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在这个信息获得途径多元化的时代,高一学生的心理发展、分析能力、思维能力都已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足以去思考一些有深度的问题。因此,设置具有一定难度和深度的问题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和思维的活跃性,从而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政治;经济生活;问题情境;教学反思
在学习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11课第一框题“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时候,笔者把课程内容问题化,创设了各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结果学生表现非常踊跃,碰撞出了思维的火花,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下面是笔者进行该框题教学的过程和反思。
一、教学过程
(一)通过多媒体展示材料,创设问题情境
笔者列出以下材料并引入话题:
全球化是全球范围内争议的大问题。20世纪末21世纪初,在我们的地球上,一方面是全球化呼声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是反全球化运动风起云涌。1999年11月30日,世界贸易组织第三届部长会议在西雅图召开,世界反全球化人士云集西雅图进行抗议,警方宣布紧急状态并实行宵禁,拉开了世界范围的反全球化运动的序幕。2001年7月,在热那亚,八国峰会,12万名反全球化人士聚集热那亚示威游行,抗议全球化,结果造成1人死亡,近800人受伤。2005年12月,香港召开的世贸第六次部长级会议,同样也遭到来自不同国家和利益集团的反对。2017年,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后,明确提出了“美国优先”,先后退出了TPP、《全球气候协定》,要求修改实行了五年的与韩国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也被认为是反全球化的一个表现。2018年,印度总理莫迪、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德国总理默克尔和法国总统马克龙分别不点名地批评了特朗普的“美国价值观”。这也是全球化和反全球化两种力量的最新博弈。
在介绍材料的时候,笔者听到来自学生的一些声音:“全球化挺好的啊,为什么还有人反对?”借此机会,笔者提出了第一个问题:“对于全球化,赞同和反对的声音为何同时存在?你如何看待全球化的影响?”
(二)组建学习小组,引发讨论思考
笔者把全班分成8个学习小组,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思考,在讨论当中结合具体的事例来回答问题,通过思维的碰撞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
(三)选派代表阐述看法
在各小组完成充分讨论后,要求学生把本组的观点以关键词的形式记载下来,选派代表就该问题阐述本组的看法。学生发表的观点让人惊讶和赞叹,其深度和全面性远远超出了课本所介绍的观点。例如在介绍全球化带来的积极影响时,他们以深圳为例,说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非常大的发展空间,诸如技术、资金、人才、市场、管理经验等等。而在介绍全球化的弊端的时候,他们的观点更是深刻。他们谈到了全球化中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传统的侵蚀,谈到了发达国家利用经济全球化向发展中国家转嫁环境危机,谈到了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资源和财富的变相掠夺。学生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都能举出实例以增加其说服力,听来真是精彩之极。
但在学生的精彩的发言背后中,笔者发现有些学生容易出现片面的观点。如有学生认为全球化非常好,也有学生认为全球化很不好。在谈到全球化的弊端时,有学生把矛头直指发达国家,认为发展中国家是全球化弊端的唯一承受者,而看不到发达国家付出的代价。针对这种现象,笔者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为什么部分发达国家成了反全球化的主要力量?全球化对发达国家有什么积极的作用和消极的作用?”
一番启发之下,同学们进入了更深一层的思考,观点也更加多元而深入。他们认为,全球化对发达国家同样有负面影响。比如,在国际贸易当中,来自别国的物美价廉的商品会对本国同类商品造成冲击,从而降低该行业的效益和就业率,这是美国作为曾经的全球化浪潮的领导者如今却以“美国优先”为名筑起贸易保护主义藩篱的根本原因。到这里,笔者认为,关于“全球化的利弊影响”的思考和讨论可以暂告一段落了。
(四)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阅读教材
笔者让学生仍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阅读教材,思考并回答三个问题:(1)什么是经济全球化?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力量有哪些?(2)经济全球化有哪些主要表现?经济全球化的载体是什么?(3)你如何看待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什么?发展中国家应该如何面对全球化?上述三个问题实质上是把教材内容进行落实,在学生进行过如此深刻和全面的思考和討论之后,再理解教材的观点基本上没有难度了。为了鼓励大家回答问题,笔者提出只要每组派一个代表发言,就意味着该组同学都能得到课堂表现的加分。学生们非常踊跃,着实让人欣喜。
(五)学生就全球化提出问题
学生学习完本框题后就全球化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进行交流和讨论。教师伺机对同学们的问题提出完善的建议。学生产生的问题主要包括:我国在国际贸易中比较有优势的产品经历了怎样的演变?我国的华为、中兴等品牌进入美国市场一再受阻,真的是威胁到了美国的国家安全吗?印度为什么要反对中国提倡的一带一路战略?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这一年保护主义行为不断,全球化会退潮吗?美国退出TTP后,日本等11个国家还是推动成立了CPTTP,原因是什么?
这些问题是基于情境生成的新问题,学生思考的深度已经超越了教材知识本身。笔者首先鼓励各组同学认领问题,讨论解答。当学生自己难以解答时,有两种选择:第一,学生课后继续通过相关资料探索答案;第二,老师给予提示。这两种形式,可以由学生选择或老师视情况而定。
课堂的最后,笔者给学生播放了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达沃斯论坛上演讲的新闻片段。习主席演讲的主题是《共担时代责任 共促全球发展》,关于经济全球化和保护主义,习近平主席的阐释非常精彩、精妙、精到。他对全球化的种种问题,提出了“中国药方”,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提出了四点具体的主张:坚持创新驱动,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长模式;坚持协同联动,打造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坚持与时俱进,打造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坚持公平包容,打造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让学生对于如何正确应对全球化以及我国对全球化的态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引导学生达到政治认同。
二、教学反思
笔者认为,这次课最大的特点就是运用问题贯穿于课堂的始终。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学生分组学习讨论寻找答案,最后就全球化提出自己的问题,通过解答问题又深化了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答问题—再提出问题”,这样的循环过程,为激发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搭建了有效的活动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问题如同导航仪,引领学生深入问题的内部,然后发现更深刻的问题,延伸到课后,学生继续探究展现,使政治课堂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理性精神,最终使学生达到对国家大政方针的政治认同。
现代教学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有种说法:把问号掰直成为感叹号的过程就是发现的过程。可见,问题是学生学习和思考的重大动力。在政治课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的思维,就应该在问题设计上多下功夫。在设计问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所设计的问题要适合学生的知识基础;(2)问题应该具有开放性,能够引发学生讨论、探寻更多的答案,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3)问题应该具体化,不能过于抽象,尽量从真实、新鲜的问题情景入手;(4)提出和发现问题的主体应该多样化,可以是教师提出自己准备好的问题,也可以是教师引导学生找出突出的问题,或者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5)问题的设计要立足于所学知识,但应该高于所学知识,给予学生更好的激励作用。
此外,在以问题为主线的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充当好管理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对学生的课堂活动进行有效调控,对应现实,理性思考,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政治;经济生活;问题情境;教学反思
在学习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11课第一框题“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时候,笔者把课程内容问题化,创设了各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结果学生表现非常踊跃,碰撞出了思维的火花,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下面是笔者进行该框题教学的过程和反思。
一、教学过程
(一)通过多媒体展示材料,创设问题情境
笔者列出以下材料并引入话题:
全球化是全球范围内争议的大问题。20世纪末21世纪初,在我们的地球上,一方面是全球化呼声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是反全球化运动风起云涌。1999年11月30日,世界贸易组织第三届部长会议在西雅图召开,世界反全球化人士云集西雅图进行抗议,警方宣布紧急状态并实行宵禁,拉开了世界范围的反全球化运动的序幕。2001年7月,在热那亚,八国峰会,12万名反全球化人士聚集热那亚示威游行,抗议全球化,结果造成1人死亡,近800人受伤。2005年12月,香港召开的世贸第六次部长级会议,同样也遭到来自不同国家和利益集团的反对。2017年,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后,明确提出了“美国优先”,先后退出了TPP、《全球气候协定》,要求修改实行了五年的与韩国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也被认为是反全球化的一个表现。2018年,印度总理莫迪、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德国总理默克尔和法国总统马克龙分别不点名地批评了特朗普的“美国价值观”。这也是全球化和反全球化两种力量的最新博弈。
在介绍材料的时候,笔者听到来自学生的一些声音:“全球化挺好的啊,为什么还有人反对?”借此机会,笔者提出了第一个问题:“对于全球化,赞同和反对的声音为何同时存在?你如何看待全球化的影响?”
(二)组建学习小组,引发讨论思考
笔者把全班分成8个学习小组,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思考,在讨论当中结合具体的事例来回答问题,通过思维的碰撞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
(三)选派代表阐述看法
在各小组完成充分讨论后,要求学生把本组的观点以关键词的形式记载下来,选派代表就该问题阐述本组的看法。学生发表的观点让人惊讶和赞叹,其深度和全面性远远超出了课本所介绍的观点。例如在介绍全球化带来的积极影响时,他们以深圳为例,说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非常大的发展空间,诸如技术、资金、人才、市场、管理经验等等。而在介绍全球化的弊端的时候,他们的观点更是深刻。他们谈到了全球化中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传统的侵蚀,谈到了发达国家利用经济全球化向发展中国家转嫁环境危机,谈到了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资源和财富的变相掠夺。学生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都能举出实例以增加其说服力,听来真是精彩之极。
但在学生的精彩的发言背后中,笔者发现有些学生容易出现片面的观点。如有学生认为全球化非常好,也有学生认为全球化很不好。在谈到全球化的弊端时,有学生把矛头直指发达国家,认为发展中国家是全球化弊端的唯一承受者,而看不到发达国家付出的代价。针对这种现象,笔者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为什么部分发达国家成了反全球化的主要力量?全球化对发达国家有什么积极的作用和消极的作用?”
一番启发之下,同学们进入了更深一层的思考,观点也更加多元而深入。他们认为,全球化对发达国家同样有负面影响。比如,在国际贸易当中,来自别国的物美价廉的商品会对本国同类商品造成冲击,从而降低该行业的效益和就业率,这是美国作为曾经的全球化浪潮的领导者如今却以“美国优先”为名筑起贸易保护主义藩篱的根本原因。到这里,笔者认为,关于“全球化的利弊影响”的思考和讨论可以暂告一段落了。
(四)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阅读教材
笔者让学生仍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阅读教材,思考并回答三个问题:(1)什么是经济全球化?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力量有哪些?(2)经济全球化有哪些主要表现?经济全球化的载体是什么?(3)你如何看待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什么?发展中国家应该如何面对全球化?上述三个问题实质上是把教材内容进行落实,在学生进行过如此深刻和全面的思考和討论之后,再理解教材的观点基本上没有难度了。为了鼓励大家回答问题,笔者提出只要每组派一个代表发言,就意味着该组同学都能得到课堂表现的加分。学生们非常踊跃,着实让人欣喜。
(五)学生就全球化提出问题
学生学习完本框题后就全球化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进行交流和讨论。教师伺机对同学们的问题提出完善的建议。学生产生的问题主要包括:我国在国际贸易中比较有优势的产品经历了怎样的演变?我国的华为、中兴等品牌进入美国市场一再受阻,真的是威胁到了美国的国家安全吗?印度为什么要反对中国提倡的一带一路战略?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这一年保护主义行为不断,全球化会退潮吗?美国退出TTP后,日本等11个国家还是推动成立了CPTTP,原因是什么?
这些问题是基于情境生成的新问题,学生思考的深度已经超越了教材知识本身。笔者首先鼓励各组同学认领问题,讨论解答。当学生自己难以解答时,有两种选择:第一,学生课后继续通过相关资料探索答案;第二,老师给予提示。这两种形式,可以由学生选择或老师视情况而定。
课堂的最后,笔者给学生播放了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达沃斯论坛上演讲的新闻片段。习主席演讲的主题是《共担时代责任 共促全球发展》,关于经济全球化和保护主义,习近平主席的阐释非常精彩、精妙、精到。他对全球化的种种问题,提出了“中国药方”,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提出了四点具体的主张:坚持创新驱动,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长模式;坚持协同联动,打造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坚持与时俱进,打造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坚持公平包容,打造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让学生对于如何正确应对全球化以及我国对全球化的态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引导学生达到政治认同。
二、教学反思
笔者认为,这次课最大的特点就是运用问题贯穿于课堂的始终。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学生分组学习讨论寻找答案,最后就全球化提出自己的问题,通过解答问题又深化了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答问题—再提出问题”,这样的循环过程,为激发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搭建了有效的活动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问题如同导航仪,引领学生深入问题的内部,然后发现更深刻的问题,延伸到课后,学生继续探究展现,使政治课堂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理性精神,最终使学生达到对国家大政方针的政治认同。
现代教学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有种说法:把问号掰直成为感叹号的过程就是发现的过程。可见,问题是学生学习和思考的重大动力。在政治课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的思维,就应该在问题设计上多下功夫。在设计问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所设计的问题要适合学生的知识基础;(2)问题应该具有开放性,能够引发学生讨论、探寻更多的答案,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3)问题应该具体化,不能过于抽象,尽量从真实、新鲜的问题情景入手;(4)提出和发现问题的主体应该多样化,可以是教师提出自己准备好的问题,也可以是教师引导学生找出突出的问题,或者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5)问题的设计要立足于所学知识,但应该高于所学知识,给予学生更好的激励作用。
此外,在以问题为主线的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充当好管理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对学生的课堂活动进行有效调控,对应现实,理性思考,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