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陈从周先生曾经在《说屏》中有这样一段对屏风的介绍,“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过去的院子或天井中,为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
屏风的使用在西周早期就已开始,称之为“邸”。是天子专用的器具。它以木为框,高八尺,裱绛帛,上绣斧纹,斧形的近刃处画白色,其余部分画黑色,象征帝王权力。此外,周天子在冬至祭时,背后“设皇邸”,需“以凤皇羽饰之”,也是指经过一番装饰后的屏风。后世的屏风与最开始的斧扆,可谓一脉相承。汉唐时期,几乎有钱人家都使用屏风。其形式也较前代有所增加,由原来的独扇屏发展为多扇屏拼合的曲屏,可叠,可开合,汉代以前屏风多为木板上漆,加以彩绘,自从造纸术发明以来,多为纸糊。屏风的种类有地屏风、床上屏风、梳头屏风、灯屏风等;而若以质地分则更多,如玉屏风、雕镂屏风、琉璃屏风、云母屏风、绨素屏风、书画屏风等等,不一而足。
确实,屏风在生活、诗文、绘画中经常出现,但经常是作为装饰品的身份出现,笔者也一直很好奇,在诗词和绘画中它充当着什么样的角色。人们可以把屏风当做一件实物,一种绘画媒材或者绘画图像,再或者是一种意象,或者多项兼具。换言之,屏风占据着三维空间,并对其所处的三维空间进行划分;屏风也是一种媒材,为绘画提供了理想的平面——它是中国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最古老的绘画形制之一;此外,屏风还可以是一种绘画图像,是中国绘画在发端以来为人们最喜欢的图像之一。屏风的形式可以是立于地面上的单扇屏风,或是组合在一起,环绕座位、床榻或桌案的多折屏风。不论是实用性上还是象征性上,屏风都紧密和空间概念联系在一起。唐代诗人李商隐在《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浓的烛影,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已跟着下沉。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不死药,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试想望着嵌着云母石的屏风,嫦娥在月宫居室中独处。夜晚,唯烛影和屏风相伴。在这首诗中,我想屏风一物是把压抑和困惑,浓缩成为一件具体的实物。看似云淡风轻,实则令人无法对抗,是自己的选择,便需要自己来承受这个选择背后的苦果。
屏风有“正”“背”之分,因此,屏风不仅把一个整体空间分割成两个同等的区域,即屏风的前后,而且也赋予这两个区域以明确的含义。 对于背朝屏风或是被屏风环绕的人来说,屏风后面的区域从他的视线中消失了。他会发现自己身处于一个半封闭的区域之中——这个區域是属于他的,它是这个空间的主人。传南宋画家马远所作的一幅绘画为此提供了一个有趣的例子,使我们在其中看到屏风这种分隔空间的作用。画面中,一座多层的高台耸立于精巧的宫殿之上,露台顶上,一架单扇屏风中立于巨大的伞盖之下。这面露天的屏风既不是为了挡风,也不是像一堵墙那样分隔空间。其意义在于它与它前面那个人物的心理相联。那位隐士,带着一种夸张的平和,正凝视着宏伟宫殿之外的奇俏山峰。他身后的屏风为他“挡住”了所有从外部射来的未经允许的视线,从而提供了私密性与安全感,保证了他乃是面前景象的唯一欣赏者。由此,这家屏风确立了一个只为他的视觉所独享的场所。
现实中的一幅画总是某个具体事物,总是文化的物质产品。屏风这种形式及时绘画媒材也是建筑设施。一架画屏总是具有一个明确的物质界限,总是对空间进行划分。而且他的正反两面都可以施以绘画;一架屏风所提供的绘画平面与同一建筑环境中的其他绘画平面(如壁画、卷轴画、器物装饰画等)也可能发生互动。 中国传统的工艺五花八门、名类繁多,可古人还是对屏风情有独钟。因为她集合实用性、欣赏性于一体,既有美学价值又有实用价值。它的美学价值除了体现在屏风自身的工艺技巧上,就是在屏风上作画题诗,赋予屏风以新的美学内涵。史传,唐太宗就曾将他的治国之道书之屏风,以为自勉警人之意。古人有把功名赫赫的帝王将相或极具清名的节妇烈女的事迹画在屏风上的做法,起到歌颂传扬、说教警诫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讲,屏风的意义又大大地延伸了。古人在屏风上绘画题诗的形式各异,而以山水画为最早,在敦煌壁画中就出现了屏风,里面有山水的形象。最为著名的还是五代的名画《韩熙载夜宴图》,画中绘有大幅的屏风,而屏风当中绘有山水的图案。而后,屏风画的题材非常广泛,包括山水、人物、花鸟、博古、书法等等。屏风作画题诗的习惯早就流传至日本,他们的传统绘画“浮世绘”很多就是画在屏风上的,可为中日文化交流之佐证。屏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形式,工艺手法也异彩纷呈,它作为传统工艺领域里的一枝奇葩而流传,深为民众喜爱。但随着社会的转变,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已很难把它作为家庭的陈设品,以致其范围逐渐缩小,只有在特殊的文化场所才有它的身影,如剧院、茶馆、说书场等。海内外人士又开始对中国的古典家具感兴趣,包括屏风在内的古典家具文化的美感正逐步被人们重新认识,我们希望人们能从传统的屏风工艺中挖掘出新的美感,受到新的启迪。
当今社会依然需要屏风,屏风一般陈设于室内的显著位置,起到分隔、美化、挡风、协调等作用。它与古典家具相互辉映,相得益彰,浑然一体,成为家居装饰不可分割的整体,而呈现出一种和谐之美、宁静之美。“屏风”一词让人感觉很有诗意,它营造了一种似隔非隔,似断非断的宁静空间。最近几年家居圈刮起了怀旧风,中国的屏风几乎受到了全世界时尚家居界的关注和喜爱,它呈现出来的文化底蕴和营造出来的悠然、清静的氛围,恰好是居家生活中能够让人备感惬意和舒适的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屏风自然也不能忽视。从外观式样看,屏风有插屏和围屏两大类。插屏多是单扇的,有底座,不能折卷;围屏则由多扇组成,最少两扇,多的能达十几扇,能够随意折叠。除此之外,还有台屏和挂屏等。不论是“真实的”屏风还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屏风,都属于一个更大的图画再现或是寄托了作者的某种期盼。
结论:屏风在古代诗文、绘画、建筑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管在哪里,屏风总能给人一种安全感,或者说是一种心理上的安慰和期盼。也是从茫茫的世间万物中,修炼出了一套关于自己的绝世武功,神秘且不乏一系列铁杆粉丝的,高冷的气质。它在我们身边,永无交集,却惺惺相惜。这也便是我喜欢她的原因罢。
附图:雕台望云图
注释:
斧扆 (fǔ yǐ) 亦作"斧依" ;古代帝王朝堂所用的状如屏风的器具﹐以绛为质﹐高八尺﹐东西当户牖之间。其上有斧形图案﹐故名。
参考文献:
巫鸿《重屏》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李商隐《李义山诗集》 北京,中华书局
陈从周《陈从周散文》广州,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杨宇,女,汉族,籍贯:河北承德,单位:广西师范大学,研究方向:美术书法方向。
屏风的使用在西周早期就已开始,称之为“邸”。是天子专用的器具。它以木为框,高八尺,裱绛帛,上绣斧纹,斧形的近刃处画白色,其余部分画黑色,象征帝王权力。此外,周天子在冬至祭时,背后“设皇邸”,需“以凤皇羽饰之”,也是指经过一番装饰后的屏风。后世的屏风与最开始的斧扆,可谓一脉相承。汉唐时期,几乎有钱人家都使用屏风。其形式也较前代有所增加,由原来的独扇屏发展为多扇屏拼合的曲屏,可叠,可开合,汉代以前屏风多为木板上漆,加以彩绘,自从造纸术发明以来,多为纸糊。屏风的种类有地屏风、床上屏风、梳头屏风、灯屏风等;而若以质地分则更多,如玉屏风、雕镂屏风、琉璃屏风、云母屏风、绨素屏风、书画屏风等等,不一而足。
确实,屏风在生活、诗文、绘画中经常出现,但经常是作为装饰品的身份出现,笔者也一直很好奇,在诗词和绘画中它充当着什么样的角色。人们可以把屏风当做一件实物,一种绘画媒材或者绘画图像,再或者是一种意象,或者多项兼具。换言之,屏风占据着三维空间,并对其所处的三维空间进行划分;屏风也是一种媒材,为绘画提供了理想的平面——它是中国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最古老的绘画形制之一;此外,屏风还可以是一种绘画图像,是中国绘画在发端以来为人们最喜欢的图像之一。屏风的形式可以是立于地面上的单扇屏风,或是组合在一起,环绕座位、床榻或桌案的多折屏风。不论是实用性上还是象征性上,屏风都紧密和空间概念联系在一起。唐代诗人李商隐在《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浓的烛影,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已跟着下沉。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不死药,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试想望着嵌着云母石的屏风,嫦娥在月宫居室中独处。夜晚,唯烛影和屏风相伴。在这首诗中,我想屏风一物是把压抑和困惑,浓缩成为一件具体的实物。看似云淡风轻,实则令人无法对抗,是自己的选择,便需要自己来承受这个选择背后的苦果。
屏风有“正”“背”之分,因此,屏风不仅把一个整体空间分割成两个同等的区域,即屏风的前后,而且也赋予这两个区域以明确的含义。 对于背朝屏风或是被屏风环绕的人来说,屏风后面的区域从他的视线中消失了。他会发现自己身处于一个半封闭的区域之中——这个區域是属于他的,它是这个空间的主人。传南宋画家马远所作的一幅绘画为此提供了一个有趣的例子,使我们在其中看到屏风这种分隔空间的作用。画面中,一座多层的高台耸立于精巧的宫殿之上,露台顶上,一架单扇屏风中立于巨大的伞盖之下。这面露天的屏风既不是为了挡风,也不是像一堵墙那样分隔空间。其意义在于它与它前面那个人物的心理相联。那位隐士,带着一种夸张的平和,正凝视着宏伟宫殿之外的奇俏山峰。他身后的屏风为他“挡住”了所有从外部射来的未经允许的视线,从而提供了私密性与安全感,保证了他乃是面前景象的唯一欣赏者。由此,这家屏风确立了一个只为他的视觉所独享的场所。
现实中的一幅画总是某个具体事物,总是文化的物质产品。屏风这种形式及时绘画媒材也是建筑设施。一架画屏总是具有一个明确的物质界限,总是对空间进行划分。而且他的正反两面都可以施以绘画;一架屏风所提供的绘画平面与同一建筑环境中的其他绘画平面(如壁画、卷轴画、器物装饰画等)也可能发生互动。 中国传统的工艺五花八门、名类繁多,可古人还是对屏风情有独钟。因为她集合实用性、欣赏性于一体,既有美学价值又有实用价值。它的美学价值除了体现在屏风自身的工艺技巧上,就是在屏风上作画题诗,赋予屏风以新的美学内涵。史传,唐太宗就曾将他的治国之道书之屏风,以为自勉警人之意。古人有把功名赫赫的帝王将相或极具清名的节妇烈女的事迹画在屏风上的做法,起到歌颂传扬、说教警诫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讲,屏风的意义又大大地延伸了。古人在屏风上绘画题诗的形式各异,而以山水画为最早,在敦煌壁画中就出现了屏风,里面有山水的形象。最为著名的还是五代的名画《韩熙载夜宴图》,画中绘有大幅的屏风,而屏风当中绘有山水的图案。而后,屏风画的题材非常广泛,包括山水、人物、花鸟、博古、书法等等。屏风作画题诗的习惯早就流传至日本,他们的传统绘画“浮世绘”很多就是画在屏风上的,可为中日文化交流之佐证。屏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形式,工艺手法也异彩纷呈,它作为传统工艺领域里的一枝奇葩而流传,深为民众喜爱。但随着社会的转变,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已很难把它作为家庭的陈设品,以致其范围逐渐缩小,只有在特殊的文化场所才有它的身影,如剧院、茶馆、说书场等。海内外人士又开始对中国的古典家具感兴趣,包括屏风在内的古典家具文化的美感正逐步被人们重新认识,我们希望人们能从传统的屏风工艺中挖掘出新的美感,受到新的启迪。
当今社会依然需要屏风,屏风一般陈设于室内的显著位置,起到分隔、美化、挡风、协调等作用。它与古典家具相互辉映,相得益彰,浑然一体,成为家居装饰不可分割的整体,而呈现出一种和谐之美、宁静之美。“屏风”一词让人感觉很有诗意,它营造了一种似隔非隔,似断非断的宁静空间。最近几年家居圈刮起了怀旧风,中国的屏风几乎受到了全世界时尚家居界的关注和喜爱,它呈现出来的文化底蕴和营造出来的悠然、清静的氛围,恰好是居家生活中能够让人备感惬意和舒适的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屏风自然也不能忽视。从外观式样看,屏风有插屏和围屏两大类。插屏多是单扇的,有底座,不能折卷;围屏则由多扇组成,最少两扇,多的能达十几扇,能够随意折叠。除此之外,还有台屏和挂屏等。不论是“真实的”屏风还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屏风,都属于一个更大的图画再现或是寄托了作者的某种期盼。
结论:屏风在古代诗文、绘画、建筑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管在哪里,屏风总能给人一种安全感,或者说是一种心理上的安慰和期盼。也是从茫茫的世间万物中,修炼出了一套关于自己的绝世武功,神秘且不乏一系列铁杆粉丝的,高冷的气质。它在我们身边,永无交集,却惺惺相惜。这也便是我喜欢她的原因罢。
附图:雕台望云图
注释:
斧扆 (fǔ yǐ) 亦作"斧依" ;古代帝王朝堂所用的状如屏风的器具﹐以绛为质﹐高八尺﹐东西当户牖之间。其上有斧形图案﹐故名。
参考文献:
巫鸿《重屏》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李商隐《李义山诗集》 北京,中华书局
陈从周《陈从周散文》广州,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杨宇,女,汉族,籍贯:河北承德,单位:广西师范大学,研究方向:美术书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