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对I类手术切口患者采用临床药学干预后对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影响效果。方法:从2016年1月开始,对I类手术切口患者采用临床药学干预,选取16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2015年3月-12月未接受临床药学干预的160例I类手术切口患者为对照组,将两组围术期预防性抗生素使用率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观察组预防性抗生素使用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I类手术切口患者的围术期过程中,临床药学干预能够显著降低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率,进一步提升抗生素的使用合理性,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临床药学干预;I类手术切口;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中图分类号]R18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18(2017)01-062-01
近几年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问题日益突出,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并损害了患者的脏器功能,对临床医疗安全造成影响。另一方面,还会加速致病菌耐药的出现,增加院内感染的风险,并延长患者的治疗时间。因此,对于预防性抗生素用药应给予积极的干预和指导。在本次研究中,对I类手术切口患者采用了临床药学干预,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6年1月開始,对I类手术切口患者采用临床药学干预,选取160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96例,女64例;年龄20岁-62岁,平均年龄为(32.1±5.5)岁。另选取2015年3月-12月未接受干预的160例I类手术切口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男98例,女62例;年龄在20岁6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2.3±5.4)岁。患者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患者遵循的程序均符合相关伦理学标准,并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
1.2方法
我院从2016年1月起,对I类手术切口患者采用临床药学干预,具体如下:
1.2.1建立干预工作小组。由医务、临床微生物、药学、感染性疾病、护理等部分的负责人及其高级技术人员组成干预工作小组,并由药学部门、医务部门共同负责日常的干预及管理工作。制定并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包括《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及消毒隔离制度》、《抗菌药物分级使用管理原则及分级目录》、《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等。
1.2.2技术支撑的健全。设置感染性疾病科室,并配备专业医师,负责对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进行指导,同时参与抗菌药物的管理工作,完善细菌耐药监测以及微生物检验工作。此外,配备临床药师,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提供技术支持,并参与药物管理工作。定期对小组成员进行抗菌药物相关的法律法规、技术规范、规章制度培训,利用纸质宣传册、电子宣传屏等方式对患者进行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宣教,同时设立咨询窗口,结合查房等形式对患者的用药疑惑进行现场解答。
1.2.3制定I类手术切口围术期预防性抗生素用药指征判断标准。包括异物置人;手术时间超过2小时;手术涉及重要器官;一旦感染后果严重;手术范围大;经监测发现术区内某种致病菌导致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异常增高。
1.3评价指标
将围术期预防性抗生素使用率作为本次研究的评价指标,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和对比。
1.4统计学分析
SPSS22.0处理数据,过程中计量资料由t检验,计数资料由卡方检验,若P<0.05,则提示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预防性抗生素使用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1。
3.讨论
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在我国各大医院当中,I类手术切口在围术期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普遍存在不合理用药甚至过度用药的问题。部分医师过于依赖抗生素的预防及治疗功能,因此导致了过长时间用药、过早用药等问题的出现。
在本次研究中,对I类手术切口患者使用了临床药学干预,经研究发现,干预后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率显著下降。有研究发现,临床药学干预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进抗生素的科学化、合理化应用,并有助于降低I类手术切口甚至肿瘤手术患者在围术期应用预防性抗生素的时间、使用率以及手术部位的感染率。我们通过研究发现,I类手术切口患者预防性抗生素的最佳给药时间应为术前30分钟-2小时,或者麻醉开始时,通过静脉给药能够杀灭切口入侵的细菌。如果给药过早,那么患者手术当中其体内的药物浓度不足,从而无法达到预防感染的目的;如果术后给药,则无法有效杀灭或者抑制已经侵入组织的微生物,同时错过细菌定植或污染的时间,无法发挥出预期的抗菌效果。
综上所述,在I类手术切口患者的围术期过程中,临床药学干预能够显著降低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率,进一步提升抗生素的使用合理性,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临床药学干预;I类手术切口;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中图分类号]R18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18(2017)01-062-01
近几年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问题日益突出,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并损害了患者的脏器功能,对临床医疗安全造成影响。另一方面,还会加速致病菌耐药的出现,增加院内感染的风险,并延长患者的治疗时间。因此,对于预防性抗生素用药应给予积极的干预和指导。在本次研究中,对I类手术切口患者采用了临床药学干预,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6年1月開始,对I类手术切口患者采用临床药学干预,选取160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96例,女64例;年龄20岁-62岁,平均年龄为(32.1±5.5)岁。另选取2015年3月-12月未接受干预的160例I类手术切口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男98例,女62例;年龄在20岁6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2.3±5.4)岁。患者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患者遵循的程序均符合相关伦理学标准,并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
1.2方法
我院从2016年1月起,对I类手术切口患者采用临床药学干预,具体如下:
1.2.1建立干预工作小组。由医务、临床微生物、药学、感染性疾病、护理等部分的负责人及其高级技术人员组成干预工作小组,并由药学部门、医务部门共同负责日常的干预及管理工作。制定并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包括《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及消毒隔离制度》、《抗菌药物分级使用管理原则及分级目录》、《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等。
1.2.2技术支撑的健全。设置感染性疾病科室,并配备专业医师,负责对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进行指导,同时参与抗菌药物的管理工作,完善细菌耐药监测以及微生物检验工作。此外,配备临床药师,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提供技术支持,并参与药物管理工作。定期对小组成员进行抗菌药物相关的法律法规、技术规范、规章制度培训,利用纸质宣传册、电子宣传屏等方式对患者进行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宣教,同时设立咨询窗口,结合查房等形式对患者的用药疑惑进行现场解答。
1.2.3制定I类手术切口围术期预防性抗生素用药指征判断标准。包括异物置人;手术时间超过2小时;手术涉及重要器官;一旦感染后果严重;手术范围大;经监测发现术区内某种致病菌导致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异常增高。
1.3评价指标
将围术期预防性抗生素使用率作为本次研究的评价指标,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和对比。
1.4统计学分析
SPSS22.0处理数据,过程中计量资料由t检验,计数资料由卡方检验,若P<0.05,则提示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预防性抗生素使用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1。
3.讨论
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在我国各大医院当中,I类手术切口在围术期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普遍存在不合理用药甚至过度用药的问题。部分医师过于依赖抗生素的预防及治疗功能,因此导致了过长时间用药、过早用药等问题的出现。
在本次研究中,对I类手术切口患者使用了临床药学干预,经研究发现,干预后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率显著下降。有研究发现,临床药学干预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进抗生素的科学化、合理化应用,并有助于降低I类手术切口甚至肿瘤手术患者在围术期应用预防性抗生素的时间、使用率以及手术部位的感染率。我们通过研究发现,I类手术切口患者预防性抗生素的最佳给药时间应为术前30分钟-2小时,或者麻醉开始时,通过静脉给药能够杀灭切口入侵的细菌。如果给药过早,那么患者手术当中其体内的药物浓度不足,从而无法达到预防感染的目的;如果术后给药,则无法有效杀灭或者抑制已经侵入组织的微生物,同时错过细菌定植或污染的时间,无法发挥出预期的抗菌效果。
综上所述,在I类手术切口患者的围术期过程中,临床药学干预能够显著降低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率,进一步提升抗生素的使用合理性,值得推广应用。