗工是餐馆中最劳累的,但生意好的店平均每小时不到4美元。谁都知道这一点,但工作仍是有人做。就算你干洗碗工,月有千元,按中国人的生活标准和方式,一家人就可以活下去了。夫妇两人各有1000元,就是两千元,这是最差的了,就可以过得不错。如果铁了心要呆下去,当丈夫的再差也会去学做油锅。之所以中国人低于美国的一般标准而仍能风行,在于它高于中国本土的标准。新从国内去的中国人,无论是新移民,偷渡客,留学生,还是其他在美人士因种种原因而去餐馆挣钱的人,都是从中国与美国的比较中,心安理得地接受了这一标准。这虽然是一种悲哀,但又是一种还将继续存在下去的现实。
   再讲第二点。海外中国餐馆的管理文化来源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闯海外的中国劳工传统,也就是随资本主义进入中国的资本家传统,一种资本原始积累精神。当然在后工业的西方大环境已不会有打人,扣工资等现象,但雇主对雇员的压榨,在精神上与革命文学中描写的可恶的地主资本家是一样的,在干活上绝不会让你闲着,做厨师的,如炒锅,不仅是炒菜,而是要做与所有原料的准备和加工工作,从剔肉,切肉,分肉,拌肉等等。洗碗不仅是洗碗,还要干一切杂事,切菜、理虾,总之一件事做完又会有另一件事让你做,实在没有事做了,就让你做清洁工,这儿擦一擦,那儿抹一抹。只有在两三人的小餐馆,才真是事情完了就完了,实在找不出事,可以有一点休息的时候。在态度上,老板随时可以训斥雇员。一位厨师对我说,他刚从大陆来美国时,受不了这种鸟气,换了好几处,结果才知道,天下乌鸦一般黑,天下老板一个样,要吃饭要挣钱,只有忍了。谁叫你自己不是老板呢?确实,只要你是老板,对的是对,错的也是对;只要你是雇员,错的是错,对的也是错。因此,以唐人街文化为基础的海外中国人,虽然在外表上与西欧移民一样,有房子,有汽车,有国家规定的福利,但是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却遭受的是一种中国文化中最落后的东西。只要你在中国餐馆干一干活,就会切身地体会到,为什么当年共产党提倡阶级斗争,让工农闹革命打倒地主资本家,会得到热烈的拥护。
   《别样感悟——北美杂记》 张法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1.1 定价:13.50元
其他文献
最近,一位同事看过一本题为《深圳城市病》的书后,颇有点不以为然,劝我也看看,且希望我能发表一点意见。老实说,当代世界的大趋势仍是“和平和发展”,轻易发表商榷之类的文字于人于己似乎意思不大。但当我看到该书对整个深圳城市含讥带讽,缺乏起码的实事求是与调查研究,信笔发挥失却客观真实之际,我竟有了“商榷”的兴致。  该书说深圳人患有三大病症。哪三大病症呢?事实又是怎样的呢?在此,不妨一一道来。  一曰崇尚
期刊
通常,我们提起文抄公,常常与他的欺世盗名行为联系起来。而今,这种丑行,已衍变成为一种学术界的腐败。这从两层意义上理解:一是当年的文抄公从遮遮掩掩的小打小闹,发展到公开的大肆盗猎;二是精神产品的抄袭剽窃,已从单兵作战上升到群体配合、分工严密,其使用手段无其不有。学术界的这种腐败,当予彻底揭露,予以严厉批判。  杨守建先生的新著《中国学术腐败批判》,最近已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这真是一部读前疑惑、读后
期刊
在这个不驻足于习惯的力量而渴望不断刷新的年代,呈现多元化趋势的少儿文学创作中,比较多地倾向都市化,倾向轻巧和灵动,正在慢慢陷入另一种单调。在我的阅读里,的确觉得少了一些大的人文情怀的关怀,少了一些厚重而沉潜的主题,这方面的优秀创作也许不能吸引一时的热烈视线,但能激荡并沉淀于少年的心灵,在他们的生命中激起深远一点的回响。当然,与那些避重就轻的作品相比,后者需要更长久的积累和思考,需要更为强烈的作家的
期刊
捧读《20世纪灾祸志》,震惊,更多的是感动。  本来应该由一个不小的部门,依靠集体的力量,还得依靠行政的手段去完成的一项工程,一桩事业,却是一对现在均已年过70的夫妻花了20年的时间与精力,历尽艰辛去完成的,而这对夫妻的人生历程又十分坎坷。丈夫1957年和1967年先后遭受了两次劫难,妻子当然不免株连。他俩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搜集灾害资料,1957年被迫中断,十年浩劫中资料更又全部散失,直到19
期刊
关于“60年代”,几年前曾喧嚣了一阵。那时我自认为是70年代的人,觉得“60年代”这个名词充满往事如尘的灰暗色彩,离自己很远似的。后来读了李皖的《我们这一代》,才惊觉“这一代”更确切的是指6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初期出生的一批人。自己也位列其中。于是,当许晖主编的《“六十年代”气质》一跃入眼帘,便觉得异常的亲切了。  在书中,许多人都说:“描述自己是难的。”但他们还是努力回过头去,从孤独的童年开始
期刊
适值鲁迅先生120周年诞辰之际,由鲁迅研究学者王吉鹏、于九涛、荆亚平编著的《鲁迅民族性的定位——鲁迅与中国文化比较研究史》2000年12月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大半个世纪以来,关于鲁迅的思想与人格,作品阐释与精神追索,始终是一代代学者探求和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文化课题。人们从不同角度的探寻构成了一部丰富的、深入的鲁迅研究史。而该书的作者们又另辟蹊径,从鲁迅与整个中国文化密切关系的视角切入,给鲁
期刊
诞生于清朝末、世纪初的《图画日报》,是中国近代出版史上最早的画报类日刊,它的时事性很强、信息量很大,《外埠新闻画》、《本埠新闻画》紧紧抓住国内的新闻热点,《新智识之杂货店》也经常以漫画形式讽刺社会恶习、官场黑暗,揭示国家多难、时局维艰,起到警世的作用。  《图画日报》以大量篇幅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民间习俗。《营业写真》(又名《三百六十行》)用图画与竹枝词配合的方式图说民间百行百业,十分传神。《上
期刊
海外俗语云:“有井水处有金庸,有村镇处有高阳”,说的是香港金庸、台湾高阳在海外的巨大影响。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大陆读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无缘知晓高阳这位浙籍著名历史小说巨擘。直到80年代初,随着高阳作品的陆续翻印以及研究工作的徐徐展开,大陆读者、研究者才逐渐有机会一睹其艺术风采。但客观地讲,大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高阳历史小说研究无论是量上还是质上都远未尽如人意。此种研究现状与高阳的实际成就和地位似
期刊
中国的诗画,历来有着极亲近的关系。人们往往在诗中用精炼的语言抒写人生的喜怒哀乐,又在画里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世界的风花雪月。诗画相配,更能沟通声形,融汇情意,达到一种相得益彰的审美的理想境界。上海古籍出版社最近出版了著名作家王蒙作诗、画家谢春彦插图的《绘图本王蒙旧体诗集》(简称“王诗谢画”),即以全彩印的精致排印,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全新的艺术享受。王诗在旧形式中注入新内容,早年愿望、中年坎坷、晚年通
期刊
正当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精心编辑印制的《北京图书馆藏龙门石窟造像题记拓本全编》(以下简称《全编》)即将出版问世的时候,在澳大利亚凯恩斯市举行的第24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全体会议上,讨论通过了龙门石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无疑使这套大型历史文献巨著成为龙门石窟获此殊荣的最佳献礼。  龙门石窟位于我国著名历史都市河南省洛阳南郊龙门山麓间,前濒伊水,是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凿的最重要石窟,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