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化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的改变至关重要。怎么转变观念?所有的老师都在尝试、在思考、在反思。思考的结果是“敢问路在何方”。反思的结果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可贵的是仍有大批的老师都在尝试,有上下而求索的精神。我参于新课程教材实践活动三年多了对于转变观念,我个人的体会是要学会梳理。有句禅语说得好:“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又将到哪里去?”我是指当前教师处于什么样的角色。我们不是“传教士”更不是“训兽师”。把“师长”、“威性”、“至高无善”这些词语都放到“回收站”去,和学生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
一、 我是谁?
(论点:建立尊重、和谐、自然、生命化的师生关系,明确教师是个什么样的角色教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论据:说理论据、事实论据)
教师既是教学活动的创设者也是活动的参于者。在美术课上教师必须和学生一起去感受、去体验,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很多老师总在抱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表现不积极,不会主动参与。我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现在的课堂,教师或多或少都会创设一些体验性的游戏活动,但遗憾的是在活动中许多教师只把自己当作活动的组织者,整个活动过程都在忙着组织、指导学生活动。君不知,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需要指导吗?在小学生眼里,做游戏永远是快乐而有趣的,教师只要以玩伴的身份参与游戏活动,有了你的参与孩子的积极性会更强,场面会更热烈,在热烈欢快的游戏中,学生亲身体验到主题活动,并有意无意地观察到主题画面,头脑中印下生动的人物动态形象。当学生的活动感受,形象感受,记忆感受最鲜明时,只需稍加选择,就可确定自己的画面。如在上《泡泡乐》一课时,我特意买了一个吹泡泡的玩具和学生们一起做游戏“吹泡泡”。学生非常高兴,一遍一遍反复地蘸肥皂皂液,为的是一次比一次吹的大,吹的多。他们努力地扇起泡泡,希望泡泡在空中存在的时间长一些。欣赏着透明的泡泡在阳光的照耀下,呈现出赤、橙、黄、绿、青、蓝、紫等不断变幻的色彩。全班同学在尽情的游戏中,体验到蘸肥皂液、吹、扇等生动的人物动态。感受游戏,画游戏场面,学生从开始游戏到选材、构思、以至无拘无束的完成作业,整个课堂活泼自由,激发了他们表现形象的灵感。培养了学生对美术课的情感,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 我从哪里来?
(论点:教育理念的缺失,培养目标的偏向。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艺术综合素质,形成艺术思维是我们的培养目标)
那么“我从哪里来”呢?我们是应试教育培养出来。我们又是从应试教育的讲台上走下来的。我们既是应试教育的受害者,又是应试教育的参于者。我自己就是个典型,我学习画画(此处提“画画”不说学美术是因为当时只学习画画不知道什么是美术)是很认真的,老师说东我就东,绝对不会去考虑西边的事。老师一招一势的教,我就有板有眼的学,师生关系变成了师徒关系。我们只注重技能技巧的练习,完全忽略了对艺术的感受,我们在品尝着一滴海水那苦涩的味道,而忽略了大海的广阔无边。后来我成为了一名美术教师,老师是无私的,想把所学的技能技巧全部传授给我的学生。要转变这种局面,我们就应该认识到,我们从事的是普通的美术课堂教学,而不是培养画工的技工培训。儿童绘画训练与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在画外所获得的那些东西,例如绘画可以使人获得内心平衡和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稳定的作用;绘画有助于完成视力和动作的发展,促使儿童认知能力的成长;绘画可以帮助儿童培养坚韧精神等等。换句话说,儿童绘画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培养小画家,而是通过绘画能力的训练培养人的智能和悟性。教学应从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要转变这种观念教师要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自我思维能力的学生,他们是二十一世纪的建设者。他应该是一个思维敏捷,人格健全,具有良好艺术修养和具有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人。这既是学生发展的方向,也是我们教育的目标。为达到这个目标,学生学习方式应该是自主的、探究、合作,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然而长期以来美术教育作为一门技能课,人们普遍认为只有教,才会画,于是卡通画、简笔画成了孩子们学画的教材,慢慢地孩子们习惯了临摹式的教育,阻碍个性发展,渐渐地丧失了绘画的自信。面对孩子们无助的眼神,听到他们说“不会”时,作为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不是孩子不会,而是教师不相信他会。如何引导孩子去掉恐惧心理,产生自信心,远比给他们示范要重要的多。让孩子们自由表现、自由探索,使他们在创造中得到自信,才是比较科学的方法。美术教学应该尊重学生心理的发展规律。因此了解儿童心理特点,特别是了解儿童绘画心理发展的阶段性,是教好儿童绘画的一个重要条件。《艺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可分两个学段,第一是(1-2年级),这一阶段要使学生在充分体验中接触和感知艺术,重点在于对学生的兴趣培养和想象力,创造性潜能的开发。第二学段(3-6年段)这一学段应扩展学生对各艺术领域的接触,不断丰富情感的同时,使学生能够真正学习和掌握对未来发展必备的知识技能,并形成一定的能力。
三、 我将到哪里去?
(论点:正确、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实现教师教育理想的追求)
1、教师美术教育理想的异化与教学活动目标的缺乏,导致不能合理有效地吸纳、整合美术课程资源。在新教育理想的引领下,教师关注的是学生全身心的变化,而正确的教学目标则会提醒教师克服传统的“权利欲”,让自己作为集体的一员去影响学生。
2.教师盲目引入外部资源,导致自身教学失去学科特点。
3.课堂教学活动中盲目追求造型材料的多样化、新颖性,使学生在课堂美术活动中失掉了对自身创造力的审美体验。
首先看看美术课的内容:它包括绘画、工艺制作(手工)、雕塑、建筑、服装、美术欣赏等等。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画画这一个美术学科中的一小部分代替美术。这可能是因为绘画是所有造型艺术的基础吧。如果是,归根结底还是应试教育惹的祸。虽然,美术学科中各门类都有自己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艺术语言,但他们都是视觉艺术,因为美术学科中各门类都有自己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艺术语言给人们带来的是不同的视觉冲击,不同的艺术感染力和多元的审美情趣,所以要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教师在选择、应用教材的时候要有综合意识。现行一年级的新教材就明显淡化了各门类边缘,如:绘画课不再明确的分为记忆画、想象画、命题画等,表现手法也不局限为涂色(即用画笔画)而是用各种手段和不同材料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个表现过程本身是个性化的,是有创造性的。因此教师在使用教材(课本和教师参考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人的教学风格正确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要注意其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意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对给定内容的意义都有其自身的解读,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转化为“自己的课程”。教师在教学中应正确、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活化教学内容,努力使自己的教法源于教材,高于教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知识、能力空间,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总言之,实施新教改,除了提高教师自身的艺术素质外,更重要的是“敢问路在何方?”如果不敢探索就只能永远感叹“路漫漫其修远兮”,只要我们敢于上下而求索,我相信路就在脚下。
一、 我是谁?
(论点:建立尊重、和谐、自然、生命化的师生关系,明确教师是个什么样的角色教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论据:说理论据、事实论据)
教师既是教学活动的创设者也是活动的参于者。在美术课上教师必须和学生一起去感受、去体验,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很多老师总在抱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表现不积极,不会主动参与。我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现在的课堂,教师或多或少都会创设一些体验性的游戏活动,但遗憾的是在活动中许多教师只把自己当作活动的组织者,整个活动过程都在忙着组织、指导学生活动。君不知,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需要指导吗?在小学生眼里,做游戏永远是快乐而有趣的,教师只要以玩伴的身份参与游戏活动,有了你的参与孩子的积极性会更强,场面会更热烈,在热烈欢快的游戏中,学生亲身体验到主题活动,并有意无意地观察到主题画面,头脑中印下生动的人物动态形象。当学生的活动感受,形象感受,记忆感受最鲜明时,只需稍加选择,就可确定自己的画面。如在上《泡泡乐》一课时,我特意买了一个吹泡泡的玩具和学生们一起做游戏“吹泡泡”。学生非常高兴,一遍一遍反复地蘸肥皂皂液,为的是一次比一次吹的大,吹的多。他们努力地扇起泡泡,希望泡泡在空中存在的时间长一些。欣赏着透明的泡泡在阳光的照耀下,呈现出赤、橙、黄、绿、青、蓝、紫等不断变幻的色彩。全班同学在尽情的游戏中,体验到蘸肥皂液、吹、扇等生动的人物动态。感受游戏,画游戏场面,学生从开始游戏到选材、构思、以至无拘无束的完成作业,整个课堂活泼自由,激发了他们表现形象的灵感。培养了学生对美术课的情感,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 我从哪里来?
(论点:教育理念的缺失,培养目标的偏向。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艺术综合素质,形成艺术思维是我们的培养目标)
那么“我从哪里来”呢?我们是应试教育培养出来。我们又是从应试教育的讲台上走下来的。我们既是应试教育的受害者,又是应试教育的参于者。我自己就是个典型,我学习画画(此处提“画画”不说学美术是因为当时只学习画画不知道什么是美术)是很认真的,老师说东我就东,绝对不会去考虑西边的事。老师一招一势的教,我就有板有眼的学,师生关系变成了师徒关系。我们只注重技能技巧的练习,完全忽略了对艺术的感受,我们在品尝着一滴海水那苦涩的味道,而忽略了大海的广阔无边。后来我成为了一名美术教师,老师是无私的,想把所学的技能技巧全部传授给我的学生。要转变这种局面,我们就应该认识到,我们从事的是普通的美术课堂教学,而不是培养画工的技工培训。儿童绘画训练与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在画外所获得的那些东西,例如绘画可以使人获得内心平衡和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稳定的作用;绘画有助于完成视力和动作的发展,促使儿童认知能力的成长;绘画可以帮助儿童培养坚韧精神等等。换句话说,儿童绘画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培养小画家,而是通过绘画能力的训练培养人的智能和悟性。教学应从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要转变这种观念教师要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自我思维能力的学生,他们是二十一世纪的建设者。他应该是一个思维敏捷,人格健全,具有良好艺术修养和具有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人。这既是学生发展的方向,也是我们教育的目标。为达到这个目标,学生学习方式应该是自主的、探究、合作,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然而长期以来美术教育作为一门技能课,人们普遍认为只有教,才会画,于是卡通画、简笔画成了孩子们学画的教材,慢慢地孩子们习惯了临摹式的教育,阻碍个性发展,渐渐地丧失了绘画的自信。面对孩子们无助的眼神,听到他们说“不会”时,作为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不是孩子不会,而是教师不相信他会。如何引导孩子去掉恐惧心理,产生自信心,远比给他们示范要重要的多。让孩子们自由表现、自由探索,使他们在创造中得到自信,才是比较科学的方法。美术教学应该尊重学生心理的发展规律。因此了解儿童心理特点,特别是了解儿童绘画心理发展的阶段性,是教好儿童绘画的一个重要条件。《艺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可分两个学段,第一是(1-2年级),这一阶段要使学生在充分体验中接触和感知艺术,重点在于对学生的兴趣培养和想象力,创造性潜能的开发。第二学段(3-6年段)这一学段应扩展学生对各艺术领域的接触,不断丰富情感的同时,使学生能够真正学习和掌握对未来发展必备的知识技能,并形成一定的能力。
三、 我将到哪里去?
(论点:正确、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实现教师教育理想的追求)
1、教师美术教育理想的异化与教学活动目标的缺乏,导致不能合理有效地吸纳、整合美术课程资源。在新教育理想的引领下,教师关注的是学生全身心的变化,而正确的教学目标则会提醒教师克服传统的“权利欲”,让自己作为集体的一员去影响学生。
2.教师盲目引入外部资源,导致自身教学失去学科特点。
3.课堂教学活动中盲目追求造型材料的多样化、新颖性,使学生在课堂美术活动中失掉了对自身创造力的审美体验。
首先看看美术课的内容:它包括绘画、工艺制作(手工)、雕塑、建筑、服装、美术欣赏等等。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画画这一个美术学科中的一小部分代替美术。这可能是因为绘画是所有造型艺术的基础吧。如果是,归根结底还是应试教育惹的祸。虽然,美术学科中各门类都有自己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艺术语言,但他们都是视觉艺术,因为美术学科中各门类都有自己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艺术语言给人们带来的是不同的视觉冲击,不同的艺术感染力和多元的审美情趣,所以要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教师在选择、应用教材的时候要有综合意识。现行一年级的新教材就明显淡化了各门类边缘,如:绘画课不再明确的分为记忆画、想象画、命题画等,表现手法也不局限为涂色(即用画笔画)而是用各种手段和不同材料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个表现过程本身是个性化的,是有创造性的。因此教师在使用教材(课本和教师参考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人的教学风格正确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要注意其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意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对给定内容的意义都有其自身的解读,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转化为“自己的课程”。教师在教学中应正确、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活化教学内容,努力使自己的教法源于教材,高于教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知识、能力空间,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总言之,实施新教改,除了提高教师自身的艺术素质外,更重要的是“敢问路在何方?”如果不敢探索就只能永远感叹“路漫漫其修远兮”,只要我们敢于上下而求索,我相信路就在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