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风的前世今生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loc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陈从周先生曾经在《说屏》中有这样一段对屏风的介绍,“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过去的院子或天井中,为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
  屏风的使用在西周早期就已开始,称之为“邸”。是天子专用的器具。它以木为框,高八尺,裱绛帛,上绣斧纹,斧形的近刃处画白色,其余部分画黑色,象征帝王权力。此外,周天子在冬至祭时,背后“设皇邸”,需“以凤皇羽饰之”,也是指经过一番装饰后的屏风。后世的屏风与最开始的斧扆,可谓一脉相承。汉唐时期,几乎有钱人家都使用屏风。其形式也较前代有所增加,由原来的独扇屏发展为多扇屏拼合的曲屏,可叠,可开合,汉代以前屏风多为木板上漆,加以彩绘,自从造纸术发明以来,多为纸糊。屏风的种类有地屏风、床上屏风、梳头屏风、灯屏风等;而若以质地分则更多,如玉屏风、雕镂屏风、琉璃屏风、云母屏风、绨素屏风、书画屏风等等,不一而足。
  确实,屏风在生活、诗文、绘画中经常出现,但经常是作为装饰品的身份出现,笔者也一直很好奇,在诗词和绘画中它充当着什么样的角色。人们可以把屏风当做一件实物,一种绘画媒材或者绘画图像,再或者是一种意象,或者多项兼具。换言之,屏风占据着三维空间,并对其所处的三维空间进行划分;屏风也是一种媒材,为绘画提供了理想的平面——它是中国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最古老的绘画形制之一;此外,屏风还可以是一种绘画图像,是中国绘画在发端以来为人们最喜欢的图像之一。屏风的形式可以是立于地面上的单扇屏风,或是组合在一起,环绕座位、床榻或桌案的多折屏风。不论是实用性上还是象征性上,屏风都紧密和空间概念联系在一起。唐代诗人李商隐在《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浓的烛影,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已跟着下沉。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不死药,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试想望着嵌着云母石的屏风,嫦娥在月宫居室中独处。夜晚,唯烛影和屏风相伴。在这首诗中,我想屏风一物是把压抑和困惑,浓缩成为一件具体的实物。看似云淡风轻,实则令人无法对抗,是自己的选择,便需要自己来承受这个选择背后的苦果。
  屏风有“正”“背”之分,因此,屏风不仅把一个整体空间分割成两个同等的区域,即屏风的前后,而且也赋予这两个区域以明确的含义。 对于背朝屏风或是被屏风环绕的人来说,屏风后面的区域从他的视线中消失了。他会发现自己身处于一个半封闭的区域之中——这个區域是属于他的,它是这个空间的主人。传南宋画家马远所作的一幅绘画为此提供了一个有趣的例子,使我们在其中看到屏风这种分隔空间的作用。画面中,一座多层的高台耸立于精巧的宫殿之上,露台顶上,一架单扇屏风中立于巨大的伞盖之下。这面露天的屏风既不是为了挡风,也不是像一堵墙那样分隔空间。其意义在于它与它前面那个人物的心理相联。那位隐士,带着一种夸张的平和,正凝视着宏伟宫殿之外的奇俏山峰。他身后的屏风为他“挡住”了所有从外部射来的未经允许的视线,从而提供了私密性与安全感,保证了他乃是面前景象的唯一欣赏者。由此,这家屏风确立了一个只为他的视觉所独享的场所。
  现实中的一幅画总是某个具体事物,总是文化的物质产品。屏风这种形式及时绘画媒材也是建筑设施。一架画屏总是具有一个明确的物质界限,总是对空间进行划分。而且他的正反两面都可以施以绘画;一架屏风所提供的绘画平面与同一建筑环境中的其他绘画平面(如壁画、卷轴画、器物装饰画等)也可能发生互动。 中国传统的工艺五花八门、名类繁多,可古人还是对屏风情有独钟。因为她集合实用性、欣赏性于一体,既有美学价值又有实用价值。它的美学价值除了体现在屏风自身的工艺技巧上,就是在屏风上作画题诗,赋予屏风以新的美学内涵。史传,唐太宗就曾将他的治国之道书之屏风,以为自勉警人之意。古人有把功名赫赫的帝王将相或极具清名的节妇烈女的事迹画在屏风上的做法,起到歌颂传扬、说教警诫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讲,屏风的意义又大大地延伸了。古人在屏风上绘画题诗的形式各异,而以山水画为最早,在敦煌壁画中就出现了屏风,里面有山水的形象。最为著名的还是五代的名画《韩熙载夜宴图》,画中绘有大幅的屏风,而屏风当中绘有山水的图案。而后,屏风画的题材非常广泛,包括山水、人物、花鸟、博古、书法等等。屏风作画题诗的习惯早就流传至日本,他们的传统绘画“浮世绘”很多就是画在屏风上的,可为中日文化交流之佐证。屏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形式,工艺手法也异彩纷呈,它作为传统工艺领域里的一枝奇葩而流传,深为民众喜爱。但随着社会的转变,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已很难把它作为家庭的陈设品,以致其范围逐渐缩小,只有在特殊的文化场所才有它的身影,如剧院、茶馆、说书场等。海内外人士又开始对中国的古典家具感兴趣,包括屏风在内的古典家具文化的美感正逐步被人们重新认识,我们希望人们能从传统的屏风工艺中挖掘出新的美感,受到新的启迪。
  当今社会依然需要屏风,屏风一般陈设于室内的显著位置,起到分隔、美化、挡风、协调等作用。它与古典家具相互辉映,相得益彰,浑然一体,成为家居装饰不可分割的整体,而呈现出一种和谐之美、宁静之美。“屏风”一词让人感觉很有诗意,它营造了一种似隔非隔,似断非断的宁静空间。最近几年家居圈刮起了怀旧风,中国的屏风几乎受到了全世界时尚家居界的关注和喜爱,它呈现出来的文化底蕴和营造出来的悠然、清静的氛围,恰好是居家生活中能够让人备感惬意和舒适的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屏风自然也不能忽视。从外观式样看,屏风有插屏和围屏两大类。插屏多是单扇的,有底座,不能折卷;围屏则由多扇组成,最少两扇,多的能达十几扇,能够随意折叠。除此之外,还有台屏和挂屏等。不论是“真实的”屏风还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屏风,都属于一个更大的图画再现或是寄托了作者的某种期盼。
  结论:屏风在古代诗文、绘画、建筑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管在哪里,屏风总能给人一种安全感,或者说是一种心理上的安慰和期盼。也是从茫茫的世间万物中,修炼出了一套关于自己的绝世武功,神秘且不乏一系列铁杆粉丝的,高冷的气质。它在我们身边,永无交集,却惺惺相惜。这也便是我喜欢她的原因罢。
  附图:雕台望云图
  注释:
  斧扆 (fǔ yǐ) 亦作"斧依" ;古代帝王朝堂所用的状如屏风的器具﹐以绛为质﹐高八尺﹐东西当户牖之间。其上有斧形图案﹐故名。
  参考文献:
  巫鸿《重屏》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李商隐《李义山诗集》 北京,中华书局
  陈从周《陈从周散文》广州,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杨宇,女,汉族,籍贯:河北承德,单位:广西师范大学,研究方向:美术书法方向。
其他文献
《菩萨蛮 · 访北京戒台寺》  高台一座镇中国,  辉照史册遗青墨。  雾雨古松濛,  庙堂唐晋风。  王公长恨处,  悠然牡丹纾。  千载故人绯,  凭栏烟雨霏。  《减字木兰花 · 九月二十一日夜宿北京戒台寺 》  峦间风起,  古寺深山高殿峙 。  晚祷钟鸣,  牡丹院前隐刀兵。  京畿相接,  般若红尘两世界。  秋愁如漪,  寂寥何处寻故知。  《再忆戒台寺》  日映寺西谁打钟,  山岭
期刊
【摘要】:电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已将人类社会带入数字化时代。这一特点在设计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现代设计不断地发展成为设计领域中电脑信息技术进步的基础,电脑信息技术的进步又为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与此同时,设计的发展和电脑信息技术的进步又对设计师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促使设计师朝着更加专业的方向发展。电脑信息技术、设计思维以及设计师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关键词】:电脑信息技术;现代设计
期刊
【摘要】:全媒体时代下,思想文化交锋与交流频繁起来,文艺传播形式和市场也变得复杂,在这种情况下,文艺评论变得更加重要,要坚持科学的评价标准,坚持专家的评价与人民的评价相结合,不能跟风市场,不能迷失方向。本文就从文艺评论的现状以及重要性出发,分析目前文艺评论中存在的机遇和挑战,并且主要针对挑战提出一些作者的建议。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文艺评论;文化传播  引言:不难看出,在新的媒体革命的冲击下
期刊
《周易·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  《周易·泰》:“泰,小往大来,吉亨。”  逆境达到极点,便会向顺境转化。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我们不可能一辈子生活在顺境之中,春风得意马蹄疾。相反,接踵而至的磨难才是上帝赐给我们的礼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接受磨难的洗礼,豁然处之,方能否极泰来。  一、黑云压城城欲摧  初三的號角刚奏响,铺天盖地的试卷紧随而至。承载着八年的汗水与对高中的期望
期刊
【摘要】:尼采认为人类社会总是受制于“酒神”和“日神”两种基本冲动的限制,这两种状态一个是建立在情感抒发基础上所带来的醉狂、癫狂、激情、想象的迷狂状态,一个是建立在外在客观形象上理性、客观、美丽的梦境状态。莫言在描摹“欢乐”的过程中,体现了出了尼采所言的迷狂的酒神状态,同时也将自己的情感价值判断潜移默化的呈现在了文本中,本文试图探讨酒神精神是如何作用于文本,从而建构莫言的“有声”叙述。  【关键词
期刊
菖蒲顶起日头  艾叶裹成一件件邮包  投递员的装扮  我从没见过  那么急的,快递  从四海八荒来  或者往四海八荒去  没有一条路是我熟悉  棹桨上举下劈  百足虫一样整齐  江河刻成龙鳞的纹样  不舍昼夜  有些的记忆,后来成了非遗  有些的地址无法投递  模糊的写上  故国、故里  菖蒲悬在门上  像一个暗号  雄黄点入眉心  像一粒胎记  你说的,魂兮归来  兩千多年算什么  你才赶了20
期刊
【摘要】:心理空間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研究中的主要内容之一,最早由Fauconnier提出,可用来解释事物在人心理空间的意义构建过程。而诗歌意境是诗人通过意象组合想表达的思想。本研究从心理空间理论的视角,分析诗歌意境的构建机制,以期从新的角度对古诗进行解读。  【关键词】:心理空间理论;诗歌;意境;意象  前言  正如童庆炳在《文学理论教程》中所说:“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所呈现的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
期刊
【摘要】:語言是思维的工具,更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文字则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之上的一种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人名是在语言产生以后才出现的,它作为人们进入社会的首要信息,实际上也是在使用语言文字同他人进行交际。人名反映了人們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文化”的缩影,而文化又必须依靠语言文字进行传承,所以语言在人名命名及文化传承中起到了纽带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力。可
期刊
【摘要】:《野草》是鲁迅著作中最能体现其心理与情感内蕴的作品。其中《过客》一篇刻画了一位孤独者的形象,他在面对绝望和虚无的前行道路时对自我内心进行了审视和拷问。“过客”身上不仅渗透着鲁迅的英雄战斗精神,更有他对人生体验和人生哲理的感悟。  【关键词】:《过客》;“自我”;绝望  《过客》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唯一的诗意短剧。它讲述了一个过客在途中遇见了老翁和小女孩,他拒绝了老翁提出的休息的建议,
期刊
【摘要】:对比手法是《史记》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在《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中表现尤为明显,通过鲜明的对比,我们对两个人物形象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从而了解历史的发展命脉。  【关键词】:项羽;刘邦;对比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况发奋著书, 意旨自激, ……恨为弄臣, 寄心纸墨,感身世之戮辱; 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矣。惟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