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构建良性循环的德育体系,形成良性循环的德育机制,不仅可以提高德育工作效率,更能增强德育工作的效果。从宏观上把握环节,在微观上建立相应的实践机制,从而逐步形成一个和谐互动、良性循环的德育体系。
【关键词】德育;良性循环;德育体系
对于教师来说,最大的快乐和欣慰莫过于学生乐意听自己讲课。在课堂上,如果学生认真听讲,课堂纪律井然有序,教师讲课的劲头就足,教学效果就好,教与学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如果学生不愿意听讲,课堂纪律没有保证,不仅学生不认真听讲,教师的情绪也会受到影响,势必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这样教与学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当然,反过来学生愿不愿意听讲,跟教师的讲课方式和内容也有直接关系。
德育课在我们的印象里,好像不是一些枯燥的理论,就是一些空洞的口号。现阶段学校的德育课整体效果不理想,尤其是中职学校的德育更是境况不佳。集中表现在学生不愿意听,教师也教得没劲;教师没劲,学生更不愿意听。如此以来,德育课往往形同虚设。不但没有起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反而成了教育教学的负担,德育的教与学基本上就陷入到一个长期的恶性循环之中。所以,如何摆脱目前这种恶性循环的状态,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机制。是我们应该面对的课题,更是值得我们反思和探讨的问题。
当前.对德育存在的问题已经比较明确,有关德育方法和途径的探讨论述也比较多。归纳总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德育定位的问题,这里主要是要把德育和智育去分开来。智育是解决知不知、会不会的问题,而德育是解决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二是关于德育目标的问题,要把单一的目标变为符合社会实际、符合学生特点的多层次的目标。三是关于德育内容方面,要把空泛而脱离现实的内容变为具体实际的、有趣有序的内容。四是关于德育方法问题,要把灌输、说教的方法变为指导、引导的方法。五是关于德育评价的问题,要把单调、呆板的评价变为灵活、系统的评价。
在具体的德育实践中,我们有这样的一个体会:如果只是针对其中某一个方面或某一个局部来解决问题。那么情况虽然会有所改善,但效果也难以长久。因为这样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德育必须从整体上构建一个良性循环的体系,形成一个有效运行的机制。而作为德育工作者要做的就是保持这个体系的整体性,维护这个机制的有效性,从而保证德育始终处于一个良性循环的运行之中。在学校德育中,构建良性循环的德育体系其关键就在于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而学生又是居于主体地位的,所以构建良性循环的德育体系,形成的良性循环的德育机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首先,需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多层次的德育目标,提出具体的德育要求,这是构建良性循环的德育体系的基础。德育必须有其现实目标,并随着时代变化与社会要求而逐步发展。同时,德育目标应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在总目标下有多个可以具体实施的分目标。构建良性循环的德育体系应从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实际出发,将一元化的教育目标分成若干独立的层次,确定各个年级阶段和教育阶段的具体目标。而只有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这些目标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中职学校,其特殊性就在于它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基地。而现阶段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普遍较差,因此中职一年级应着重于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良好习惯的养成;二年级应着重于对职业道德和服务思想的培养;三年级应着重于就业指导和法制教育的培训。逐步形成教学与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具体的班级班规要求学生,并通过班会活动强化这种目标意识。当然,针对个别较特殊的学生还应具体分析具体对待。做到“点面结合”。
其次,需要通过实践,确定体验式的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这是构建良性循环德育的关键。体验是指对事物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基础上而产生的情感并生成意识的活动,我们常常把外界事物引起自身的内心感受、体会或经历称之为体验。体验把德育目标与德育过程连接起来,把道德过程中的知、情、意、行的各个环节有机统一起来,通过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德育内容变为学生自身的需要;通过学生乐于接受的、富有情趣的方式,使德育内容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灵;通过学生在亲身实践中的感悟,使他们健康的心理品质外化为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此我们在德育中必须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深刻的体验,要引导学生全面丰富道德体验,加速道德知识向道德行为的转化。在日常德育过程中要根据教育的目的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引导他们置身其中,以诱发学生的体验。可以从生活中截取情境或通过讲故事描绘情境引导,也可以通过角色转换和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具体来说,就是围绕德育目标和要求,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听、说、读、写、行。听:听报告、听讲座、听故事;说:交流发言、举办演讲比赛;读:组织朗诵活动和比赛;写:写周记、写作文、组织征文比赛;行:组织具体的实践活动。整个过程都应与德育目标相连结,相互之间也是相辅相成的。
最后,需要找准切入点,形成引导式的沟通和激励式的评价,这是构建良性循环德育的保证。学生的需要是一切行动的生命线,德育工作只有满足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才能有生命力。所以,学生的需要就应该成为德育工作的切入点。现代中职学生思想活跃,接受新信息快,但缺乏辨别能力;向往高水平生活,却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独立甚或能力差;虽然行为习惯不好,学习方面有困难,但仍然希望得到尊重等。针对学生这些特点,适时与学生沟通交流是很有必要的。而在这个过程中,不能简单地说教,甚至是训斥,应该以平和、平等的心态对待,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到自身存在问题,以及这些存在的问题可能带来的后果,并帮助其改正。德育评价其实是对学生表现的一个反馈,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可以根据评价结果发现自己哪些方面有进步,还有那些方面存在着缺点。在德育评价中要注意学生的可接受性,通过轻松甚至是愉快的方式,使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受到教育。针对当前很多学生经常都受到批评来说,评价应该以激励为主,这也是尊重他们的一种表现。这样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参与性,从而提高德育的有效性。
构建良性循环的德育体系,形成良性循环的德育机制,并不是一劳永逸,还需要在具体的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完善。从宏观上把握这样的几个环节,在微观上建立相应的实践机制,相信德育一定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德育;良性循环;德育体系
对于教师来说,最大的快乐和欣慰莫过于学生乐意听自己讲课。在课堂上,如果学生认真听讲,课堂纪律井然有序,教师讲课的劲头就足,教学效果就好,教与学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如果学生不愿意听讲,课堂纪律没有保证,不仅学生不认真听讲,教师的情绪也会受到影响,势必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这样教与学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当然,反过来学生愿不愿意听讲,跟教师的讲课方式和内容也有直接关系。
德育课在我们的印象里,好像不是一些枯燥的理论,就是一些空洞的口号。现阶段学校的德育课整体效果不理想,尤其是中职学校的德育更是境况不佳。集中表现在学生不愿意听,教师也教得没劲;教师没劲,学生更不愿意听。如此以来,德育课往往形同虚设。不但没有起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反而成了教育教学的负担,德育的教与学基本上就陷入到一个长期的恶性循环之中。所以,如何摆脱目前这种恶性循环的状态,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机制。是我们应该面对的课题,更是值得我们反思和探讨的问题。
当前.对德育存在的问题已经比较明确,有关德育方法和途径的探讨论述也比较多。归纳总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德育定位的问题,这里主要是要把德育和智育去分开来。智育是解决知不知、会不会的问题,而德育是解决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二是关于德育目标的问题,要把单一的目标变为符合社会实际、符合学生特点的多层次的目标。三是关于德育内容方面,要把空泛而脱离现实的内容变为具体实际的、有趣有序的内容。四是关于德育方法问题,要把灌输、说教的方法变为指导、引导的方法。五是关于德育评价的问题,要把单调、呆板的评价变为灵活、系统的评价。
在具体的德育实践中,我们有这样的一个体会:如果只是针对其中某一个方面或某一个局部来解决问题。那么情况虽然会有所改善,但效果也难以长久。因为这样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德育必须从整体上构建一个良性循环的体系,形成一个有效运行的机制。而作为德育工作者要做的就是保持这个体系的整体性,维护这个机制的有效性,从而保证德育始终处于一个良性循环的运行之中。在学校德育中,构建良性循环的德育体系其关键就在于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而学生又是居于主体地位的,所以构建良性循环的德育体系,形成的良性循环的德育机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首先,需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多层次的德育目标,提出具体的德育要求,这是构建良性循环的德育体系的基础。德育必须有其现实目标,并随着时代变化与社会要求而逐步发展。同时,德育目标应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在总目标下有多个可以具体实施的分目标。构建良性循环的德育体系应从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实际出发,将一元化的教育目标分成若干独立的层次,确定各个年级阶段和教育阶段的具体目标。而只有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这些目标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中职学校,其特殊性就在于它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基地。而现阶段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普遍较差,因此中职一年级应着重于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良好习惯的养成;二年级应着重于对职业道德和服务思想的培养;三年级应着重于就业指导和法制教育的培训。逐步形成教学与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具体的班级班规要求学生,并通过班会活动强化这种目标意识。当然,针对个别较特殊的学生还应具体分析具体对待。做到“点面结合”。
其次,需要通过实践,确定体验式的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这是构建良性循环德育的关键。体验是指对事物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基础上而产生的情感并生成意识的活动,我们常常把外界事物引起自身的内心感受、体会或经历称之为体验。体验把德育目标与德育过程连接起来,把道德过程中的知、情、意、行的各个环节有机统一起来,通过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德育内容变为学生自身的需要;通过学生乐于接受的、富有情趣的方式,使德育内容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灵;通过学生在亲身实践中的感悟,使他们健康的心理品质外化为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此我们在德育中必须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深刻的体验,要引导学生全面丰富道德体验,加速道德知识向道德行为的转化。在日常德育过程中要根据教育的目的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引导他们置身其中,以诱发学生的体验。可以从生活中截取情境或通过讲故事描绘情境引导,也可以通过角色转换和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具体来说,就是围绕德育目标和要求,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听、说、读、写、行。听:听报告、听讲座、听故事;说:交流发言、举办演讲比赛;读:组织朗诵活动和比赛;写:写周记、写作文、组织征文比赛;行:组织具体的实践活动。整个过程都应与德育目标相连结,相互之间也是相辅相成的。
最后,需要找准切入点,形成引导式的沟通和激励式的评价,这是构建良性循环德育的保证。学生的需要是一切行动的生命线,德育工作只有满足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才能有生命力。所以,学生的需要就应该成为德育工作的切入点。现代中职学生思想活跃,接受新信息快,但缺乏辨别能力;向往高水平生活,却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独立甚或能力差;虽然行为习惯不好,学习方面有困难,但仍然希望得到尊重等。针对学生这些特点,适时与学生沟通交流是很有必要的。而在这个过程中,不能简单地说教,甚至是训斥,应该以平和、平等的心态对待,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到自身存在问题,以及这些存在的问题可能带来的后果,并帮助其改正。德育评价其实是对学生表现的一个反馈,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可以根据评价结果发现自己哪些方面有进步,还有那些方面存在着缺点。在德育评价中要注意学生的可接受性,通过轻松甚至是愉快的方式,使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受到教育。针对当前很多学生经常都受到批评来说,评价应该以激励为主,这也是尊重他们的一种表现。这样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参与性,从而提高德育的有效性。
构建良性循环的德育体系,形成良性循环的德育机制,并不是一劳永逸,还需要在具体的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完善。从宏观上把握这样的几个环节,在微观上建立相应的实践机制,相信德育一定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