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留守儿童问题是社会转型期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落差的体现,也是我国发展战略演进与制度转轨的产物。农村留守儿童,在这个名称的背后,是一个脆弱的群体,一种酸楚的生活状态,他们无法得到细致的照料与关怀,其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严重;儿童承载着未来,庞大的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同样如此,他们更需要社会的重视和关爱,解决其心理健康问题,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关键词】留守儿童;存在问题; 教育;应对策略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1、学习观念淡薄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远离,无法感受父母在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在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行为示范方面缺乏应有的指导,加上隔代教育本身存在的许多弊端。经我们的多次调查发现,在初中辍学学生中,留守学生所占比例较高。成绩中等偏下和较差的占60.4%,成绩优良的只10%。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一些留守学生学习观念淡薄,产生厌学情绪,成为流失学生中的新群体。
2、情绪情感饥饿 由于长期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情绪情感饥饿 ” 。一些学者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是一群“情感饥饿”的孩子。情感的缺失会使他们在人格发展上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很容易对父母产生怨恨,成年后会滋生怨恨社会甚至报复社会的不良心态,等等。根据我校对304名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采用的问卷测验等进行的研究,我们发现留守儿童不稳定、不适应类型占了38%,稳定、适应但是消极适应型占了18%。
3、交际心理稚嫩(1)冷漠乏信。亲情呵护的缺位,孩子在一个缺乏温情的环境中长大,使得孩子们不懂得去享受爱,去关爱别人;长期得不到亲人关爱的留守儿童渐渐淡漠了对亲情的渴望。根据笔者的调查,有16%的孩子认为自己和父母的感情“淡薄了”,31%的孩子表示只是通过电话与父母联系,其主要内容是“要钱,一些留守孩子甚至表示把父母当成了“提款机”。(2)孤僻内向。由于缺乏父母关爱,交流渠道不畅,留守儿童难以向外界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容易形成自闭的心理;此外,留守儿童在与同龄人交往的过程中,由于显性与隐性的现实差距,自己的想法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内心容易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和受挫情绪。
意志毅力脆弱。由于缺乏家庭的关爱,加之祖辈的溺爱和代监护人的无奈,部分“留守儿童”常常表现出坚持度、坚韧性不够,自控能力养成习惯较差,常有违规、违纪,甚至违法、犯罪行为发生。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教育策略
改革体制与创新制度,保证留守儿童平等、正常入学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存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不为”,而非不能。早在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就转发了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文件中明确规定“农民工子女就学应该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为了全面贯彻国务院文件精神,很多地方也出台相应的政策规定,并相继取消了对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借读费。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该从实际出发,在制度机制上不断创新,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城市中小学的教育资源,让留守儿童平等、正常入学。
建立、健全农村社区,完善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护体系
乡镇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由村委会负责,联合学校、关工委、妇联、派出所,充分利用老教师、老干部和青年志愿者,构建和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监护体系。这个体系将有助于全面、动态、细致地了解留守儿童的思想和行为倾向,并且在发现问题之后可以采取联动措施,妥善处理。
担起教子之责,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若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品德和优秀的才干。家长应在物质条件基本满足的情况下,多为下一代考虑,多关心他们的成长与发展。笔者认为,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至少应有一位家长留守,这对于孩子的人格的培养和学业成绩都是有益的。国内孟育群、刘金明、喻国良等的研究,都印证了这一点:亲子关系和早期家庭教育是儿童社会化和人格发展的核心和主要动因,对儿童的发展起决定性的影响。
发挥学校作用,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来抓,建立专门的机构,负责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并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以班级为单位,将留守儿童的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与代管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监护人的基本情况等进行登记。
2.尊重关爱留守儿童。作为教师切忌因为留守学生缺少监护,行为习惯和学习成绩差就歧视他们或放任不管。应该千方百计从情感上弥补他们在家庭中的缺失,不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老师要从细微之处做起,用心去爱他们,用情去感化他们,要细心观察他们的心理变化,关注他们的言行举止,多给以他们鼓励和希望。培养他们自立、自强、自信的性格。
3.开展丰富多彩活动。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科技、娱乐等活动,可以丰富留守儿童的精神生活,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对艰难挫折的承受力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从而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
4.建立定期家校联系制度。学校和学生家长之间应建立畅通的定期联系渠道,如最常见的通讯录,飞信,家校通网站等,这样能使这些父母较为详细地了解孩子,以便更好地进行短期的家庭教育。
总之,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该项工作任重而道远,真正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要靠政府、社会和学校、家庭用真心、动真情、下真功。
【关键词】留守儿童;存在问题; 教育;应对策略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1、学习观念淡薄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远离,无法感受父母在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在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行为示范方面缺乏应有的指导,加上隔代教育本身存在的许多弊端。经我们的多次调查发现,在初中辍学学生中,留守学生所占比例较高。成绩中等偏下和较差的占60.4%,成绩优良的只10%。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一些留守学生学习观念淡薄,产生厌学情绪,成为流失学生中的新群体。
2、情绪情感饥饿 由于长期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情绪情感饥饿 ” 。一些学者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是一群“情感饥饿”的孩子。情感的缺失会使他们在人格发展上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很容易对父母产生怨恨,成年后会滋生怨恨社会甚至报复社会的不良心态,等等。根据我校对304名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采用的问卷测验等进行的研究,我们发现留守儿童不稳定、不适应类型占了38%,稳定、适应但是消极适应型占了18%。
3、交际心理稚嫩(1)冷漠乏信。亲情呵护的缺位,孩子在一个缺乏温情的环境中长大,使得孩子们不懂得去享受爱,去关爱别人;长期得不到亲人关爱的留守儿童渐渐淡漠了对亲情的渴望。根据笔者的调查,有16%的孩子认为自己和父母的感情“淡薄了”,31%的孩子表示只是通过电话与父母联系,其主要内容是“要钱,一些留守孩子甚至表示把父母当成了“提款机”。(2)孤僻内向。由于缺乏父母关爱,交流渠道不畅,留守儿童难以向外界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容易形成自闭的心理;此外,留守儿童在与同龄人交往的过程中,由于显性与隐性的现实差距,自己的想法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内心容易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和受挫情绪。
意志毅力脆弱。由于缺乏家庭的关爱,加之祖辈的溺爱和代监护人的无奈,部分“留守儿童”常常表现出坚持度、坚韧性不够,自控能力养成习惯较差,常有违规、违纪,甚至违法、犯罪行为发生。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教育策略
改革体制与创新制度,保证留守儿童平等、正常入学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存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不为”,而非不能。早在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就转发了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文件中明确规定“农民工子女就学应该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为了全面贯彻国务院文件精神,很多地方也出台相应的政策规定,并相继取消了对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借读费。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该从实际出发,在制度机制上不断创新,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城市中小学的教育资源,让留守儿童平等、正常入学。
建立、健全农村社区,完善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护体系
乡镇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由村委会负责,联合学校、关工委、妇联、派出所,充分利用老教师、老干部和青年志愿者,构建和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监护体系。这个体系将有助于全面、动态、细致地了解留守儿童的思想和行为倾向,并且在发现问题之后可以采取联动措施,妥善处理。
担起教子之责,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若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品德和优秀的才干。家长应在物质条件基本满足的情况下,多为下一代考虑,多关心他们的成长与发展。笔者认为,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至少应有一位家长留守,这对于孩子的人格的培养和学业成绩都是有益的。国内孟育群、刘金明、喻国良等的研究,都印证了这一点:亲子关系和早期家庭教育是儿童社会化和人格发展的核心和主要动因,对儿童的发展起决定性的影响。
发挥学校作用,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来抓,建立专门的机构,负责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并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以班级为单位,将留守儿童的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与代管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监护人的基本情况等进行登记。
2.尊重关爱留守儿童。作为教师切忌因为留守学生缺少监护,行为习惯和学习成绩差就歧视他们或放任不管。应该千方百计从情感上弥补他们在家庭中的缺失,不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老师要从细微之处做起,用心去爱他们,用情去感化他们,要细心观察他们的心理变化,关注他们的言行举止,多给以他们鼓励和希望。培养他们自立、自强、自信的性格。
3.开展丰富多彩活动。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科技、娱乐等活动,可以丰富留守儿童的精神生活,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对艰难挫折的承受力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从而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
4.建立定期家校联系制度。学校和学生家长之间应建立畅通的定期联系渠道,如最常见的通讯录,飞信,家校通网站等,这样能使这些父母较为详细地了解孩子,以便更好地进行短期的家庭教育。
总之,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该项工作任重而道远,真正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要靠政府、社会和学校、家庭用真心、动真情、下真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