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人,那山,那树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wisg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人
  车载着我们在九曲连环的山路上迂回,回望走过的路,像被抛在身后的点点灯火一样遥远。前行的远方夜色苍茫,寒意透过车窗的缝隙缕缕不绝地浸染着我的思绪,心里将我们投宿的远方思忖再三:“会不会是昏暗的灯火?”“会不会是精明世故的店主?”来时的欢快随之逐渐沉默。
  不知过了多久,司机说:“到了。”我拉了拉不安的神经,拿起包,和同伴像久羁天涯的困顿之客,一头扎进店里。老板、老板娘正站在大厅里迎接着我们,问我们冷不冷,累不累,饿不饿……脸上的皱褶中洋溢着质朴、真诚,他们怜惜地看着我们,像亲切的长者迎接顽皮晚归的孩子。我身上的寒意一扫而光,思维随之活跃,眼睛在宽敞的大厅里逡巡:柔和的灯光,洁净的桌椅,低垂的窗帘,一切都很温馨。来到房间,目之所及,都是那么干净、质朴、素雅。回想来时“小人之心”,脸有些发烫。
  面对新鲜可口的早餐,所有的溢美之词都是多余的,顾不上什么淑女形象了,我大口地咀嚼起来。同伴们也闷头大快朵颐,耳边是老板娘亲切的询问,好不好吃,够不够吃,不够再添……老板话不多,不时冲我们腼腆憨厚地笑一笑,又忙着盛饭菜去了。窗外偶然经过卖笋的、卖豆腐的,衣着一样的朴素干净,卖的人实心实意地把着称,买的人干干脆脆地掏钱,没有讨价还价的喋喋不休,只见交易的淡定从容。街巷里鸡犬相闻,没有了都市的喧嚷聒噪。
  待我们爬山归来,主人又热情地给我们泡茶上饭,嘘寒问暖。透过漂浮不定的热气,看着这对忙碌中的山里人,陷入沉思,他们的笑脸时而清晰,时而模糊,但始终清晰的是他们的热心和质朴,令人感到真实的温暖。我的心在他们的微笑里沉静下来,慢慢地享受着这旅途中最美的饭食。
  那山
  郦道元在《水经注》里谈到天目山,说“天目山宛自天开,峻崖高竦”。眼前的天目山笼罩在云雾中,这些我不喜欢的湿滑水气始终缠绵依恋着山,久久不愿离去,如一洒江天的潇潇细雨。我真想拨开这层面纱,一睹天目山的真面目,这满山遍野的面纱却无从揭起,不免有些埋怨和惆怅,觉得虚行了。
  我低下头,脚下有金黄的银杏叶落满台阶,踩着这柔软浓密的叶子,想起前人极其哀怨的诗句“落叶满阶红不扫”,倘若有那寻愁觅恨之人在这肃杀的天气里,见了眼前之景,岂不愁肠片片似飞红?但我的惆怅和洒脱又在哪里呢?我自嘲一笑。伴着这悠哉游哉的浮云,上山的路越来越陡,不规则的青石板路有些湿滑。要不是同伴激励着,说“登得仙人顶,胜似做仙人”,我可早就放弃继续攀爬了。终于到得半山腰一处平坦地,俯瞰山下,云气淡了,只见青葱的山尖起起伏伏,如同巨人之首,或聚拢,或疏散,盘枝错结的松树恰似一枚枚发卡别在山脊上,令人心旷神怡,物我两忘。短暂休息后继续攀登,终于登上绝顶。此时有种征服的快意和“一览众山小”的豪气。只听得涧水潺潺,鸟声啾啾;又见云海茫茫,千变万化,云雾就在腰间耳际萦绕,真想招一朵白云羽化而去。
  站在山顶,回想登临路上的种种思绪,又觉得自己不曾征服这座沉默的大山,此处的云海变幻,与山下的云海没有多大的区别,所变化的不过是自己的心情。云卷云舒,鸟啾涧鸣,山自巍峨,我已非我,所战胜的不过是自己罢了。想到此,我站在天目山顶会心一笑。
  那树
  李白诗云“登临天目山,俯瞰天目松”。没登山之前,我曾猜想,天目山上最值得欣赏的树应该是松树了吧。真的置身于林海时,姿态奇特的天目松让我赞不绝口,参天秀颀的银杏树让我默叹,伟岸粗壮的柳杉让我叫绝。然而,真能震撼到我的,却是那大树的遮掩下的无名小树。
  它们生活在近乎无雨无光的世界,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残酷性在这里显露无疑。从无奈的枯枝颓臂中可以看出,很多小树在努力成长未果后寂然死去,它们在竞技场中失败后被抛弃了。但生命又这么不可思议,依然有更多小树叶茂枝繁。
  我凝视着它们,先是怕这可怜的生命像其它同伴一样死去,后又发现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它们不因环境恶劣而自怨自艾,不因矮小而自惭形秽,不因无名而自暴自弃,不顾惜生命的弱小,生机盎然,从不怀疑自己会长成参天大树,一路欢歌,一路生长,心无旁騖,倾听光的脚步、雨的声音、风的呼唤,风来了就跳舞,雨来了就努力向上,光透下斑斑点点就满怀欣喜。这实在是热爱生命、勇敢成长的最好诠释。我心下释然,我对它们的同情变成对顽强生命最高的赞美和祝福。
  我爱天目山,爱这儿的人,爱这儿的山,爱这儿的树!
  [作者通联:山东聊城一中高二十一班]
其他文献
那一天,母亲弥留之际,他拉着母亲的手痛哭失声,说:“妈,我要是再丢了,还有谁来找我啊!”  小时候,他贪玩,家在农村,常常是在野外跑着玩着就忘了离村子有多远。不知多少次,都是母亲把他带回温暖的家。可是第二天,他依然这样疯跑疯玩,因为他知道,母亲总会找到他。  上学后,他极不愿意学习,便经常逃课,自己跑到甸子上去玩儿。直到天快黑了,母亲等不到他放学回家,去学校却早已没人了。母亲便去甸子上找,把他抓回
期刊
小时候看武侠小说,迷思之一是黄蓉从《射雕英雄传》到《神雕侠侣》的巨大转变。  开个脑洞,用武林类比学术世界看这个变化。在《射雕英雄传》里,年轻的黄蓉已然是光芒耀眼的科研之星:家学渊源、师从各领域泰斗、日阅论文三百篇。她脑子灵双手勤,年纪轻轻就能带研究生,甚至开始领导国内顶级实验室(丐帮)。这架势,是要开山立派掀风雨的。  也不过20年,俏蓉儿已是面带风霜的郭夫人,早早从学科带头人的位置上退了下来,
期刊
高考记叙文写作如何脱颖而出?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明确指出:“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  多年担任江苏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的何永康教授在《新华日报》上撰写的《一别十多年,陌生之余的启迪》一文指出:议论文可以“批量生产”“批量指导”,记叙文则篇
期刊
【主题导语】  冯骥才,祖籍浙江宁波,1942年生于天津。青年时代师从北京画院画师惠孝同研习宋元绘画,并问道于吴玉如先生,学习古典文学。曾在天津书画社专事摹古。文革中饱受磨难,得以深谙社会人生。文革后登上文坛,为新时期文学重要作家。后重拾丹青,开创中西兼容、清新精雅、意境隽永的画风,海内外有“现代文人画”之称。  冯骥才兼为文化学者,二十世纪末以来投身文化遗产抢救,影响深远。现为中国文联副主席,中
期刊
【主题导语】  王安忆,当代作家、文学家。原籍福建省同安县,1954年3月生于江苏南京,作家茹志鹃次女,1955年随母移居上海。初中毕业后赴安徽淮北农村插队,后调地区文工团工作,1978年回上海,任《儿童时代》编辑。  1976年发表散文处女作《向前进》。1987年调上海作家协会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1996年发表个人代表作《长恨歌》,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2004年《发廊情话》获第三届鲁迅文学优秀
期刊
何谓宿构?通用的解释,泛指一种对于作文的积累不够而对文章进行“模板”式类似“套作”的行文方式。北大邝苑教授认为:“宿构就是给出一个写作文的模子,无论你出什么文章,我都能以不变应万变,把这文章的题目、重点、论点一一插入这模子的空中,完成文章。……宿构是一种对于规律的总结与提升。……宿构只是一个中性词,只是一个对于社会上的一种现象的客观描述。……宿构只是一种提前的准备与规律的寻找,又和能力挂钩,只不过
期刊
何谓“一例贯之”,就是用一个典型的事例论据作为支架贯通整篇文章。一般而言,考场作文为了不冒险,考生选用多个事例进行论证可以降低写作的难度,从而获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分数。但是就文字功底较为深厚的考生而言,运用“一例贯之”的用材却可以推陈出新,彰显考生驾驭文本的能力,于“你无我有,你有我新”中取胜。事实上,高考议论文的成功不完全在于事例的多寡,而在于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的层层分析。运用“一
期刊
四年前,妈妈过世三周年那天,我到八宝山骨灰堂取回了妈妈的骨灰——按照当时的规定,三年期满,骨灰堂不再负保管的责任。远在广州的父亲来信说,还是入土为安吧!  可是,哪里去买这一方土?四年前那时候还不像现在,现在倒新辟了好多处安葬骨灰的墓地。那时,只有一个别无选择的,形同乱葬岗子的普通百姓的墓地。我去那里看过,普通百姓身后的居处和他们生前的住处一样拥挤。我辈本是蓬蒿人,把妈妈安葬在这里,并不委屈。然而
期刊
今年全国乙卷高考作文是今年高考一大亮点。这种题型,破除了传统材料作文不必要的“猜题”(需要揣摩命题人心理,寻找最佳立意),同时给考生提供了多样选择。在这些关键词中,既有现实中国积极发展的“正能量”,也有暴露问题的“负能量”。学生可以抒发民族的自豪感,也可以直面现实问题,表现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希望这种题型成为未来高考作文新常态。  一、借助归纳,筛选概念  十二个关键词,交叉运用多重视角,涵盖政治
期刊
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查哈西拉山的扎曲,北麓的卡日曲,和星宿海西的约古宗列曲,呈“几”字形。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五大长河,我国第二大河。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黄河有一种苍凉、壮阔之美,古今很多的诗文直接或间接地赞美它。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