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给黄河的独特赞歌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1571941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查哈西拉山的扎曲,北麓的卡日曲,和星宿海西的约古宗列曲,呈“几”字形。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五大长河,我国第二大河。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黄河有一种苍凉、壮阔之美,古今很多的诗文直接或间接地赞美它。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凉州词》描述了黄河的非凡气势,光未然的《黄河大合唱》采用象征的手法,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而当下诗人刘年的《黄河颂》以独特、新奇的视角,以细腻、隽永的笔触,赞颂了黄河的美——
  玛曲的庙里,只有一个喇嘛
  每次捡牛粪,都会搂起袈裟,赤脚蹚过黄河
  低头饮水的牦牛
  角,一致指向巴颜喀拉雪山
  星宿海的藏女,有时,会舀起鱼,有时,会舀起一些星星
  鱼倒回水里,星星装进木桶,背回帐篷
  刘年,原名刘代福,1974年出生于湘西永顺。其诗歌、散文作品在《人民文学》《诗刊》《文艺报》《中国诗人》《大家》《民族文学》等国内一流刊物发表。著有诗集《远》《为何生命苍凉如水》《行吟者》等,2013年获人民文学诗歌奖、华文青年诗人奖等奖项。2014年获红高粱诗歌奖。现为《诗刊》编辑。
  刘年的《黄河颂》,是组诗《羚羊走过的山冈》中的第一首。全诗六行,分为三节,精短的诗篇里却呈现出三个特点。其一是独特美。别人说“黄河远上白云间”,别人说“黄河之水天上来”,别人说“黄河在咆哮”……诗人刘年不这样直接描绘黄河的壮美,而是从“喇嘛”“牦牛”“藏女”入手,描摹事物的情态,用这些与黄河息息相關的事物,写出黄河寂寥孤绝般的气蕴和田园牧歌式的静美。喇嘛捡牛粪并不特别,特别的是“搂起袈裟”,传导出尊重自己僧侣身份的情感。牦牛饮水并不特别,特别的是“角,一致指向巴颜喀拉雪山”,传导出宗教般的神圣感。藏女舀水并不特别,特别的是“鱼倒回水里,星星装进木桶,背回帐篷”,传导出善良之美和悠长的诗味。
  其二是画面美。刘年的诗大多有一种强烈的画面感,本诗的画面感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呈现出一种自然苍茫的质地和美感。庙是静态的,喇嘛的“捡”“搂”“蹚”是动态的,组成三幅画面,连贯性强,表现出一种苍凉之美。巴颜喀拉雪山是静态的,牦牛走向黄河“低头饮水”是动态的,牛角指向雪山定格在画面里,表现出一种自然之美。星宿海是静态的,藏女的“舀”“倒”“装”“背”是动态的,其动作连贯熟练,表现出一种劳作之美。三个主体对象,其简洁、质感的典型动作,构成三组生动迷人的画面,诗人对事物的情感也渗透其间,能让读者身临其境,与诗人一同感受黄河源头的大美。
  其三是意境美。意境,通常是指艺术创造特别是诗歌创造所达到的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玩味无穷却又难以明确言传、具体把握的艺术境界,它是形神情理的统一,虚实有无的协调,既生于意外,又蕴于象内。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境离不开意象,本诗的主体意象只有三个:“喇嘛”“牦牛”“藏女”;而它们组合一起,将黄河源头的神秘、静穆、孤独描绘出来,也将诗人对黄河文明的发源地的敬仰、赞美之情表现出来。诗人的主观之意与黄河源头的客观之境彼此交融、彼此映照,创造出诗歌的空旷而大美的境界。
  诗的最后一行“鱼倒回水里,星星装进木桶,背回帐篷”,是很值得品赏的。藏女将舀起的鱼放生,这是实写,写出了她的心地纯朴善良;而将星星背回帐篷,这是虚写,写出她的内心纯净快乐。这样虚实结合,将黄河源头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物一体的情态艺术地表现出来,诗人由衷的赞美之情也充盈在字里行间。
  《黄河颂》无疑是一首黄河源头风景优美、人文厚重的大美赞歌,天人合一,情景交融。以雪山为背景,以黄河源头为抒写对象,诗人精心选取寺庙、喇嘛、牦牛、雪山、藏女、鱼、星星、帐篷等相关物象,以干净明亮的诗歌语言,融入诗人内心丰富的主观情感,营造出诗歌的独特意境,给读者以心驰神往的艺术享受。
  刘年喜欢落日、荒原和雪,在说到喜欢的诗人时,他说:“我喜欢的诗人,也应该是一个好孩子,有眼泪,有敬畏,有好奇,有天真,他们能带给人间以温暖,以希望。”刘年是一位内敛的诗人,其诗擅长以小见大,讲究内质和气蕴,在语言的表达、意象的营造和情感的抒发上,都有自己独到的功力。著名诗人林莽说:“诗人刘年从日常生活和身边的一草一木中发现诗意,将生活的体验和鲜活的情感融入简洁的诗歌形式和冷静的语言之中。在他的作品中,现实与虚构有机而自然地相融合,通过他的诗歌,我们看到了一个诗人的诚挚情怀。”刘年对诗歌有着真挚而热烈的情怀,他以一颗赤子之心,秉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表现,又吸收西方文明的人文精神,不断为诗坛奉献一首首精美诗章。
  [作者通联:湖北应城市教育局]
其他文献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送东阳马生序》中有言:“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2.高考过后,准大学生们掀起一股“整容热”。整容项目主要集中在五官,如割双眼皮、隆鼻、改脸型等。他们中极少人是为“修残补缺”,更多人
期刊
那一天,母亲弥留之际,他拉着母亲的手痛哭失声,说:“妈,我要是再丢了,还有谁来找我啊!”  小时候,他贪玩,家在农村,常常是在野外跑着玩着就忘了离村子有多远。不知多少次,都是母亲把他带回温暖的家。可是第二天,他依然这样疯跑疯玩,因为他知道,母亲总会找到他。  上学后,他极不愿意学习,便经常逃课,自己跑到甸子上去玩儿。直到天快黑了,母亲等不到他放学回家,去学校却早已没人了。母亲便去甸子上找,把他抓回
期刊
小时候看武侠小说,迷思之一是黄蓉从《射雕英雄传》到《神雕侠侣》的巨大转变。  开个脑洞,用武林类比学术世界看这个变化。在《射雕英雄传》里,年轻的黄蓉已然是光芒耀眼的科研之星:家学渊源、师从各领域泰斗、日阅论文三百篇。她脑子灵双手勤,年纪轻轻就能带研究生,甚至开始领导国内顶级实验室(丐帮)。这架势,是要开山立派掀风雨的。  也不过20年,俏蓉儿已是面带风霜的郭夫人,早早从学科带头人的位置上退了下来,
期刊
高考记叙文写作如何脱颖而出?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明确指出:“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  多年担任江苏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的何永康教授在《新华日报》上撰写的《一别十多年,陌生之余的启迪》一文指出:议论文可以“批量生产”“批量指导”,记叙文则篇
期刊
【主题导语】  冯骥才,祖籍浙江宁波,1942年生于天津。青年时代师从北京画院画师惠孝同研习宋元绘画,并问道于吴玉如先生,学习古典文学。曾在天津书画社专事摹古。文革中饱受磨难,得以深谙社会人生。文革后登上文坛,为新时期文学重要作家。后重拾丹青,开创中西兼容、清新精雅、意境隽永的画风,海内外有“现代文人画”之称。  冯骥才兼为文化学者,二十世纪末以来投身文化遗产抢救,影响深远。现为中国文联副主席,中
期刊
【主题导语】  王安忆,当代作家、文学家。原籍福建省同安县,1954年3月生于江苏南京,作家茹志鹃次女,1955年随母移居上海。初中毕业后赴安徽淮北农村插队,后调地区文工团工作,1978年回上海,任《儿童时代》编辑。  1976年发表散文处女作《向前进》。1987年调上海作家协会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1996年发表个人代表作《长恨歌》,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2004年《发廊情话》获第三届鲁迅文学优秀
期刊
何谓宿构?通用的解释,泛指一种对于作文的积累不够而对文章进行“模板”式类似“套作”的行文方式。北大邝苑教授认为:“宿构就是给出一个写作文的模子,无论你出什么文章,我都能以不变应万变,把这文章的题目、重点、论点一一插入这模子的空中,完成文章。……宿构是一种对于规律的总结与提升。……宿构只是一个中性词,只是一个对于社会上的一种现象的客观描述。……宿构只是一种提前的准备与规律的寻找,又和能力挂钩,只不过
期刊
何谓“一例贯之”,就是用一个典型的事例论据作为支架贯通整篇文章。一般而言,考场作文为了不冒险,考生选用多个事例进行论证可以降低写作的难度,从而获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分数。但是就文字功底较为深厚的考生而言,运用“一例贯之”的用材却可以推陈出新,彰显考生驾驭文本的能力,于“你无我有,你有我新”中取胜。事实上,高考议论文的成功不完全在于事例的多寡,而在于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的层层分析。运用“一
期刊
四年前,妈妈过世三周年那天,我到八宝山骨灰堂取回了妈妈的骨灰——按照当时的规定,三年期满,骨灰堂不再负保管的责任。远在广州的父亲来信说,还是入土为安吧!  可是,哪里去买这一方土?四年前那时候还不像现在,现在倒新辟了好多处安葬骨灰的墓地。那时,只有一个别无选择的,形同乱葬岗子的普通百姓的墓地。我去那里看过,普通百姓身后的居处和他们生前的住处一样拥挤。我辈本是蓬蒿人,把妈妈安葬在这里,并不委屈。然而
期刊
今年全国乙卷高考作文是今年高考一大亮点。这种题型,破除了传统材料作文不必要的“猜题”(需要揣摩命题人心理,寻找最佳立意),同时给考生提供了多样选择。在这些关键词中,既有现实中国积极发展的“正能量”,也有暴露问题的“负能量”。学生可以抒发民族的自豪感,也可以直面现实问题,表现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希望这种题型成为未来高考作文新常态。  一、借助归纳,筛选概念  十二个关键词,交叉运用多重视角,涵盖政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