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学科,它的内容涉及甚广,在不断的教育教学改革与探索中,新的地理理念也不断形成。新课程改革的目的中明确指出:中学地理教育的目标和定位就是让学生学习终身有用的地理知识。作为我们地理教师如何让学生把课堂上的学习内容与生活实践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既学到理论又能运用这些理论去分析、解释身边的地理现象呢?我想略谈谈自己的教学感受,与同行共享。
一、亲力亲为,提高观察动手能力
学习《地球运动》这一章内容时,讲到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中有关地方时与区时的掌握,预先要学生自己去准备一些资料。如在宾馆的迎宾台后有不同的时间钟,让他们自己去看北京、东京、纽约、伦敦等不同城市在钟表上的时间,并作记载备用,在课堂上进行时间的换算。也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所报道的一些全球性的活动,如世界杯足球赛、“NBA”篮球赛、大型娱乐活动等举办地与我们当地时间的差异进行计算。这样一来,学生有了比较又有了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关于地球表面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偏向的内容学习前,让学生在我们县城所环绕的沅江边进行观察水的流向,沅江两岸的河床陡缓状况。这样很明显可以发现河的右岸陡峭,左岸平缓,泥沙沉积,沙洲出现。而我们县城就坐落在泥沙的沉积岸。让学生理解在北半球的河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向右偏转,因而右岸侵蚀严重,左岸泥沙沉积。
在讲太阳高度角时,让学生去看看楼顶上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情况,思考为什么可以通过调节支架来获得最大的太阳辐射能。在楼间距的问题上,让学生分组去测量不同的住宅小区的楼间距,了解楼层高度,以及询问住在小区中的住户房间的采光情况,然后进行统计、分析采光与楼间距的合理搭配。
让学生亲自从生活实践中寻找我们书中知识的再现,既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提高了动手动脑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自主探究,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
教材中《大气运动》这章内容中,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中最简单的一种形式。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导致水平方向上空气的上升或下降运动,从而使得水平面上的气压产生高低差异,促使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形成风。在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闷热的夏季午后感到胸闷气短,就是因为高气温产生的低气压而造成的。到过海边的同学也有感受:夏季白天站在海边,你会感觉到凉风习习,因为风是从海洋吹响陆地。在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我们熟悉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所以空气稀薄气压很低,高原反应严重。季风环流的成因主要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在平时的生活中都有这样的感受:夏季地面温度高,而水里凉快;冬季水温要高,地面气温低。这样冬夏季节陆地与海洋的气温高低不同,导致了气压高低的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风向,这就是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
生活中很多的大气现象我们都可以通过课堂中的理论学习来进行分析。如晴朗的天空为什么一般都是蔚蓝色的?在阴天,日出日落前后天空为什么还是明亮的?交通信號灯、一些警示色为什么一般都是红色?为什么在深秋的晴朗夜晚容易打霜,气温比阴天更低?“十雾九晴”的现象如何解释等等,这样的生活现象数不胜数。学习了课堂知识就能轻松地解释这些生活现象了,这样才是真正的有效教学。
三、正确引导,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一个个实在的主体,他们的思想深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在“人口和人口问题”中,针对我国的人口现状:人口基数大,净增人口多,男女性别比例失调,农村人口增长较快,老龄化不断上升等。让学生在周围的生活环境中去了解、去调查,教师正确引导,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口观。在城市化问题上,让学生思考:城市比农村有哪些好处?农村大量的劳动力外出对农村生活有哪些影响?大量人口涌入城市有哪些利弊?学生可结合自己已了解到的,各抒己见。教师进行点拔就能完成知识的构建,合理的答案,让学生用辩证的思维来分析问题,在探讨中激发学生为家乡的美好明天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每天看电视里报道的钓鱼岛新闻,以及身边各种形式的爱国呼声和爱国举动,结合我们教材里的“海洋资源保护和开发”内容,可以让学生很好的接受国情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在老师的引导下,也让学生懂得如何做到理性爱国。
面对时代的发展,与世界接轨是我们中国面临的挑战,无论是在资源、经济还是环境的开发、利用、保护方面,我们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有很大的差距。通过一些热门话题,如国际上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有时也免不了会出现荣辱是非已经混淆,产生认知偏误,教师若不加以纠正和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就无从形成,走向社会,走进生活时也就难保不出问题。新课程倡导的学生学习的背景是生活化的,学生最终要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课程惟有反映社会与生活的需要,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才能真正体现课程的本质功能。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细节中捕捉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利用这些鲜活的人物和事例,让学生走进真实的生活,无论是光明的一面还是阴暗的一面,让学生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用心去触摸,去感悟生活,形成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
总之,我们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外,一定要引导学生在平常的生活实践中养成细心观察,积极思考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终身有用。
一、亲力亲为,提高观察动手能力
学习《地球运动》这一章内容时,讲到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中有关地方时与区时的掌握,预先要学生自己去准备一些资料。如在宾馆的迎宾台后有不同的时间钟,让他们自己去看北京、东京、纽约、伦敦等不同城市在钟表上的时间,并作记载备用,在课堂上进行时间的换算。也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所报道的一些全球性的活动,如世界杯足球赛、“NBA”篮球赛、大型娱乐活动等举办地与我们当地时间的差异进行计算。这样一来,学生有了比较又有了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关于地球表面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偏向的内容学习前,让学生在我们县城所环绕的沅江边进行观察水的流向,沅江两岸的河床陡缓状况。这样很明显可以发现河的右岸陡峭,左岸平缓,泥沙沉积,沙洲出现。而我们县城就坐落在泥沙的沉积岸。让学生理解在北半球的河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向右偏转,因而右岸侵蚀严重,左岸泥沙沉积。
在讲太阳高度角时,让学生去看看楼顶上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情况,思考为什么可以通过调节支架来获得最大的太阳辐射能。在楼间距的问题上,让学生分组去测量不同的住宅小区的楼间距,了解楼层高度,以及询问住在小区中的住户房间的采光情况,然后进行统计、分析采光与楼间距的合理搭配。
让学生亲自从生活实践中寻找我们书中知识的再现,既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提高了动手动脑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自主探究,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
教材中《大气运动》这章内容中,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中最简单的一种形式。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导致水平方向上空气的上升或下降运动,从而使得水平面上的气压产生高低差异,促使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形成风。在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闷热的夏季午后感到胸闷气短,就是因为高气温产生的低气压而造成的。到过海边的同学也有感受:夏季白天站在海边,你会感觉到凉风习习,因为风是从海洋吹响陆地。在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我们熟悉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所以空气稀薄气压很低,高原反应严重。季风环流的成因主要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在平时的生活中都有这样的感受:夏季地面温度高,而水里凉快;冬季水温要高,地面气温低。这样冬夏季节陆地与海洋的气温高低不同,导致了气压高低的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风向,这就是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
生活中很多的大气现象我们都可以通过课堂中的理论学习来进行分析。如晴朗的天空为什么一般都是蔚蓝色的?在阴天,日出日落前后天空为什么还是明亮的?交通信號灯、一些警示色为什么一般都是红色?为什么在深秋的晴朗夜晚容易打霜,气温比阴天更低?“十雾九晴”的现象如何解释等等,这样的生活现象数不胜数。学习了课堂知识就能轻松地解释这些生活现象了,这样才是真正的有效教学。
三、正确引导,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一个个实在的主体,他们的思想深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在“人口和人口问题”中,针对我国的人口现状:人口基数大,净增人口多,男女性别比例失调,农村人口增长较快,老龄化不断上升等。让学生在周围的生活环境中去了解、去调查,教师正确引导,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口观。在城市化问题上,让学生思考:城市比农村有哪些好处?农村大量的劳动力外出对农村生活有哪些影响?大量人口涌入城市有哪些利弊?学生可结合自己已了解到的,各抒己见。教师进行点拔就能完成知识的构建,合理的答案,让学生用辩证的思维来分析问题,在探讨中激发学生为家乡的美好明天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每天看电视里报道的钓鱼岛新闻,以及身边各种形式的爱国呼声和爱国举动,结合我们教材里的“海洋资源保护和开发”内容,可以让学生很好的接受国情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在老师的引导下,也让学生懂得如何做到理性爱国。
面对时代的发展,与世界接轨是我们中国面临的挑战,无论是在资源、经济还是环境的开发、利用、保护方面,我们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有很大的差距。通过一些热门话题,如国际上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有时也免不了会出现荣辱是非已经混淆,产生认知偏误,教师若不加以纠正和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就无从形成,走向社会,走进生活时也就难保不出问题。新课程倡导的学生学习的背景是生活化的,学生最终要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课程惟有反映社会与生活的需要,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才能真正体现课程的本质功能。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细节中捕捉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利用这些鲜活的人物和事例,让学生走进真实的生活,无论是光明的一面还是阴暗的一面,让学生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用心去触摸,去感悟生活,形成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
总之,我们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外,一定要引导学生在平常的生活实践中养成细心观察,积极思考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终身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