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应本着“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和精神,从国家振兴和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其重要性,从全方位的角度去构建立体型德育框架体系,遵循教育规律通過言传身教并重、坚持长期耐心细致入脑入心的渗透性德育工作,确保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高职院校 德育工作 方法研究
【基金项目】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资助项目。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236-02
笔者学习了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提出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先进教育理念,就怎样更有效地做好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德育工作进行了思考。本文拟就构建立体型德育的框架体系和施行渗透性德育的根本方法之拙见,求教于学界同仁。
一、什么是立体型德育和渗透性德育?
所谓立体型德育,是针对德育工作的框架结构而言,广义的指整个国家社会德育体系和环境,狭义的指相对独立的某个社会空间(如一个学校)的德育体系和环境。本文立足于学校的范围讨论立体型德育。
所谓渗透性德育,是针对德育工作的方法而言,指一个环境的人文道德氛围通过思想感染、潜移默化的方式不断影响学生使其逐渐形成并确立先进思想道德意识的德育工作方法。
渗透性德育既有别于疾风暴雨的运动式德育活动,也有别于知识传授的说教式德育活动。渗透性德育的特点是:在影响强度上能满足且不超过学生接受和消化能力,是入细入微、润物无声的方法;影响效力上是学生乐于自觉接受而且是渴望追求的;在影响时间上是长期不间断的;在影响效果上是长效且比较稳定的。
我认为,立体型德育和渗透性德育相结合应成为学校基本的德育工作模式。
二、为什么要提出立体型德育和渗透性德育相结合的德育工作模式?
理由之一:这是针对目前高职学生思想问题的主要来源,有的放矢提出的措施。
应该看到,在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及各学校多年努力下,近年来我国高职学生的精神面貌有了较大的改观。
但是,高职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想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缺乏人生理想,因此缺乏学习动力。2.缺乏劳动观念。学习是学生的主要劳动内容。有的学生学习上表现慵懒,却想不劳而获高分。3.缺乏艰苦朴素的思想,乐于享受,惧怕学习中的困难。4.缺乏法制和纪律意识,缺乏是非感和友爱精神,出现不遵守校规校纪,不尊重老师和同学的现象,等等。这些问题已成为我们老师经常议论的焦点和德育探讨的重要课题。
我们德育工作仅从技术层面想办法就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学校德育工作应从宏观的、战略的层面上打开局面,才能使技术层面上的工作事半功倍,这就是施行立体型德育和渗透性德育相结合。
理由之二:是遵循德育工作的自身规律,结合高职学生特点提出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学校的德育工作是培养人的工作,因此就有一个入心入脑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难免使我们的德育工作陷入表面化(缺乏深度)、片面化(缺乏广度)、简单化(缺乏科学)的漩涡无法前进,使我们可能有苦有劳而无功无效。
要使德育入脑入心,不像汽车加油那么简单,只要灌输就行了,而一定要遵循德育工作和高职学生思想认识运动的规律及特点开展工作才能奏效。
我们的德育工作,一定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这个环境是全方位于学生的,而且是时刻在影响学生的思想的,这就是施行立体型德育和渗透性德育的愿景。
三、怎样施行立体型德育和渗透性德育?
实施立体型德育和渗透性德育,说起来很简单,就是两条:第一条,全校教职工都是教育工作者,都负有德育工作的使命和任务;第二条,全校的各项工作,都是开展德育的载体,都要融入德育内容。
具体操作上,分述如下:
1.更新德育观念,增强德育工作主观能动性。
人才培养是高校工作的中心任务,要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德育工作关乎我们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品质优劣的问题,是衡量我们高职院校教育质量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科学理念,才能增强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德育工作中出良策、出实招、出成效。
2.全校教职工都肩负德育工作者的使命。
全校教职工都应是德育工作者,因为他们都是构成学生德育实践环境中的组成部分。如果全校教职工都成为德育工作者,不但德育工作力量壮大了,而且在全体教职工自觉参与下,会使德育工作的合力最大化,这样构建的学校全员德育的工作机制无疑会对德育工作发挥更加重大的作用。
学校各项面对学生的工作,都有德育工作载体的功能。因为这些工作在面对学生时都会在“公平”、“负责”、“尊重”、“互信”、“关怀”等方面对学生有示范效应,不是正面地就是负面地影响学生的思想。
3.教师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和指导者。因此教师在德育工作中既要“教”,更要“导”,成为学生的导师。
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素质建设。要努力成为具有精湛的专业知识技能、高尚的思想情操、完善的人格修为、美好的理想追求的人。
教师在工作中要以身立言、以德立教,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在专业教学中融入德育内容,在教书过程中实现育人的目的,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教师在德育工作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做到师生平等相待,赤诚相见,勤于沟通,以理服人。在学生的组织管理中实行民主管理,严慈相济,做到情感上慈,制度上严。
4.依法治校,用制度培养学生行为习惯。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成千上万人的学校,必须要有规章制度成为师生的行为准则。对于学校的每一位师生来讲,规章制度就像高速公路边上的护栏,其作用是保护师生的行为不致出格发生危险,约束师生的行为使其逐步养成良好习惯,以培养师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所以在德育工作中,依法治校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规章制度是组织成员行为的道德边界线。学校的规章制度不需冗繁,简单明了的几条就可以。规章制度的过于冗繁可能过分限制行为的自由度,使学生感到动辄得咎,反而不利于规范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规章制度在执行上不能有弹性,把制度作为橡皮筋只能贬损其权威性和纵容无良行为导致其发生危害,对德育工作没有一点好处而言。一般犯了错误的人,不感到痛不大会长记性,不会轻易丢掉不良意识去接受良好的道德意识。对违犯学校制度的行为必须按照条例给予惩罚,惩罚是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
所以,我们在德育工作中讲以师为范,以理育人,以情感人的同时,还要讲依法塑人。要建立好的规章制度,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坚持用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促其养成良好习惯。把以理育人和依法塑人结合起来,才能全面做好德育工作。
5.培养和发扬良好校风,用环境文化熏陶学生。
常常听到人们提起西南联大都肃然起敬,为什么?因为西南联大的校风和精神令人赞誉,西南联大培养的精英也令人瞩目。
存在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环境对人的影响在德育工作中不可忽视。良好的校风精神是学校的“定海神珍”,是开展教育的最为雄厚的精神资源。良好校风也是德育工作中渗透性最强的精神资源。因此,要加强校风建设,大力运用良好的校风对学生的精神陶冶作用开展德育工作。
要在全校师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形成、总结、提炼符合先進教育理念,体现本校精神特点的校风。同时要不断继承和发扬优良的校风,使其代代相传、火炬不灭,并且使之弥久弥浓,愈加彰显。只要良好的风气真正树立起来了,就会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影响和作用,发挥其强大的德育功能。
6.发挥社团组织优势,运用各种形式生动活泼地开展德育工作。
要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和班级、社会团体的组织优势,开展德育工作。
要大力培养学生骨干和学生干部,充分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组织作用。
要加强学生德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如公益活动、读书活动、专题辩论活动及各种文体活动等。通过开展各种学生喜爱的、形式活泼多样的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道德意识、法律意识、增强学生的是非感、责任感、荣辱感、正义感。
总之,立体型德育和渗透性德育的出发点是使学生始终在良好的德育环境中经过耳濡目染、细雨滋润,培养起受益终身的崇高道德情操。
这样做难吗?不难,因为这些都没有超出我们传统的教育方法。不难吗?也难。难的是,要长期坚持。难的是要顶得住急功近利思想的诘难。其实,立体型德育和渗透性德育工作的效果在短期也能够从学校纪律和学风的向好转变看出来,长期的效果更应该能从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在社会上的表现体现出来。
这里要说明两点:
一、目前我暂且把立体型德育和渗透性德育界定在学校范围,是为了便于工作起步。立体型德育和渗透性德育工作完全可以在条件成熟时或者主动创造条件的情况下向社会延伸——争取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参与。
二、这里提出的立体型德育和渗透性德育是德育的基本工作模式,而不是唯一的模式。这种模式也可能会有其局限性和不足,因此这种模式并不排斥其他德育工作模式。而且我认为能够有其它好的德育工作模式作为补充,定会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使德育工作模式更加完美。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R](新华社2011年4月24日电讯稿)
[2]李大珍 《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体系的构建》[J] 《职业技术教育》2010年第23期
[3]蒋夫尔《高职德育:如何提高实效性》 [N] 《中国教育报》2005年3月27日第3版
作者简介:
王婧,女,1980年出生,籍贯山东济南,2005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山东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至今在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从事高职一线教学工作7年,职称讲师,主要讲解计算机软件类课程,2011年获得北京市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理工B组一等奖,同时获得最佳教案奖,最佳演示奖以及最受学生欢迎奖,2012年获得北京市职业院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
【关键词】高职院校 德育工作 方法研究
【基金项目】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资助项目。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236-02
笔者学习了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提出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先进教育理念,就怎样更有效地做好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德育工作进行了思考。本文拟就构建立体型德育的框架体系和施行渗透性德育的根本方法之拙见,求教于学界同仁。
一、什么是立体型德育和渗透性德育?
所谓立体型德育,是针对德育工作的框架结构而言,广义的指整个国家社会德育体系和环境,狭义的指相对独立的某个社会空间(如一个学校)的德育体系和环境。本文立足于学校的范围讨论立体型德育。
所谓渗透性德育,是针对德育工作的方法而言,指一个环境的人文道德氛围通过思想感染、潜移默化的方式不断影响学生使其逐渐形成并确立先进思想道德意识的德育工作方法。
渗透性德育既有别于疾风暴雨的运动式德育活动,也有别于知识传授的说教式德育活动。渗透性德育的特点是:在影响强度上能满足且不超过学生接受和消化能力,是入细入微、润物无声的方法;影响效力上是学生乐于自觉接受而且是渴望追求的;在影响时间上是长期不间断的;在影响效果上是长效且比较稳定的。
我认为,立体型德育和渗透性德育相结合应成为学校基本的德育工作模式。
二、为什么要提出立体型德育和渗透性德育相结合的德育工作模式?
理由之一:这是针对目前高职学生思想问题的主要来源,有的放矢提出的措施。
应该看到,在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及各学校多年努力下,近年来我国高职学生的精神面貌有了较大的改观。
但是,高职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想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缺乏人生理想,因此缺乏学习动力。2.缺乏劳动观念。学习是学生的主要劳动内容。有的学生学习上表现慵懒,却想不劳而获高分。3.缺乏艰苦朴素的思想,乐于享受,惧怕学习中的困难。4.缺乏法制和纪律意识,缺乏是非感和友爱精神,出现不遵守校规校纪,不尊重老师和同学的现象,等等。这些问题已成为我们老师经常议论的焦点和德育探讨的重要课题。
我们德育工作仅从技术层面想办法就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学校德育工作应从宏观的、战略的层面上打开局面,才能使技术层面上的工作事半功倍,这就是施行立体型德育和渗透性德育相结合。
理由之二:是遵循德育工作的自身规律,结合高职学生特点提出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学校的德育工作是培养人的工作,因此就有一个入心入脑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难免使我们的德育工作陷入表面化(缺乏深度)、片面化(缺乏广度)、简单化(缺乏科学)的漩涡无法前进,使我们可能有苦有劳而无功无效。
要使德育入脑入心,不像汽车加油那么简单,只要灌输就行了,而一定要遵循德育工作和高职学生思想认识运动的规律及特点开展工作才能奏效。
我们的德育工作,一定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这个环境是全方位于学生的,而且是时刻在影响学生的思想的,这就是施行立体型德育和渗透性德育的愿景。
三、怎样施行立体型德育和渗透性德育?
实施立体型德育和渗透性德育,说起来很简单,就是两条:第一条,全校教职工都是教育工作者,都负有德育工作的使命和任务;第二条,全校的各项工作,都是开展德育的载体,都要融入德育内容。
具体操作上,分述如下:
1.更新德育观念,增强德育工作主观能动性。
人才培养是高校工作的中心任务,要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德育工作关乎我们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品质优劣的问题,是衡量我们高职院校教育质量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科学理念,才能增强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德育工作中出良策、出实招、出成效。
2.全校教职工都肩负德育工作者的使命。
全校教职工都应是德育工作者,因为他们都是构成学生德育实践环境中的组成部分。如果全校教职工都成为德育工作者,不但德育工作力量壮大了,而且在全体教职工自觉参与下,会使德育工作的合力最大化,这样构建的学校全员德育的工作机制无疑会对德育工作发挥更加重大的作用。
学校各项面对学生的工作,都有德育工作载体的功能。因为这些工作在面对学生时都会在“公平”、“负责”、“尊重”、“互信”、“关怀”等方面对学生有示范效应,不是正面地就是负面地影响学生的思想。
3.教师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和指导者。因此教师在德育工作中既要“教”,更要“导”,成为学生的导师。
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素质建设。要努力成为具有精湛的专业知识技能、高尚的思想情操、完善的人格修为、美好的理想追求的人。
教师在工作中要以身立言、以德立教,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在专业教学中融入德育内容,在教书过程中实现育人的目的,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教师在德育工作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做到师生平等相待,赤诚相见,勤于沟通,以理服人。在学生的组织管理中实行民主管理,严慈相济,做到情感上慈,制度上严。
4.依法治校,用制度培养学生行为习惯。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成千上万人的学校,必须要有规章制度成为师生的行为准则。对于学校的每一位师生来讲,规章制度就像高速公路边上的护栏,其作用是保护师生的行为不致出格发生危险,约束师生的行为使其逐步养成良好习惯,以培养师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所以在德育工作中,依法治校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规章制度是组织成员行为的道德边界线。学校的规章制度不需冗繁,简单明了的几条就可以。规章制度的过于冗繁可能过分限制行为的自由度,使学生感到动辄得咎,反而不利于规范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规章制度在执行上不能有弹性,把制度作为橡皮筋只能贬损其权威性和纵容无良行为导致其发生危害,对德育工作没有一点好处而言。一般犯了错误的人,不感到痛不大会长记性,不会轻易丢掉不良意识去接受良好的道德意识。对违犯学校制度的行为必须按照条例给予惩罚,惩罚是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
所以,我们在德育工作中讲以师为范,以理育人,以情感人的同时,还要讲依法塑人。要建立好的规章制度,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坚持用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促其养成良好习惯。把以理育人和依法塑人结合起来,才能全面做好德育工作。
5.培养和发扬良好校风,用环境文化熏陶学生。
常常听到人们提起西南联大都肃然起敬,为什么?因为西南联大的校风和精神令人赞誉,西南联大培养的精英也令人瞩目。
存在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环境对人的影响在德育工作中不可忽视。良好的校风精神是学校的“定海神珍”,是开展教育的最为雄厚的精神资源。良好校风也是德育工作中渗透性最强的精神资源。因此,要加强校风建设,大力运用良好的校风对学生的精神陶冶作用开展德育工作。
要在全校师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形成、总结、提炼符合先進教育理念,体现本校精神特点的校风。同时要不断继承和发扬优良的校风,使其代代相传、火炬不灭,并且使之弥久弥浓,愈加彰显。只要良好的风气真正树立起来了,就会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影响和作用,发挥其强大的德育功能。
6.发挥社团组织优势,运用各种形式生动活泼地开展德育工作。
要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和班级、社会团体的组织优势,开展德育工作。
要大力培养学生骨干和学生干部,充分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组织作用。
要加强学生德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如公益活动、读书活动、专题辩论活动及各种文体活动等。通过开展各种学生喜爱的、形式活泼多样的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道德意识、法律意识、增强学生的是非感、责任感、荣辱感、正义感。
总之,立体型德育和渗透性德育的出发点是使学生始终在良好的德育环境中经过耳濡目染、细雨滋润,培养起受益终身的崇高道德情操。
这样做难吗?不难,因为这些都没有超出我们传统的教育方法。不难吗?也难。难的是,要长期坚持。难的是要顶得住急功近利思想的诘难。其实,立体型德育和渗透性德育工作的效果在短期也能够从学校纪律和学风的向好转变看出来,长期的效果更应该能从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在社会上的表现体现出来。
这里要说明两点:
一、目前我暂且把立体型德育和渗透性德育界定在学校范围,是为了便于工作起步。立体型德育和渗透性德育工作完全可以在条件成熟时或者主动创造条件的情况下向社会延伸——争取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参与。
二、这里提出的立体型德育和渗透性德育是德育的基本工作模式,而不是唯一的模式。这种模式也可能会有其局限性和不足,因此这种模式并不排斥其他德育工作模式。而且我认为能够有其它好的德育工作模式作为补充,定会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使德育工作模式更加完美。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R](新华社2011年4月24日电讯稿)
[2]李大珍 《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体系的构建》[J] 《职业技术教育》2010年第23期
[3]蒋夫尔《高职德育:如何提高实效性》 [N] 《中国教育报》2005年3月27日第3版
作者简介:
王婧,女,1980年出生,籍贯山东济南,2005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山东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至今在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从事高职一线教学工作7年,职称讲师,主要讲解计算机软件类课程,2011年获得北京市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理工B组一等奖,同时获得最佳教案奖,最佳演示奖以及最受学生欢迎奖,2012年获得北京市职业院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