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农村学生写作难,写景更难这一问题展开阐述的,文章通过解决如何寻找写作素材,如何进行知识积累,以及如何根据实际组织材料等问题,从而解决学生写景难这一问题。
【关键词】走进自然,寻找灵魂;拿来主义,为我所用;话有三说,巧说为妙
当代中学生,尤其是农村初中学生,一提起写作文就犯难,写景就更头疼。原因之一是缺少观察生活中的自然景色,无生活素材;其二是由于诸多因素影响,涉猎的文学作品过少,语言贫乏,无话可说,无从说起。如何才能提高农村中学生的写景作文的水平呢?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了一点经验,在此进行简单的阐述。
1.走进自然,寻找灵魂
写景作文,不是编写童话故事,坐在教室里,充分发挥想象就可以了,而是要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愉悦。寻找作文灵魂。
由于所教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这就有了景物写作的源泉,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他们去仔细观察。因此,我让学生坚持每周有意识地去田地,山间地头进行仔细观察,取材。除此以外,对不同的植物做标本,尽量用具有文学色彩的语言记录前后变化情况。每学期从开学第一周起,每过一个节气,就让学生写一些关于自然变化的小练笔,包括气候、动植物的变化、人类的活动等等。从而使学生积累了生活素材,有了写作的物质基础。
2.拿来主义,为我所用
写作不仅仅有了生活素材这一物质基础就可以了,还得有吸引读者的精神动力——优美的语言。
如何才能使学生写景时不但有话可说,而且是妙语连珠呢?这就必须培养学生的“拿来主义”意识。即依靠平常的记忆进行量的积累。那么,仅仅背诵课本上的那点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督促学生每周坚持背诵《千家诗》中描写四级风光的古诗。除此之外,还让学生有意识地记一些节气变化的谚语。
拿来了,就得用。用得好,则文章妙趣横生,用错了或用不好,则适得其反,甚至成了邯郸学步。因此,如何妙用这些拿来的语言,将别人的语言巧妙地变成自己的原创,这也是写景作文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所以,我每周要抽出一节自习,专门讲一些古代诗词化用的例子,从而开拓学生的思维。如以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长烟落日孤城闭”化用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及杜甫诗“夔府孤城落日斜”,“孤城早闭”。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残梅)中“寸寸柔肠,盈盈粉泪”化用寇准《江南春》“日落汀洲一望时,柔情不断如春水”等诗词为例进行点拨。并安排一些小练笔,从而增强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除此之外,经常在班内开展妙语连珠比赛,以此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这也就解决了学生看到美,却不知如何去表情达意这一难题。
3.话有三说,巧说为妙
写作如做菜,同样的材料,不同的人去做,则味道各不相同。其原因是做的方法或步骤不一样。写作也是如此,同样的材料,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去组织,效果则是大相径庭,所以话有三说,巧说为妙。如何巧妙安排材料,才能使读者看到文章后不愿释手呢?这就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回归课堂,回归教材。从教材中寻找规律,寻找方法。我通过对教材的深入研究,得出了一些结论:《巍巍中山陵》作者采用融情于景的方法,《阿里山行纪》作者采用了移步换景的空间转移法;《凡尔赛宫》引用小故事增添情趣,《苏州园林》则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来描写,并采用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据此,我总结出了一则浅显易懂的口诀,让学生根据口诀要领,来进行实际写作训练,口诀如下:
先总后分应牢记,
独特之处是中心。
移步换景潜规则,
空间顺序不可少。
先大后小不能调,
远近高低各不同。
写景抒情齐上阵,
多种修辞添色彩。
八仙过海显神通,
中间故事增趣味。
最后总写不可少,
文章必定是佳作。
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写作也不例外,通过一学年的坚持,学生写景作文水平终于普遍得到了提高。
【关键词】走进自然,寻找灵魂;拿来主义,为我所用;话有三说,巧说为妙
当代中学生,尤其是农村初中学生,一提起写作文就犯难,写景就更头疼。原因之一是缺少观察生活中的自然景色,无生活素材;其二是由于诸多因素影响,涉猎的文学作品过少,语言贫乏,无话可说,无从说起。如何才能提高农村中学生的写景作文的水平呢?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了一点经验,在此进行简单的阐述。
1.走进自然,寻找灵魂
写景作文,不是编写童话故事,坐在教室里,充分发挥想象就可以了,而是要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愉悦。寻找作文灵魂。
由于所教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这就有了景物写作的源泉,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他们去仔细观察。因此,我让学生坚持每周有意识地去田地,山间地头进行仔细观察,取材。除此以外,对不同的植物做标本,尽量用具有文学色彩的语言记录前后变化情况。每学期从开学第一周起,每过一个节气,就让学生写一些关于自然变化的小练笔,包括气候、动植物的变化、人类的活动等等。从而使学生积累了生活素材,有了写作的物质基础。
2.拿来主义,为我所用
写作不仅仅有了生活素材这一物质基础就可以了,还得有吸引读者的精神动力——优美的语言。
如何才能使学生写景时不但有话可说,而且是妙语连珠呢?这就必须培养学生的“拿来主义”意识。即依靠平常的记忆进行量的积累。那么,仅仅背诵课本上的那点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督促学生每周坚持背诵《千家诗》中描写四级风光的古诗。除此之外,还让学生有意识地记一些节气变化的谚语。
拿来了,就得用。用得好,则文章妙趣横生,用错了或用不好,则适得其反,甚至成了邯郸学步。因此,如何妙用这些拿来的语言,将别人的语言巧妙地变成自己的原创,这也是写景作文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所以,我每周要抽出一节自习,专门讲一些古代诗词化用的例子,从而开拓学生的思维。如以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长烟落日孤城闭”化用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及杜甫诗“夔府孤城落日斜”,“孤城早闭”。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残梅)中“寸寸柔肠,盈盈粉泪”化用寇准《江南春》“日落汀洲一望时,柔情不断如春水”等诗词为例进行点拨。并安排一些小练笔,从而增强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除此之外,经常在班内开展妙语连珠比赛,以此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这也就解决了学生看到美,却不知如何去表情达意这一难题。
3.话有三说,巧说为妙
写作如做菜,同样的材料,不同的人去做,则味道各不相同。其原因是做的方法或步骤不一样。写作也是如此,同样的材料,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去组织,效果则是大相径庭,所以话有三说,巧说为妙。如何巧妙安排材料,才能使读者看到文章后不愿释手呢?这就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回归课堂,回归教材。从教材中寻找规律,寻找方法。我通过对教材的深入研究,得出了一些结论:《巍巍中山陵》作者采用融情于景的方法,《阿里山行纪》作者采用了移步换景的空间转移法;《凡尔赛宫》引用小故事增添情趣,《苏州园林》则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来描写,并采用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据此,我总结出了一则浅显易懂的口诀,让学生根据口诀要领,来进行实际写作训练,口诀如下:
先总后分应牢记,
独特之处是中心。
移步换景潜规则,
空间顺序不可少。
先大后小不能调,
远近高低各不同。
写景抒情齐上阵,
多种修辞添色彩。
八仙过海显神通,
中间故事增趣味。
最后总写不可少,
文章必定是佳作。
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写作也不例外,通过一学年的坚持,学生写景作文水平终于普遍得到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