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白马配把刀,城门底下走一遭。”
——重庆童谣
美的教育是塑造人的灵魂的教育,是一种立足于培养人的审美鉴赏力的教育。它也有一种力量,教会人们如何对待自己的民族文化,教会人们在这个丰富多彩的价值世界中,如何学会选择、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关心、进而学会艺术化的生活。在大力提倡美育的当下,美术学科当仁不让的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而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美育的实施和核心素养的落地,在一线老师的课堂实践中总会显得有些吃力,如何更好地让孩子们感受到“美的力量”,寻找一个合适的载体显得尤为重要。带着这样的思考,一次融合美育与地方本土文化的课程尝试应运而生。
立足本土,古朴之美
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审美教育对人格培养的作用。蔡元培先生曾大声疾呼:“美育是最重要的,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如何更好的培养学生美育兴趣爱好,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对美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传统文化中寻找到我们的根,摸到美的脉络能够更好的让孩子们学有所悟。
独具特色,门墙之美
在浩瀚如繁星的各类建筑中,选择什么内容在一堂美术课上呈现,并结合美育课程和孩子们一同学习,是当前遇到的第一个难题。为了寻求答案,课前我通过图书馆、网络等资源,线上线下搜集了相关的资料,并向渝中区历史文化街区管委会和重庆文物保护志愿者协会进行了咨询。最终将课程的内容锁定在了展现重庆变迁的城门城墙上。
重庆是一座非同寻常的城市,三次建都四次筑城已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动因都造就了这座城市独一无二的韵味和特点。而重庆的城墙就具有“踞山围城、依江为壕”“城堤一体、随意赋形”的筑城理念,“夯土垒石、外高内低”的营造技术以及“九宫八卦、开闭相间”的堪舆文化,是中国古代南方山水城市的杰出代表。而与城墙密不可分的城门,更是了解一座城市文化,发展历程的重要物质载体。
九开八闭,通远之美
从历史上厘清了重庆城门城墙的来历,但从美术美育的角度要如何赏析?在课堂四十分钟内如何将这样庞大的信息量传递给同学呢?就还得首先从多角度多维度去考察认知。中国的古城墙最早起源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晚期,到了明清时代达到鼎盛。在全国,不同规模的城墙有数千座,这些工程浩大的古代建筑起着军事防御和自然灾害防御的功能,同时,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城门与城池构成了这座城市的坚固防御体系和便利的交通网络。南京城墙继承了中国古代城垣建筑的传统,吸取了中国历代筑城技术的精华,集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工程技术之大成,堪称中国城垣建筑史之典范。但是重庆的城门城墙切山为墙、辟峡为门,也是世界建城史上最具特色的城墙之一。重庆古城墙总长8860米,现存3167.6米城墙和4座城门,目前建有通远门、东水门城墙公园。
我利用周末時间实地走访了两处古城门城墙的遗迹,从历史、名称由来、功能、造型、人文故事等方面进行了对比。最终确定了本课的重点是通远门城门城墙赏析,并利用多种材料动手制作通远门。
项目学习,探索之美
课前,我为孩子们制作了一张任务单《通远门寻宝记》,并结合课堂内容设置了五个任务“看一看”:游览通远门城墙遗址公园,从不同角度欣赏城门城墙,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城门城墙的造型特点。 “摸一摸”:亲手触摸城门城墙,感悟那个年代工匠所选择的建造材料,思考一下他们是如何建造城墙的呢? “画一画”:站在城门上,了解城门城墙的古往今来,变迁历史。尝试用画笔临摹,或者用其他绘画方法表现通远门。 “想一想”通过这次实地探访,对重庆城门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和小伙伴一起讨论一下,可以用什么美术方式来表现城门,设计城门?“拍一拍”:以通远门为创作题材拍摄图片或短视频,注意构图和突出主题。利用现存的遗迹让他们能够更直观的去认识城门城墙。
课上,主要分为“赏”、“立”、“创”三部分。
赏城门·知过往。开课时通过一组网红重庆的图片,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并唤起他们的自豪感和探索欲,图片最后定格在具有巴渝传统建筑特色的洪崖洞。随后告知同学们,古时重庆城有17座城门,洪崖洞的所在曾经有座洪崖门。每个城门各有特色,各具功能,一段重庆城门的动画短片,引导孩子们寻昨日之门,开今日之城。重庆地形特殊,三面环水,十七座城门九开八闭,只有一座城门只通陆路,是旧时重庆通往远方的大门,那便是同学们课前实地探访的通远门,接下来的时间让同学们自由发挥,介绍一下自己所了解的重庆城门城墙知识。
立城门·筑城墙。在课前任务单的最后,给大家留下了一点思考,可以选择什么样的美术方式表现城门呢?随后点明本课的主题,进行纸筑城门的项目式学习。因为重庆四次筑城史如果平铺直叙地告知同学们,趣味性便缺失了很多。为此我将四次筑城的阶段和搭建通远门相结合,引导孩子们一步步探究,从功能、材料、建筑等方面再去认识城门城墙的建造过程。
首先重庆城门的历史,要从秦国相国张仪平定巴渝时说起,重庆第一次在历史舞台亮相叫“仪城江州”。当时技术不足无法开山取石,只能选用泥土围筑而成。简单讲解后邀请一个小组的同学用大纸箱筑好江州城的城门城墙。接着是全班共同创造城门城墙时间,为了确保有条不紊,我现在请八位组长出列,接受任务分工。1、2组组长负责分发石块,每人领取一块,领取后回座位留下工匠的姓名;3、4组组长安排上台筑城的人员,一段城墙同时最多三人筑城;5、6组组长引导同学们摆放石块,注意规整和有序;7、8组组长负责收口处,小石块的摆放,注意保持墙面齐整。为了更生动形象的展示筑城方式,可以采用“工匠的一天”情景表演,解决本课筑城的重难点问题。
创城门·寻未来。和孩子们一同搭筑了城墙之后,请他们就自己的作品进行赏析。也可以让他们在这样的场景中感受一下当时的情形,如果条件允许,甚至可以带领着孩子们一同沉浸式的体验一下城内外的情景。
一座重庆城,九开八闭十七门,它们守护着这座城市的过去,见证了多少传奇故事。现在和平年代,城门城墙也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为了让本堂课的内容向外围延伸,还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思考采用什么样的美术方式记录和延续这段历史。激发孩子们的创造欲望,去思考全新的创作形式。可以通过读本插画,结合志愿者组织的文物保护绘本,为课本提供插画;可以尝试用食物搭建城门,展示用冬瓜搭建的李子坝轻轨站,午餐肉和肥牛构成的解放碑,还有饼干建起来的洪崖洞,和孩子们探索可以使用什么食物搭建哪座城门呢?手绘地图:以前的城门都在隐藏在渝中区的哪里?周围还有什么网红景点和历史古迹可以打卡,一张漂亮的手绘地图轻松解决问题。连环故事:城门内外发生的故事让人称奇,张献忠攻城、七星岗事件···这组《通远门传奇》来自少年先锋报的马开峰老师,在他的笔下,通远门发生的故事让人惊叹。在孩子们的笔下又会创造怎样的奇迹呢?文创城门:可以以城门问题研发什么文化创意产品呢?南京的小伙伴们,制作了拨浪鼓、八音盒,还有砌城墙典故的“麻将”,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这次课堂尝试只是一个引子,美育文物保护课程需要利用接下来几节课的时间里,我们将分小组开展项目式的学习,自主选择主题,用艺术手法再现重庆城门的荣光。
课后反思·传承之美
在时间的洪流中,这样一座凝聚了工匠心血的城墙,抵御了多少强敌入侵,见证了多少繁荣衰败,它默默不语地守护着这座城里的每一个人。现在也让我们用自己的力量,去守护这座城市的过去与未来。而城门城墙的只是一个切入点,希望通过这样的课堂实践,通过有思想温度的项目式体验学习,通过美术与美育的课程上的尝试与思量,能够拓宽固化美术课堂的深度和广度,而与其他学科间的整合与融汇,更能够为美育实践打开一个新的思路。课程的设计其实就像厨师做菜,色香味意形对应着美术核心素养的审美判断、创意实践、美术表现、图像识读与文化理解。我们身为这顿菜肴的“厨师”,要如何烹饪,让孩子们在“品尝”之余还能体验到“创造”之美,更是我们要沉心静气思考的事情。希望能够怀抱着对美的探索,在美育实践的道路上不断尝试。
——重庆童谣
美的教育是塑造人的灵魂的教育,是一种立足于培养人的审美鉴赏力的教育。它也有一种力量,教会人们如何对待自己的民族文化,教会人们在这个丰富多彩的价值世界中,如何学会选择、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关心、进而学会艺术化的生活。在大力提倡美育的当下,美术学科当仁不让的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而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美育的实施和核心素养的落地,在一线老师的课堂实践中总会显得有些吃力,如何更好地让孩子们感受到“美的力量”,寻找一个合适的载体显得尤为重要。带着这样的思考,一次融合美育与地方本土文化的课程尝试应运而生。
立足本土,古朴之美
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审美教育对人格培养的作用。蔡元培先生曾大声疾呼:“美育是最重要的,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如何更好的培养学生美育兴趣爱好,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对美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传统文化中寻找到我们的根,摸到美的脉络能够更好的让孩子们学有所悟。
独具特色,门墙之美
在浩瀚如繁星的各类建筑中,选择什么内容在一堂美术课上呈现,并结合美育课程和孩子们一同学习,是当前遇到的第一个难题。为了寻求答案,课前我通过图书馆、网络等资源,线上线下搜集了相关的资料,并向渝中区历史文化街区管委会和重庆文物保护志愿者协会进行了咨询。最终将课程的内容锁定在了展现重庆变迁的城门城墙上。
重庆是一座非同寻常的城市,三次建都四次筑城已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动因都造就了这座城市独一无二的韵味和特点。而重庆的城墙就具有“踞山围城、依江为壕”“城堤一体、随意赋形”的筑城理念,“夯土垒石、外高内低”的营造技术以及“九宫八卦、开闭相间”的堪舆文化,是中国古代南方山水城市的杰出代表。而与城墙密不可分的城门,更是了解一座城市文化,发展历程的重要物质载体。
九开八闭,通远之美
从历史上厘清了重庆城门城墙的来历,但从美术美育的角度要如何赏析?在课堂四十分钟内如何将这样庞大的信息量传递给同学呢?就还得首先从多角度多维度去考察认知。中国的古城墙最早起源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晚期,到了明清时代达到鼎盛。在全国,不同规模的城墙有数千座,这些工程浩大的古代建筑起着军事防御和自然灾害防御的功能,同时,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城门与城池构成了这座城市的坚固防御体系和便利的交通网络。南京城墙继承了中国古代城垣建筑的传统,吸取了中国历代筑城技术的精华,集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工程技术之大成,堪称中国城垣建筑史之典范。但是重庆的城门城墙切山为墙、辟峡为门,也是世界建城史上最具特色的城墙之一。重庆古城墙总长8860米,现存3167.6米城墙和4座城门,目前建有通远门、东水门城墙公园。
我利用周末時间实地走访了两处古城门城墙的遗迹,从历史、名称由来、功能、造型、人文故事等方面进行了对比。最终确定了本课的重点是通远门城门城墙赏析,并利用多种材料动手制作通远门。
项目学习,探索之美
课前,我为孩子们制作了一张任务单《通远门寻宝记》,并结合课堂内容设置了五个任务“看一看”:游览通远门城墙遗址公园,从不同角度欣赏城门城墙,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城门城墙的造型特点。 “摸一摸”:亲手触摸城门城墙,感悟那个年代工匠所选择的建造材料,思考一下他们是如何建造城墙的呢? “画一画”:站在城门上,了解城门城墙的古往今来,变迁历史。尝试用画笔临摹,或者用其他绘画方法表现通远门。 “想一想”通过这次实地探访,对重庆城门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和小伙伴一起讨论一下,可以用什么美术方式来表现城门,设计城门?“拍一拍”:以通远门为创作题材拍摄图片或短视频,注意构图和突出主题。利用现存的遗迹让他们能够更直观的去认识城门城墙。
课上,主要分为“赏”、“立”、“创”三部分。
赏城门·知过往。开课时通过一组网红重庆的图片,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并唤起他们的自豪感和探索欲,图片最后定格在具有巴渝传统建筑特色的洪崖洞。随后告知同学们,古时重庆城有17座城门,洪崖洞的所在曾经有座洪崖门。每个城门各有特色,各具功能,一段重庆城门的动画短片,引导孩子们寻昨日之门,开今日之城。重庆地形特殊,三面环水,十七座城门九开八闭,只有一座城门只通陆路,是旧时重庆通往远方的大门,那便是同学们课前实地探访的通远门,接下来的时间让同学们自由发挥,介绍一下自己所了解的重庆城门城墙知识。
立城门·筑城墙。在课前任务单的最后,给大家留下了一点思考,可以选择什么样的美术方式表现城门呢?随后点明本课的主题,进行纸筑城门的项目式学习。因为重庆四次筑城史如果平铺直叙地告知同学们,趣味性便缺失了很多。为此我将四次筑城的阶段和搭建通远门相结合,引导孩子们一步步探究,从功能、材料、建筑等方面再去认识城门城墙的建造过程。
首先重庆城门的历史,要从秦国相国张仪平定巴渝时说起,重庆第一次在历史舞台亮相叫“仪城江州”。当时技术不足无法开山取石,只能选用泥土围筑而成。简单讲解后邀请一个小组的同学用大纸箱筑好江州城的城门城墙。接着是全班共同创造城门城墙时间,为了确保有条不紊,我现在请八位组长出列,接受任务分工。1、2组组长负责分发石块,每人领取一块,领取后回座位留下工匠的姓名;3、4组组长安排上台筑城的人员,一段城墙同时最多三人筑城;5、6组组长引导同学们摆放石块,注意规整和有序;7、8组组长负责收口处,小石块的摆放,注意保持墙面齐整。为了更生动形象的展示筑城方式,可以采用“工匠的一天”情景表演,解决本课筑城的重难点问题。
创城门·寻未来。和孩子们一同搭筑了城墙之后,请他们就自己的作品进行赏析。也可以让他们在这样的场景中感受一下当时的情形,如果条件允许,甚至可以带领着孩子们一同沉浸式的体验一下城内外的情景。
一座重庆城,九开八闭十七门,它们守护着这座城市的过去,见证了多少传奇故事。现在和平年代,城门城墙也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为了让本堂课的内容向外围延伸,还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思考采用什么样的美术方式记录和延续这段历史。激发孩子们的创造欲望,去思考全新的创作形式。可以通过读本插画,结合志愿者组织的文物保护绘本,为课本提供插画;可以尝试用食物搭建城门,展示用冬瓜搭建的李子坝轻轨站,午餐肉和肥牛构成的解放碑,还有饼干建起来的洪崖洞,和孩子们探索可以使用什么食物搭建哪座城门呢?手绘地图:以前的城门都在隐藏在渝中区的哪里?周围还有什么网红景点和历史古迹可以打卡,一张漂亮的手绘地图轻松解决问题。连环故事:城门内外发生的故事让人称奇,张献忠攻城、七星岗事件···这组《通远门传奇》来自少年先锋报的马开峰老师,在他的笔下,通远门发生的故事让人惊叹。在孩子们的笔下又会创造怎样的奇迹呢?文创城门:可以以城门问题研发什么文化创意产品呢?南京的小伙伴们,制作了拨浪鼓、八音盒,还有砌城墙典故的“麻将”,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这次课堂尝试只是一个引子,美育文物保护课程需要利用接下来几节课的时间里,我们将分小组开展项目式的学习,自主选择主题,用艺术手法再现重庆城门的荣光。
课后反思·传承之美
在时间的洪流中,这样一座凝聚了工匠心血的城墙,抵御了多少强敌入侵,见证了多少繁荣衰败,它默默不语地守护着这座城里的每一个人。现在也让我们用自己的力量,去守护这座城市的过去与未来。而城门城墙的只是一个切入点,希望通过这样的课堂实践,通过有思想温度的项目式体验学习,通过美术与美育的课程上的尝试与思量,能够拓宽固化美术课堂的深度和广度,而与其他学科间的整合与融汇,更能够为美育实践打开一个新的思路。课程的设计其实就像厨师做菜,色香味意形对应着美术核心素养的审美判断、创意实践、美术表现、图像识读与文化理解。我们身为这顿菜肴的“厨师”,要如何烹饪,让孩子们在“品尝”之余还能体验到“创造”之美,更是我们要沉心静气思考的事情。希望能够怀抱着对美的探索,在美育实践的道路上不断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