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在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主导下,提问往往成了教师的特权,有的教师认为,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知识少,思维能力差,不可能发现什么问题,也不可能提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觉得教低年级学生提出问题有些为时过早。可是,实践告诉我们,事实并非如此:“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从低年级起就应努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明白什么是问题,指导学生敢于提问,学会提问,乐于提问,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让学生明白什么是问题
要让学生会提问,我认为应当首先让学生明白“问题”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说到提问题,很多一年级的数学老师可能都有这样的感受:每当课堂上老师问“你能根据这幅图提出一个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孩子们基本上是面面相觑,或答非所问,其实我认为这样的情形很正常,因为他们并不明白什么叫提问题。
曾经我对一年级学生认识“什么是数学问题”这一概念做了问卷调查,学生的认识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种情况。
A.数学问题就是说出答案或得数。
B.数学问题就是根据题目列出算式。
C.数学问题就是让你问问题。
D.数学问题就是列出算式,并计算出得数。
E.数学问题就是让我们根据题目告知的信息,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
从以上调查可以发现,大部分学生心目中的数学问题不是针对题目去如何提问题,而是针对题目去如何解答问题。可见,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于是我在教学时采取了这样的措施:举一些生活中提问题的例子,如“你今年几岁” “我们班一共有多少女生”等问题,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什么是提问题。经过我的细心解说和举例分析,学生终于明白了什么是数学问题。
二、创建轻松良好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敢问
“敢问”是一种良好的心理行为,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知识有限,对于感兴趣的事物,他们总想问个“为什么” “是什么”,有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一种亲切、信任、相互尊重的情感信息,使他们感到老师是最值得信赖的。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提问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和热情,哪怕是一个低级幼稚的问题,也要表扬他们提出问题的勇气,从中找出闪光点,让学生通过提出问题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问题提得很特别”“你真了不起”“你的问题很有创造性”等,让学生真正树立起“敢问”的信心。
三、 教给提问的方法, 让学生会问
“授人以鱼,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提问也是如此,学生只有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能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实质。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使学生知道“问什么” “怎么问”,还必须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提问方法。
1.模仿提问
刚入学的儿童对提问题是比较陌生的,虽然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也经常向周围的人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多数是没有明确目标的。具体到学科课程中来,在一年级的数学教材中也多次出现“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吗”,由此可见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提问能力尤为重要。因此我在教学中,先给学生提供一些数学信息,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仿照着提一提、说一说。如在教学“看图列算式”时,刚开始学生不知道怎么提问题,于是我出示左边2个右边4个的桃子图,先引导说出左边有2个桃子,右边有4个桃子,再出示大括号和问号提出一个问题:一共有几个苹果?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稍加训练后,就已经能像模像样地仿照提出问题了,再出示类似的图画时,学生就能自己说出问题了:如①爸爸给我买了3支铅笔,2支水彩笔,爸爸一共给我买了几支笔?②树上原来有5只鸟,飞走了2只,还剩几只?
2.发散性提问
经过一段时间的问题意识的训练后,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这时候,就可以用发散性提问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如在期末复习时,有这样一道题:
△●△●△□△●□●△□
让学生看到这些图形,想提什么问题都可以,还有的同学发挥自己的想象,学生们展开了较激烈的竞赛提问。
①□和△一共有多少个?
②如果□是花,△是叶子,花比叶子少几个?
③●比△少几个?
……
听到孩子们这么有创意的问题,我由衷的开心。由此可见,学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模仿提问,思维能力得到了一定提高。同时也说明学生已逐步把静止的、单调的平面图形融入了生活中,把数学与生活相联系,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特征。
四、适时激励,创设情境,让学生乐问
“敢问”是培养问题意识的前提,敢问并不代表乐问。问题的提出并不是一句话那么简单,它需要一个完整的思考过程。为了引导孩子乐于经历这样一个思考过程,调动提问的积极性,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评价激励学生乐问。首先争取家长的支持,强化问题意识,学生放学回家,建议家长问一问,今天你在学校提问了吗?提了几个问题?让家长对孩子提问题的情况进行口头评价。其次,在每班设立“提问题大王”的奖项,一年级学生重在提问题的多少,二年级以上重在提出的问题的价值。每学期定期举行一次提问题能力的竞赛,根据成绩评选出“数学提问题大王”,进行奖励。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的问题意识源于学生对事物的兴趣以及对事理的探究,所以在备课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问”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情境去发现问题,乐于提出问题。
俗话说“没有问题是大问题”,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才是优质教育。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决定了他们的好问天性,如果一个孩子知道什么是数学问题,并且掌握了一定方法,再加上敢于质疑的信心和乐于提问的兴趣,就能达到知行合趣的境界,我相信问题意识的这颗种子定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一、让学生明白什么是问题
要让学生会提问,我认为应当首先让学生明白“问题”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说到提问题,很多一年级的数学老师可能都有这样的感受:每当课堂上老师问“你能根据这幅图提出一个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孩子们基本上是面面相觑,或答非所问,其实我认为这样的情形很正常,因为他们并不明白什么叫提问题。
曾经我对一年级学生认识“什么是数学问题”这一概念做了问卷调查,学生的认识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种情况。
A.数学问题就是说出答案或得数。
B.数学问题就是根据题目列出算式。
C.数学问题就是让你问问题。
D.数学问题就是列出算式,并计算出得数。
E.数学问题就是让我们根据题目告知的信息,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
从以上调查可以发现,大部分学生心目中的数学问题不是针对题目去如何提问题,而是针对题目去如何解答问题。可见,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于是我在教学时采取了这样的措施:举一些生活中提问题的例子,如“你今年几岁” “我们班一共有多少女生”等问题,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什么是提问题。经过我的细心解说和举例分析,学生终于明白了什么是数学问题。
二、创建轻松良好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敢问
“敢问”是一种良好的心理行为,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知识有限,对于感兴趣的事物,他们总想问个“为什么” “是什么”,有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一种亲切、信任、相互尊重的情感信息,使他们感到老师是最值得信赖的。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提问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和热情,哪怕是一个低级幼稚的问题,也要表扬他们提出问题的勇气,从中找出闪光点,让学生通过提出问题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问题提得很特别”“你真了不起”“你的问题很有创造性”等,让学生真正树立起“敢问”的信心。
三、 教给提问的方法, 让学生会问
“授人以鱼,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提问也是如此,学生只有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能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实质。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使学生知道“问什么” “怎么问”,还必须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提问方法。
1.模仿提问
刚入学的儿童对提问题是比较陌生的,虽然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也经常向周围的人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多数是没有明确目标的。具体到学科课程中来,在一年级的数学教材中也多次出现“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吗”,由此可见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提问能力尤为重要。因此我在教学中,先给学生提供一些数学信息,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仿照着提一提、说一说。如在教学“看图列算式”时,刚开始学生不知道怎么提问题,于是我出示左边2个右边4个的桃子图,先引导说出左边有2个桃子,右边有4个桃子,再出示大括号和问号提出一个问题:一共有几个苹果?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稍加训练后,就已经能像模像样地仿照提出问题了,再出示类似的图画时,学生就能自己说出问题了:如①爸爸给我买了3支铅笔,2支水彩笔,爸爸一共给我买了几支笔?②树上原来有5只鸟,飞走了2只,还剩几只?
2.发散性提问
经过一段时间的问题意识的训练后,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这时候,就可以用发散性提问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如在期末复习时,有这样一道题:
△●△●△□△●□●△□
让学生看到这些图形,想提什么问题都可以,还有的同学发挥自己的想象,学生们展开了较激烈的竞赛提问。
①□和△一共有多少个?
②如果□是花,△是叶子,花比叶子少几个?
③●比△少几个?
……
听到孩子们这么有创意的问题,我由衷的开心。由此可见,学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模仿提问,思维能力得到了一定提高。同时也说明学生已逐步把静止的、单调的平面图形融入了生活中,把数学与生活相联系,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特征。
四、适时激励,创设情境,让学生乐问
“敢问”是培养问题意识的前提,敢问并不代表乐问。问题的提出并不是一句话那么简单,它需要一个完整的思考过程。为了引导孩子乐于经历这样一个思考过程,调动提问的积极性,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评价激励学生乐问。首先争取家长的支持,强化问题意识,学生放学回家,建议家长问一问,今天你在学校提问了吗?提了几个问题?让家长对孩子提问题的情况进行口头评价。其次,在每班设立“提问题大王”的奖项,一年级学生重在提问题的多少,二年级以上重在提出的问题的价值。每学期定期举行一次提问题能力的竞赛,根据成绩评选出“数学提问题大王”,进行奖励。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的问题意识源于学生对事物的兴趣以及对事理的探究,所以在备课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问”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情境去发现问题,乐于提出问题。
俗话说“没有问题是大问题”,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才是优质教育。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决定了他们的好问天性,如果一个孩子知道什么是数学问题,并且掌握了一定方法,再加上敢于质疑的信心和乐于提问的兴趣,就能达到知行合趣的境界,我相信问题意识的这颗种子定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